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复习2

合集下载

2013论语复习

2013论语复习

《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 上的“尚德”旗手,“德治”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 “德治” 的理念。 《克己复礼》:一位“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 会 的礼制。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 《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 的含义。
从而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探究之三:你认为德和政,刑和礼的区别 在哪里? “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制裁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 该做什么,重在教育熏陶。 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
民本思想具体阐释
• (二)口中有词 • 就是有一定数量的《论语》语录的理解
和诵记,就是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内容的 诵读、理解、记忆,这是硬功夫,大家都要下 功夫。
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特别关注 “也”“矣”“者”等虚词的有 无,务必消灭错别字。
• (三)心中有脉 • 就是脑中积累的《论语》语录有具体的结
构脉络。 • 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须与 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才有载体。 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络,这样 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
23. 请用一句话简述“礼”与“仁”的关系。(2分) 24. 上面这段文字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3、(共2分)“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 是“礼”的内核;依礼而行是实现“仁”的前提 条件。(意思正确即可)
24、正确(1分)。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无原则的等级名分观念, 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的“礼”的标准,当然应 该摒弃(1分),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在当今社会指 的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 行为规范等,是一种社会公德,即“时代”已 经赋予了“礼”新的内涵,当然必须大力倡导 (1分)。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201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必备篇目)

201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必备篇目)

2013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文言文(11篇)1.《论语》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必修四 P89)3.劝学《荀子》(必修四 P92)4.陈情表李密(必修五 P127)5.兰亭集序王羲之(必修二 P111)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选修二 P52)7.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选修二 P63)8.师说韩愈(必修四 P98)9.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二 P96)10.游褒禅山记(于是予(余)有叹焉……此予(余)之所得也)王安石(必修五 P135)11.赤壁赋苏轼(必修二 P99)诗词曲(22篇)1.氓《诗经》2.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4.春江花月夜张若虚5.山居秋暝王维6.积雨辋川庄作王维7.蜀道难李白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9.登高杜甫10.登岳阳楼杜甫11.琵琶行白居易12.锦瑟李商隐1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1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1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1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7.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18.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19.书愤陆游2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21.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22.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文言文(11篇)1.《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复习 课时26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复习 课时26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时26《〈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知.者不惑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③若火之始然.答案①同“智”,智慧②同“纳”,结交③同“燃”,燃烧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然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②大学大学..之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答案①两个词,这样以后②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安①居无求安.②静而后能安.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④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⑤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2)克①克.己复礼为仁②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③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成功(3)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③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4)辞①辞.让之心,礼之端也②《归去来兮辞.》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④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⑤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⑥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5)要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②张良要.项伯(《鸿门宴》)③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④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⑤故治之要.在于知道(《荀子》)要领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总括、总之(6)贼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②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③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祸害④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强盗答案(1)①安逸、舒适②性情安和③安定④哪里⑤安稳⑥安身(2)①约束②能够③攻克(3)①厌恶②怎么、哪里③小人(4)①推让、谦让②古代的一种文体③推辞④讲究、计较⑤辞别、离开⑥文辞(5)①求取②同“邀”,邀请③重要的、关键的④相约(6)①伤害②敌人、仇敌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见贤.思齐焉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譬如平.地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⑥先齐.其家⑦先正.其心⑧先诚.其意答案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②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③名词作状语,在内心④形容词作动词,填平⑤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人而不仁,如乐何⑤克己复礼为仁答案①宾语前置句,“自”作“省”的宾语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固定句式,“不亦……乎”,不也……吗③定语后置句,“而……者”为语言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乎”④固定句式,“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⑤判断句,标志词:为6.文化常识(1)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论语选读复习ppt2 人教课标版优选课件

论语选读复习ppt2 人教课标版优选课件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 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 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
强调正身(善)及其效果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 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
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重点问题
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 强调。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 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 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 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 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今天距2013年高考还有40天! 有一个清晨,叫希望;有一盏夜灯, 叫梦想;有一种情绪,叫等待;有 一场战斗叫高考;有一种生活,教 高三;有一段时光,叫青春。
《<论语>选读 》复习
2010浙江高考真题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 想。(4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 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
有责任感,孤独前行)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高频考点详细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高频考点详细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一、重要语录摘抄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训练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训练

《论语》选读微专题二十七《论语》选读一、读一读高考对《论语》选读的考查尽管每年的题型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还是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考查的。

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经典认真研读,仔细咀嚼,重视文本,重视反思,要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门提法和《论语》的关系。

《论语》探究评析题的答题方法1.评价分析型(1)品读原文(原句),正确理解表示出来的思想观点。

(2)对思想观点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解读,做到因境析理。

(3)概括、评析语段中的思想或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辩证探究型(1)提出观点。

提出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

(2)进行论证。

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含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脚。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二、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1)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________________。

