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系统简介与技术分析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及其知识教学准备

4 主 动安 全 系 统 实例
日本 丰 田皇 冠 汽 车 的 自动 巡 航 控 制 系 统 的 工 作 原 理 : 车 速 度 由车 速 传 感 器 以 汽 脉 冲 形 式检 出 , 过 D A转换 电路 , 它 变 通 / 把 成 与车 速 成 比 例 的 直 流 电压 。 驶 员 按 了 驾 设 置 开 关后 , 自我 维 持 电 路 便 进 入 工 作 状 态 , 存 电路 设 定 了 与 该 瞬 间车 速 相 对 应 储 的 节 气 门开 度 电 压 。 着 把 这 个 节 气 门开 接 度 的基 准 电压 与 执 行机 构 内反 馈 的 节 气 门 开 度 电压 以 及 车 速 电 压 进 行 比较 , 定 节 决 气 门 开 度 的 最 佳 值 , 使 增 速 控 制 电 路 或 并 减 速控 制 电路 工 作 , 由Ec U发 出指 令 驱 动 执 行装 置 , 节 节 气 门 开 度 。 调
控 制 系 统 所 谓预 碰 撞 系统 , 只能 在 碰撞 发 生 之前 做 出 的一 系列 积极 准 备 , 而并 不 是“ 防 ” 预 碰 撞的发生。 目前发 展 迅速 的ACCAd p ie ( a tv Cus o t 1 1 ri C nr )] e o  ̄能部 分实现碰 撞事故 的预 防。 AC 的 主 要 功 能 在 于控 制 本 车 与 周 边 C 车 辆的 安全 距 离 。 其通 过 在车 身 四周 配置 的 多 个 传 感 器和 车 内控 制 系统 的 先 进 算 法 向 驾驶 员 提供 安全 驾 车 的辅 助信 息和 建 议 , 并 在 探测 到 潜 在 危 险 时 向驾 驶 员及 时 发送 警 报 , 至 直 接 介 入 车 辆 的 操 控 系 统 加 以 干 甚 预。 然而 无 论 如 何 , C 对 刹车 拥 有部 分 AC 仅 干 预 程 度 , 驶 员 仍 然是 驾 驶 的核 心 。 驾 此控 制 执 行 器 的运 作 情 况 。 以 , 所 晶体 管 电 路 的常 见 情 况 和 条件 必 须 在 前 期教 学 中让 学生掌握 。 3. 执行器 方面 的知 识准 备 3 执 行 器 通 常 是 一 些 电 磁 阀 、 之 类 的 泵 电磁 元 件 。 们 根 据 E U输 出 的 信 号 的有 它 C 无 或 强 弱进 行 运 作 , 电 磁 喷 油 器的 喷 油 如 量 取 决 于 电 磁 阀 打 开 的 时 间 , 即是 取 决 也 于 E U提 供 的 喷 油脉 冲信 号 宽 度 。 C
汽车性能与安全性的传递特性及优化分析研究

汽车性能与安全性的传递特性及优化分析研究汽车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性能和安全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是汽车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到车辆工程设计、材料科学、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从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传递特性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是指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安全系数的变化如何影响到车辆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汽车的性能指标包括动力性能、操控性能、制动性能等方面,安全系数包括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两个方面。
被动安全主要是指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各种安全保护系统的作用,如安全气囊、安全带等;而主动安全则是指车辆在避免碰撞时的能力,如防抱死制动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
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的分析,需要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考虑车辆动力、底盘、制动等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提高车辆动力性能时,需要考虑动力系统的升级、底盘调整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车辆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的平衡。
另外,还需要考虑汽车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变化,如疲劳损伤、材料老化等因素的影响。
二、传递特性的优化研究在优化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其一是要在提高性能指标的同时,保证车辆的安全性。
例如,提高动力性能要确保车辆的操控和制动能力得到充分改善,避免驾驶员失去对车辆的掌控,导致交通事故。
其二是要在保证汽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性能。
例如,通过优化车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等方面,提高车辆的抗疲劳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的优化研究最终需要落实到车辆设计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从材料选择、加工工艺、采用零部件的同质化等方面优化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的传递特性。
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不断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三、案例分析以日产GT-R为例,其动力性、操控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平衡。
未来汽车的智能安全技术(三篇)

未来汽车的智能安全技术一、汽车驾驶越来越安全化、智能化驾驶安全化,是生产商、消费者、交通安全部门一直共同追寻的目标。
为此,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不惜一切代价提高现代汽车的安全系数。
