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常见症状表现有哪些
痉挛

痉挛痉挛基本信息读音:jìng luán释义1.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地抽搐的症状。
2.所说的痉挛一般是指肌肉痉挛,差不多可以理解肌肉很强烈的收缩,期间肌肉会有颤动,这时人的意志能控制。
3.痉挛俗称“抽筋”。
示例鲁迅《而已集·文学和出汗》:“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巴金《奴隶的心》:“我看见他的脸上起了一阵可怕的痉挛。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2.犹颤动。
示例:艾青《街》诗:“一天,成队黑翼遮满这小城的上空,一阵轰响给这小城以痛苦的痉挛。
”艾青《手推车》诗:“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常见痉挛手部痉挛治疗:轻轻拉直手指。
伸开五指,按压指尖,并按摩肌肉。
小腿痉挛治疗:俗称小腿抽筋,也叫腓肠肌痉挛。
●牵拉:呈坐位,伸直发生抽筋的下肢,躯干前屈,用双手扳住前脚掌,缓慢、持续向躯干侧牵拉,直至痉挛缓解。
由他人帮助时,患者采取仰卧位,抬起患者患肢到垂直位,并使膝关节伸直,用手持续向下,压患者的前脚掌。
牵拉时不要用暴力,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穴位刺激:可用手指按压委中穴(膝后凹陷处中心点)、承筋穴(小腿后部肌肉的最高点)、承山穴(小腿后部肌肉的分叉处)等。
●局部按摩:用双手快速搓擦小腿,或用手按揉或轻扣小腿肌肉,可帮助缓解肌肉痉挛。
●热敷:如果上述方法未能完全解除症状,可改用热毛巾、热水袋敷于腿肚处,能有效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
●饮食:为预防小腿抽筋,平时则应多吃些含钙食物,饮食中应该尽量避免高糖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因为高糖和咖啡因影响钙的吸收。
痉挛的评定方法

痉挛的评定方法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指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导致身体的部位出现疼痛和僵硬。
痉挛的评定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痉挛,并且确定痉挛的严重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痉挛的评定方法。
一、痉挛的定义痉挛是指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导致身体的部位出现疼痛和僵硬。
痉挛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肌肉收缩、抽搐、震颤等。
痉挛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肌肉、脊柱、颈部、腰部、手臂和腿部等。
二、痉挛的分类痉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局部性痉挛和全身性痉挛。
局部性痉挛是指痉挛发生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例如手臂、腿部或者颈部。
全身性痉挛则是指痉挛发生在全身,包括四肢、躯干、颈部和头部等。
三、痉挛的评定方法1. 身体检查身体检查是痉挛评定的第一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检查肌肉的紧张度、反射弧、肌力和协调性等。
通过身体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痉挛。
2. 痉挛评定量表痉挛评定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痉挛严重程度的工具,它包括许多不同的评估指标,例如肌肉的紧张度、疼痛程度、运动障碍等。
医生可以根据痉挛评定量表来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痉挛的严重程度的方法。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者肌肉病变等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通过X光、CT或者MRI等技术来评估痉挛的程度和原因的方法。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肌肉或者神经系统的疾病,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痉挛的治疗方法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抗痉挛药物来缓解痉挛症状的方法。
物理治疗包括使用热敷、冷敷、按摩、牵引等方法来缓解痉挛症状。
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来治疗痉挛症状,例如去除痉挛引起的神经或者肌肉组织等。
五、结论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面肌痉挛症状程度也分等级

面肌痉挛症状程度也分等级简介面肌痉挛是一种神经肌肉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面部肌肉收缩和痉挛。
患者面部肌肉会出现快速、不规则的抽动,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面肌痉挛症状程度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面肌痉挛的症状面肌痉挛的症状主要表现在面部肌肉,包括眼睑、口唇、颧肌等部位。
常见的症状包括:1.眼睑痉挛:眼睑痉挛是最常见的面肌痉挛表现形式,表现为不自主的眼睑跳动或闭合,患者有时难以睁开双眼,影响视力。
2.唇肌痉挛:唇肌痉挛表现为口角抽动、唇部抽搐,患者会出现嘴角歪斜、口齿不清等症状。
3.颧颏肌痉挛:颧颏肌痉挛表现为颧肌或颏肌快速抽动,患者在笑或说话时常常出现颜面抽搐。
4.下颌抽动:下颌抽动是较为罕见的面肌痉挛症状,表现为下巴或下颌肌肉不自主地上下抽动,患者往往无法控制嘴巴的动作。
面肌痉挛症状程度的评估为了评估和描述患者面肌痉挛的严重程度,医生常常使用一套评定标准。
常见的评估标准有以下几种:1.Jankovic评分:Jankovic是世界知名的神经学家和肌肉疾病专家,他提出了一套用于评估面肌痉挛程度的评分系统。
该评分系统主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轻度:面肌痉挛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度:面肌痉挛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重度:面肌痉挛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
2.耶鲁布莱阿系统评分:耶鲁布莱阿系统评分也是一种常用的面肌痉挛评分系统,主要根据症状的频率和强度进行评估,并分为四个等级。
–级别I:面肌痉挛症状仅在特定情况下出现。
–级别II:面肌痉挛症状持续存在,但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级别III:面肌痉挛症状严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
–级别IV:面肌痉挛症状极为严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
3.癫痫发作量表:癫痫发作量表也可以用于评估面肌痉挛的程度。
该量表主要根据症状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面肌痉挛的介绍

