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双眼视力下降,双侧视乳头苍白,定位于双侧视神经;根据双下肢肌力差,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痛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丘脑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

综合定位于双侧视神经及脊髓。

定位诊断:左额纹明显变浅,左眼闭合无力,左鼻唇沟明显变浅,定位于左侧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定位诊断:根据咽反射减弱,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定位于疑核及其联系纤维;左侧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定位于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脊束及脊髓丘脑束,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无力,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病程中曾有站立不稳、查体水平眼震定位于小脑,左侧Hornor定位于延髓交感神经及其联系纤维。

初步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

定位诊断:右眼外展露白3mm,定位于右侧外展神经。

定位诊断:患者远近记忆力差,计算力差,言语缓慢,反应迟钝定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白质。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3-4级,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四肢肌张力增高,双手不自主震颤,共济运动差定位于锥体外系,小脑及其联系纤维受损。

结合影像学,患者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均有点状高信号(DWI),广泛的脑室周围稍长T1稍长T2信号,脑萎缩明显,各脑室明显扩大。

定位诊断: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及脊髓丘脑束,一过性意识不清定位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广泛大脑皮层,综合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系统及颈动脉供血系统。

定位诊断: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无力、跌到,无耳鸣、复视,无饮水呛咳、面部麻木、肢体瘫痪等症状,可自行迅速好转,好转后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定位于脑干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位诊断:根据患者双侧眼睑下垂、有易疲劳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口服溴吡斯的明有效,定位于双眼眼外肌及神经肌肉接头。

2.定位诊断:胸12水平以下痛觉、触觉、音叉震动觉减退以左下肢为重,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双侧脊髓丘脑束、双侧跟腱反射,双侧腹壁反射消失,病损节段在腰段以上。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中西医结合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中西医结合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Re e r h o c t n Di g o i n h fe to e t r —Ea tr mb n d M e i i e o rp e a ca a a y i sa c f Lo a i a n ssa d t eEf c f o W se n se Co i e d c n n Pe i h r l n Fa i l r l ss P
ssR s l T ed f e c fh f c o t o bn dtea yw ss n i n a o gte ru s( 0 0 ) n eP s e. e ut h ie n eo tee e t f h c m i rp a i ic t m n g p P< . 1 .A dt ot s fr f e e h g fa h 5 o h

Ho et h w dsg ic n ne —go p df rn eb t e y e a d T p Ⅱ ,T p l a dT p 1,T e l n y e cts s o e inf a titr ru iee c ewen T p I n y e i f ye I n ye1 I y l a dT p I p

21 0 ・ 6

中 医 ・中 西 医 结 合 研 究 ・
周 围性 面瘫 的定 位诊 断 与 中西 医结合 疗效 的相 关性研 究
陈增力 ,吴 刚,崔福玲 ,齐 鹏
【 摘要 】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周围性面瘫 中西医结合 治疗的效果。方 法 根据面神经各节段的分布 ,将面瘫分
为 :面神 经核损害性 面瘫 (I型面瘫 ) 、膝状神经节损 害性 面瘫 (Ⅱ型 面瘫 ) 、镫骨肌神 经段 面瘫 ( Ⅲ型 面瘫 ) 、鼓锁 神经段 面瘫 (V型面瘫 )和茎乳孔处面瘫 ( 1 V型面瘫) 。观察 10例 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进行 比较。结果 5种不同部 8 位面瘫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 1 ,两两比较 : I型面瘫与 Ⅱ型面瘫、 Ⅱ型面瘫与 Ⅲ型面瘫、 Ⅲ型面瘫和 Ⅳ型面瘫 、Ⅳ型面瘫和 V型面瘫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 疗效与病 变损 害部位有 明显

神经病学试题库+答案

神经病学试题库+答案

神经病学试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正确的是()A、镫骨肌支以下面神经损害有听觉过敏B、膝状神经节及其附近面神经损害可出现 Hunt 综合征C、舌前 2/3 味觉障碍提示面神经管外鼓索神经病变D、一侧面下部肌肉瘫痪提示病变在同侧皮质脑干束E、机茎乳孔以下损害多伴有唾液分泌减少正确答案:B2、单纯部分性发作不包括()A、肌阵挛发作B、精神性发作C、部分感觉性发作D、部分运动性发作E、自主神经性发作正确答案:A3、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是A、可靠的病史B、神经系统检查C、脑脊液检查D、脑电图检查E、CT扫描正确答案:A4、患者,男54岁。

