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最新临床医学概要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王晓锋 课件ppt课件

• 发病机制:
单纯性晕厥
体位性 低血压
颈动脉窦 综合征
排尿性晕厥 咳嗽性晕厥
三、晕厥
(1)单纯性晕厥:即血管抑制性晕厥 • 年少、体弱、女性 • 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恐惧、紧张等),劳累、 失眠、妊娠更易 • 晕厥前期:头晕、眩晕、恶心、面色苍白、肢 体发软、坐立不安等症状,持续数分钟 • 晕厥:意识丧失数秒,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 伴随症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
一、头痛
• (三)发病机制:由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 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 大脑皮层而引起的 • 血管因素 • 脑膜受刺激或牵拉 • 头颈部肌肉收缩 • 五官、颈椎病变所致 • 内分泌紊乱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头痛
• (四)临床表现: • 1. 发病情况 • 2. 疼痛部位 • 3. 疼痛性质 • 4. 疼痛时间(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 • 5. 加重或缓解因素
二、眩晕
• (2)中枢性眩晕 • 定位:前庭神经颅 内段及中枢部分 • 病因: •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 小脑、脑干肿瘤 • 颅高压等
二、眩晕
临床特征
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眩晕的特点 发作与体位关系
突发,持续时间短(数十分、数小时、 数天)
头位或体位改变可加重,闭目不减轻
二、眩晕
• 临床特点: • 头晕眼花 • 轻度站立不稳 • 无眩晕感 • 很少伴恶心、呕吐 • 无眼震
三、晕厥
Syncope
三、晕厥
• (一)概念:指全脑血流量突然减少而致短暂 发作性意识丧失,并因姿势性张力丧失而倒地, 但可很快恢复。
• (二)病因: • 1. 血管舒缩障碍 • 2. 心源性晕厥 • 3. 脑源性晕厥 • 4. 血液成分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情况。
疾病的病理学表现包括多种因素。
病理学表现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本质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理学表现1. 细胞变性或死亡:神经细胞在受到损害后往往会变性或死亡。
这是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共同病理学表现,如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病等。
2. 肿瘤:神经系统中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仍会出现,例如神经胶质瘤和脊髓瘤。
这些肿瘤通常会影响正常的神经信号传输,并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破坏。
3. 炎症: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表现,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脑炎等。
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炎症反应并造成神经细胞的损失。
4. 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涉及感觉、运动、语言、思维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僵硬和动作迟缓等症状。
5. 神经元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会引发神经元异常。
例如,神经元过度活跃是癫痫的一个典型病理学表现。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对治疗的意义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学表现的深入了解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其中,最关键的是了解病变的类型、程度和位置。
这些信息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确定最优疗法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
例如,了解到帕金森氏症患者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后,便可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患者脑内多巴胺水平,从而减轻症状。
又如,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提前了解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病情并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三、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学表现的诊断手段通过一系列诊断手段,医生可以了解到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为脑电图、核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这些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类型、位置和程度等重要信息,进而制定出治疗方案。
此外,临床表现和病史等资料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瘫痪
是指肢体因肌力下降而出现的运动 障碍,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因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是神经 系统常见的症状。
瘫痪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肌力评估按0—5级记录(6级)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感觉障碍
常见护理诊断
感知改变 与脑部病变、受损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感觉障碍减轻或逐渐消失 情绪稳定,学会使用其他方法感知事物 感觉障碍部位未发生损伤
感觉障碍
护理措施(5)
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防止感觉障碍部位 受压或机械性刺激;保暖,慎用热水袋或冰袋, 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感觉过敏者,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对感觉异常者应避免搔抓, 以防皮肤损伤。 保证安全:如病床要低,室内、走廊、卫生间 都要有扶手,预防跌倒及外伤。
感觉障碍
护理措施
知觉训练:每日用40—50℃擦洗感觉障碍的身 体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砂纸、毛线—触觉; 冷水、温水—温觉;用针尖—痛觉等 全身或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防止或减少局部浮肿,有利于康复。 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同时让家属了解护理中 注意事项。
感觉障碍
护理评价
瘫痪
肌力评估按0—5级记录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 自身重力,及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 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瘫痪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瘫痪分布范围
痉挛性瘫痪(中枢)