面肌痉挛的介绍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
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
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面肌痉挛疾病症状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面肌痉挛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
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
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面肌痉挛疾病病因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
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面部肌肉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
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
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
HFS 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有些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病程初期面肌痉挛的症状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的面肌痉挛的症状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血管因素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
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
痉挛的名词解释

痉挛的名词解释痉挛是一种突发性的肌肉收缩,表现为肌肉无法自主控制、短暂而强烈的收缩,常伴随着疼痛或不适感。
痉挛可发生在任何肌肉组织中,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
痉挛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与神经、代谢、药物、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骨骼肌痉挛骨骼肌痉挛是最常见的一种痉挛,通常表现为肌肉突然收缩,持续时间通常在数秒至数分钟之间。
骨骼肌痉挛通常发生在运动或剧烈运动后,也可能是由于骨骼肌的疲劳、缺水、电解质紊乱、神经损伤等原因引起。
骨骼肌痉挛常见于腿部、腹部和背部等部位,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碍。
心肌痉挛心肌痉挛是一种心脏疾病,表现为心肌突然收缩,导致心脏血管狭窄,血液供应不足。
心肌痉挛的发生原因包括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心肌痉挛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也可能由于心脏疾病、药物过量等原因引起。
平滑肌痉挛平滑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痉挛,通常发生在平滑肌组织中,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
平滑肌痉挛的发生原因包括神经、代谢、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平滑肌痉挛常见于胃肠道疾病、支气管哮喘、尿路结石等疾病。
其他痉挛除了上述三种痉挛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痉挛。
例如,痉挛性斜颈是一种颈部肌肉痉挛,表现为头部向一侧倾斜,常伴随着肩膀的抬高和头部的旋转。
痉挛性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突然的抽搐和肌肉痉挛。
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和痉挛。
总结痉挛是一种突发性的肌肉收缩,可能发生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组织中。
痉挛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与神经、代谢、药物、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不同类型的痉挛有不同的症状和后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痉挛

二、 痉挛的类型 (二)脊髓源性痉挛
2.主要特点和临床表现 ①节段性的多突触通路抑制消失; ②通过对刺激和兴奋的积累,兴奋状态缓慢、 渐进地提高;
③从一个节段传入的冲动可诱发相连的多个 节段的反应; ④屈肌和伸肌均可出现过度兴奋。 脊髓源性痉挛极易被皮肤刺激所诱发。
二、 痉挛的类型 (三)混合型痉挛
三、痉挛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三、痉挛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2. 患者的外观和心理状态 痉挛使患者形象、自尊心受损,家庭关系 也因此大受影响。
三、痉挛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3. 活动和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制定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ICF)作为一个模型说明某一疾病或与疾病相关的状态对 身体、活动能力以及参加社会活动能力的影响。 损害描述了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如瘫痪、挛缩或畸 形。 活动是指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如日常生活活动。 参与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对于描述疾病的影响,ICF是一个有效的分类系统,在描述 痉挛时,ICF不但可以说明损害层面的变化,而且还可以说 明功能层面的改变。
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痉挛则与上述不同,该病 常累及脑白质和脊髓的轴突,从而出现运动 通路不同水平的病变而导致痉挛的症状和体 征,可表现为全身性(general)、区域性 ( regional ) 和局灶性 ( local)痉挛,具体视病情 程度和侵犯部位而定。
三、痉挛的影响
三、痉挛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按照ICF分类描述了痉挛的影响
四、痉挛的评定
临床上很难找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评定痉 挛,主要是因为评定痉挛不仅包括受累肢体 部位,还应该考虑到痉挛对功能及其结局的 影响。痉挛的程度受发病时间、功能训练情 况、患者情绪状况、伴发疾病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痉挛评定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1,局部肢体评估 2,功能评估
肠道痉挛的症状是什么?