急性起病,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视物成双2天入院。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3年余,脑梗死病更1年,无明显后遗症。

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右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右眼处于外展位,内收受限,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向左侧,左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左侧病理征阳性.若该患者出现言语不清,最有可能的是A、Broca失语B、Wernicke失语C、命名性失语D、混合性失语E、构音障碍正确答案:E5、患者,男54岁。

急性起病,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视物成双2天入院。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3年余,脑梗死病更1年,无明显后遗症。

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右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右眼处于外展位,内收受限,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向左侧,左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左侧病理征阳性.该病病变部位应在A、右侧大脑半球B、左侧脑桥C、右侧脑桥D、左侧延髓E、右侧中脑正确答案:E6、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的痛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可能为哪 -型感觉障碍A、脊髓半离断型B、后角型C、侧索型D、后索型E、前连合型正确答案:C7、癫痫大发作的停药原则是A、发作完全控制3~5年后可考虑逐渐减量至停用B、发作时用药半年左右,不发作即可停药C、发作完全控制后即可停药D、用药无效时停药E、发作控制后逐步减药,至2年左右全部停用正确答案:A8、关于脊髓半切综合征错误的是()A、对侧浅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受损节段的水平低B、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C、大小便障碍D、同侧深感觉障碍正确答案:C9、该患者的病变部位在()A、基底核B、脑桥 E 枕叶C、中脑D、延髓正确答案:B10、下列属于深反射的是()A、提睾反射B、腹壁反射C、踝反射D、角膜反射E、咽反射正确答案:C11、形态辨认障碍属于()A、物体失认B、图形 -背景区分障碍C、体象障碍D、空间关系障碍E、偏侧忽略正确答案:A12、角膜反射通路不包括下列哪项()A、面神经B、三叉神经中脑核C、三叉神经眼支D、三叉神经感觉主核E、面神经核正确答案:B13、感觉性共济失调最常受损在()A、额叶B、脊髓后索C、脊髓侧索D、小脑E、脊髓丘脑束正确答案:B14、青壮年脑栓塞患者,其栓子来源最多的原因是()A、亚细菌性心内膜炎B、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C、先天性心脏病D、心脏瓣膜手术E、冠心病伴房颤正确答案:B15、患者,30岁,来诊发现双眼视神经萎缩,水平性眼震,讷吃,有意向性震颤。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定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s麻痹(可能与BP 与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

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

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

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或但也70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

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

【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病初有同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少数患者早期有发冷发热。

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氏现象,有时自然流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麻木,味觉减退,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力,进食卡塞、漏水。

【检查】、8、92周后出现,常见的是在患侧观察到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在神经修复期会出现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

2.1 参照《瞬目反射正常值标准》(2005),确定的瞬目反射异常标准:?⑴患侧R1R2及对侧R2’波幅下降或未出现;⑵R1潜伏期≥12ms;?⑶双侧R1潜伏期之差≥2ms;?⑷双侧R2及对侧R2’潜伏期≥37ms;?⑸双侧R2潜伏期之差≥4ms。

?2.2 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标准:⑴患侧未引出明确波形;⑵双侧潜伏期之差≥0.5ms;⑶患侧波幅较健侧波幅下降。