弛缓性瘫痪(周围)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的疾病,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以及治疗原则。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 头痛与头晕:头痛和头晕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脑卒中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头痛和头晕。
2. 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肢体活动不协调、肌肉无力等运动障碍。
帕金森病、脑卒中后遗症等都会造成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限。
3. 感知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感知异常,例如视力减退、听力下降、触觉异常等。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 认知障碍: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都是典型的认知障碍疾病。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1. 早期诊断与干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与干预对于病情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至关重要。
患者在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2. 针对病因治疗: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或脑血管支架等治疗方式。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抗癫痫药物、抗帕金森药物等。
患者应按医生指导规范用药。
4.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5. 支持性疗法和心理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照顾,因此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总结: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各不相同,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环境认识和反应能力下降,定向力和记忆力受 损、错觉、幻觉,以幻视为主,形象生动而逼 真,以至有恐惧、外逃或伤人行为。昼轻夜重,
持续数小时-数天,常见脑炎、脑血管病、脑外 伤及代谢性疾病,也可见于高热、中毒、酒依 赖等。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⑴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ated 或apallic syndrome):意识活动丧失,但睡眠与觉醒周期 存在,无意识的睁眼闭眼,貌似清醒但对刺激 无反应。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甚至有无意 识的咀嚼、吞咽动作,大小便失禁,四肢肌张 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呈上肢屈曲,下肢伸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小脑本身、小脑角传入或传出纤维、红核、桥 脑或脊髓病变均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 表现: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不 规则,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和语 言障碍。
1.姿势及步态的改变 • 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 右摇晃不定,并举起上肢以维持平衡,即 躯干性共济失调(姿势性共济失调),小 脑蚓部病变所致。 • 上蚓部受损易向前倾倒; • 下蚓部受损易向后倾倒; • 半球损害时行走则向患侧倾斜; • 严重者难以坐稳。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认识大脑
•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神经系统结构 和功能损害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体征或综合症。包括意识障碍、认 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平 衡障碍等。
意识障碍
• 意识(Consciousness):大脑的醒觉
程度,个体对内外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能力。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 达出来。该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2.顶叶性共济失调 • 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明显, 双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 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尿便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和脊髓功能的一类疾患,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一系列特定的症状。
1. 中风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突然发生局部性缺血或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受限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偏身癱软。
2.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运动障碍。
其典型特征是肌肉僵硬(尤其是四肢和颈部肌肉)以及震颤,表现为手脚颤动或僵直,行走困难等。
患者常常还伴有体温调节障碍、睡眠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
3.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逐渐进行性的记忆丧失以及认知能力下降。
该疾病开始时可能只表现为轻微的遗忘,但逐渐发展到乏力、失语,最终导致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其他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情绪波动、夜间觉醒频率增加等。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1.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关于最早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进展情况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
例如,在帕金森氏症的诊断中,医生会询问患者关于肌肉僵硬、震颤、行走困难等动作障碍的症状。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观察患者的肌力、感觉、反射以及平衡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
在中风的诊断中,医生还会注意观察局部神经损伤的征象,如面部偏斜或眼球运动异常等。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脑电图(EEG)、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等。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电活动,并通过观察脑电波形来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其他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1)感觉障碍的性质 根据病变的性质,感觉障碍分为 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2类。 抑制性症状: ①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②分离性感觉障碍:在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障碍, 而其他感觉保存。 刺激性症状: ①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②感觉过度:轻微刺激引起强烈难以耐受的感觉。 ③感觉异常:没有外界任何刺激而出现的感觉。 ④感觉倒错:指热觉刺激引起冷觉感,非疼痛刺激而 出现疼痛感觉。
