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人秀节目成功背后的策略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行业研究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行业研究真人秀,即真实电视(Reality TV),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种集娱乐、探险、竞赛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
真人秀节目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英国等国广泛移植、模仿和传播。
迄今为止,《幸存者》、《全美偶像》、《单身汉》、《学徒》等真人秀节目始终吸引着众多参与者和观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但是,这种受到热捧的电视节目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舆论的严厉批评:对个人隐私的暴露、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现甚至暴力犯罪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
一、西方真人秀的现状(一)风格趋向沉静真人秀作为电视的一种流行形态,兴起于本世纪初。
最早成功的真人秀当属是2000年5月CBS播出的《幸存者》。
从百万报名者中千挑万选出来的16名俊男靓女被投到荒岛上,为了最后100万美元的巨奖而展开生存竞争。
生活粗砾质朴,竞争本能原始,采用的却是好莱坞大片式的豪华呈现。
精心的设计,精细的拍摄,精湛的剪辑,让人想到美国电影文化对电视的强力渗透。
这种真人秀强调奇观性,选择在原始的荒郊野外,去除一切现代化的设施,还原一种原始状态,从而形成现代人与原始环境的错位。
《老大哥》则让男女置身一个遍布摄像头的封闭房子里,让人在一个绝对的封闭空间,呈现最本真的状态。
(摘自:欧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然而,现在的真人秀却逐渐淡化了这些形式要素,少了豪华场面,少了对形式的绝对强调,少了耸人听闻的浩荡选拔,少了备受争议的激烈冲突,所有形式感的淡化是为了凸现人性的真实,为了开掘更多的人性内涵。
最新赛季的《美国偶像》已经把海选简化成选手的简单展示加上4个评委和参选者的对话。
来自明尼苏达州的选手杰茜满怀信心上台,号称要为全世界贡献独一无二的“美国杰茜”。
但是唱得荒腔走板,歌不成调。
评委没有讥讽挖苦,大耍“麻辣”口舌,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歌唱是需要天赋的,你的先天条件不足,还是赶紧去找适合你的位置。
美国户外真人秀鼻祖《Survivor》(幸存者)完整分析课件

争议与批评
真实性质疑
有观众认为节目存在剧本和导演干预,参赛者表 现过于戏剧化,缺乏真实感。
对原住民的影响
节目拍摄给拍摄地原住民生活带来了干扰,甚至 有些地方因为拍摄而破坏了当地环境。
价值观导向问题
有批评认为节目过于强调竞争和背叛,对年轻观 众的价值观形成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节目改进与调整
激发社会话题讨论 《Survivor》所涉及的社会话题和价值观可能会 引发更多社会讨论和思考。
提高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要求 《Survivor》的高质量和悬念将提高观众对其他 真人秀节目的要求,促使其他节目不断提升品质 和创意。
加强真实性
制作方可以通过减少剧本干预、加强对参赛者言行真实性的审核 等措施来提高节目的真实性。
注重环境保护
在选择拍摄地点时,应优先考虑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同时 加强对当地生态的保护。
引导积极价值观
在节目内容上,可以增加对团队合作、诚信等积极价值观的引导, 减少过于负面和暴力的内容。
05 《Survivor》未来展望
《生存者》(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需要通过合作与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
该节目于1997年播出后反响平平。
最终胜出者将赢得100万美元奖金。
节目形式与特色
பைடு நூலகம்
《Survivor》采用淘汰制,每集淘汰一名或多名参赛 者,直至最后一名幸存者成为冠军。
输0入2
标题
节目特色在于参赛者在荒野中需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 题,如寻找食物、搭建住所等,同时还要完成各种挑 战任务,展现团队协作和竞争精神。
个人特点
参与者具有鲜明的个人特 点和故事线,有助于观众 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美国真人秀节目《学徒》的成功之处

美国真人秀节目《学徒》的成功之处2004年初,美国广播公司(NBC)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真人秀节目《学徒》(The Apprentice,又译为《飞黄腾达》)。
这档节目由美国著名的房地产商特朗普(Donald Trump)赞助并担任主持人。
节目的16个参赛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每期节目中,参赛者被分为两个小组,互相竞争完成主办方安排的一个商业任务,其中失败的一方会有人被解雇。
接下来进行团队重组,完成下一轮任务。
经过若干次这样的循环后,最后的胜出者将获得一个在特朗普集团年薪2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