汽车安全设计的最早理念是将车身结构、钣金件制作得更加坚固可靠些,使汽车在受到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随着汽车科技的日益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计算机技术,设计理论、新型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汽车的安全技术逐渐向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如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为了增加安全系数,在车内添设了安全气袋;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乘坐的汽车,专门设计出特别安全系数的座位,并在汽车的前部及侧面安装了缓冲装置。
日本三菱公司最近新推出的一款高技术安全汽车,车内不仅带有一般的安全设施。
而且还装有先进的雷达探测系统。
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红绿灯、交通标志;探测前方道路上的障碍物、道路状况,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具有很高的人工智能。
另外,该汽车还能根据司机的眨眼频率,及时向驾驶人员发出“过度疲劳,应该休息”的警告。
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最近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安全汽车。
在车内增设许多先进电子系统并形成一个智能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帮助司机及时消除驾驶中的各种失误。
例如,当驾驶者昏昏欲睡或与前行车未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时,该系统的就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司机;另外,这套电子系统还能利用汽车的方向盘来测知驾驶者的脉搏。
如驾驶者过于疲劳时,它便启动警告系统;最初,它只是摇晃驾驶座位,当驾驶者仍无反应时,系统就会自动熄灭而强行停车。
新型的安全汽车还配有一个碰撞感应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制动。
一旦发生车祸时,电子系统中的智能装置就能对发动机起到保护作用,以防起火燃烧,并自动报警。
二、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种类及应用1.报警监控系统(ARTS—GPS)ARTS—GPS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安全报警系统,它采用先进的卫星定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天候、全地区跟踪和监测。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分析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分析汽车事故是造成许多人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风险并提高乘坐汽车的安全性,汽车制造商和技术专家们一直在不断地研发和改进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本文将深入分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包括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两个方面。
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通过车辆结构和安全气囊等装置来保护乘车人员的安全。
首先,车辆结构是被动安全技术的基础。
现代汽车采用了高强度钢材和防撞梁等结构设计,以提供更好的抗碰撞能力。
这些结构可以将碰撞产生的能量分散并减少对车内乘员的影响。
其次,安全气囊是被动安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气囊可以在碰撞发生时迅速充气,为乘车人员提供额外的保护。
安全气囊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头部的冲击力和保护乘车人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等脆弱部位。
同时,安全带也是被动安全系统的关键部分,它能够限制乘车人员的运动范围,减少碰撞对身体的伤害。
除了被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主动安全技术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方式,通过提供驾驶辅助功能,改善驾驶者的反应能力,减少潜在的碰撞风险。
例如,车辆稳定控制系统(ESP)是一种常见的主动安全技术。
当车辆出现侧滑或失控时,ESP系统可以通过自动调整车辆制动力和驱动力的分配来保持车辆稳定,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
另一个重要的主动安全技术是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
该系统使用雷达、激光或相机等传感器来检测前方障碍物,并在驾驶员无法及时反应时自动施加制动力,以避免碰撞。
研究显示,AEB系统在交通事故中可以显著减少碰撞的发生,并有效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
无人驾驶技术也是未来汽车主动安全的发展方向之一。
无人驾驶技术利用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对车辆位置、周围环境和其他车辆的自动感知和判断。
无人驾驶技术有望实现高度智能化的驾驶,减少人为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然而,尽管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由于碰撞测试标准和法规的不一致性,车辆在不同地区和市场的碰撞安全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碰撞安全性能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优化设计的建议。
1. 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性汽车碰撞是道路上常见的事故,对车辆及乘客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个安全的汽车设计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撞击力量,保护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
2. 碰撞测试和评价体系为了评估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碰撞测试和评价体系。
其中,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侧翻碰撞等。
