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中医药治疗

周围性⾯神经⿇痹的病因和中医药治疗 引起周围性⾯神经⿇痹的病因及疾病很多,归纳有以下⼏⽅⾯: (1)脑桥内⾯神经核性损害的最常见病因为⾎管性、肿瘤及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进⾏性延髓⿇痹、先天性⾯神经核发育不全(伴有外直肌⿇痹者,称Moebius⽒综合征)。
(2)⾯神经穿出脑桥后,在颅底处可由各种类型的脑膜炎、颅底⾻折、基底动脉瘤及硬膜外脓肿的侵犯⽽发⽣⿇痹;听神经瘤患者常伴有⾯神经受损,其他⼩脑脑桥⾓及颅底肿瘤(脑膜瘤、脊索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也可损害⾯神经;颈静脉球肿瘤常很早侵犯⾯神经。
(3)在⾯神经管内,也可由多种病变引起⾯神经损害,膝状神经节的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即Ramsay hunt⽒综合征),很多没有疱疹的⾯神经⿇痹,可能系由于嗜神经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变(如腮腺炎、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中毒和代谢障碍(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及维⽣素缺乏等),以及⾎管机能不全等,都可损害⾯神经。
由于⾯神经管与中⽿及乳突等密切相邻,因此,⾯神经⿇痹是中⽿炎、迷路炎、乳突炎及颞⾻化脓性炎症的并发症,统称为⽿源性⾯神经⿇痹。
(4)⾯神经出茎乳后的分⽀⿇痹,可以由于腮腺的疾病,或肿瘤以及⾯部外伤等引起。
治疗⽅法 1.葛根3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附⼦15克,蜈蚣1条,荆芥穗10克,防风10克,薄荷10克,⽩芷10克,川芎10克。
先将蜈蚣焙⼲研为细⾯备⽤。
余药加⽔适量先急⽕再⽂⽕煎30分钟后滤出药液冲服事前备好的蜈蚣细⾯,每⽇两次早晚分服。
2.⽜蒡⼦30~40克⽂⽕煎煮⼀个⼩时后加⼊⽩芷6—10克同煎三次,每次煎煮30分钟左右,每⽇⼀剂。
服药后如果⼤便次数增多属正常不必停药。
3.⽣胆南星6克,⽩芨6克,⽣草乌6克,⽩僵蚕6克共研为细⾯,⽤鳝鱼⾎调为糊状外敷患侧⾯部并⽤辅料包扎固定。
五天换⼀次。
4.将马钱⼦⼀枚浸⼊温⽔中泡7天后取出切成6溥⽚,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将每⽚贴于患侧的下关⽳(在⾯部⽿前⽅,当颧⼸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外眦之间,向后约⼀横指的凹陷处)、颊车⽳(在⾯颊部,下颌⾓前上⽅约⼀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且按之有凹陷处)外⽤胶布固定,每⽇换贴⼀次。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口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口僻(TCD编码:A07.01.01.04)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具体如下:1、发病突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受风史。
3、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颜面不适等前驱症状。
4、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5、部分可出现同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可以有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6、部分病损严重的患者或失治、误治的患者可能出现倒错、鳄鱼泪、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后遗症。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在数小时,或1到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3、Hunt性面瘫: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或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4、后遗症期部分病人出现鳄鱼泪、倒错、口眼联动、面肌痉挛。
5、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占位。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
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常见病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常见病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是面部肌肉无力或麻木,并且呈现出一侧面部无法正常活动的症状。
许多因素可以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包括感染、炎症、肿瘤、创伤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
首先,感染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常见的感染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该病毒是水痘病毒的一种重新激活的形式。
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称为带状疱疹性面神经麻痹。
除了带状疱疹病毒,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如流感、中耳炎、脑膜炎等,也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
其次,炎症是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神经组织受损,从而引发面神经麻痹。
常见的炎症病因包括脑膜炎、神经贮积病、颅内炎症等。
这些炎症反应会导致面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引发一侧面部肌肉无力,严重时可导致面部表情失常。
另外,肿瘤也是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之一。
脑肿瘤如面神经瘤或其他颅内肿瘤可以通过压迫面神经而导致麻痹。
此外,颈部的肿瘤如颈动脉瘤或颈部淋巴瘤也可能对面神经造成压迫,从而引起麻痹。
肿瘤引起的面神经麻痹通常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如头痛、眩晕等。