瞬目反射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

瞬目反射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4 . 6例 患 者 为我 院 20 —2 0 60 0 40 ~2 0 —4神 经 内科 确 诊 的 门诊 或 住 院 病 例 , 中男 2 其 5例 , 2 女 l例 , 龄 l 年 9 6 4岁 , 均 3 平 7岁 。4 6例 均 于 发 病 后 3 l d内 进 行 检查 , ~ 5 其 中6 d以下 l 5例 ,~ 1d3 例 。本 组 患 者 均 为 急 性 起 病 , 侧 7 5 1 一 面部 表 情 肌 突 然 瘫 痪 , 侧 面 瘫 2 例 , 侧 面瘫 2 左 6 右 O例 。 其 中 5 例面瘫前有上感病 史, 分病人 在起病 前几 天有 同侧 耳后 、 部 耳 内乳 突 区 的轻 度 疼 痛 。4 6例 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 一 侧 额 纹 消 失 , 同 侧 眼 睑不 能 闭 合 或 闭 合 不 全 、 唇 沟 变 浅 、 鼻 口角 下 垂 、 齿 时 口 示 角 歪 向健 侧 、 能 鼓 腮 露 齿 等 。 5例 伴 味 觉 差 , 不 7例 伴 听 觉 减 退 ,5例耳 后 痛 疼 麻 木 , l 2例 泪 少 。头 颅 C 或 MRI 异 常 发 T 无 现 , 他 神 经 系 统 检 查 无 阳性 体 征 。 其 12 检 测 方 法 采 用 日本 光 电 ME -5 4 型 肌 电 诱 发 电 位 . B50K 仪 , 屏 蔽 室 内 , 者 安 静 、 松仰 卧 , 行 检查 , 持 室 温 2 ℃ 在 患 放 进 保 O 2 ℃ 。 肌 电 图 检测 用 同芯 针 电 极 记 录额 肌 、 6 口轮 匝 肌 及 面 三 角 肌 。面 神经 N V 检 测 : 面 电极 在 口轮 匝 肌 记 录 , C 表 耳前 刺 激 健 患 侧 对 比 。瞬 目 反 射 检 测 : 三 叉 神 经 刺 激 法 记 录 用 表 按 面电极置于眼轮匝肌外 下方 , 考 电极 置于 眼角 外侧 , 激 电 参 刺 极 分 别 置 于左 右 眶 上 孔 处 , 极 置 于 眶 上 切 迹 处 , 极 位 于 阴 阴 阳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分解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分解
内二科 田园
中枢神经系统VS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 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 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是反射活 动的中心部位。其位置常在动物 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 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 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 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 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 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 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 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 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nervoussyste 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 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 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cranialnerves和与脊髓相 连的脊神经spinalnerves.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 神经纤维。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 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 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 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 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 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 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 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 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 歪向健侧。
思考题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 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谢谢!
思考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舌咽神经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十章讲义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舌咽神经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十章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十章讲义2颌面部神经疾病第二节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概述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为面瘫。

根据引起面神经麻痹的损害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

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腋干束受损时,称为中枢性或核上性面神经麻痹。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上的表情肌,包括额肌和上半部眼轮匝肌的运动;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则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下的表情肌。

周围性(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变可位于脑桥下部(如出血、肿瘤等)、中耳或腮腺等部位。

其临床特点为:①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但提上睑肌除外,因该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如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额纹消失,口周肌群瘫痪症状与核上瘫相同;②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其中最多见的是贝尔麻痹。

(二)贝尔麻痹1.概述 贝尔麻痹系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一般认为是经过面神经管的面神经部分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2.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明了。

本病也可髓由某种病毒感染所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贝尔麻痹常在局部受冷风吹袭或着凉后发生,故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亦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水肿;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受压和阻碍淋巴与血液的流通,形成恶性循环而导致面瘫。