同时,根据欧洲新车评价计划(Euro NCAP)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标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会被评分,供消费者参考和选择。
3.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分析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车辆的结构设计,包括车身刚性和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
其次是安全气囊的设计和部署位置,以及安全带的使用。
另外,刹车系统和悬挂系统的性能也会影响整车在碰撞中的表现。
4.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优化设计为了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加强车辆的结构设计,采用高强度材料,提高车身刚性,并合理布置能量吸收结构。
其次,优化安全气囊系统,增加侧面气囊和膝部气囊等被动安全系统,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此外,改进刹车系统和悬挂系统,提高制动性能和稳定性,减少碰撞的发生。
5. 先进技术在碰撞安全性能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改进。
例如,预碰撞系统能够在碰撞前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启动制动,减少事故发生时的碰撞力量。
6.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未来发展未来,汽车碰撞安全性能仍将是车辆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碰撞的模式和需求也将发生变化。
因此,快速适应和采纳新技术将是汽车制造商不断提升碰撞安全性能的必要手段。
2023年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在汽车安全的领域中,主动安全系统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主动安全系统通常指的是那些能够在事故发生前就可以预测危险,从而及时提醒车主或自行实现安全控制的安全装置。
主动安全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物流运输等行业,在广阔的市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对主动安全系统行业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及趋势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也愈加凸显。
而主动安全系统正是应对这一难题的最佳方式之一。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交通事故不断增加,因此,人们对主动安全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的主动安全产品市场已经达到数百亿美元,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增加。
二、技术创新与发展随着高端技术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开始应用于市场。
比如倒车雷达、盲区检测、自动驾驶等新型技术不断涌现,为主动安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传统汽车产品,主动安全系统产品能够更加智能化、自主化、智能互连化。
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主动安全系统的市场将越来越广泛和成熟。
三、政策环境与法规规定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法规对于主动安全系统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策法规包括对安全技术的硬性要求、法规保险的规范、质量标准等,各种规范都对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的情况下,各项法规的完善、改革和实施的逐步完善,对主动安全工业的商业态势、价格、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四、竞争环境与产业格局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行业牵涉到整个汽车产业链,产业格局及竞争环境是相当复杂的。
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等处于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生产商都可能会对市场产生竞争。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竞争企业有博世、德尔福、福特、通用、宝马、奥迪等,这些企业均是全球主动安全系统领域的领军者,所以当前的竞争环境对于行业的发展和格局变化有着关键性影响。
五、市场机遇与挑战景气度较高的汽车市场及国家对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产业开展专项支持,为主动安全系统行业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商业前景;同时,由于目前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成本相对较高,产品的售价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调研、新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都是主动安全系统企业所面对的主要挑战。
汽车安全性能及整车安全系统

故安 全性 的措 施 , 如对 全 景 睦 面风 窗玻 璃 的 要求 ; 驾驶员 眼椭 圆 的要 求 ; 汽车前 方视 对 对 区 的要求 ; 汽 车后 方 可见度 的要 求 ; 转 向 对 对
二次碰撞对人的侵害。
3 )防止乘 员 被 抛 出 的措 施 包 括 增 强 门 锁 强度 、 铰链 的安装 牢 固度 、 全带 及 固定 门 安 强 度 、 椅 的 固定 、 身强度 等 。 座 车
进的电子技术使 汽车智能化, 从而提高 汽车 的安全性 , 以避 免 事 故发 生 和 尽量 减 少 事 故 发 生后 的损失 。
()整车 安全 系统 的组成 1
传感器
图 1 整车安全系统的组成
1 . 提高可 见性 的发光系统 速、 加速度传感器 2 面传感 器 . 路 3 . 检测 碰撞 6车 . 亍 人碰撞吸收系统 5 . 吸收系统 碰撞
7 源检测传感 器 . 火
8 航装置 . 导
9刮水挡风玻璃板 l. . O气囊 l. 车 通讯/ 车 通讯 1 路. 车.
