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
(精选)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83
一、轻重搭配
84
1、横轻竖重
一字之中,横画一般较轻,尤其是长横和 被包围部分的横画宜轻。
竖画(包括竖钩)要重,尤其是中竖及横 折中的竖画要重。如“寸”、“寺”。
85
2、撇轻捺重
一字之中,如果撇捺左右相对,或相交, 应该使其撇画轻,捺画重,这一般是指长 撇与长捺而言的。如“来”、“史”。
竖折时,竖画宜轻,折部较小,可方可圆。 “日”字外形方正,右竖微弯,短横粗壮。 “自”字,窄长,两竖微弯成“()”形。
77
1、横折斜
1、横折斜是由横和斜组成
2、先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
3、提笔、顿笔后,转锋蓄势写斜,力至笔端 78
2、横折折撇
1、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
2、提笔轻顿,转笔写小撇,
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笔画组成。在字中,由 于笔画之间相互搭配的需要,尤其是在字 中所处的位置和主次的不同,都会出现一 定的变化。
一字之中,不同的笔画其轻重、长短不同, 同一笔画在字中所处位置不同,其轻重也 不一样。同时,笔画在搭配时,应分清主 次,有长短、有伸缩。
82
若是相同的笔画在字中同时出现时,就更 应该强调其变化,有的甚至其形状也会发 生改变,以避免重复而显得呆板。当然, 这些变化,以突出主笔为原则。
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
62
5、横折斜钩
1、横折钩是由横和斜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
4、再转锋写斜,再写钩
63
6、竖钩(向右)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后中锋行笔写竖 4、提笔转锋再向右下挫笔 5、提笔转锋挫笔蓄势向右上挑笔出锋 64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中国古代以墨宝文字系统为基础,在绘制图案文字时,都是以“八字”的原理进行构筑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字八法的传播。
永字八法,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在构筑字形时,能够较快地建立出一个完整的构筑字体,更加统一文字风格,也使字体更加易于书写,以及更加精致美观。
永字八法分为横法和竖法。
横法又分为四类:平横、中横、小横、立横;竖法又分为四类:大竖、小竖、撇、点。
其中,横以一横两竖为构筑原则,竖以两横一竖为绘制原则。
永字八法的横法1、平横:横两端对齐,外形为一条竖直的长线,中间均匀弯曲,使字体看起来挺拔、精致、大气。
2、中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有些短,并且弯曲角度比平横略小,使字体看起来更加精致、活泼、大气。
3、小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比中横要更短,多用于构筑词素中的横字;4、立横:横两端对齐,短而细,多用于词素中的横字,以及构筑拓印专用字体。
永字八法的竖法1、大竖:竖两端垂挂,粗而短,多用于构筑元音字和多音字;2、小竖:竖两端垂挂,细而短,多用于构筑辅音字;3、撇:斜线,两端均为斜向下,或者下斜右斜,多用于构筑拼音字;4、点:横短竖长,一般用于构筑元音字、多音字和辅音字的末端。
永字八法通过调节横竖的结构、角度、长度等,来获得各类字形,从而构筑完整的文字结构。
在古代,永字八法在构筑字节形式上效果明显,被称为最完美的字形构筑原则,并且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绘制中国文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记载,永字八法是由尧时期的大书法家骑士卿发明的。
他通过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提出了基于横竖结构、轮廓线、曲线以及圆角等基本原则,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用以构筑完整的字形,形成了永字八法的雏形。
随后,永字八法在不断的演变历史中,书法家再次提出了新的构筑原则,更新改变永字八法的本质,并且不断调整构筑元素来更好的适合新的书法文化。
今天,永字八法仍然是文字书写的重要原则,且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中的细节,也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一种有益的基础知识。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中,汉字每一个的点画形态都不一样,每-个点画形态必然有它基本的規律性。
汉字是由“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八种基本点画所组成的文字。
相传“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所創,其之所以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创造就是确立和完善了楷书与行书的“新体”,完善了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书写方法。
王羲之【兰亭序】第-字即“永”字,该字中的八种笔法早已规范:第-画是点,称为“側”,意谓以側锋落笔,势足收锋;第二画是横,称为“勒”要做到逆锋落纸,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第三画是竖,称为“努”,中锋落笔,直中有曲;第四画是钩,称为“趯”要做到顿笔停锋,突然提笔出锋;第五画是仰横,称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力;第六画是长撇,称为“掠”,起笔有力,一写到底;第七画是短撇,称为“啄”,左撇用力,如鳥啄食;第八笔是捺,称为“磔”,落笔要轻,行笔缓而有力。
王羲之用+五年的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
“永”字的八个笔画,是中国书法中汉字的基本笔画,其它基础笔画如点中的两对点、相对点;还有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分别是在“永”字八画上的演变。
“永字八法”对我们学习书法,超脱对笔法之“形”的束缚,具有-定意义。
“永”字从第一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关联呼应的轨迹,也就是点画之间隐含的笔断意不断的意境,使全字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
所以古时有很多练习书法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写几+遍“永”字。
“永字八法”不仅仅是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和通俗化,而是其笔画的八种形态和方圆兼施的结字方法,形成了中国书法最经典的模式,它在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历程中,成为书坛学子学习、把握书法技巧的最佳途径。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钟、张、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随僧智永,发其指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李阳冰云:昔逸少工书多载,+五年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永字八法