此外,还认为贝尔面瘫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病理 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 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常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损害 同时出现,并可波及中间神 经和小脑,因此除面瘫外, 还有同侧面部疼痛或感觉障 碍、肢体共济失调及眼球震 颤等。
4.内听道段
面神经由内耳门进入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 内耳道底。 症状:因与位听神经同时受累,可伴有耳鸣、 神经性耳聋,前庭功能减退,也可产生泪腺、 唾液腺分泌障碍等。 运动神经核以下至膝状神经节以上的面神经受 损时,可致同侧泪液分泌障碍。
1.运动神经核上段
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 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 中枢性面瘫: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 ,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 液分泌障碍
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 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 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 液分泌障碍
2.运动神经核段
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 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 症状:常与同侧外展神经瘫痪并发,此处常伴 有附近结构,如皮质脊髓束损伤而出现对侧偏 瘫,见于桥脑肿瘤及脑血管疾病等。
2 严重耳痛 3 耳道、耳廓或口咽部疱疹 4 急性周围性面瘫
鉴别诊断
面神经肿瘤 :主要为面神经鞘瘤和面神经纤维瘤,生长缓慢,极 少恶变,可发生于面神经的各阶段,以乳突段、鼓室段多见。 特点: 1 面瘫多呈进行性加重
2 听力下降可伴眩晕 3 可伴有面部、耳部疼痛 4 单侧面神经麻痹 5 腮腺内面神经瘤可有耳下肿块
耳前
感觉支——耳甲及耳道后壁皮肤感觉 运动支——二腹肌及茎突舌肌运动
上支 颞支—— 额肌、耳前肌、耳上肌、眼轮匝肌、皱眉肌 颧支—— 上唇方肌、颧肌
颊支—— 口轮匝肌 下支 下颌缘支—— 下唇方肌、三角肌、颊肌
颈支—— 颈阔肌
病理
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 同程度变性,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 内的部分为重。
面神经的走行
1、运动神经核上段 2、运动神经核段 3、小脑脑桥角段 4、内听道段 5、迷路段 6、鼓室段 面神经管段 7、乳突段 8、颅外段
颅内段
面神经全段
面神经的走行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上泌涎核
面神经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孤束核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 :又称面肌抽搐,是面肌部分纤维运动亢进引起的不自 主抽搐病症。 特点: 1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间歇期正常。
2 可因疲劳、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 3 面部感觉正常 4 晚期可出现面肌无力甚至面瘫 5 不受自主控制,睡眠状态较少发作
定位诊断
核上瘫 对侧睑裂以下表情 肌瘫痪 核下瘫 同侧全部表情肌瘫 痪
因与位听神经同时受累,可伴 有耳鸣、神经性耳聋、前庭功 能减退等。也可产生泪腺、唾 液腺分泌障碍。
5.迷路段
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入面神经管,向外于前 壁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最短,长2.5-3mm 。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 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 症状:即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损害,还有耳带状 疱疹,有时患者甚至头皮、口咽黏膜也有疱疹,常伴 有位听神经损害,出现眩晕、神经性耳聋。
8.颅外段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茎乳孔的外侧向外、前走行 进入腮腺,主干在腮腺内分为上支与下支,二者弧 形绕过腮腺脚部后又分为5支,各分支间的纤维相 互吻合,最后分布于面部表情肌。 症状:一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无味觉、唾液及泪 腺分泌障碍,无听觉过敏,预后良好。
也就是茎乳孔或以下 部分损害,仅有一侧 面神经周围性瘫痪, 无味觉、唾液及泪液 分泌障碍,无听觉过 敏;预后良好。
累及镫骨肌支,除 面瘫、舌前2/3味觉 消失及口干外,还 有听觉过敏,此处 狭窄,预后差。
7.乳突段
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 孔。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 2cm。 症状:除面瘫外,还有该侧舌前2/3味觉消失及口 干(舌下腺、颌下腺分泌障碍),预后尚好。
除面神经瘫痪外, 还有该侧舌前2/3味 觉消失及口干(舌 下腺、颌下腺分泌 障碍),预后尚好 。
入腮腺前分支
耳后神经、二腹肌支、茎突 舌骨肌支
腮腺内分支
2主干:上支、下支 5分支:颞支、颧支、颊支、 下颌支、颈支
面神经的分支
颅内
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泪腺、鼻腔腺体 镫骨肌支——镫骨肌反射 鼓索神经——并入三叉神经的舌神经 感觉神经——舌前2/3
副交感神经——颌下腺、舌下腺
耳后 颅外
解剖生理
面神经分为2支:
较大的一支为面神经本部,主要管理面部表情肌的 运动;
另一支细小的为中间神经,内含副交感纤维和感觉 纤维。(其功能和通路与面神经的运动纤维不同,只 是因为中间神经在进入内听道后在解剖上与面神经的 运动纤维合成一个神经,才归属面神经)
解剖生理
面神经的运动纤维起源于面神经运动核,位于桥脑下 部。 面神经核分为两半部分: 上半部分支配额肌、上部面肌、颧肌和眼轮匝肌的上 半部分; 下半部分支配眼轮匝肌的下半部分、下部面肌和颈阔 肌。
鉴别诊断