创伤是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另一个常见因素。
颅骨骨折或面部外伤可以导致面神经的直接损伤,从而引发面神经麻痹。
特别是头部骨折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常常伴随其他神经损伤和颅内损伤。
因此,对于面部外伤的患者,特别是头部外伤的患者,需警惕可能发生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此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例如,贝尔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自限性的面神经麻痹,其病因尚不明确,但被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贝尔氏麻痹通常是突然发作的,患者在早晨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无法动弹。
该病通常在几周内自行恢复。
最后,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暴露也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抗癫痫药物,被证实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有关。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护理查房ppt课件

2、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脑、电视、紫外线等; 避免冷刺激,勿用冷水洗脸,吹冷风 。
3、指导进食清淡软食,多食新鲜蔬菜、粗粮等。 在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大 蒜、海鲜、浓茶、麻辣火锅等。保持口腔清 洁,预防口腔感染。
4、保护角膜,防止角膜溃疡。
27
护理评价: 患者无并发症发生。(05-16)
28
1.疾病知识指导 护士应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 本病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消除诱因和 不利于康复的因素。
2.日常生活指导 鼓励病人保持心情愉快,防 止受凉、感冒而诱发;面瘫未完全恢复时注 意用围巾或高领风衣适当遮挡、修饰。
29
3.预防并发症
指导进食清淡软食,保持
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保护角膜,防止
5
+ 2型糖尿病性周围面神经病 + 高血压病Ⅱ + 梅毒 + 胆囊结石 +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 肾囊肿
6
+ 活血化瘀:疏血通 + 营养神经:甲钴胺、申捷、欧兰同、维生
素B1、维生素B6 + 抗梅毒:苄星青霉素 + 降血压:安内真 + 降血糖:拜糖平、格华止 + 保护胃黏膜:奥西康
7
1.自我形像紊乱 与面神经病变所致口角歪斜 有关
23
护理评价: 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本病相关知识及自我
护理方法。掌握面肌功能训练的方法。(0625)
24
4.潜在并发症 语言交流障碍、进食困难 口腔感染、角膜溃疡。 护理目标:
患者未发生并发症。(05-16)
25
护理措施: 1、督促病人做好康复运动。需要多做功能性锻
炼,如抬眉、鼓气、双眼紧闭、张大嘴等。 每天需要坚持穴位按摩。睡觉之前用热水泡 脚,做些足底按摩。用毛巾热敷脸,每晚3-4 次,遇到寒冷天气时,需要注意头部保暖。 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 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0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 分享
病例一:急性贝尔麻痹的诊治经验
总结词
急性贝尔麻痹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单 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本病例将分享一位 50岁男性患者的诊治经验。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50岁,主诉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查体 见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无力,口角右歪。肌电图检查提 示左侧面神经麻痹。诊断为急性贝尔麻痹,给予抗病毒、激 素治疗及针灸理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病理
面神经管卡压导致神经水肿和脱髓鞘改变,表现为面神经的超敏反应和炎症反 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和典型症状,如单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等,以及排除 其他疾病后,可作出诊断。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中枢性面瘫、梅杰综合征、亨特综合征等疾病进行鉴别。中枢性面瘫多由 脑血管疾病引起,特点是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梅杰综合征表现为双侧眼睑痉挛 ;亨特综合征表现为耳部带状疱疹,耳部剧痛,眩晕及面瘫等。
病例四:复杂病因面瘫的综合治疗经验
总结词
面瘫的病因复杂多样,有时需要综合治疗。 本病例将分享一位68岁男性患者的综合治 疗经验。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68岁,主诉双侧面部肌肉瘫痪 ,口角歪斜。查体见双侧额纹消失,双眼闭 合无力,口角右歪。病史中患者有糖尿病、 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及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疾病 。给予降糖、降压、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措 施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病例三
总结词
肿瘤压迫是引起面瘫的较少见原因,但 也需要引起重视。本病例将分享一位42 岁女性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
VS