20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感觉障碍
• 感觉障碍(sense disorder): • 是指机体对各种形式刺激(痛、温度、触、压、位 置、振动等)的感知缺失、减退或异常的综合征。
21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1、护理评估 • (1)健康史 • 评估时询问有无引起感觉障碍的起因,在无任何刺激 的情况下是否有麻木感、冷热感、潮湿感、针刺感、 震动感、自发性疼痛等。 • (2)病人意识状态 了解有无认知、智能、神志异 常情况。 • (3)评估感觉障碍的类型 • 按性质感觉障碍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2类。 按部位感觉障碍分为末梢型、节段型、传导束型 交叉性等。
13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 (3)生活护理
• 1)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水 分,防止便秘。鼻饲流质者应喂食前后抬高床头防止食物反流。 • 2)大小便护理:保持会阴部的干燥与清洁。 • 3)预防并发症:①对昏迷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位时头 偏向一侧,预防窒息;每2~3小时翻一次身,同时给病人叩击背 部,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做好大小便护理,导 尿病人要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预防尿路感染;昏迷病人慎用热 水袋,防止烫伤。②谵妄躁动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和自伤、伤人 ;有幻觉的病人,要防止走失和伤人毁物; • (4)心理护理 • (5)意识恢复训练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其他感觉途径可以认出
听觉失认:听力正常却不能辨认以前熟悉的声音 触觉失认:无初级触觉及位置觉障碍,但闭眼后不能通过触摸
辨别以前熟悉的物品,睁眼看到或听到物体发出的 声音就能识别
体象障碍: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身存在、空间位置
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辨认能力
系统性 眩晕
中枢性
依解剖 部位
眼部疾病
非系统性前庭神经
心血管系统 疾病
眩晕 系统以外 内分泌疾病
眩晕
病变引起 中毒
感染
贫血
周围性眩晕
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
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 梅尼埃病、乳突炎、咽鼓管阻塞 等 发作性、症状重、持续时间短
幅度小、多水平或水平加旋转、 快相向健侧 倾倒方向与眼震慢性一致、与头 位有关 无反应或反应减弱
痫性发作和晕厥鉴别诊断
痫性发作
无或短(数秒) 无关 无规律、睡眠多 青紫或正常 常见 常见 常见 常见 可有 无 异常
先兆症状 与体位关系
发作时间 皮肤颜色 肢体抽搐 尿失禁或舌咬伤 发作后头痛 发作后意识障碍 定位体征 心血管异常
脑电图
晕厥
可较长 通常站立时 白天多 苍白 无或少见 无或少见 无或少见 无或少见 无 常有 多正常
下运动 神经元性
瘫痪
受损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力减弱 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减弱 肌肉萎缩明显
临床检查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为主
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 呈痉挛性瘫痪 降低, 呈弛缓性瘫痪
浅反射
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意识障碍意识(Consciousness)--概念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包括意识水平(觉醒度)和意识内容(认知功能)意识障碍分为:意识水平受损(觉醒度下降)意识内容改变(认知功能减退)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1.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2. 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完整性(中枢整合机构)意识障碍--临床分类一、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一) 嗜睡(somnolence)❑意识障碍早期表现❑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 能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继续入睡(二) 昏睡(stupor)☜较深的睡眠状态(沉睡)☜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简单模糊作答, 旋即熟睡(三) 昏迷(coma)↗严重的意识障碍↗强刺激不能唤醒,意识完全丧失↗起病状态、症状、体征可能提示昏迷病因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一) 意识模糊( confusion )(二) 谵妄( delirium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一) 去皮层综合征(二) 无动性緘默症(三) 植物状态第二节认知障碍失语(Aphasia)---概念:大脑皮层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常见的失语类型1.Broca 失语(Broca aphasia, BA)又称表达性失语运动性失语,病变: 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口语表达障碍†典型非流利型口语, 语量少, 讲话费力†发音及语调障碍, 找词困难, 电报式语言†口语理解相对好†复述、命名、阅读、书写不同程度障碍2.Wernicke失语(Wernicke aphasia, WA)听觉性失语理解性失语病变: 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严重听理解障碍听不懂,答非所问, 难以理解流利型口语,语量增多, 发音清晰, 语调正常较多语义错语(帽子 袜子), 新语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读、写障碍3.命名性失语(Anomic aphasia, AA)又称遗忘性失语↗病变: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或颞枕交界区特点↗命名不能, 能述其用途↗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流利型,自发言语赘语多↗听、读、写、复述障碍轻4.完全性失语(Global aphasia, GA)也称混合性失语病变: 优势半球大病灶, 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口语,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第四节痫性发作与晕厥痫性发作(Seizure)---概念大脑皮质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痫性发作(Seizure)---病因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发性癫痫、脑外伤、脑卒中、脑炎等系统性疾病:电解质紊乱、尿毒症、肝性脑病、高血压脑病、高热等晕厥(syncope)概念: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供减少导致伴有姿势性张力丧失的短暂发作性意识丧失原因:血压突然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急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病理机制:大脑及脑干的低灌注晕厥-分类及病因1.反射性晕厥2.心源性晕厥3.脑源性晕厥4.其他晕厥-临床特点1.晕厥前期短暂而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先兆症状)头晕\ 恶心\苍白\出汗\恍惚\无力\视物模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2.