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流程的优化教案

通用技术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流程的优化教案
通用技术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流程的优化教案

流程的优化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

文档内容:流程的优化

章节: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三节流程的优化

课时:第1课时

作者:根据海南省海南中学叶朝晖老师教学设计案例改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熟悉流程设计和优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流程优化涉及到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优化指标。

(2) 能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的设计和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经历流程设计和优化的一般过程。

(2) 学会流程设计和优化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感受交流的快乐。

(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感受交流的快乐,培养不满足现状、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能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组织好学生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培养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流程,并对流程设计和优化的方法和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本上,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部分,是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部分。

2.教学思路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下理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开发创造潜能

生活中处处有流程。

不满足现状是一种动力,流程需要我们不断优化。

3. 学情分析

流程优化涉及到生产生活中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优化指标。学生对工农生产及企管理中的流程不是很熟悉,要他们对这些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是非常困难,但学生对与他们学习和生活有关一些事项却比较了解,并感兴趣,所以这节课让学生进行设计和优化的选题都是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由学生自己在上一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

六、教学准备

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情感, 本课时收集不同类型的丰富的经典结构图片通过投影机播放让学生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技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中,我提出问题,如:粉刷教室、组织比赛、组织班会、组织选举,这些活动同样需要我们进行流程的设计,过去以成惯例流程同样需要我们进行改造和优化。然后我把全班分四组,每组一个选题,各小组用我们常用的“头脑风暴”法来完成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的方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明确问题,培养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激发了创造欲望,培养了学生能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 .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测试题03889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检测题 命题者:韩晓燕审核:生物备课组 一、单选题(2分×35=70分) 1.对内环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指体液B.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C.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6.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7.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这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10. 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 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优质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试题及详细答案解释及答题卡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姓名:座位号: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 区 2.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 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 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 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 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 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 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 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3.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 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 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 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 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

逐渐恢复 5.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 件反射 6.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 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了(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7.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 均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设人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b1,a2>b2 D.A、B两项均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67分)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生物编写人:赵洪伟审稿人:贾俊忠 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3 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进一步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能力目标: (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基础薄弱,要提前预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阅读问题探讨】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3.5) 1.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 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细胞内外K + 、Na + 和Cl -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 + 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 + 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 外流 D. Na +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 点以一定的 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右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10.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下图表示神经元的一种联系,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 生电位变化 B.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 处,a 和b 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13.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信号 14. 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 肠肌 ① 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最新整理高中信息技术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二教案《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docx

最新整理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二教案:《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 章节: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控制系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特点; 3.分析典型案例,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4.学会用框图来归纳控制系统实例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理解和分析简单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控制与设计”第二节的内容,其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控制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以及两种重要的控制系统: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并熟悉它们工作原理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从实例分析入手,归纳出对控制系统的一般认识,以及根据控制系统方式分类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类,并侧重对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方框图、重要参数进行分析。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和分析了控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获得了有

关控制及其应用的初步感性认识和体验,但是对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机理还缺乏了解,他们对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知识是有探究的欲望的。结合前面的应用案例分析,进一步分析案例中控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有怎样的工作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本章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采用“案例情景—机理分析—总结归纳-认识提升”的模式展开。让学生本着“回想—分析—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步步展开,使学生亲历自主探索和思维升华的过程。 2.学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和方式,特别是引导学生会学用系统框图来抽象概括控制系统、帮助分析和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情景导入 设置情景:走进教室,开灯,关灯;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习题讲课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在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①飞虫进入眼中流泪②熟睡中蚊子叮咬,手去拍打③婴儿闻到母亲的体味吮吸乳汁④看到老虎感到害怕⑤司机见到红灯停车⑥听故事听到紧张时,手心出汗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⑤⑥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最新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能力。 、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②、③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和。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和要求,因素,公众和使用者 对设计对象的控制要求和一定的等。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 ——与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 1、流程的含义:a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包含环节与时序。 2、流程对生活工作、生产的意义:b 对生活工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对生产: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例:自动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农业庄稼的种植流程)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时序与环节:a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例:买票→候车→检票→上车。) ⑵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4、常见的流程表达方式(流程图):a 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5、流程图的识读和分析:c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二、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c 总体上:流程设计应该要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 具体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等。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 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 环境: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 2、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a——见右图 注: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对于有严格时间 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3、简单流程的表达:c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 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 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 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 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例: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稳态与环境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第4节免疫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 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通用技术_技术与设计2》高二上学期必修二全套教案

通用技术高二上学期必修二 技术与设计2 全 册 教 案

第一课时常见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 能够结合简单结构,分析结构的受力。 (3) 了解结构的类型,并对简单的结构实例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构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观察和分析常见结构,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结构受力时所产生的内力和应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纸板、砝码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为了让大家了解结构与受力的关系,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让大家切身感受一下结构与力。 2、演示试验 讲解“纸板承受压力试验”: 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

(1) 取废旧纸盒的纸板,分别裁出3条大小均为10cm*40 cm的小纸板。 (2) 分别取若干本书(用于支撑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 试验过程: (1) 将一纸板用两摞书支撑起来,在纸板上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2) 将另一纸板弯成拱形,两端用两摞书抵住以阻止拱形延长,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3) 将剩下的纸板弯成比前次跨度小的拱形,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师生互动】上述演示试验说明:不同的结构所能承受的力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结构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就会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已经达到其极限值。那么,说明是应力呢? 3.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力学概念:内力与应力,了解了五种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通过分析讨论掌握了结构的类型。 4.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结构与力(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 能够结合简单结构,分析结构的受力。 (3) 继续了解结构的类型,并对简单的结构实例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章节练习讲课教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 章节练习

高二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 (1)[④]的形成主要由[] (细胞器)完成,⑤的释放方式 是。 (2)此神经元细胞核中有无胰岛素基因?。理由是。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将偏转次。 (4)与兴奋传递相关的耗能过程包括、、。 (5)药物麻醉的原理可能是:抑制的分泌或抑制。 (6)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2.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1)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膜的主要成分是分子层,使离子很难以的方式通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膜依靠以的方式控制离子出入。这证明膜具有性的重要功能特征。所以,细胞维持这种状态是要以消耗为代价,与细胞器有关。 (2)如上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能使受刺激部位瞬间变得易于膜外阳离子通过,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同时,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是。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泌腺分泌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C.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2.下列有关血糖来源和去向,以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3.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宝石中学薛巧慧 班别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说明:本试卷检测学生对必修3第二章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本试卷共100分,90分钟完成 一、单选题(2分×22=44分) 1.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开,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2.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都是由神经纤维组成的,分别属于神经元的 ( ) A.轴突和树突 B.树突和轴突 C.轴突和轴突 D.树突和树突 3.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4.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觉到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觉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5.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7.下列激素中,既能促进机体某些部位的活动,又能抑制另外一些部位活动的一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见P28图2-11) 8.结扎小狗的胰管,正常进食,小狗出现的症状是() A生长发育立即停止 B血糖浓度明显升高 C消化不良 D尿量减少,体温偏高 9.切除小狗的垂体之后,小狗不但会停止生长,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等 症状,原因是 A. 垂体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 C.垂体分泌的甲状腺素减少 D.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10.(2004年江苏)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