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合集下载

遥感工作原理

遥感工作原理

遥感工作原理
遥感是指通过从遥远的地球表面或大气层上获取的能量来收集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信息的一种科学技术。

遥感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组成。

遥感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能量的电磁感应和辐射传输原理。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或大气层时,不同的物体和表面会对太阳能量进行吸收、散射和反射。

这些散射和反射的能量会通过传感器接收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常用的遥感传感器根据所使用的能量波段可以分为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两类。

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可见光和红外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可见光传感器获取的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信息,而红外传感器则可以探测物体的温度和热辐射特性。

微波传感器则利用微波信号的穿透能力,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信息。

微波在雾、云层以及一些地质层面上都有很好的穿透能力,可以获取地下水、地表土壤湿度等信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信息包括地质结构、地表温度、气候变化、水资源等。

这些信息对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遥感技术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受大气干扰、云层阻挡等影响,有时无法直接获取到所需的信息。

因此,遥感数
据的处理和分析也是遥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数据融合等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信息提取的准确性。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名词概念1. 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

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

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6. 大气窗口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大学专业试卷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试卷答案B

大学专业试卷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试卷答案B

第 1 页 共 2 页《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考试试卷答案(B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影像(或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

2.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3. 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 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4. 解像力:单位距离内能分辩的线宽或间隔相等的平行线的条数。

5. 反照率:界面反射的辐照度与内部反射的辐照度之和与入射的辐照度的比值。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关于遥感技术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空间信息获取系统就是遥感器。

[B]遥感平台是用于遥感的航天航空飞行器。

[C]遥感技术系统可以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大类。

[D]软件不属于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

2.下面关于遥感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1999年美国发射IKNOS ,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B]加拿大发射RADARSAT 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携带SAR 的遥感卫星。

[C]1986年法国发射SPOT-1,它的各波段图像的分辨率是10米。

[D]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号,它是我国独立研发的。

3.近似自然彩色合成(如TM5、4、3合成)的卫星影像上大多水田的颜色是( B )。

[A]黄绿色 [B]粉红色 [C]蓝绿色 [D]青色4.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CD )。

[A]紫外波段 [B]蓝色波段 [C]红色波段 [D]近红外波段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AC )。

[A]像元坐标转换 [B]地面控制点选取 [C]重采样 [D]多项式拟合 6.单波段图像的统计特征包括( AC )。

[A]方差 [B]协方差 [C]反差 [D]直方图匹配 7.以下哪种颜色模型反映了人的视觉系统观察彩色的方式( D )。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3、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4、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5、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6、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7、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8、遥感与遥感技术系统:遥远地感知;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9、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前者是探测器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受信息。

后者是被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

10、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电磁振动的传播;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的波长排列。

11、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

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12、影像变形与几何校正:各种原因造成的几何位置变化13、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探测仪器来接受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再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判读,从而识别目标物体的技术。

14、平台:用来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15、电磁波: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遥感-总结内容1

遥感-总结内容1

第一章1.遥感概念及特点。

答:概念: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具有动态(where、when、what)、宏观(全天候、全天使、全球)、准确(高空间、高光谱、高时空分辨率)、系统(大小卫星、航天航空、技术与应用)的特点。

2.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概念、功能和种类答:遥感平台是指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传感器是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遥感仪器,通常安装在遥感平台上。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类。

3.遥感技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功能是什么?答:遥感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传感器,用来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

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接收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胶片和数字图像,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

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将遥感图像光谱信息转化为用户的类别信息,也就是为了应用目的和要求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解译。

4.遥感影像的优缺点答:优点:动态、宏观、准确、真实客观、可数字化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可以不断的更新,具有时需性,便于现地找点。

缺点:无境界线、无属性、坐标、不能标明地类。

5.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答: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遥感对于检测各种环境变化,如城市化、沙漠化、土地退化、盐渍化、环境污染问题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发展趋势: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微波遥感、高光普遥感迅速发展;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6.天然遥感与人工遥感答:天然遥感:自然界中依靠独特的生体特征,以不接触目标物的形式,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比如蝙蝠、海豚等动物;人工遥感: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7.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答:传感器只能被动的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信息进行的遥感为被动遥感;传感器本身发射人工辐射,接收地物反射回来的辐射,这种探测地物信息的遥感即为主动遥感。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要点(3-12)《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20分)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

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2、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3、 2 。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a) 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5、b) 地形起伏的影响
6、c) 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7、d) 大气折射的影响
8、e) 地球自转的影响
9、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a)丰富的信息量
11、b)直观性强
12、c)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13、d)现实性强
14、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5、a)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
16、b)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17、(1)大气状况的影响
18、(2)下垫面的影响
19、(3)其他因素的影响
20、5、简要回答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
21、a)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
22、b)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
23、c)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
24、d)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
25、e)地理地图与遥感影像的复合
26、f)符号注记层的生成
27、g)影像地图图面配置
28、h)影像地图的制作与印刷
29、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5分)
30、(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31、(2)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32、(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33、(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
34、(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35、2、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6、6分)
37、丰富的信息量;直观性强;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现实性强
38、3、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9、6分)
40、直接解译标志:形状、颜色、图形、纹理、大小、阴影;间接解译标
志:相关关系。

41、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2、6分)
43、没有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多种特征;提高分类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限
制。

44、5、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与作用。

45、遥感提供数据源;地理信息系统为分析的工具;全球定位系统是数据采
集。

46、1、遥感识别地物的原理。

47、根据传感器所接受到的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1)不同地
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2)同类地物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48、2、感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可分为哪几类?
49、(1)紫外遥感;(2)可见光遥感;(3)红外遥感;(4)微波遥感。

50、3、太阳辐射的光谱特性有哪些?
51、(1)太阳辐射光谱曲线与温度为5900k的理想黑体辐射曲线相似;
(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0.3-1.3um,最大辐射强度位于0.47um左右;
(3)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以后,各波段的能量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