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合集下载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

艾滋病一、概念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二、临床表现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

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

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

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1. 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 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 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

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 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 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艾滋病潜伏期与艾滋病潜伏期症状

艾滋病潜伏期与艾滋病潜伏期症状

艾滋病潜伏期与艾滋病潜伏期症状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就是指从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到艾滋病病毒将人体免疫系统的T4淋巴细胞破坏到不足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发病的时间。

其标志就是CD4+细胞计数大量减少。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的《HIV/AIDS抗病毒治疗手册》的解释为无症状期CD4 T细胞记数>200/mm3,但< 350/mm3的情况下的建议治疗,而CD4 T细胞记数≦200/mm3的情况下要求立即开始治疗。

可见,所谓艾滋病潜伏期的时间判断是以血液中CD4 T细胞记数是否下降到足以导致免疫缺陷的程度为标准。

感染艾滋病2--6周后,此时少数人(约2%)呈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僵直、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斑丘疹、荨麻疹、腹痛、腹泄及个别病人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查白细胞正常,但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轻度降低,血小板轻度减少。

其后持续呈无症状期,即艾滋病潜伏期。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全身症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

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

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

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

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

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

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皮肤损害: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HIV感染的首发症状常为不明原因性发热、鹅口疮、肺部感染等由于HIV对免疫系统的破坏而造成的机会性感染。

尽管HIV主要影响免疫系统,但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受到影响。

云南一项回顾性研究对500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80/500的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HIV如何进入大脑人的大脑中存在着由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就是所谓的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以阻止某些物质(大部分都是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但同时,大多数药物也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只有脂溶性强、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该屏障进入脑组织。

在病理条件下,如发生血管性脑水肿、脑肿瘤等会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不仅如此,部分病毒也能透过血脑屏障,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HIV 病毒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跨越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难以清除的病毒储存库。

不仅如此,由于部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受血脑屏障限制,难以进入脑组织,可能导致“CNS逃逸”现象,即在ART的作用下,病毒不能在血中复制,却能在大脑中复制。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在接受长期ART治疗的个体中,感染HIV病毒的细胞持续存在于超过半数患者的脑脊液中,且与较差的神经认知能力有关。

HIV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会形成难以清除的病毒储存库,也是HIV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由于HIV病毒自身或间接造成的某些癌症、机会性感染或药物毒性作用,都有可能引起HIV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的有:❖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主要发生在HIV感染严重的个体中。

有研究发现,>25%的艾滋病人有神经认知障碍(HAND),其中2%被诊断为HIV相关性痴呆。

我国HAND患病率于12%-46%之间。

主要表现为脑炎、行为改变、认知功能逐渐下降等。

艾滋病20例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分析

艾滋病20例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分析

艾滋病20例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分析发表时间:2014-08-14T15:25:58.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潘祥奋黄永红[导读] 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难度很大,死亡率很高,临床应加强重视。

潘祥奋黄永红(广西田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31500)【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结果:112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0例,发病率为17.86%;并发疾病类型包括隐球菌脑膜炎、HIV相关脑病、弓形虫脑病、结核性脑膜炎、脑白质脱髓鞘等,同时合并两种以上神经系统病变者3例,住院期间死亡11例。

结论: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难度很大,死亡率很高,临床应加强重视。

【关键词】艾滋病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157-02 艾滋病(AIDS)属于人类二十世纪末的一大噩耗,堪称新瘟疫,至今无完全治愈方法。

艾滋病容易伴发各类机会性感染,而这也是大部分艾滋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1]。

近几年相关研究发现,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是艾滋病患者晚期常见机会性感染疾病[2],因此,我院针对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12例,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县2003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37例;年龄9~75岁,均值38.4±10.2岁;HIV感染途径包括血液传染80例、性传播23例、不明原因9例。

导致艾滋病死亡的常见原因

导致艾滋病死亡的常见原因

导致艾滋病死亡的常见原因导致艾滋病死亡的常见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免疫系统受损:艾滋病是由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导致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艾滋病病毒攻击和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机体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和抗击疾病。

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以后,机体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常见的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等。

二、感染和恶性肿瘤:艾滋病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这些感染会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重病情并最终导致死亡。

