最新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精选)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83
一、轻重搭配
84
1、横轻竖重
一字之中,横画一般较轻,尤其是长横和 被包围部分的横画宜轻。
竖画(包括竖钩)要重,尤其是中竖及横 折中的竖画要重。如“寸”、“寺”。
85
2、撇轻捺重
一字之中,如果撇捺左右相对,或相交, 应该使其撇画轻,捺画重,这一般是指长 撇与长捺而言的。如“来”、“史”。
竖折时,竖画宜轻,折部较小,可方可圆。 “日”字外形方正,右竖微弯,短横粗壮。 “自”字,窄长,两竖微弯成“()”形。
77
1、横折斜
1、横折斜是由横和斜组成
2、先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
3、提笔、顿笔后,转锋蓄势写斜,力至笔端 78
2、横折折撇
1、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
2、提笔轻顿,转笔写小撇,
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笔画组成。在字中,由 于笔画之间相互搭配的需要,尤其是在字 中所处的位置和主次的不同,都会出现一 定的变化。
一字之中,不同的笔画其轻重、长短不同, 同一笔画在字中所处位置不同,其轻重也 不一样。同时,笔画在搭配时,应分清主 次,有长短、有伸缩。
82
若是相同的笔画在字中同时出现时,就更 应该强调其变化,有的甚至其形状也会发 生改变,以避免重复而显得呆板。当然, 这些变化,以突出主笔为原则。
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
62
5、横折斜钩
1、横折钩是由横和斜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
4、再转锋写斜,再写钩
63
6、竖钩(向右)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后中锋行笔写竖 4、提笔转锋再向右下挫笔 5、提笔转锋挫笔蓄势向右上挑笔出锋 64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永字八法新解

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那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它们重感觉,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即使是弧线和曲线也可以。而且弧线和曲线有姿态,比较生动。因此“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努字古通“弩”,以“努”来命名竖画,一是形如弓弩来弯曲,二是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决》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其实是指汉字八种基本点画的写法,仔细分析。趯(钩)是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整饬后的笔势,属于笔画的附属部分,策(挑)是勒(横)的一半,啄(短撇)是掠(长撇)的一半,在形态与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永字的基本点画只有看与掠相同,只不过稍短一些,因此现在一般人都啄掠不分,统称为撇,其实,两者的书写是有区别的。掠的下一笔画在右边,很长,有一个掠的过程;啄的下一笔画就在顺势的左边,很短。啄画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峻快利落,速而且锐,类似于鸟之啄食,故名。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策与勒的关系完全相同,都是后者的局部,可以相互参照
四、趯(钩)
汉字在篆书和分书中没有钩,楷书的钩由笔势演化而来。笔画在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着与下一笔画连写,就会带出一段牵丝,将这段牵丝整饬为笔画的一部分,那就是钩。钩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从按到提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种含义,《诗?召南?草虫》:“趯草虫,趯阜螽”,趯为跳跃。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趯为飘然远引貌。理解古文趯的两种含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聚集在锋尖,然后突然跃起,稍一犹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就有失“趯”的本义,有背“趯”的产生前提”。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就是指这种意思。
书法入门:书法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书法入门:书法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笔画一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

永字八法正传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是一种常见的笔法原理,用于书写汉字中的“永”字。
它是由八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顺序和方向,确保书写的字形美观、规范。
1. 橫撇(一横一撇):从左到右横画一笔,再从上到下的方向撇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首笔,也是最长的一笔。
2. 橫钩(一横一撇一钩):在橫撇的基础上,从左往右略微下倾,再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横撇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3. 竖弯(一竖一折):从上到下画一条竖线,再向左上方弯曲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第三笔,连接橫钩与下方部分。
4. 竖钩(一竖一折一钩):在竖弯的基础上,向右延伸一点并稍微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竖弯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5. 横折(一横一竖一折一钩):从左到右画一条横线,然后向下延伸一点,最后往左上方画一笔,形成一个折状。
6. 横斜钩(一横一竖一竖一折一钩):在横折的基础上,从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然后画一笔向上勾的钩。
7. 撇(一撇):从上到下向右画一笔,连接横斜钩。
8. 点:在“永”字的左下方画一个小圆点,表示该字的收尾。
这八个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写,可以确保“永”字的结构和比例合理,字形整体美观流畅。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永字八法的笔画原理是提高字形书写质量的重要基础。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弘扬鲁公精神,学习颜体书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多宝塔的永字八法非常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在一个字里面体现八种笔画的不同精妙
是历代学书者之得力范本与教材
精彩回顾:
【颜碑】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早作品!和《多宝塔碑》前后相承
【集字】颜真卿楷书唐诗《春怨》集字欣赏【论坛】如何正确临帖?细看+精临+深悟跟颜真卿学书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基本释义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长横
运笔方法如前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提笔折锋向右 4、蓄势后向右行笔 5、提笔向右下顿笔 6、提笔回锋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右尖横
1、逆锋向左起笔 2、折锋向右下顿
笔 3、挫笔后向右偏
上边提边行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横钩
1、向左逆锋起笔
2、折锋右下顿笔
3、折锋向右中锋 行笔
4、作钩时提笔向 左下重顿
5、转锋回收至画
4、向下偏左中锋行笔
5、底端处向右圆转
6、末端处提笔向右下顿笔向回锋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尖竖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转笔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偏右中锋行笔
5、向右下轻顿
6、回锋向上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竖弯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3、凸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向右行笔,中间
向上凸 4、末端转锋向右下
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腰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向右行笔,中
间稍提锋 4、末端转锋向右
用缰
努
竖为努, 用力也
趯
趯为跃, 貌与跳跃
同
策
左上为策 如策马之
用鞭
掠
啄
左下为掠 右上为啄
如篦之掠 如鸟之啄
发
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磔
右下为磔 裂牲谓之 磔笔锋开
张也
一、横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折锋微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向下呈左弧状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腰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行笔过程中要捉笔敛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转笔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左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5、向右下稍顿笔
6、回锋向上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粗腰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起笔稍重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用力行笔
5、向右下顿笔
6、回锋向上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垂露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后挫笔向左下出
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写和横画相关的字两张。如:三、 元、喜、无、等、茶、处、诸等。
下周上课时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向右下稍顿转笔作圆角
6、回锋向上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悬针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行至三分之_二___处____驻___笔____后____行___笔____出_ 锋,写出针尖状
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尖横
1、顺锋起笔 2、力量逐渐增大,
向右中锋行笔 4、末端提笔向右
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永字八法
关于汉字基本笔画的写法 古代有“永字八法”的说法
“侧、勒、策、掠、趯 努、磔、啄” “点、横、竖、撇、捺、 钩、挑、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字八法 (唐代僧智永提出)
侧
点为侧, 如鸟翩然
侧下
勒
横为勒, 如勒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逆锋起笔 2、向下顿笔 3、提笔右上行 4、中锋行笔 5、稍向上提笔 6、顿笔向右下回
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