《学徒》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节目受到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特朗普本人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
本文试从策划理念、游戏规则、叙事结构及视听语言风格等方面解析《学徒》的成功之道。
一、策划理念《学徒》的发起人为美国电视界的著名人物——马克·伯内特,风靡全球的电视竞赛真人秀节目《幸存者》就出自他的手笔。
在《幸存者》之后,他又别出心裁,将竞争的舞台由野外搬到大都会纽约,将镜头瞄准了职场。
较之于《幸存者》,《学徒》更贴近现实生活,节目中安排的商业任务涉及到促销产品、制作广告、策划活动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是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观众从参赛者的行动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并将它们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特朗普作为节目的投资方和主持人,拥有决定参赛者去留的权利。
从节目中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特朗普的眼光确实十分锐利,观众从他的选择里能知道老板最看重的雇员素质是什么,从而体会到特朗普所传达的职场成功之道,并与自身对照,指导自己的职场生涯。
据调查显示,2004年,在18-49岁年龄段的收视群体中,《学徒》的收视率占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1]。
正因为节目的策划抓住了现实生活的动脉,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学徒》才会拥有这么庞大的收视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市场方面,良好的收视记录吸引了众多的广告客户,既为主办方带来了巨额利润,又为节目的后续制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美国偶像》节目分析

节目通过全民总动员,层层选拔,从全美 选出最有人气的平民歌手,最后的胜出者就是 “美国偶像”,获得与唱片公司签约的资格。
节目旨在给平民百姓提供一个自由展现才 艺和个性的舞台,真实还原出平民选手的原生 态表现,本真呈现出一个生活中的平常人速成 为明星的真实状态,记录他们脱蛹成蝶的神奇 过程。 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列美国尼尔森收视 排行榜榜首,多次获得艾美奖。
每期节目结束后,观众通常都有两个小时的时 间限时投票,公众投票系统中的电话投票是免 费的,保证了一般观众在节目中拥有充分的话 语权。 【主持人瑞安· 希克莱斯特称,17岁的高中 生乔丁· 斯巴克斯共吸引了观众6300万张“选 票”,这个数字高出美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总统 选举的投票数。】
四、“偶像”制造——市场运作的成功范例 《美国偶像》取得了轰动效应,自然也是 商业开发的最佳品牌。 据统计,《美国偶像》的身价已在25亿美元左 右,其中包括FOX电视台每年5亿美元的国内广 告收入、数百万美元的CD销售收入,音乐下载 收入以及从现场观众身上“搜刮”的收入。
三、节目的影响
《美国偶像》开创了平民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 成功典范,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目模式。 亚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欧洲的法国、德国、瑞典等国都购买了《美国 偶像》的版权,成为各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 之一。 在我国则衍生出大量仿制《美国偶像》的平民 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是其中最为成功的 一档,后期同类节目纷纷跟进,选秀热让电视 荧屏蔚为壮观。
(3)、复赛开始直播,然后由观众投票,得票 最低者被淘汰,前3周每周淘汰2男2女,后面 的比赛都是每周淘汰1人,最后胜出者就是 “美国偶像”。
“真人秀”综艺节目火爆荧屏的传播学解读word精品文档4页

“真人秀”综艺节目火爆荧屏的传播学解读引言:2000年前后,一种叫做“真人秀”的电视娱乐节目便已在西方开始流行。
真人秀又称RealityTV,最早诞生于欧洲,后被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广泛移植,目前已经成为海外媒体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类型。
“真人秀”以一个设定的环境和规则全程展示个人生活为主要形式。
参与者在一个特定空间里的种种举动被电视摄像机如实记录并播出。
在消除了西方“真人秀”节目中暴露人性污点、暴力和性的成分,借鉴其节目模式或创意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并在逐步升温。
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本土“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
传播学研究者把这一过程称为“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
一、我国现阶段“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特点1.制播分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典型的例子就是风靡一时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其制作团队是星空华文传媒下的灿星公司,引进荷兰原版《The Voice》的版权并制作完成中国版,即“中国好声音”,播出平台是浙江卫视,在达到一定收视率的前提下,制作方可以有更多的广告收入分成,这样促使制作方严格把控节目质量,同样,高制作水准推动了高收视率,广告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达到各方共赢的局面。