此外,由于免疫系统受损,艾滋病患者也容易患上各种恶性肿瘤,如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

这些肿瘤的发展也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三、神经系统损害:艾滋病病毒可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损伤。

患者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精神状态改变等症状。

当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时,病人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在晚期艾滋病的患者中,神经系统功能的受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药物副作用:目前,艾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ART 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在体内的数量,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

然而,一些人在接受ART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贫血等。

当病人无法耐受这些副作用时,可能会放弃治疗,加速病情的发展,并导致死亡。

五、心血管疾病:艾滋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冠心病等。

这可能是由于病毒直接侵袭心脏细胞,或者是长期的炎症反应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心血管疾病是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

六、营养不良:艾滋病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吸收不良等问题,导致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进一步削弱了机体抵抗力,使病人更容易感染和丧失抗病能力。

同时,营养不良也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加速病情的恶化。

综上所述,导致艾滋病死亡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免疫系统受损、感染和恶性肿瘤、神经系统损害、药物副作用、心血管疾病和营养不良等。

艾滋病神经系统病变21例分析

艾滋病神经系统病变21例分析

的 血压 、细胞 数 、 蛋 白增 高 以及 葡 萄糖 、氧化 物 降低 。其 中 ,
颅压 >1 8 0 m mH 0 9 例 ( 5 6 . 2 5 %),白细胞增 高8 例 ( 5 0 %) ,蛋 白 增高1 1 例 ( 6 8 . 7 5 %) ,葡 萄糖 、氯化物 同时降低9 例 ( 5 6 . 2 5 %) ,
高 。广 西是A I DS 高 发区 ,因此更有 必要加 强对艾滋病 神经 系统病变 的观察 研究 ,以为今后 的临床诊 治提 供参考 ,现将本 院2 0 0 8 年6 月 至 2 0 1 1 年6 f J 收治的2 1 名 艾滋病 神经系统病 变者 的临床资料分 析与总结
如下 。
1 8 例 行腰 穿脑 脊液 化验 ,2 N脑 脊液 正常 ,余 1 6 例 均表 现为 程度 不
艾滋病神经系统病 变2 1 例分析
苏 静
(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灵 山县 灵 山人 民医 院 ,广 西 灵 山 5 3 5 4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分析 A I D S合 并神 经 系统病 变的 临床 特 点及其 诊 治疗措施 ,以改善预 后 。方法 回顾 性分析 总结 本院 2 0 0 8 年 6月至 2 0 1 1 年 6月收治 的 2 1 名 艾 滋病神 经 系统病 变者 的临床 资料 。结果 同期 收 治的 1 0 9 名A I D S患者 中合 并神 经 系统病 变 2 1 例 ,3 例 以神经 系统损 害为首 发症 ,2 1 名 患者 中隐球 茵性脑 膜 炎 8 例 ,结核 性脑 膜 炎 7 例, AI D S痴 呆综合 征 4例 ,脑梗 死 及进行 性 多灶 性脑 白质病各 l 例 ,放
弃 治疗 5例 , 病情好 转 5例 , 死亡 l 1 例, 病 死率 6 8 . 7 5 %。结论 艾滋病神 经 系统病 变病 情 复杂病死率 高, 床 中应 加 强重视 , ・ 早诊 断早 治疗 。 【 关键 词】 艾滋病 ;神 经 系统病 变;分析 中 图分类号 :R 5 1 2 . 9 1 文献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3 1 - 0 4 2 2 - 0 2