l 汽车位置传感 器 l. 碍传感 器 ( 2 . 3 障 尾部 ) l 侧 门 4 _
开关装置 器 角传感器 l. 5轮胎空气压气传感器 2. o 自动驾驶装置 l 驾驶情况传 感 6 l. 7故障传感器 ( 向) l. 侧 8驾驶记 录 器 l. 转 9 轮 2. 1 障碍传感器 ( 端) 前
变形 等 。
避 免事 故包 括 汽 车 的操 纵 稳定 性 、 动 制
性 和整 车的 其 他性 能 。其 中 , 纵 稳 定 性 包 操
括 悬架 系统 、 向 系 统 的 操纵 稳 定 性 及 斜 坡 转 行驶 稳定性 ; 动性 包 括 制 动 防抱 系 统 和 多 制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汽车事故所带来的伤害一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为了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和改进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以期为汽车行业提供更先进且安全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概述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是指在事故发生时为乘客和车辆提供保护的安全装置。
主要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车体刚性、车辆变形区域等。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从而缓解乘客的碰撞冲力,减轻伤害。
而安全带则能够让乘客紧紧地固定在座椅上,防止碰撞时的身体晃动和二次碰撞。
第三章: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首先,针对乘客安全气囊的需求,研究人员研发了一些新型的安全气囊系统,如头部气囊、膝盖气囊等。
这些新型安全气囊的应用能提供更全面的保护,降低乘客在事故中的受伤风险。
其次,车身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为了增加车辆的刚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车身材料和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
另外,通过引入碰撞能量吸收结构,车辆在碰撞时能够迅速分散和吸收能量,减轻碰撞冲击对乘客的伤害。
第四章: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效果,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改进方向。
首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故进行针对性研究,以设计更加适应现实行驶环境的安全系统。
其次,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监测车辆的状态和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的碰撞预警和反应。
这种主动式的安全系统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前预警并采取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此外,面向未来,研究人员还可以考虑在车身结构中应用新型材料和技术,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刚性和安全性能。
第五章:实验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了验证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安全系统简介与技术分析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一直伴随着较高的危险性,汽车的安全性也一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用户在购买汽车时,安全性可能是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车身的重量、车身抗冲击能力、材料的强度等物理因素,到安全气囊的个数,都是人们高度重视的要求。
今天,安全带、气囊等被动式安全防护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下一代车辆设计的需求,而传感器、控制单元及内部软件算法等构成主动式安全保护机制的引入让用户的驾驶体验得到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汽车主动式安全系统军事专家在讨论各国武器防御系统风格的迥异之处时,经常涉及到所谓被动型系统和主动型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上也处处体现了这种思路。
汽车被动式安全系统的代表即为传统的保险杠、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主要目的是在意外发生时能尽量降低事故对车内人员的伤害程度。
与之相对的主动式安全系统则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
实现对意外的主动避免和预防需要各种传感和探测系统,如前后视雷达、夜视系统、红外线探测、测距、CMOS/CCD影像监视,以及胎压自动监测系统(TPMS)等。
