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机所

合集下载

长春光机所研究部门机构设置方案

长春光机所研究部门机构设置方案

长春光机所研究部门机构设置方案
研究部门设置14个研究部(室、中心),具体如下:
(一) 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简称:激发态室)
(二)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应光室)
(三) 空间光学研究一部(简称:空间一部)
(四) 空间光学研究二部(简称:空间二部)
(五) 航空成像与测量技术研究部(简称:航测部)
(六) 光电对抗研究部(简称:对抗部)
(七) 光电测控研究部(简称:测控部)
(八) 精密检测与装校技术研究室(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称:检测室)
(九) 快速捕获与实时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室(简称:图像室)
(十) 光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光学中心)
(十一) 新技术研究室(简称:新技术室)
(十二) 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简称:探测室)
(十三) 光栅技术研究室(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光栅中心)
(十四) 光电技术研发中心(简称:研发中心)
长春光机所研究部门负责人
岗位招聘指南
一、基本条件
所事业编制职工。

1957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二、聘期
聘期与本届所领导班子任期同步。

实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三、招聘岗位、人数、职责及具体条件
(一) 研究部门第一负责人招聘岗位、人数、职责及具体条件
(二) 研究部门副职招聘岗位、人数、职责及具体条件
四、附表
(一) 竞聘部门负责人岗位申请书
(二) 竞聘部门负责人组织推荐表
(三) 竞聘部门第一负责人联名推荐表
竞聘部门负责人岗位申请书
部门负责人组织推荐表
部门第一负责人联名推荐表。

长春光机所研究生

长春光机所研究生

长春光机所研究生
长春光机所(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是中国科学院的重点研究所之一,位于吉林省长
春市。

它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光学与精密机械领域的重要
研究机构。

长春光机所下设多个研究室,从事光学工程、光电子技术、红外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长春光机所作为中国光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具有多项顶尖科研成果。

该所在激光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独特优势,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快激光装置。

在光学制造领域,长春光机所致力于提高光学元件的加工和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高品质的光学元件,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和激光等领域。

长春光机所在红外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所研制出的主动光学系统具有优越的性能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目标侦测和导航系统中。

此外,长春光机所还在光电保护和光学薄膜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长春光机所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该所设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为光学、精密仪器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研究生课程和实践机会。

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长春光机所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在光学领域的领导地位而闻名于世。

它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发展和军事建
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春光机所始终致力于推动光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名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单位代码80139

单位名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单位代码80139

单位名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单位代码80139简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周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是以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基地型研究所,要紧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周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作为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本所在57多年的进展历程中,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设备仪器,制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先后参与了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先后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长春光机学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并为其输送了22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

共有22位在本所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近年来,本所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两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奉献单位”、“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系列突出奉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到本所视察和指导工作。

本所持续凝练和提升创新目标,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的推动下,近些年来本所在科技创新、产业进展、创新文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门是本所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连续进展能力连续增强。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稳步进展,并在各自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大,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高技术研究领域持续开拓,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任务,取得了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有效载荷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已成为我国航天光学遥感与测绘设备、机载光电平台及新一代航空遥感设备和靶场大型光测装备的要紧研究、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与增强了本所作为我国大型光测装备要紧研制基地的地位,同时在光电对抗、地基空间探测等领域的阻碍力明显增强。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五险一金缴纳基数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五险一金缴纳基数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五险一金缴纳基数
摘要:
一、研究所简介
二、五险一金缴纳基数概述
三、五险一金的具体缴纳比例
四、五险一金对于员工的重要性
五、结论
正文: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是一家位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光学、精密机械和物理领域的研究。

该研究所拥有完善的五险一金制度,为员工提供全面的保障。

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在这些项目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是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缴纳的,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由单位单独承担。

长春光机所的五险一金缴纳基数为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分别为:员工工资的8%、6%、2%、12%。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缴纳金额则根据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确定。

五险一金对于员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养老保险为员工在退休后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险为员工提供就医报销,减轻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失业保险在员工失业期间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帮助员工度过失业期;工伤保险为
员工在工作期间因意外伤害提供经济赔偿;生育保险为员工在生育期间提供一定的补贴。

住房公积金则可用于员工购买、租赁住房,提供购房、租房的优惠。

总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在五险一金方面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提供全面的保障,这对于员工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长春光机所专业简介

长春光机所专业简介

长春光机所硕士招生专业介绍『来源:人事教育处』『时间: 2009-09-21 』『字体: 大中小』『打印』一、凝聚态物理专业(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超快速、高分辩激光光谱技术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以发光学凝聚态物质中的激发态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发态的性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显示器件中的发光及相关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1.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器件与物理研究宽禁带Ⅱ—Ⅵ族半导体薄膜和纳米材料的制备、物理及其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探测器,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上的应用。