“中国好声音”堪称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
接着,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公益明星舞蹈真人秀节目“舞出我人生”,并交由有丰富的“真人秀”节目制作经验的灿星公司制作。
制播分离已是我国广播电视业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势所趋。
2.纪录片式制作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综艺节目2013上半年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主流的音乐真人秀外,竞技类、语言类、创业类、文化类等真人秀也逐渐兴起。
其中,两档明星跳水真人秀相继问世,《中国星跳跃》是2013年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综艺“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引进的是荷兰原版《celebrity splash》的版权;而《星跳水立方》是江苏卫视第二季度推出的季播类节目,引进的是德国综艺节目《Stars in danger:High diving》的版权。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风靡成因——以《全美超模大赛》为例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风靡成因——以《全美超模大赛》为例发表时间:2009-08-24T15:17:47.937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范缤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导读] 真人秀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节目类型,通过对《全美超模大赛》的浅析,来揭示真人秀节目受到追捧的本质原因,和我国选秀节目与之存在的差距。
摘要:真人秀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节目类型,通过对《全美超模大赛》的浅析,来揭示真人秀节目受到追捧的本质原因,和我国选秀节目与之存在的差距。
关键词:真人秀全美超模选秀节目比较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在福克斯推出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风靡全球收视率居高不下之时,各大电视台为了争夺收视率,纷纷推出真人秀节目,其中UPN 电视台制作的《全美超模大赛》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全美超模大赛(America's Next Top Model ,简称ANTM)又名“超级名模生死斗”。
是一个选拔模特界新生力量的美国真人秀,由美国知名当红模特提拉•班克斯(Tyra Banks)兼任主持人和制片人。
该新秀大赛由2003年开始在UPN电视网络播放,2006年由于UPN和WB电视台合并成The CW,故由第七季起改为The CW播放。
《全美模特大赛》是由13个美国少女为了争取美国明日超模头衔获得一间著名的模特公司合约而进行残酷的淘汰赛。
大赛每期为冠军设置的奖品都是能得到与Elite Model Management的一纸合约,与Covergirl10万美元的代言合同,以及登上《Seventeen》杂志封面以及内页特辑。
在长达两个月的比赛过程中,全程真实的记录了20名参赛选手的比赛、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比赛设置每周淘汰一人,直到最后冠军的产生。
全美超模大赛这种“模特比赛+真人秀”的方式吸引了美国本土成千上万怀有模特梦的普通女孩前来参加,希望能实现其“丑小鸭变天鹅”的美好愿望,也因其靓丽时尚的包装内容,使得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一路飘红,尤其是在女性观众中格外受欢迎,据《纽约日报》报道说《全美超模大赛》在18到34岁的女性中特别有号召力。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以NBC的娱乐节目《名人学徒》为例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公益传播是一种通过行动累积善意、聚集公益达到美化形象、提升品牌目的的传播活动。
美国公益娱乐真人秀节目《名人学徒》一经推出,即在美国掀起收视狂潮,让所有的参与者兴奋异常。
将娱乐传播与公益传播结合、名人效应与慈善效应互动,并遵循参与、感人、深入、公正的传播原则,是《名人学徒》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下治疗受众审美疲劳症、迅速提升企业品牌和个人形象的不二法门。