在野外遇到蛇怎么办?不要惊慌,面带温润的笑容撑起一把伞,假装是许仙。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戈”末端相似。
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有书法专业的大学1,学校名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郑州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东临沂师范学院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山西太原市师范学院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聊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峡大学/西安工业学院2,专业介绍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书法艺术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要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书法文化知识和熟练掌握书法基本技巧,并能初步进行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
“永字八法”解读

“永字八法”解读作者:潘飞翔“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

永字八法正传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古代书家创作实践中,总结的以“永”字为例,概说楷书笔画写法的规则,至今二千余年,世代相传,启迪后学,自有其价值所在,定然隐藏这中国书法艺术的密码,一、“永字八法”透露古人智慧“永”字笔划相对少,但笔划类别相对丰富,无重复繁缛之象。
用于书法教益,以一个“永”字为载,以少驭多,删繁就简,举网有纲,简约统一,辩证实施,古人大智慧也。
二、“永字八法”透露笔势要诀“永字八法”分别“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形象描绘了“永”字点、横、竖、提、撇、短撇、捺八个点画的写法,集中诠释了汉字楷书点画态势。
“永字八法”笔势本义。
侧:1、旁也。
(旁,斜;倾势。
);2、勒:马头络衔也。
(拉缰勒马;拉势)3、努:(弩)弓有臂者。
(弹势);4、趯:踊也。
(跃势);5、策:马棰也。
(马鞭;挥势);6、掠:夺取也。
(拂过;拂势);7、啄:鸟食也。
(啄势);8、磔:辜也。
(车裂;张势)。
这里看出“永字八法”原意均为用笔的态势。
永字八法”非笔法,乃笔势也。
笔法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包含执笔法、用笔法。
笔势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点画的方法。
笔法是共性,笔势是个性,笔法寓于笔势之中。
三、“永字八法”透露结体法则“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在描摹考虑“永”每个点画如何书写时,已透露出“永”字的结体法则。
如点用“侧”法,是与下边横画相照应;横用“勒”法,横取上斜之势,是与上点画、右竖画相照应;竖用“努”法,如建筑之立柱,支撑整体;提用“策”法,势略上仰,是与右竖画、下撇画相照应;钩用“趯”法,锋不平出,是与提画起笔相呼应;短撇用“啄”法,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与提画相照应;捺用“磔”,笔锋开张,与长撇画相呼应,等等,将点画的写法和组合分而不分地融在一起,点画相互照应,笔势一气贯通,做到整体统一。
在这里,“永字八法”透露出的结构,并未规定一定的僵化的形状,而是趋向于顺手书写,这也是“八法”造出的结构之妙,妙不可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字八法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
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
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侧即是点。
象鸟儿翻然侧下。
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
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即是平横。
象用缰绳勒马。
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
锋平过横拖。
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
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
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即是竖。
状如挽弓之用力。
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
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
露珠状即收笔。
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
趯即是钩。
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
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出钩,力集于笔尖。
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
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
宋·陈思《书苑菁华》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
策即是提(仰横),亦称挑。
象用鞭子策马。
作仰横时,要求仰笔趯锋,用
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
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转笔向下,顿挫后提笔向右
上角挑出。
注意策是短笔,虽丰满而不要臃肿。
掠即是长撇。
象梳掠长发。
写长撇时要求起笔同直画一样逆锋取势,出锋
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
不要一往不收,犯轻飘不稳之病。
具体写法是:逆锋
向左上起笔,然后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缓而沉稳,切勿太快
撇出,象鼠尾巴。
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
啄即是短撇。
象鸟儿啄食。
写短撇时,要求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具体写
法是起笔笔锋转,逆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迅疾锋利撇出。
磔即是捺。
象用刀子划肉。
写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转锋铺毫缓行,至
末收锋,重在含蓄。
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笔势展开,至下
半截开始逐步铺毫,至捺出时稍驻,再提笔捺出。
七、点画八病
在书法学习中,由于基本点画没有学好,运笔规律没有掌握,常常写出各
种不同病态的点画,概括地讲共有八种,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
牛头即是作点时用力太大,或笔没有提按,从而使锋角显露而又臃肿。
有的人将起笔写的粗而大也是此病。
鼠尾写撇或垂针竖时,起笔时粗重而到笔画末端时,突然变细,轻飘而行,一拖而过。
蜂腰指作背抛转折时,中间圆转处笔画变细,而抛出处又变粗,上下呈
脱节状。
鹤膝就是转折处用笔过重或笔没有提起,使折处肥大突出,象鹤的膝骨。
竹节指笔画中间细,而二头粗重,比例失调。
棱角就是起笔、转笔或收笔时抛筋露骨,棱角尖细显露。
折木指没有起笔、收笔的笔画,粗野破碎。
柴担就是指横画两头低下,中间隆起,分曲过分,如挑柴的担子。
要克服八病,就要认真分析自己运笔的不足,何以导致?同时,要刻苦练习永字八法,掌握基本运笔方法,使点画线条写得圆满浑厚,符合书法艺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