2.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优化设计理论、关键工艺技术、激光及其应用物理。

3.先进稀土发光材料物理器件研究以稀土、过渡族离子为代表的分立中心的发光性质和相互间的能量传递规律,设计制备以新型照明、显示、光存储等为应用目标的各种先进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

4.半导体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AIGaN深紫外光电探测器、InGaAs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新型太阳能电池等光电转换材料、物理与器件。

5.发光及平板显示器件研究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液晶微显示及场发射平板显示器件及物理。

6.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新型多功能有机过渡金属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电泵激光、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照明技术。

7.功能发光纳米材料、物理及应用研究研究生物功能化发光纳米载体构建技术、物理及应用;发光纳米生物示踪技术和光纤生物传感器;发光纳米材料制备和新一代发光显示器件。

本专业招收物理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二、光学专业(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应用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学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短波光学主要研究:极紫外和软X射线多层膜技术、光源技术、同步辐射光束线技术、辐射计量技术、极紫外投影光刻技术、紫外光学遥感仪器成像探测技术、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月基极紫外成像仪及“日盲”紫外成像探测技术等。

长春光机所在钙钛矿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获进展

长春光机所在钙钛矿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获进展

2019年09月 总第431期70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Dual Use Technologies & Products 科技动态长春光机所在钙钛矿光敏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获进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联合光子实验室的于伟利课题组采用空间限域、反温度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低缺陷密度的CsPbBr 3薄单晶,克服了载流子在横向通道传输过程中易受晶界和晶粒缺陷影响的问题,制备出了高效的光敏场效应晶体管。

研究人员利用空间限域、反温度结晶相结合的方法生长出的CsPbBr 3薄单晶没有明显的晶粒界畴,厚度在2μm 左右,尺寸可以达到毫米级或更大尺寸,便于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和应用。

(中科院网站)武汉物数所芯片原子磁强计研究取得进展芯片化是原子磁强计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CPT 频标组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单束多色多偏振光与原子作用的磁强计探头设计方案,可利用芯片尺寸的微型化原子气室获取高灵敏度磁敏信号,为芯片级高精度原子磁强计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武汉物数所研究人员采用单束多色多偏振光与原子作用,实现了与传统法拉第旋光效应原子磁强计方案相同的作用效果,实测得到的磁场灵敏度为20fT/Hz 1/2。

由于该方案采用单束光替代双束光与原子作用,故可大大减小探头体积,易于实现芯片化。

(中科院网站)上海微系统所在石墨烯基可穿戴纤维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为解决石墨烯基纤维传感器在小应变范围内的灵敏度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课题组提出了通过结构化设计减少石墨烯与高分子接触面积来提高灵敏度的策略。

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聚偏氟乙烯/聚氨酯DMF 体系在水相的相分离过程,制备了高分子纳米球修饰的石墨烯多孔网络纤维,此结构大幅增强了该纤维在发生形变时石墨烯片层之间的结构变化,从而实现了石墨烯基纤维灵敏度的显著提高。

同时,这种新型石墨烯基纤维传感器的最低形变检测限达到0.01%,其较好的应变–电阻线性关系可保证在信号后处理上的准确性。

长春光机所专业简介

长春光机所专业简介

长春光机所硕士招生专业介绍『来源:人事教育处』『时间: 2009-09-21 』『字体: 大中小』『打印』一、凝聚态物理专业(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超快速、高分辩激光光谱技术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以发光学凝聚态物质中的激发态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发态的性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显示器件中的发光及相关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1.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器件与物理研究宽禁带Ⅱ—Ⅵ族半导体薄膜和纳米材料的制备、物理及其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探测器,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上的应用。

2.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优化设计理论、关键工艺技术、激光及其应用物理。

3.先进稀土发光材料物理器件研究以稀土、过渡族离子为代表的分立中心的发光性质和相互间的能量传递规律,设计制备以新型照明、显示、光存储等为应用目标的各种先进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

4.半导体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AIGaN深紫外光电探测器、InGaAs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新型太阳能电池等光电转换材料、物理与器件。

5.发光及平板显示器件研究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液晶微显示及场发射平板显示器件及物理。

6.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新型多功能有机过渡金属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电泵激光、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照明技术。

7.功能发光纳米材料、物理及应用研究研究生物功能化发光纳米载体构建技术、物理及应用;发光纳米生物示踪技术和光纤生物传感器;发光纳米材料制备和新一代发光显示器件。

本专业招收物理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二、光学专业(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应用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学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短波光学主要研究:极紫外和软X射线多层膜技术、光源技术、同步辐射光束线技术、辐射计量技术、极紫外投影光刻技术、紫外光学遥感仪器成像探测技术、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月基极紫外成像仪及“日盲”紫外成像探测技术等。