肠道痉挛的症状是什么?痉挛或许每一个人都曾经体会过是什么感觉,就是肌肉或者是某一片身体区域不自主的抽动,甚至有一定的疼痛感。
对于成人来说,多数出现在腿上或是脸上,往往这种情况一闪而过。
而孩子就不一样的,很多小婴儿都会出现肠道痉挛的情况,此时家长应该如何判断呢?来看看肠道痉挛的症状。
★症状体征在小婴儿,肠痉挛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在小婴儿则可反复发作并呈自限过程。
★治疗方法可根据肠痉挛的评分结果决定治疗。
评分参照哭吵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哭吵的伴随症状、父母对孩子哭吵的看法。
如果哭吵与肠痉挛有关,但哭吵不剧用第一、第二级治疗方案;如果是严重肠痉挛者,采用第三级治疗。
一、第一级治疗给孩子以抚慰,摇动孩子,减低环境噪音,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对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可服用中药或二甲基硅油。
一些中药具有解痉作用,服用中药(洋甘菊、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组成的粉末)7天后,肠痉挛改善,但夜醒次数未见减少。
二甲基硅油是一种非吸收性药物,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气体排出,对人体无副作用。
试图用它来减少肠道气体。
但有关它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用二甲基硅油与安慰剂做自身交叉对照研究,1/4-2/3患儿症状有改善,但与安慰剂相比,无明显差异。
其他减少肠道气体的药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气体或帮助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减少发酵产气,但目前对肠痉挛的疗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级治疗即药物治疗。
可用解痉药(如西托溴铵)能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
无效者可用盐酸双环胺,它作为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具有阿托品样的解痉作用,并有一定的中枢安定作用,在治疗婴儿肠痉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但近来有研究发现,6个月以下的婴儿用此药可发生呼吸暂停,使此药的应用受到限制。
面肌痉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无意识、间断性或持续性收缩。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和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诊断标准面肌痉挛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1. 病史和症状患者通常会有以下症状: - 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或痉挛,包括眼睑、面颊、唇、颏等部位; - 痉挛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频率和强度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 痉挛可单侧或双侧发生; - 痉挛可伴随疼痛或不适感。
2. 体征面肌痉挛的常见体征包括: - 面部肌肉的无意识收缩或痉挛,可导致面部表情异常或面部扭曲; - 痉挛可波及眼睑、面颊、唇、颏等不同部位; - 痉挛可单侧或双侧发生。
二、鉴别诊断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口腔颌面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
1. 口腔颌面部疾病鉴别•牙合不良:如果面肌痉挛是由于牙合不良引起的,可以通过检查牙齿的咬合情况来进行鉴别。
牙合不良可以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线拍片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面部神经炎:面肌痉挛也可能是面部神经炎的表现,可以与面肌痉挛进行鉴别。
面肌痉挛常常伴有肌肉收缩和扭曲,而面部神经炎则表现为感觉异常和面部肌肉无力。
2. 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面肌痉挛与帕金森病的鉴别可以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
•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可能引起面部肌肉的痉挛和扭曲。
鉴别诊断可以通过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
3. 药物相关性面肌痉挛鉴别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能引起面肌痉挛。
鉴别诊断可以通过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和药物剂量来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挛的常见症状表现有哪些
痉挛是指肌肉突然做不随意挛缩,俗称抽筋,会令患者突感剧痛,肌肉动作不协调。
肌肉痉挛的真正机转目前尚未被确知,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认为,肌肉抽筋是起因於神经或神经肌应激阈值降低,使得肌肉的神经行动频率突然增加,造成肌肉强直收缩。
临床常见下面几种类型:
惊厥:是常见的一种不随意运动,这是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的强直和阵挛性抽搐。
全身性的如癫痫大发作,局限性的如局限性阗痫。
惊厥可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强直性痉挛:是指肌肉呈强直性收缩,例如癫痫大发作的强直期,手足搐搦症的手足部肌内痉挛,破伤风的牙关紧闭和有弓反张均属于此种类型。
肌阵挛:是指一种短暂的、快速的、触电样重复的肌肉收缩,可遍及数组肌群或地部分肌肉。
肌阵挛可能轻微而不致引起肌体一部分的运动,也可能十分剧烈而使病者跌倒。
震颤:是关节的促动肌与拮抗肌的有节律的轮替运动,其幅度可大可小,其速度可快可慢,因不同疾病而异。
震颤的常见部位是手指、下颏、唇部和头部等处。
舞蹈样动作:是一种突发的快速的、无定型的、无目的的、粗大的肌群跳动,最常见于头部,面部的上肢尤以肢体的远端明显。
手足徐动:是指手指或足趾出现的比较缓慢的扭曲动作,表现为各种奇形怪状,其速度介乎于舞蹈动作与扭转痉挛之间。
扭转痉挛:是一咱肢体近端以及脊柱肌群的缓慢扭转动作,也由于基底节疾病所致。
肌束颤动是局限于某些肌束的极其快速、而短暂的收缩,不伴有关节活动,用手刺激病变部位时可诱发。
习惯性抽搐:是一种快速、短暂、重复的、有目的的、刻板式的不随意动作,常见的有眨眼、呶嘴、蹙额、耸肩等。
全身强直性抽风: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
大多神志不清。
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高热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风。
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它严重病疾,且热退后一周作脑电图正常。
原文地址:/weijingluan/2014/0805/18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