详细描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护理查房分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护理查房分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特征是面部肌肉功能障碍,表现为面部麻木、脸部表情不自然、眼睑无力闭合等症状。
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适当的护理和关注,以促进病情恢复。
下面是一份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护理查房分解,供参考:1.病情了解和评估-询问患者主诉和病史,了解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情况、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运动和对话能力,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患者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注意是否有面部抽搐、扭曲等不自然现象。
-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如口角拉动、眼睑闭合动作等,帮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如果患者有面部表情不自然导致的社交障碍,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3.面部护理-患者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容易造成口水淌出和眼睛干涩,需定期给予口腔和眼睛的护理。
-帮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可以使用含氟漱口水、软毛牙刷等工具。
-给予患者眼睛滴眼液保持湿润,避免眼睛干涩和角膜病变。
4.饮食和营养-由于面部肌肉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面部表情不协调等问题,给予患者适宜的饮食和营养。
-提供液体和半流质饮食,如果汁、汤类、稀粥等,避免食物卡喉和窒息的风险。
-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和口味偏好,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促进身体康复。
5.防止并发症-面部麻痹可能导致眼睛干涩和角膜病变,应重点防止眼睛感染和角膜溃疡的发生。
-给予患者眼部保护,避免外伤和过度用眼,帮助患者进行眼部护理,如使用人工泪液等。
-定期观察患者眼睛的情况,如红肿、异物感、视力下降等,及时就医处理。
总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有一定影响。
通过综合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以上所述的护理查房分解可以作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参考,但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定义:面瘫,也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面部肌肉瘫痪。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单侧。
主要表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
病因: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
常见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的病人。
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
其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并发症面瘫面瘫恢复后或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面部症状,主要有:1、面肌纤维性痉挛:变性的神经再生重新支配肌肉后,患侧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挛缩,表现为患侧眼裂缩小,鼻唇沟过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损伤的定位:
核上瘫—对侧睑裂以下 表情肌瘫痪
核下瘫--同侧全部 表情肌瘫痪
15
吉兰—巴雷综合征:有近期感染病史,多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伴 有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痪和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有特征性的蛋 白-细胞分离。
耳缘性面神经麻痹: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常并发耳缘性面神 经麻痹,也可见腮腺炎、肿瘤、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等,常有明 确的原发病史和特殊症状。
16
治疗方法:
1.急性期:起病5-7天,治疗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肿, 改善局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为原则。具体可选用药 物、理疗等治疗,激素(泼尼松30mg,神经营养性药物 (钾钴铵)等。
2.恢复期:从1周-3个月,此期主要使神经传导恢复 和加强肌肉收缩。采用方法:(1)针刺疗法。(2)电针、
面部推拿、隔姜灸、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4)活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迎香 石学明院士:阳白四透法(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 头维 丝竹空方向透刺(18天)。常规(阳白透上星)(5-8天)。 常用:攒竹透丝竹空 地仓透颊车
3
面神经管前段
主运动核 支配面上半部肌肉的核团接受来自 双侧大脑半球的皮质核束纤维
面随 支配面部表情肌 外耳肌 部 意
脑桥下部网状结
支配面半下部肌肉的核团仅接受来自
镫骨肌 二腹肌后腹 茎突 肌 运
面
构的深部
对侧大脑半球的皮质核束纤维
舌骨肌
肉动
神 经
副交感核 上泌涎核 孤束核 接受口腔传来的 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鼻腔腺体
血化瘀中成药。(5)保护角膜的措施。
3.后遗症期:指3个月以上后面瘫仍不能恢复者。可以 针刺双侧及肢体远端穴位。
17
病因病机:
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寒或 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使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 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窝)噼。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 足太阳为“目下冈”,故眼睑闭合不全为足太阳和足阳明 经筋功能失调。口颊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口 歪为三经筋功能失调
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 特点:
1 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 2 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 3 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 特点: 1 病变同侧从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可伴有 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2 无肢体运动障碍
血管压迫是面瘫原因之一,认为小脑脑桥角的动 脉环可以突然改变位置使面—听神经束受压、拉 长。
8
病理:
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变 性,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为重。
9
诊断
损害定位 (l)茎乳孔以外:面瘫。
(2)鼓索与镫骨肌之间: 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 障碍。
(3)镫骨肌与膝状神经节之间 :面瘫+味觉丧失+涎 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
攒竹
18
分期治疗 急性期:目前有争议! 针刺可否? 可针,穴位少,刺激量小,药物为主。
恢复期 针刺 电针 隔姜灸 穴位注射
后遗症期 针健侧同患侧。健侧重,患侧轻(穴位多少
针刺深度 针刺刺激量 )
19
【预后】 80%的病例可在2~3月内恢复。轻症病例 多无神经变性,2~3周后开始恢复,1~2 个月内痊愈;神经部分变性者,需3~6个 月恢复,更严重者,恢复缓慢甚至不能 恢复 。 老年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脑 卒中病史的预后不良。
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缓慢,常伴有其他
脑神经受损症状及各种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神经莱姆病:为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常伴发热、皮肤游走性 红斑,可累计其他脑神经。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是癌肿对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而非直 接侵犯及转移至神经和(或)肌肉组织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 复杂,即可为周围神经和肌肉的改变,又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各 个部位损伤的症状。(鼻咽癌/小细胞肺癌)
5
面神经管内段
岩浅大神 经
镫骨肌神 经
鼓索神经
6
茎乳孔以外段
分为: 耳后神经 颈支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以运动纤维 功能受损为主
7
病因:
可能由某种病毒感染引起,使神经鞘膜发生炎症、 水肿,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压。
常在局部受冷风吹袭或着凉后发生,可能是寒冷 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而发 生水肿,加重神经受压。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味觉信息
和腭腺
核
主运动核的背外侧
三叉神经核 司角膜或结膜刺
泪腺核
激所致流泪放射 支配泪腺
的纤维
感觉核
延髓孤束核上部 与主运动核毗邻
位于面神经上的膝状神 经节中神经元的周围觉 后1/3为舌咽神经接受
4
运动根 感觉根 运动纤维 --- 运动核 副交感纤维---上涎核 味觉纤维 --- 膝神经节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宁夏中医医院针灸科 李晓林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茎乳突孔面神经非特异炎症所致的周围 性面神经瘫痪。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 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2
面神经的解剖
面神经为第7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 包括感觉、运动纤维组成,分别管理舌 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 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4)膝状神经节: 面瘫+味觉丧失+涎腺、泪腺分泌 障碍+听觉改变。
10
临床表现
1. 发病急,少有自觉症状,有所谓“昨夜完 好,今晨得病”之说。 2. 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不能紧闭口唇、 不能鼓腮、吹气,饮水时漏水。 3. 脸裂扩大,上下睑不能闭合,结膜外露, 用力紧闭时眼球转向外上方,即贝尔氏征。
20
疗效评价 1.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2.FaCE量表
21
永久性面神经麻痹
永久性面瘫是指由于肿瘤压迫或累及面 神经、外伤和手术意外损伤面神经等所 引起的不可逆的面瘫。
贝尔麻痹经治疗无效,也可后遗永久性 面瘫
22
日常: 1.忌搓揉,可点按。 2.面部保暖 3.忌辛辣冰冷 4.功能锻炼 5.夜晚温热毛巾外敷 6.按时作息 7.控制好血压 血糖
23
谢谢!
24
11
4. 泪溢或泪液减少,角膜干燥。 5. 前额皱纹消失,不能皱眉。可与中枢
性麻痹相鉴别。 6. 其它症状:味觉、听觉等变化。
12
体格检查:
鼓腮、露齿、蹙眉、抬眉试验 巴氏征
量血压
颅脑CT 肌电图
辅助检查:
13
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 见病(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