节目引发的争议也说明,要使节目美好的动机获得同样美好的结果,也许正在考验着电视人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公益传播,真人秀,《名人学徒》,娱乐传播,电视节目Charity also 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 A New Trend of Charity CommunicationSHAO PENGZhejiang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 Abstract:The charity communication is the activity which intends to build a good image of public and improve brand image by accumulating goodwill. American reality show "Celebrity Apprentice" has brought a high ration of television viewer as soon as it comes out. Putting entertainment and charity together, making celebrity effect and charity effect inter-active, 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involving, impressive, in-depth and impartial, which are not only keys for its success, but effective methods to cure appreciating fatigue of audience and improve corporation’s brand and individual’s image. Meanwhile, the correlative discussion shows how to make a good motivation match with a good result, which perhaps is the test of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for TV producer.Key Word: Charity Communication,Reality show,Celebrity Apprentice, Entertainment Communication,TV Program“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论文:欧美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的特点及趋势

欧美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的特点及趋势内容提要:本世纪伊始,一股影响力巨大的“真人秀”(Reality TV)浪潮开始席卷全球,而今,它俨然成了我们当下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现象。
例如《老大哥》(BIGBROTHER),它始发于荷兰,随后迅速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18个国家照搬制作了各自的版本,并且也都在各自的国家高居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榜首,是目前传播最广泛的“真实电视”节目。
此后相继出现的,美国CBS的《生存者》(SURVIVOR)、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法国的《阁楼故事》(LOFT STORY)、德国的《硬汉》(Tough Guy)、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以及NBC于2004年携手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推出的《学徒》(Apprentice)等等。
它们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
可以看到,欧美真人秀节目生于斯、长于斯,立足于欧美本国观众的观看视角及西方商业文明的普遍价值观,有着情境实录,高额奖金,悬念设伏,视听震撼,营销植入等助其成功的关键特点;同时,根据其现状,保持并发展整个真人秀节目业态的多元化、深耕或开发专一性的个体节目,满足受众多元的观看品位,尤其是电视观众由猎奇向全民造星的心理转变,以致迎合“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是欧美真人秀类节目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欧美“真人秀”(Reality TV)类电视节目;《老大哥》(BIG BROTHER);《学徒》(Apprentice);《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特点;趋势。
正文:自2000年起,欧美“真人秀”(Reality TV)类电视节目从诞生到发展,一路走来,几乎红遍全球,其影响力之巨大我想也仅有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Jackson)这样的天王巨星才堪与之比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真人秀节目成功背后的策略——以《America's Next Top Model全美超模》为例第一章真人秀——将“现实”生活搬上“超现实”舞台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
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风靡了西班牙、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在亚洲和非洲国家落地开花,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
《America's Next Top Model全美超模》作为美国一档真人秀节目,在美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下文笔者就针对紧张刺激,挑战极限的赛程设置;矛盾的高度集中;为“公开”叙事设置“隐私”场景进行分析。
第一节紧张刺激,挑战极限的赛程设置全美超模大赛不仅带给许多参赛者们梦想,更给了他/她们机会。