《礼记》认为“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发自内心的孝可以教化人(2)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其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慈爱,因此父母去世多年后,子女仍会长久地沉浸在悼念父母的悲痛之中而寝食难安。

高三语文《论语》高考总复习2

高三语文《论语》高考总复习2

• [二]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 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 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 礼?”
(2)示例: ①我欣赏儒家的君子之道。君子追求富贵,但取之有道,否则宁守清贫。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品行在物质至上的当下尤其值得提倡和坚守。 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仁义,那么人与人之间会更温暖,社会也会更和谐。
②我欣赏墨家的君子之道。墨家强调君子必须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重,明 辨是非,率先垂范。每个人只有先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影响身边的人进而 推动社会的进步。

、 礼
➢孔子(及其弟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


评价: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首先要看行为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见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大道,对人
民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 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基本准则(核心思想): 忠恕(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仁”的理想效果: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 爱)。
“仁”的最高境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 里 ? • “政”、“刑”、“德”、“礼”这些都是用来维持国家 机器正常运转的工具。它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政”和 “刑”是硬性的手段,“德”和“礼”是软性的手段。 “政”和“刑”是规定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违反 “政”和“刑”的人实施惩罚的手段;而“德”和“礼” 主要是鼓励人们去做什么,实施的手段是教育。 • 思考:德治与法治 • 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 “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也是道德 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 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 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 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 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 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 基本 、“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要求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 怎样体现的。 发展 要求 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 度。 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 辩证分析“知其不可而为之”: • ①从行为的目的上说,如果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在精神境界上则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难能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②从斗争策略上说,在乱世中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 应做无谓的牺牲。
•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者、荷蒉者对孔子的态 度分别是怎样的?孔子对他们又是什么态度? • 接舆:讽谏,既有敬仰,又有惋惜。 • 长沮、桀溺:讥讽、否定 • 荷蓧者:不屑 • 荷蒉者:规劝 • 孔子:想主动寻求对话,为知音难觅而• • •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植其杖而芸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明日,子路行。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 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 相比于道家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精神宗旨,孔子“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孜孜不倦的积极入世态度,反映了追求 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更令人佩服和崇敬。 • 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 “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 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 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 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 • • • • • • • •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郁郁乎文哉 奚其正?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吾得而食诸? 君子务本 色难 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食夫稻,衣夫锦 食旨不甘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人而不仁,如礼何
•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六 君子之风
1.背诵l5.9、4.16、6.11、7.16、7.19、6.23、 8.7章。 2.掌握“游”、“喻”、“鄙”、“奚”、“乐 ”、“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 、‘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 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 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 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5.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 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 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发展 要求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 • • • • • • • • • • • •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颜渊、季路侍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盍各言尔志 敝之而无憾 愿无伐善,无施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及阶 及席, 固相师之道也 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子钓而不纲, 不能死,又相之霸诸侯,一匡天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 贵贱,均贫富”的“均”是否相同……?
•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 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 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朱熹的 解释有道理——“各得其分”。 •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 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 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 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 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 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 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 • • • • • • • • •
据于德 游于艺 孙以出之 有杀身以成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喻于义 鄙夫 人不堪其忧 苟患失之 饭疏食 女奚不曰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知者乐水 弘毅 文犹质也 于我如浮云 何以文为 曲肱而枕之 威而不猛 恭而安
五 仁者爱人
基本 要求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 、“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 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 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二 克己复礼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 ”、“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 、“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 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 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 顺;犯上作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 式的表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 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 • • • • • • • • • •
齐之以刑 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 既庶矣 足食,足兵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 相夫子 修文德以来之 焉用彼相 先王以为东蒙主 盍彻乎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非吾徒也 年饥,用不足 虽令不从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临之以庄 举善而教不能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 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 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 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而后来的儒家 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 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 书· 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的 原则,正确处理了利与义的关系,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 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 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 “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 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纯粹功利 主义,极易败坏社会风气;一是典型唯心主义,完全抛弃 物质的一面,不切实际。韩非子之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 业家中还很“吃香”,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 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 些问题,无不与此理论有关。
•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 ①通过对颜回的具体行为的肯定与赞颂委婉地表达出自己 的志向。 • P29 7.16 7.19 • ②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 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 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把清 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 ③“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 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 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快乐,是经过 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 • “浮云”的比喻,则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用不 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 露、清算的一天。“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乃过眼云烟; “浮云”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 喻富贵无足轻重。
《〈论语〉选读》复习要求
一 为政以德
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 、“国”、“家”、“年”、“劝”在文中的 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 ;既来之,则安之。 4.结台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 什么。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 • • •
仁是礼的内核(P10 3.3); 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P7 12.1)。 P9(1.2)(2.8)(17.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 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 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