晕厥期意识丧失,倒地伴血压下降、脉弱、瞳孔大、心动过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3.恢复期意识转清可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出汗\乏力休息后症状完全消失第五节眩晕眩晕(vertigo)---概念眩晕(vertigo)-真性眩晕☜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对自身平衡觉、空间位象觉的自我体会错误☜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倾倒、起伏等感觉头晕(dizziness)-假性眩晕☜常缺乏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感☜仅表现头重脚轻、行走不稳等眩晕-临床分类及表现(一)系统性眩晕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二)非系统性眩晕(二)非系统性眩晕---假性眩晕病因✪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病\内分泌疾病\感染\中毒\神经功能失调特点✪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无眩晕感少伴恶心\呕吐✪无眼震第六节视觉障碍分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1.单眼视力障碍(1)突发视力丧失:○1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2一过性单眼视力障碍(2)进行性视力障碍:○1视神经炎;○2视神经压迫性病变:见于肿瘤等压迫性病变。
Foster-kennedy综合征,可伴有同侧嗅觉缺失2.双眼视力障碍(1)一过性视力障碍:多见于双侧视皮质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皮质盲(2)进行性视力障碍:见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颅高压引起的慢性视乳头水肿,中毒或营养缺乏性视神经病视野缺损1.双眼颞侧偏盲:部位视交叉中部;垂体瘤及颅咽管瘤2.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部位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皮质病变;枕叶视皮质受损时,患者视野中心部常保留,称黄斑回避3.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及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盲第七节听觉障碍听觉障碍表现为耳聋、耳鸣、听觉过敏(一)耳聋传导性耳聋(传音性) :外耳道和中耳病变、如外耳道异物或耵聍、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神经性耳聋(感音性) :内耳:迷路炎,听神经瘤,蜗神经核病变,核上听觉通路病变混合性耳聋:传导性及神经性耳聋并存(二)耳鸣概念:无外界声音刺激, 患者听到的一种鸣响感。
病因:听觉传导径路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分类主观性耳鸣——客观性耳鸣高音调耳鸣——低音调耳鸣(三)听觉过敏概念:声音呈病理性增强(患者感觉到的声音较实际的强)病变:中耳炎;面神经麻痹→镫骨肌瘫痪(微弱声波振动引起内淋巴强烈震荡所致)第八节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球震颤水平性眼震,垂直性眼震,旋转性眼震钟摆样眼震,跳动性眼震1.眼源性眼震:由视觉系统疾病或眼外肌麻痹引起,表现为水平摆动性眼震2.前庭性眼震:周围性和中枢性第九节瘫痪概念:指个体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瘫痪---分类1. 按瘫痪的病因:神经源性、肌源性、神经-肌肉接头处2.按瘫痪的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3.按瘫痪的肌张力状态:痉挛性、弛缓性4.按瘫痪的分布: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瘫、单瘫5.按运动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中枢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第十节肌萎缩1.神经源性肌萎缩: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损伤部位有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或神经干、多神经根或神经丛2.肌源性肌萎缩:实验室检查血清酶如肌酸磷酸激酶等不同程度升高。
第十一节躯体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分类1.抑制性症状:完全性感觉缺失;分离性感觉障碍2.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hypersthesia) 清刺激重感觉…感觉倒错(dysesthesia)…感觉过度(hyperpathia) 丘脑综合征…感觉异常(paresthesia)…疼痛(pain)--局部性\放射性\扩散性\牵涉性\ 幻肢痛\烧灼样神经痛第十二节共济失调共济失调(Ataxia)---概念↗小脑\本体感觉\前庭功能障碍, 导致运动笨拙及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语言障碍维持正常共济运动的结构:小脑、脊髓、前庭和锥体外系统1.小脑性共济失调1.)姿势与步态改变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3.)言语障碍吟诗样\爆发性语言4.)眼运动障碍5.)肌张力减低急性小脑病变2.大脑性共济失调多见于脑血管病、肿瘤1)额叶性共济失调2)颞叶性共济失调3)顶叶性共济失调4)枕叶性共济失调3.感觉性共济失调检查†音叉振动觉, 关节位置觉缺失†闭目难立(Romberg)征†闭眼身体立即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摇晃4.前庭性共济失调第十三节步态异常1.痉挛性偏瘫步态---皮质脊髓束病变2.痉挛性截瘫步态(剪刀样步态)---双侧皮质脊髓束病变。
如脑瘫、脊髓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3. 慌张步态——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帕金森病4. 摇摆步态---鸭步➢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躯干及骨盆带肌无力, 导致脊柱前凸, 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 状如鸭步5. 跨阈步态---鸡步见于腓总神经麻痹\腓;骨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胫骨前肌、腓肠肌无力垂足, 行走时患肢抬高, 跨门槛样6.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MS\脊髓痨\感觉神经病患者闭眼站立不能, 摇晃易跌倒, 睁眼视觉可部分代偿(Romberg征)行走下肢动作沉重, 高抬足, 重落地, 夜间走路或闭眼时加重7. 小脑步态❖小脑蚓部病变导致躯干性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导致步态不稳或粗大的跳跃动作(舞蹈样步态)第十四节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概念: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 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表现形式多样睡眠时停止, 情绪激动增强, 基底节病变所致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一)震颤(tremor)1.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帕金森病特征性体征2.动作性震颤(action tremor)(1)姿式性震颤(posture tremor)(2)运动性震颤又称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二)舞蹈样运动(choreic movement)舞蹈样动作(三)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四)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五)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六)抽动症(tics)抽动秽语综合征见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