美国不同地方和阶层、年龄介于18岁以上的参赛者,经过筛选后,从这些希望有一天登上Vogue 和Elle等时尚杂志封面的选手们中对行时装天桥训练、硬照拍摄和宣传技巧等各方面进行测试,并接受二十四小时的严密监察,每集均有数名固定或客席嘉宾评判参与评审工作;每周淘汰一名参赛者,适者生存,直到顺利进入最后阶段。
全美超模大赛每季大约有十至十四名的参赛者,一共有九至十三集,当中有一集是回顾。
从第三季开始,第一集为预赛,播放入围者入围过程。
而每集有一人被淘汰(当Tyra Mail未提示留下人数时,有可能是双淘汰)。
而淘汰何人由评判决定,并不为选手所干扰。
《America's Next Top Model》的编排极为紧凑,每集时间都把握在45分钟左右,比赛每集内容都分为挑战项目和拍摄照片两个方面,挑战项目的部分一般是让选手们完成一项训练或任务,胜出者可以得到一份额外的奖励,例如与好莱坞明星共进晚餐或是每次拍摄可以比其他选手多拍一百张照片等等。
拍摄部分每集有一个主题,待选手们化完妆后有职业的摄影师团队来拍摄时尚照片或是进行时装表演,评审根据选手们拍摄出来的照片和表现来排名,排名最后一名者将会遭到淘汰。
节目每集内容和进程非常简练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没有丝毫拖沓之感。
而国内选秀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永远都是冗长的比赛进程和没完没了的煽情镜头,让人不禁心生反感。
每集参赛者都要学习不同的东西,可能是学习摆姿势、拍照、走秀、化妆、见客、体验国家文化等等。
学习之后选手们将会进行挑战赛,胜出者能够自己享用奖品或挑选数人一同享受奖品。
之后选手们会与拍照指导和摄影师一同拍照,所拍摄的硬照将会用于评审。
拍照主题非常的多种类,例如泳装照、裸照、大头照、与动物拍照、内衣广告、或各种主题照片等;有时则会拍摄商业广告,如第一季为隐形眼镜拍摄广告、第三季为罐头汤拍摄广告等,而第一季、第二季和第九季都有一集并非拍摄广告或拍摄照片,第一季是以往时的照片和参赛者本人的潜质作评审;第二季跟第九季则要拍摄音乐录像带作评审。
第二节矛盾的高度集中这个《全美超模大赛》与一般的真人秀节目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选手之间互相猜疑、争论、勾心斗角的画面,它将人性的本质一面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在国内的选秀节目中我们看到的总是选手间一派和谐亲密无间的大好景象,这倒不是说真人秀节目中选手一定争个你死我活,而是作为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反映真实内容的节目,正如真人秀这个名词一样,是反映真实内容的节目,而不是每集中被淘汰选手抱着她的“姐妹们”哭的跟琼瑶剧里的悲情女主角似你死我活的画面。
一档优秀的“真人秀”节目,其内核就在于它的冲突性。
黑格尔认为,冲突是对本来很和谐的情况的一种破坏,但“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
”《全美超模》的成功,就在于其不停地在节目中制造各种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从而吸引到了广大受众。
节目对于冲突元素的建构,可以从环境设置、人际关系设置和赛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这个节目不鼓励宗教的束缚,虽然表面上它给予了参赛者信奉自己宗教的权力,但是无论是在比赛的设置,还是在评委的评审阶段,都是对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利的,从第一个例子我们能看出这个节目鼓励打破宗教对女性的束缚,然而从第二个例子我们又能发现这个节目对于自愿信仰宗教的女性带有一种反对的态度,就像最后评委说的,作为模特就是要被要求拍摄各种照片,如果你不行,那么就只能离开。
可以说,这个节目虽然提倡女性自由,但是它只给打破宗教的人鼓励,而并没有给信仰宗教的人自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的选秀节目跟国外的真人秀节目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由衷的希望未来国内的这些选秀节目制作能像《全美超级模特》一样,内容真实、制作精炼、节目经典,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的电视观众获得不错的收视率,也能正确的引导当今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懂得如何面对社会面对挑战从而更好的生活。
第三节为“公开”叙事设置“隐私”场景在当今社会的职业分配中,模特这个职业是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女性职业,很多时候,模特和商业紧密联系,她们能为商人们的产品代言,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更多的时候,模特作为一种艺术的形象,能够引导时尚的潮流,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从这一点上来说,模特这个职业是个能够有很强的影响社会意识的职业。
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模特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少数的所谓“超模”,能够有这个机会。
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叙事性的节目形态,在封闭的时空里呈现出了一个的完全公开的隐私,因此,通过一公开的话题的设置,将模特们的隐私就成为了整个节目贯穿始终,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卖点。
《全美超模》参赛者的驻地是位于比弗利山庄一座封闭的豪华别墅,虽然生活的空间极大程度地模拟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环境,但每个人的活动空间及其有限,唯一与家人朋友联系的方式是一部公用电话。
