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合集下载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周围性面瘫及症状表现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周围性面瘫及症状表现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相关推荐:2012年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预计
2008~2011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
201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2011年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2011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2 症状与体征以饮水或漱口不便,一侧口角漏水,继之发现口眼歪斜,发笑时更明显为主症,部分患者兼有一侧面部麻木、板滞,或兼有迎风流泪,眼睛干涩,或兼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体检:口角向健侧上方歪斜,患侧鼻唇沟变浅甚至消失,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作皱眉、蹙额、示齿、鼓颊、吹口哨等动作,眼睑闭合不全,部分患者耳后乳突压痛,所有患者血压正常,伸舌不歪,病理反射均为阴性。

2 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早期采用5%GS 250ml、利巴韦林0.5、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用药5天。

2.2 针灸治疗(1)取穴:一组:睛明、攒竹鱼腰、太阳、承泣、下关、地仓、夹承浆、双合谷、双太冲;二组:阳白鱼腰、迎香、四白、颊车、翳风、牵正、人中、承浆;(2)针刺方法:上述二组腧穴按疗程轮流选取,采用0.5-1.5寸毫针刺,行针得气后,选用G6805-2型电针治疗仪,将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线分别接在攒竹、地仓、合谷、太冲,颊车、阳白、翳风、承浆穴上,输出量以患侧面部肌肉收缩、病人舒适为度,后可逐渐增加刺激量,每次通电30分钟,7次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痊愈:面容及面部肌肉运动机能完全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机能基本恢复,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面容及面部肌肉运动较以前有所好转,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均未恢复正常;无效:经4疗程后病情无改善。

4 讨论面瘫,祖国医学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灵枢·经筋篇》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

”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偏缓,正气引邪,歪僻不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歪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歪僻,认为此病是内因身体虚弱,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风寒及外伤等所致。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急速,多是面神经因急性炎症发生面肌运动麻痹,与病毒感染有关,炎症使供应面神经的血管受刺激发生痉挛、缺血、水肿,又因受狭长骨质面神经管所限,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面肌运动障碍所致,周围性面瘫有别于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即面神经中枢瘫,又称为面神经核上瘫,其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多由于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或皮质脑干束任何一处损伤所造成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其临床表现为对侧面下部表情肌瘫痪,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向健侧上方歪斜,但两侧额纹存在,眼睑闭合正常,皱眉、蹙额活动正常,颅脑CT可发现颅内出血或缺血病灶。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1.额纹变浅或消失 2.眼睛闭合不全,眼裂变 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 歪向健侧 5.皱眉、吹口哨、鼓颊困 难
4
精选2021最新课件
鉴别
周围性
中枢性
相同点
均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 发病部位 核下(局部)

额纹 患侧变浅或消失

全身症状 仅局部变化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地仓、承浆、水沟、迎香
12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注意事项
1.本病初起针刺量不宜过强;
2.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 敷;
3.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
4.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 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5.功能性锻炼如:抬眉、双眼紧闭、鼓气、张 大嘴、努嘴、示齿耸鼻等。
5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期(四期)
发病1 周内则为急性期; 发病时间1 周 ~ 1 个月则为稳定期; 发病时间为 1 ~ 3 个月则为恢复期; 发病时间大于3 个月则为后遗症期
6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分型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 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7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治疗
急性期 治则: 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处方:一般以浅刺手法为主,穴位宜少,不
宜用电针,留针约20~25min;同时还需结 合辨证分型取穴和局部TDP神灯照射;若耳 后疼痛明显,可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疾病原因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瘫,虽然它们都涉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受限,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不同。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脑干)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颅脑损伤、脊髓疾病等。

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七对脑神经中的第七对面神经)本身受损或受压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面部肿瘤、外伤等。

其次,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面部麻木、下垂,并且往往伴随着半边面部的运动缺失,即面部肌肉无法做出自然的表情。

患者可能无法闭眼、皱眉或吹气。

而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麻痹,但没有面部肌肉运动缺失的问题。

患者可能无法抬眉、闭眼或挤压嘴唇。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肌肉锻炼、面部按摩和热敷等,以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恢复。

物理治疗包括使用电刺激、超声波、冷热疗法等,以刺激面部肌肉的活动。

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激素或抗病毒药物来减轻炎症和促进神经恢复。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面部神经重建手术来修复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对患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无法自然运动而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和心理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或抑郁。

周围性面瘫患者则由于面部肌肉麻痹而影响到咀嚼、吞咽和言语等功能。

这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困扰和不便。

在预防方面,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也有一些差别。

由于不同病因,预防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枢性面瘫,保持身体健康,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远离脑外伤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措施。

而对于周围性面瘫,避免病毒感染、接种疫苗、及时处理面部创伤等是预防面神经受损的重要手段。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

尽管它们都影响到了面部的功能和外貌,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面神经受损。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颅脑损伤、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在周围性面瘫中,面部肌肉受损,导致面部表情无法正常控制。

病人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肌肉下垂、口角歪斜、眼睛无法完全闭合、流泪不止等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会感觉到面部麻木、耳鸣或听力下降。

尽管周围性面瘫病因多样,但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或脑干中。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脑炎、脑肿瘤、脑膜炎等。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是面部对称性的瘫痪,因为它涉及到了神经传导途径的损伤。

病人可能会发现双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造成表情呆板,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说话困难等症状。

此外,中枢性面瘫病人可能会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迹象,例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的康复计划,并且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进行干预。

除了病因和症状上的差异,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病毒复制。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面部肌肉锻炼、按摩和康复训练来强化面部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中枢性面瘫,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治疗重点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和康复。