艾滋病病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分析

艾滋病病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分析

烧伤合并腹腔 间隙综合征 , 目前尚无统 一的治疗方案 。笔
者认为早察觉 、 诊断和早 治疗腹 内高压是避 免腹 腔间隙综合 早 征发生的关键 。当腹 内压 ≤3 m H O时, 0c 可通过减缓 输液速
4 程君涛 , 肖光 夏. 腹腔 间隙 综合 征. 中华烧伤 杂志 ,02 1 :2 20 ,8 12—
吐、 发热 、 意识障碍 、 部抵抗 等临 床表现 , 合头 颅 C 腰 椎 颈 结 T、
断; 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涂 片墨汁染色 发现隐球菌而 明 确 ; 病 毒 性 脑 炎 脑 脊 液 WB ( 5—7 8例 C: 1 4)×1。L Po 0/ , r: ( .4 0 0 )/ , 及氯化 物正 常, 0 05— . 6 g L 糖 脑脊液 涂片及 培养无异 常发现而诊断 ; 3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 损的临床表现 , 例头颅 1 C T异常 , 2例无异常发现 , 脑脊液正 常, 但 未能做 出诊断。
易造成误诊 。
但不能根除病因和挽救所有患者生命 , 因此加强病 因治疗和全 身综合支持疗法 , 在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防治中更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查新建 , 赵春安 , 娄季鹤 , 剖腹 减压治疗 烧伤并发腹 腔间隙综合 等.
征二例. 中华烧伤杂志 ,04,82 6 2 0 l :4 .
原体 8例 , 2例血培养检查 出病原体 , 结合脑脊液的改变确定诊
感染 , 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 5 4例 , 3 . % , 占 27 常见 的机 会性感 染 依据发生 的概率分别为结 核病 16例 , 8 % ; 菌性 败血 症 3 占 2 细 2 例 , 1% ; 菌感染 16例 , 7 % ; 1 占 3 真 1 占 0 有病毒性感染依 据者 1 , 1. %。在 5 9例 占 15 4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 中 C 均小于 D 20 , 于 9—16 , 中小于 10L者 4 例 。 0/ 介 8/ 其 0 ̄ 1 8 12 诊断标准 :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的诊 断依 据病人有头痛 、 呕

什么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

什么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

什么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
AI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1981年美国发现首宗AIDS病人,我国2例病人是在1989年和1991年先后报道的,通常将已经发病者称为AIDS病人,而未发病者称为AIDS感染者,他们都是造成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的传染源。