主要的工作原理即传感器从外界获得所需的物理模拟信号值,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交由特定的控制单元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决策和预防措施。
图一汽车安全系统从被动向主动方式发展的趋势图1. 预碰撞系统汽车交通事故大都由于相对高速运动状态物体间的碰撞,而引起碰撞的原因大多与违反交通规则、驾驶人视线受阻和精力不集中有关,如酒后驾车、疲劳驾驶、驾驶期间接打电话和聊天等。
目前许多厂家都在研究预碰撞(Pre-Crash)安全系统作为应对。
预碰撞安全系统可分为对车内人员(驾驶员和乘客)的保护和车外人员(车外行人和车辆)的保护两类,但安全保障的核心都是对碰撞动作的积极准备和防护措施。
对于车内预碰撞安全系统,当相关传感器或雷达探测到潜在的碰撞危险,会首先向车内驾驶员发出警告,如警告无效则在0.6秒前启动自动剎车系统,根据驾驶员的刹车力量增加辅助油压以充分降低车速,避免碰撞。
同时,预碰撞安全系统也会在车内为被动防护提供支持,如关闭车窗、调整座椅角度或安全带松紧程度以减轻碰撞强度和让安全气囊发挥更大作用等。
在车外,预碰撞安全系统也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尽量保护被撞对象的安全。
如碰撞不可避免,安全系统会打开与行人受撞击面相对的外部安全气囊(如保险杠、风挡玻璃等处),尽量减少对其头、胸、腰等脆弱和致命部位的撞击力。
2. 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所谓预碰撞系统,只能在碰撞发生之前做出的一系列积极准备,而并不是“预防”碰撞的发生。
目前发展迅速的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即自适应巡航控制,则能部分实现碰撞事故的预防。
ACC属于前向行驶的速度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控制本车与周边车辆的安全距离。
其通过在车身四周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和车内控制系统的先进算法向驾驶员提供安全驾车的辅助信息和建议,并在探测到潜在危险时向驾驶员及时发送警报,甚至直接介入车辆的操控系统加以干预。
然而无论如何,ACC仅对刹车拥有部分干预程度,驾驶员仍然是驾驶的核心。
ACC实现速度和车距控制的关键在于锁定前方目标车辆,然后计算出该车的速度、加速度等行驶信息。
车主会提前为ACC设定反应时间,ACC在行驶时则会再依据辆车的相对速度和当前车距计算出安全车距,并判断下一步的速度控制;而当辆车距离过近而超出ACC 的控制范围,则系统切换至预碰撞安全处理系统。
3. 驾驶警示系统驾驶警示系统主要通过CCD/CMOS等传感器和影像设备作为监视手段,通过内置辨识系统判断车辆状态和驾驶员的行为是否正常,如出现问题则及时发出警示信号避免事故的发生。
也有的驾驶警示系统能探测出驾驶员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并给予适当的警告。
此外后方和侧面的监视器也可属于驾驶警示系统,其可消除驾驶员的视觉死角,避免倒车时常见的碰撞事故。
驾驶警示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道偏离警示(Lane Departure Warning, LDW)、驾驶危险警示、视觉死角警示(或称盲点检测)等。
其中车道偏离警示主要在驾驶员驶入错误的车道进行警告,或在变换车道时提示其打方向灯等动作。
驾驶警示系统能为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但如果辅助信息不够全面则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辅助信息过多或过于复杂,不但对安全驾驶无益,有时反而会让驾驶员疲于处理各种辅助信息而精力不集中,容易酿成事故。
此外,辅助信息通过何种手段发送给驾驶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屏显、仪表板、语音等属于传统的手段,目前还出现了“体感警示”的方式,即汽车通过振动踏板、座椅、方向盘等来向驾驶员发送信息,或引起其注意。
4. 电子稳定程序驾驶是人和车辆的结合,安全控制系统除了能对驾驶人员的行为和状态进行监控,还应能对车辆的行为实现有效控制。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即电子稳定程序,其整合了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和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循迹控制系统),属于主动式车辆安全系统,可协助驾驶员保持车辆的正常状态和行为,防止出现例如轮胎打滑和失控等现象的发生。
ABS称为防死锁剎车系统,当汽车轮胎出现死锁时,ABS会迅速点放刹车,防止车辆跑偏。
与之相对的TCS称为循迹控制系统,当轮胎空转时,通过降低扭矩或轮胎的死锁来让轮胎重获抓地力。
ESP通过将二者整合,在车辆出现侧滑或转向不足时,会分别对每个轮胎施加不同的制动力来修正行车轨迹。
传感器的类型与选用无论是驾驶警示系统这类的辅助提示系统,还是电子稳定程序类的系统接控,其有效的工作基础是充分可靠的信息以及后台正确而迅速的判断能力。
获得可靠信息的关键是传感器及其合理的分布;正确的判断力则来自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可靠算法。
车辆用传感器依据其具体的特性和用途,分别位于车体的不同位置,主要包括雷达、红外线、LIDAR(Light Detecting and Ranging)、超声波、加速度传感器、CCD/CMOS影像系统等。
预碰撞系统中主要运用的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