语言和言语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说话和吞咽能力。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用来锻炼面部肌肉和促进神经再生。

总的来说,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虽然都是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针灸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就是周围性面瘫,该病发病较急,属于单纯性一侧面颊肌肉弛缓病症,该病症状中并无半身不遂、神智不清等,所以诊断较容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中要想准确判断该病的预后,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一般医院中,更是难以实现准确判断目的,且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医院来说,即便其能够进行神经肌肉电兴奋的监测,但却需要患者花费较多费用。

本文科普中简单阐述了一些周期性面瘫预后转归的判断方式,仅供参考。

1.周围性面瘫脑干面神经核、由其发出的面神经损害所产生的面肌瘫痪就是周围性面瘫。

大约50%的周围性面瘫都属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症,该病可发病于任何季节,冬春及秋冬交替季节最常见,且在任何年龄及性别的人群中都好发,周围性面瘫在20-40岁人群中多发。

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类型可分为两种,即特发性、继发性,一般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特发性的周围性面瘫;而受脑梗塞及肿瘤、外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性面瘫属于继发性。

2.病因及诱发因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病因,外伤为其次,其他如感染及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属于病因所在。

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诱发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是以寒冷及冷风侵袭、病毒感染等为主要诱发因素,此类因素会致使人们局部神经营养血管出现痉挛现象,最终神经缺血及水肿等问题会随之产生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判断方式3.1发病时面神经损伤程度及面神经损伤部位、范围、面瘫所表现的证型、治疗是否及时得当等都是周围性面瘫预后转归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通常来说,周围性面瘫在经过恰当治疗的情况下,病情恢复于起病1-3周内局部开始时,患者多数都能够逐渐痊愈;而在患者的恢复是以4周-2个月内局部开始时,多数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对于2-4个月局部才开始恢复的患者来说,大多数都不能够得到完全恢复。

从年轻患者方面分析,通常仅需要较短的疗程,且大约七成患者能够在几周内达到基本恢复正常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针对老年人来说,则需要较长的疗程,且在老年人伴随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症的情况下,大多数都不能够完全恢复。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
累及内囊、大脑脚底: “三偏”
一般常见于脑血管疾 病,常伴有对侧偏 瘫和中枢性舌瘫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面瘫:
下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核以下周围神经
躯体运动:
镫骨肌神经 颈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躯体感觉:鼓膜、外耳道皮肤 内脏运动: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特殊内脏感觉:舌前2/3味觉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小结
• 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 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 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 尔征
二、上下神经元
面神经核上部为双侧支配
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面神经核下部为对侧支配
颊肌,口轮匝肌
二、上下神经元
• 中枢性面瘫:
• 上神经元损伤:一侧中央前回
下部或皮质脊髓束
• 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上部面肌不受累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时
茎乳孔内:bell征,面瘫,可有起 病前乳突压痛和耳后持续疼痛, 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双侧面瘫可能为,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 周围性面瘫:
• 下神经元损伤:面神经核或
面神经核以下周围神经
• 同侧面肌瘫痪: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 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 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 力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显露 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对于面瘫这一疾病,你应该不会陌生,那么周围性面瘫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应该就是属于面瘫的一种吧,没错,周围性面瘫就是面瘫的一种,既然名字都不相同,那么症状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都是有什么呢,下面听听有关专家对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讲解。

目前所知的面瘫的诱因主要有2个:1是疲劳,2是面部及耳后受凉后出现面神经麻痹。

也有认为在于颈椎骨骼错位歪斜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痉挛而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还有病毒引起的神经病变。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1)眼球征: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这种征象称为眼球征。

(2)唾液分泌障碍:麻痹侧唾液分泌减少,因为面神经分出的鼓索神经支配颌下腺与舌下腺,于此分支以下病变时可有唾液分泌减少,但临床上不容易被重视。

(3)反射:麻痹侧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低下。

(4)味觉障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与黏膜的一般感觉是正常的,而在麻痹侧舌前2/3 味觉出现障碍;多数表现味觉减低,但也有时有味觉倒错。

在鼓索分支以上病变有味觉障碍。

有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耳廓周围有轻度感觉障碍。

(5)泪腺分泌障碍:中间神经自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分出,经由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翼腭神经、上颌神经的眼支至泪腺,此种神经麻痹泪腺分泌减少至消失。

可见于膝神经节以上病变。

(6)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

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马脚现巩膜。

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容易观察发现,正常人闭眼时,如扳翻其上睑,也可以见到贝尔现象。

(7)舌的偏斜:多属错觉,与口唇位置不正有关,人为的将口角矫正之后,舌就无偏斜现象。

但个别病例可见到舌的偏斜,如果有此种现象时,舌总是向健侧偏,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产生的舌的偏斜的解释是:受面神经支配的茎突舌肌和腭舌肌麻痹所致。

(8)颈阔肌征: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此征。

嘱患者头用力前屈,检查者在患者额部加以阻抗,此时,健侧颈阔肌收缩,麻痹侧不收缩。

(9)听觉过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偶见,产生听觉过敏(过听)的机理是:保持鼓膜紧张的鼓膜张肌受三叉神经分支的翼内神经所支配,镫骨肌受面神经所支配,此两肌呈拮抗关系保持平衡。

面神经麻痹时,镫骨肌发生麻痹,因而,鼓膜张肌相对紧张,鼓膜张力高,微小声音产生强的震动,产生过听现象,见于面神经在镫骨肌分支以上的病变。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就是以上几种,北京军颐中医院的专家提醒广大面瘫患者在及时接受正规医院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面部要持续保暖,不能用冷水洗脸,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服用药的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