周围性:患侧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额纹变 浅、口角偏向健侧、皱 额、露齿、鼓腮、吹口 哨、闭眼不能。 中枢性:对侧眶部以下 诸肌麻痹,而额肌及眼 轮匝肌不受影响
鉴别诊断
Bell麻痹 :又称特发性面瘫,指原因不明的单侧、急性周围性面 瘫,可有冷风吹袭或病毒感染病史。 特点: 1 多见于20-40岁,70%-80%可自愈。
1. 面神经管内损伤
(1)伤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鼻唇沟变平坦。 (2)发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 话时唾液常从口角漏出。
(3)角膜反射消失。 (4)泪液分泌障碍,角膜干燥。 (5)唾液分泌障碍。 (6)舌前部味觉丧失。 (7)听觉过敏。
2. 面神经管外损伤 只有上述(1)、(2)、(3)项症状。
临床特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 特点: 1.发病急,少有自觉症状。 2.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不能紧闭口唇、不能鼓腮、吹气, 饮水时漏水。 3.脸裂扩大,上下睑不能闭合,结膜外露。 4.泪溢 。 5.前额皱纹消失,不能皱眉。(可与中枢性麻痹相鉴别) 6.其它症状:味觉、听觉、泪液分泌等的化。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
概述
面神经为第VII对脑神经,由感觉、 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分别管理 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 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解剖生理
性质:混合性 核上纤维:起源于中央前回下1/3。 运动纤维:起源于面神经运动核,位于桥脑下部。 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桥下涎核 味觉纤维:起源于孤束核。
解剖生理
纤维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 特殊内脏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
起止核
支配部位
面神经核
面肌运动
上涎核 泪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
孤束核
舌前2/3味觉
脊束核
耳皮肤感觉
解剖生理
面神经的核上纤维起源于中央前回下1/3,其 纤维经放射冠、内囊膝部、大脑脚内侧部分 到达桥脑,大部分交叉到对侧,支配对侧面 神经核,也有一小部分不交叉而支配同侧面 神经核上半部分。
常与同侧外展神经瘫痪并发 ,此外常伴有附近结构(皮 质脊髓束)损害而出现对侧 偏瘫。见于桥脑肿瘤及血管 疾病等。
3.小脑桥脑角段
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 神经抵达内耳门,此段虽不长,但可被扩展到 5cm而不发生面瘫。 症状:常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损害同时出现, 并可波及中间神经和小脑,因此除了面瘫外, 还有同侧面部疼痛或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 及眼球震颤等。
临床特征
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合不全,口角歪 向健侧,伴迎风流泪,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或有耳鸣、听觉过敏 或耳部疱疹等。
鉴别诊断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 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 特点: 1 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
2 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 3 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即Rumsay-Hunt综合症, 还有外耳道带状疱疹, 有的患者甚至头皮、口 咽黏膜也有疱疹,可有 溢泪,常同时伴有第8对 颅神经损害,出现眩晕 、耳聋。
6.鼓室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又称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后向后并微向下,经鼓 室内部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 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此处骨管最薄,易遭受 病变侵袭或手术损伤。 症状:累及镫骨肌支,除面瘫、舌前2/3味觉消失 及口干外,还有听觉过敏,此处狭窄,预后差。
内耳门
经面神经管
舌前2/3味觉
舌神经
鼓索
下颌下神经节
泪腺
岩大神经
下颌下腺、舌下腺
面肌
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
茎乳孔
内耳道段
面神经管段
膝状节、岩大神 经(迷路段) 镫骨肌神经 (鼓室段) 鼓索(乳突段)
颅外段
面神经主干
茎乳孔--面神经分叉,长约 2cm。乳突前缘中点深侧约 2cm--腮腺
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疾病
⑴ 自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到内耳门之间的各种 颅内疾病,如听神经瘤、原发性胆脂瘤、骨折等; ⑵ 颞骨及其附近病变所致的面神经炎症、水肿、受 压或断裂,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中 耳、乳突、听神经瘤手术时损伤,颞骨骨折,颞骨 内外良、恶性肿瘤,耳带状疱疹,面神经先天性畸 形等; ⑶ 颈上深部和腮腺的肿瘤及其手术 等。
2 起病突然,发病迅速,1-3日内即出现单侧面瘫 3 有听觉过敏(镫骨肌支)、耳鸣眩晕(听神经) 4 可有患侧耳内、耳后或耳下疼痛(膝状神经节) 5 可出现味觉、涎腺(鼓索与镫骨肌之间)、泪腺(岩大
神经)分泌障碍 6 完全性面瘫
鉴别诊断
hunt综合征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膝状神经节引起的周围 性面神经麻痹,耳部、口腔黏膜的条带状疱疹皮损,同时伴有耳 鸣、耳聋、眼震、恶心、呕吐等系列症状。 临床分型:I型:耳部带状疱疹 II型:耳部带状疱疹合并面瘫 III型:耳部带状疱疹合并面瘫及内耳功能障碍。可累及舌咽、迷 走神经导致咽痛、耳痛、心动过缓、暂时性高血压等症。 特点: 1 幼年多有水痘病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