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社会意识形态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代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
揭开“非意识形态化”的幻象——兼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导向

【 关键词 】 非意识形态化;幻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1 非意 识形态化 ”思潮 的滥 否 终结 的大辩论 ,其政 治倾 向 、价值 .“ 指 向均具 有鲜 明的非马 克思 主义 、反 觞与僭越
非意识形 态化作为一 种思潮 ,
制度能替 代西方 自由民 主制度 ,各种
不同 的意 识形态 争论即将 终结 ,意 识
为什 么没有 社会 主义 》 、布热津 斯基 成 历史 的最基本 的原 则和 制度可能 不
排外 , 与西方 国家政 治制度和 意识 将 形态所 不 同的其他一切 国家制度和 意 识均排除 于整个 世界体 系之外 , 望 希 未来社会 能够 向着他们 所设定 的道 路 向前发展 。这 不仅 是对 世界多元化 表
史唯物 主义的一个重要 范畴 来使 用 ,但是 ,在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 态的演变过程 中, “ 意识形 态”概念却逐 渐地被赋
予 了一种 消极 的理解与 涵义。本文从非意识形 态化 思潮的发端开始 ,梳理 了该 思潮的流 变,揭示 了非意识形 态化 思潮的实
质 ,并指 出在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中,需要 不断增强马克 思主 义话语权 ,对非意识形 态化 思潮做 出鲜 明而 有 力的回应 。
南 方论刊 ・ 0 1 2 1 年第1 期 1
学术之窗
揭开 “ 非意识形态化"的幻象
兼论增 强马克思主义 的话语权 导向
钱 逍
( 州工程学院 徐 江苏徐 州 2 1 0 2 0 8)
【 摘要 】 “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世纪初 ,由法国经济学家特拉西首先在 《 9 意识形态概论》中 使用,后来马 克 思、恩格 斯在 《 圣家族 》、 《 神 德意志 意识 形态 》等著作 中也 曾多次使 用这个概念 ,是把 它作 为和社会存在相 对应的历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非主流化的消解、互融与治理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非主流化的消解、互融与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存在主流与非主流之分。
社会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而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融合非主流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内部也存在相互消解与融合的问题。
解决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快立法进程,提高政府管制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把控,最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平衡。
标签: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法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种高科技设备走进千家万户,他们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传遍全球,信息不再被垄断,信息流通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下通过网络人们表达变得轻而易举,这样就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逐步发展为与一国的陆、海、空、天四维并列的‘第五疆域’1”。
在这个新的领地内,意识形态出现了非主流化趋势,这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提出了重大考验,如何看待与解决网络意识形态非主流化问题,将深刻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理论梳理(一)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的理论概念多种多样。
世界范围内从古至今不同人对于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
自由主义者像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卡尔·波普(Karl Popper)等人认为这是使人服从统治的政治工具,这种工具统制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从思想上臣服于统治者,这是一种精神统治;保守主义者像奥克肖特认为这就是扭曲了现实世界,让人无限夸大自己的理性,他认为世界是自然的,人也是能力有限的,但是统治者一味灌输被统治者,告诉他们我们是有多么伟大、多么光荣,使人失去自己的理性和原有的认知,人的情绪高涨,摒弃过去对自己的怀疑,认为自己在该统治下定有一番作为,其实是对理性的蒙蔽。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精选文档】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观反映。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是,随着我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新趋势。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的又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甚嚣尘上,严重干扰和破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新的社会阶层在政治、文化、思想上产生各种要求。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就是这种社会变化和分化的一种客观反映。
第二,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愈演愈烈,他们凭借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在理论上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通过思想意识领域向我国渗透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以达到消解我国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第三,达赖集团、东突等国内分裂势力也时刻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文学理论笔记

中国文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一、文学与人1.文学对人了生活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向文学本身的归附。
文学弥补生活中的缺憾,对生活的一种超越,客服生活中的困难,是自由的体现。
消遣、娱乐的价值。
文学的社会价值(核实是审美)认识价值是审美的认识价值。
教育价值也是审美化的教育价值。
具经济价值文学商品化2.文学与人性。
(1)人性即人的自然性(2)人性即人的社会性(带有欺骗性)不足:实质是那人降低到动物层次。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但并未忽视人的自然性,而是放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点上。
(3)人性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文学要显现出人性的丰富,生动和宽阔和深厚。
3.文学是人学。
依托政治权力才能确立。
(1)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为人的。
写作的主题,对象,目的是人。
作者笔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融情于物。
(2)文学对人的表现是整体性的。
文学和艺术吧人的一般性和个别性结合起来表现。
(3)文学显现了人的自由。
艺术能克服生活的局限,显现出人最完满的自由的需要。
艺术是对人的生活的有限性超越。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1.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西方之所以称“诗学”的原因:(1)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
(2)西方诗学兴起较早,因而诗学即文艺理论。
诗论(中国)关于文学的理论即文艺学。
文艺学的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含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含文学理论史)2.研究对象。
以文学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来讲: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学科方法为对象。
3.研究方法。
方法是多方面的。
(1)运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把文学看成一个具有内在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文学是整体构成的。
(2)比较方法:横向、纵向、古今、中西。
(3)理论联系实际(4)多学科融合(模糊数学→模糊美学)4.研究任务。
M·H·埃布拉姆斯《浪漫主义与批评传统》。
书中提出著名的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西方诗学研究重心)→作品→作家(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后的转移)→读者。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一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研究意识形态的成果,在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
随着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形式的构成。
它具体表现为: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代表的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构成的重要方面,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精神障碍。
它包括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部分。
尽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存在着矛盾,甚至具有相对抗性,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产生破坏作用却是共同的。
就目前来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用各种途径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输入颇具迷惑色彩而表面上令人神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因此,相对而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
对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工作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刻的批判揭露。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在当代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观念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有其不同的内容和作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各有特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观念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就是由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