这种看似私密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却24小时都在摄像机的监控拍摄下,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怀疑、恐惧、争执都被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女孩们也可以相对真实、完整地展现自己的言行和个性,从而使自己的私生活完全的暴露在观众的视野下。
这个比赛不仅仅要求女孩们的素质全面,更加要求参赛者有非常强的欲望去争取,同时,也要和对手,评委们搞好人际关系,就像是泰雅说的,这个比赛选的是全美超模,超模和模特的区别就是,她不仅仅有漂亮的脸蛋和身材,她还要有百变的姿态去代言各种品牌,同时,她更要具备完美的人格和强大的个人魅力,她能周旋于时尚圈,更能让所有人记住她,她就是明星。
真人秀节目中的“隐私”情境是为了节目的公开性而刻意设置的,这种由策划人制作、志愿者自我表演的视觉秀在非生活常态的环境中得以上演。
正是因为有了已经定制好的的规则、刻意选择过的场景,有了专门安排的各种摄像设备,才有了特定的时空和人们的各种表现。
在这种情境里,参赛者被吸引到“作秀现场”自发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欲望,观众心灵深处的偷窥欲也被巧妙地合法化。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泰雅想把这个比赛做成一个“完美明星”的选拔,这和“美国偶像”这一类的选秀节目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不同的只是,这个节目只有女孩参加,而且必须是身体外形条件非常不错的女孩。
一开始看这个比赛的时候,大多数的观众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比赛,一个选美比赛,但是我发现美国的媒体制作选秀节目有他们的一套。
这个节目会把很多女性问题摆上台面,通过这些女孩的背景介绍,通过一些比赛环节遇到的问题,通过日常居住在一起不同背景女孩的冲突,这个节目体现了很多女性在社会中常见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这个节目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科学的传播手段第一节“沉默的螺旋”理论让节目备受关注模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职业,但是模特对于女性来说,却是个能有所作为的职业。
但是她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有所作为,这就要求她们放弃家庭。
所以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归宿问题,很多年轻单身的女性可能还没有遇到这个困扰,但是对于已经有了家庭的女性来说,成为模特似乎意味着放弃家庭,所以说,已婚的女子成为模特的机率非常小。
在这个社会的普遍观念中,女性还是要为家庭付出的,哪怕是自己非常钟爱的事业也要抛弃。
从第一个例子,我们能看到这个节目对于未婚女孩分心持非常强烈的反对态度,而对于已婚女子为了家庭放弃,却持理解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使用与满足”理论迎合受众心理《全美超模》给美国女孩们提供了成为超级模特的机会——赢得全美超模大赛的冠军,能得到与顶级模特公司的合约、10万美元的代言合约和奖金、以及全球高端时尚杂志的时尚代言,及该期内页特辑、登上杂志封面.......这些诱人的奖励,让这些选手们的竞争更加激烈,通过10多周的精彩的对决、激烈的比拼。
因此,对于获胜的欲望是诱发冲突的重要因素。
为了自己的获胜目标,,参与比赛的女孩不讳于在摄像机镜头前表达“我来不是为了交朋友,我的目标就是为了赢。
其实电视秀毕竟是电视秀,它并不是记录片,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电视秀有的时候并不客观。
就好比说这个例子,这个耶鲁大学的高才生一开始的形象,就被界定为一个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女性的刻板印象。
“不和群”、“自以为是”、“尖刻”……等等。
这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心态,其实,大部分观众对于学历比自己高的女性在心理上就是有一种抵触情绪的,电视秀为了收视率,便更加强化这种情绪,故意把这个形象刻画成人们想的那样。
第三节“群体传播”理论网罗大批粉丝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成本低廉却又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信息聚集、交流的互联网平台。
《全美超模》设有固定的模式,这除了便于节目参与者的准备,使节目有标准化的制作过程以外,也更容易使观众形成收视习惯。
《全美超模》除了保证每一期节目中挑战赛“全员参赛,一人获胜”的固定模式之外,还会适当考虑加入新颖的环节或元素,以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如在伸展台走秀的挑战环节要求参赛者蒙上双眼或是在滑动的传送带上行进,利用高科技仪器对模特的体态进行科学分析等。
适当的创新在保证了节目核心性的同时,也给参与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使观众时刻保持高度的兴奋和期待。
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社会化媒体成为群体传播的重要平台。
社会化媒体提供便捷的共享空间,用户可以方便地创建群组、分享信息和沟通交流,从页使《全美超模》网罗大批粉丝,有利于节目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