其中毫米波雷达价格较高,主要面向高端车市场;而激光雷达的成本较低,仅为毫米波雷达的1/3左右,针对低价车市场。
但在性能上,激光的波长较短,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不利于雨雪天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红外线及影像传感器为主的监视器技术主要用于行车时的障碍物识别及辅助视野等。
红外线成像又可分为温度探测的远红外(FIR)技术和用于夜视的近红外(NIR)技术。
FIR可探测具有温度的生物,其可将物体辐射出的热量显示为影像;NIR则主要用于夜间等视线不良的情况,可探测得比车灯照射距离更远,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对面灯光的影响,其主要用于夜视等辅助路况显示。
如需要探测车外甚至车内的具体情况,则可使用CCD或CMOS元件作为视觉影像传感器。
目前CCD/CMOS的应用日趋广泛,配合先进的视觉识别算法,其成像范围内的运动物体、路面状况及摩擦系数、路边的交通信号与标志、路面车道分隔线等都可被视别,完全可成为驾驶员的眼睛。
CCD/CMOS也可实现较大的动态,来表现昏暗和高反差环境下的图像细节,该技术通过捕捉高感光度和低感光度两种画面并加以合成的方式实现。
此外,CCD/CMOS如果与上文所述红外线或雷达结合,则可组成混合式传感器(Sensor Fusion)。
红外线发生器照射目标物体后,反射回的红外线被CCD/CMOS吸收,因此无论白天或夜晚均可对路况加以识别,为驾驶员提供功能强大的辅助视觉。
系统构架分析汽车安全系统的预碰撞处理、安全速度/车距控制等各种警示与应变系统的原理都十分类似,即由ECU(中央电子控制单元)接受外界传感器的相关信息后,通过内置算法进行实时评估并决定最佳的应变措施。
因此,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上与一般系统设计并无太大差异,但硬实时性和可靠性是与其它电子控制系统相区别的显著特点。
首先以安全气囊(Airbag)控制系统为例。
该系统主要由驾驶员及乘客面前的安全气囊,位于车身外的冲撞传感器(Satellite Sensor),安置于车门、座位和车顶等位置的加速度传感器(G-Sensor),以及通常为16位或32位MCU 的ECU等几部分组成。
当车身受到碰撞,冲撞传感器会立即向ECU发出信号,ECU 则会收集碰撞强度、座椅位置、乘客重量、安全带情况等参数来进行迅速评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电爆驱动器(Squib Driver)打开安全气囊来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图二安全气囊系统架构图如图三所示,主动式悬挂系统(Active Suspension)也是汽车中比较常见的安保系统,其可大幅提高车辆的操控性。
主动式悬挂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减震筒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
该系统可采集汽车的速度、加速度、负重、转向程度、左右G力等数据来由程序对悬挂系数,和底盘与地面的高度等进行实时调整。
图三主动式悬挂系统架构组成越来越多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防抱死煞车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s, ABS)的性能提出了要求,对其可靠性的更高要求增加了ABS设计的复杂程度和研发难度。
如图四所示系统中,ABS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车辆失速滑行的危险情况,当控制环节发现紧急刹车导致转速过低时,会迅速点放刹车,给予轮胎足够的滚动空间和更大的抓地力,防止车辆跑偏。
该系统的关键是轮胎转速的测量。
图四ABS系统构架图图五所示系统为电子式动力辅助方向盘(Electric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EPAS)系统,简称动力方向盘。
相对于传统的油压式方向盘,EPAS采用电子式马达来为驾驶人员提供车轮转向的辅助控制。
EPAS一般由传感器获得方向盘的位置、扭矩,再结合车速、发动机温度、电池供电情况等参数实现电子式马达的辅助控制。
EPAS目前已逐渐进入市场,其不但能使引擎负载降低,还能进一步改善燃油的使用效率。
图五动力方向盘系统构架预拉紧安全带(Seat Belt Tensioner)也是先进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其可作为碰撞系统中的子系统。
预拉紧安全带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给驾驶员与乘客较大的肩部空间,使其能享受驾驶与乘车的舒适;但在事故发生的瞬间,为保护人员安全,避免其向前冲击而造成的身体伤害,预拉紧安全带可迅速收紧,使人员紧靠座椅,减少其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危险。
图六预拉紧安全带系统架构图结论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科学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子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车辆的安全防护系统也由传统的安全带、气囊等被动式系统,逐渐升级至预碰撞控制等主动安全系统。
而这一切的实现则得益于多种传感器及其控制系统对行车、制动、引擎控制、车速控制、安全防护等性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