HIV 是嗜神经性病毒,在疾病的早期就可侵犯神经系统,所以AIDS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主要是HIV直接侵犯造成的;其次,HIV感染后人体免疫机制受抑制或免疫缺陷后造成病毒,细菌,真菌等易感染或产生继发性肿瘤,以上两种原因合并在一起则更容易罹患疾病。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并发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传染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终身治疗
治愈率:0%无有效治疗方式
常用药品: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更昔洛韦胶囊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温馨提示不要有不洁的性生活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急性脑病、脑膜脑炎 临床上较少见, 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与关节疼痛、咽痛、纳差、全 身淋巴结肿大,即早期的非特异性病毒血症。 与此同时或稍后,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失眠、焦虑、抑 郁、妄想等精神障碍,常有癫痫发作,还可出现嗜睡 和一过性昏迷。 脑脊液呈非特异性炎改变,扫描正常。 可在数周内恢复,但脑组织感染仍持续进展。
三、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四、 脑卒中
直接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㈠ 急性脑病、脑膜脑炎。 ㈡ 亚急性脑炎,又称亚急性脑病和艾滋 病痴呆征,最常见。 ㈢ 脊髓病。 ㈣ 周围神经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性感染
㈠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亚急 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进行性多灶性脑 白质病变()系感染病毒引起。
1.存在于脑、淋巴结和肺等器官组织中的单核 巨噬细胞可有10%-50%被感染,2.其感染过 程与4细胞存在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①因巨噬细胞表达低水平4,所以一方面可通过 120与4结合的方式感染巨噬细胞;②可通过细 胞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或经受体介导的胞饮作 用而使由抗体包被的进入细胞;
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
临床表现
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轻,主要在血管周 围,且多为8细胞。
此外还可有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神经性精神和行为异常, 精神淡漠,共济失调,震颤,终致出现 痴呆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倦怠、精神活动减退、意识模糊、 大小便失禁,最终发展成为严重痴呆,然而痴 呆的确切发病机制尚待阐明。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较少见, 扫描见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脑白质低密影 脑脊液正常或淋巴细胞、蛋白稍高。
㈡ 中枢神经系统霉菌感染。约占艾滋病患者的 10%。 ㈢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及非典型鸟分支杆菌感染。
(四)此外,临床上弓形虫脑病也比较常见, 多数患者发生弓形体性脑炎。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常见的为淋巴瘤, 分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及全身淋巴瘤的脑转移两种。
脑卒中
较少见。缺血性卒中为脑栓塞及脑肉芽 肿性血管炎引起的血管闭塞;脑出血一 般仅见于尸检时。
周围神经病变病变主要表现为脱髓鞘,严重时 可伴有轴索的破坏,导致感觉和(或)运动障 碍。
临床表现可为自限性综合征,颅神经或周围神 经炎;如累及背根神经节,可引起共济失调。
约有90%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可以周围神经损 害为其唯一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机会感染
巨细胞病毒亚急性脑炎较常见, 可因视网膜炎导致失明, 临床表现其次为倦怠、退缩、大小便失禁、意 识模糊和痴呆等。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 痛、失语、瘫痪、癫痫发作及精神障碍等。 以上两种脑炎均需要脑活检、电镜检查及病毒 分离确诊。
临床表现
亚急性脑炎 亚急性脑炎是的主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约有30%的尸检病例可检出此病变。 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和小脑的白质,以及深部皮 质。 在程度不等的脱髓鞘病灶中可见巨噬细胞浸润, 多核巨细胞形成 在某些多核巨细胞胞浆中可检出病毒颗粒或病 毒蛋白(如P24)。
亚急性脑炎
图示病灶内形成的不 典型多核巨细胞
2. 又以趋化因子受体4和5作为共受体()进行识别,
3.进人细胞后,病毒链经逆转录酶的作用在细胞内合 成反义链,然后被运送至细胞核,在核内经多聚酶作 用复制为双股,经整合酶的作用。宿主基因组整合。 整合后的环状病毒称前病毒(),此时病毒处于潜伏 状态。
4.经数月至数年的临床潜伏期,前病毒可被某些因子 所激活(如肿瘤坏死因子、6等)而开始不断复制,在 细胞膜上装配成新病毒并以芽生方式释放人血,释出 后的病毒再侵犯其他靶细胞病毒复制的同时可直接导 致受感染4细胞破坏、溶解。
感染4细胞
4细胞的消减可导致 ①淋巴因子产生减少; ②8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下降; ③巨噬细胞溶解肿瘤细胞、杀灭胞内寄生菌、原虫的功
能减弱; ④细胞功能降低; ⑤B细胞在特异性抗原刺激下不产生正常的抗体反应,而
原因不明的激活和分化引起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⑥作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影响造血细胞的分化。
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
3.预防
对于4淋巴细胞计数<2003的的病人,应定期 检查眼底。一旦出现病,应积极治疗,在疾病 控制之后需终身服药以预防复发。对于4+ T淋 巴细胞计数<503的的病人应常规给予预防服药 (更昔洛韦口服),在经治疗有效的病人若其 4+ T淋巴细胞计数>1003且持续6月以上时可 以考虑停止预防给药。
发病机理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 病毒组,它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侵犯4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受 损,使机体肿瘤的易感性和机会感染的 发生率也因而增加。感染的单核细胞可 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 损害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感染4细胞
1.当进人人体后,嵌于病毒包膜上的120与4细胞膜上4 受体结合,
③病毒可在巨噬细胞内大量复制,
④但通常储存于胞质内,不像D4细胞那样在胞 膜上大幼出芽。
⑤单核巨噬细胞能抵抗的致细胞病变作用,因 而不会迅速死亡,反可成为的储存场所,并在 病毒扩散中起重要作用。
⑥可携带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引起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
神经系统并发症类型
一、 直接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二、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性感染
临床表现
空泡性脊髓病( )可与亚急性脑炎同时存在 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和侧索。 可见局部髓鞘肿胀,出现空泡、脱髓鞘伴巨噬 细胞浸润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偶见多 核巨细胞。 患者可呈现进行性下肢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 和大小便失禁。 约有20%~30%的尸检病例可检出此病变。
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病 多与艾滋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合并存在。
治疗
(1)更昔洛韦 5日,分为2次静滴,2-3周后 改为5日,每日1次,静滴,终身维持。可引起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不全。病情 危重或单一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联用膦甲酸钠 90 静滴,每日2次。若为视网膜炎亦可球后注 射更昔洛韦。 (2)膦甲酸钠 90 静滴,每日2次 ,应用2-3 周后改为长期90 静滴,每日1次,可导致肾功 能不全,恶心及电解质紊乱,若肌酐清除率异 常,则需调整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