长春光机所深紫外光学薄膜技术研究进展

长春光机所深紫外光学薄膜技术研究进展

长春光机所深紫外光学薄膜技术研究进展张立超;高劲松【摘要】Developments of Deep Ultraviolet (DUV) coating technologies in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IOMP) were reviewed. Some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 quality DUV optical systems for coating processes. Two special systems were customized for evaporation and ion beam sputter deposition techniques respectively, which could coat the substrates for <p410 mm optical elements. After optimizing deposition technology, the typical transmission for a both-side coating sample at 193 nm is in the range of 98. 5%~99%. The factors that effect on the figure accuracy of optical elements wereinvestigated, the obtained thickness uniformity of coatings is 0. 1% rms and it meets the required tolerances of high quality DUV optical system. Coating stress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figure error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actical utilities of coatings, several kind of solving methods were proposed such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nsmission degrada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UV radiation and the accurate control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ased on crystal monitor technique.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further based on the results mentioned above.%综述了深紫外光学薄膜技术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进展.为满足高性能深紫外光学系统对薄膜光学元件的需求,在以下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定制了两台深紫外光学薄膜专用沉积设备,分别用于高性能深紫外光学薄膜的热蒸发与离子束溅射沉积工艺,实现了φ410 mm光学元件的镀膜;通过优化薄膜沉积工艺,双面镀膜样品在193 nm处典型透过率为98.5%~99%;对影响光学元件面形精度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可实现的膜厚均匀性为0.1%(rms),能够满足高质量深紫外光学系统的容差要求;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薄膜应力进行了测量,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应力对元件面形的影响;针对影响薄膜实用性能的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采用紫外辐照方法恢复了环境污染引起的透过率下降,发展了基于晶振监控法的膜厚精确控制方法.基于这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2(020)011【总页数】7页(P2395-2401)【关键词】深紫外光学;光学薄膜;薄膜沉积;薄膜测量;透过率;面形精度【作者】张立超;高劲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3;TN231 引言作为现代应用光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光学加工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光学仪器与光电系统的可实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光机所现有在职职工217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研究员203人,副研究员418人。

科研系统: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光栅技术研究室
精密检测与装校技术研究室
空间光学研究一部
空间光学研究二部
航测部
对抗部
测控部
图像室
新技术室
探测室
光电技术研发中心
管理系统:
综合办
科研管理一处
科研研管理二处
科研管理三处
财务管理处
科研条件处
基本建设处
人事管理处
质量管理处
战略规划处
保密管理处
研究生部
支撑系统:
信息中心
电装中心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产业系统:
长春光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长春光华微电子有限公司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长春方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长春光机数显技术有限公司
北方液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长春光机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长春科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现任领导:
宣明所长
1956年3月生,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

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8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
士学位,研究员。

1974年5月至1975年12月在山东临清县插队。

1975年12月至1978年10月在山东聊城内燃机厂
工作。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长春光机学院精密仪器系学习。

1982年7月至1985年6月在长春
光机所攻读硕士学位。

后留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4年11月
至2001年4月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

2001年4月至2003年11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常务副所长。

2003年11月至2008年5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党委书记。

2007年12月至今任长春光机
所所长。

贾平党委书记、副所长
1964年8月生,汉族,吉林省延吉人。

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6月参加工作,博士
学位,研究员。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系学习。

1985年7月至1988年6月在中国
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到所工作。

历任长春光机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
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员。

1998年12月至2001年4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

2001年4月至2008
年5月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

2008年5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申德振副所长
1959年3月生,汉族,辽宁省铁岭市人。

1983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
士学位,研究员。

1978年8月至1983年8月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83年8月到长春物理所工作,历任研究
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

1999年12月至2003年
11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

2003年11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

陈涛副所长
1965年10月生,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

1990年3月参加工作,200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研究员。

1983年8月至1987年8月在大连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

1987年8月至1990年3月在长春光机所攻读硕士学位。

后留所工作,历任长春光机所助理工程师、电学车间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光学工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光电对抗与测控研究部主任。

2003年11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

马明亚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61年11月生,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

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士学位,研究员。

1979年8月至1983年7月在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

毕业后来所工作,历任长春光机所研究实习员、工程师、副科长、高级工程师、副处长、处长、研究员。

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任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助理、副主任。

2003年11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

2009年6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宋志义副所长
1962年7月生,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

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硕士学位,研究员。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吉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学习。

1984年7月至1986年7月在长春市液化气设备厂工作。

1986年7月来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科技总公司综合办主任、科技总公司开发处副处长、科技总公司副总经理、科技总公司总经理、长春光机所财务资产处处长、奥普公司总经理。

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

2007年12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

张学军副所长
1968年9月生,汉族,吉林人。

1993年参加工作,博士学位,研究员。

1986年8月至1990年8月在吉林工业大学金相专业学习,1990年8月至1993年12月在长春光机所光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3年12月至1998年12月,在长春光机所任助研期间,于1995年3月至1997年9月,在所攻读光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8年10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博士后。

1998年12月至2008年2月,历任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春光机所光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2010年4月至9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空间光学二部主任、研究员。

2010年9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