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药诊治
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治分析论文

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证实中医诊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治疗的270例2型糖尿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研究对象135例。
一组研究对象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诊断及治疗,为观察组;一组研究对象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为对照组。
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阳两虚型39例,肝肾阴虚型28例,肝阳上亢型26例,脾虚痰浊型42例。
观察组研究对象总有效率高达91.8%较对照组42%的总有效率组有显著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治疗对照组研究对象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常用药物有拜糖平、二甲双胍缓释片、降糖灵等降糖药物及硝苯地平缓释片、替米沙坦、珍菊降压片等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病情确定给药的种类、剂量和是否联合用药。
1.2.2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其常规用药与对照组一致,中医辨证治疗如下:(1)辨证及方药:①阴阳两虚:a.临床症状:耳鸣健忘,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夜尿频,足冷,舌淡,脉沉细;b.方药:使用传统方剂左归丸合右归丸;随证加减:虚内热者加知母12g、黄柏12g;肾阴虚者加女贞子9g;肾阳阳虚畏寒者加制附子12g;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a.临床症状:口干口苦,头痛眩晕,舌红苔黄,烦躁易怒,脉象弦数b.方药:白芍12g、生地15g、怀牛膝18g、杭菊花12 g、桑寄生12g、黄芩6 g、天麻9 g、生牡蛎25 g、钩藤12 g、石决明18 g、生龙骨25g;随证加减:口干口渴加花粉15g、石斛12g;③脾虚痰浊:a.临床症状:多为肥胖患者,脘痞痰涎,头晕发沉,舌淡苔腻;b.方药:陈皮12g、党参10g、半夏10g、白术12g、胆星9g、茯苓12g、决明子25g;随证加减:纳呆食少者加白蔻仁12g、砂仁9g;气虚者加黄芪12g。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住院试行)一、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可能。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西医诊断】: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1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和2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0)。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符合消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

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及改善机体自身功能,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和进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药干预的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药的治疗原理和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增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中医药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1.中草药治疗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中药有苦瓜、黄芪、山药、桑叶等,它们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和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功效。
此外,中草药还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食欲,增加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和内分泌功能,可以达到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脾俞等。
3.推拿治疗推拿按摩是运用手法对机体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促进体内代谢的平衡,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按摩腹部和腰部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从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二、中医药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验证多项临床实验证明,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疗效。
例如有一项研究通过对10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发现,经过中医药干预治疗三个月后,其血糖控制水平显著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胰岛功能得到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用药的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相比较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具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并非一劳永逸之策,需要长期维持和调理。
三、中医药干预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中医体质辨识,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需要与西医药治疗相结合,相互协调,以确保治疗的全面性和效果的稳定性。
2型糖尿病的中医个体化治疗

2型糖尿病的中医个体化治疗李留霞关键词: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86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162-02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综合内科(商丘47600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现在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关键因素。
我们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医特色的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个体化治疗和辨证论治思路,现总结如下。
1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口干、乏力等,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北大医学院高妍教授说:“糖尿病一旦发生,病情不可逆,任何治疗只能延缓进程,但IGT 阶段(糖尿病前期)不一样,尽管这时也表现为糖耐量受损,但它是不稳定的,可以进退[1]。
”说明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会使糖尿病发展的必然进程发生逆转,甚至能治愈。
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使其康复的关键,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素体肥胖(尤其腹部肥胖)者、中老年人出现阴虚征象的易感人群,应接受中西医监测,对于防止本病的发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1.1生活方式干预至于早期干预的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体育运动,二是控制饮食,三是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调整饮食,少食肥甘厚味、煎炸烧烤、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食用粗粮,多食绿色蔬菜;适当运动以减轻体重5% 10%,可每周至少150min 中等强度(如步行)体力活动。
1.2辨证论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
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
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诊治体会

诊 断标 准 : 有 肝 炎 病 史 或 H s g ① bA 阳性 ; ②慢性肝病容 , 有蜘蛛痣 、 掌及 门 肝 脉高压症 ; ③脾大 ; 大量腹水 ; ④ ⑤有 明显 肝功能损 害 : 总胆 红素 >l u 0 L 硫 酸 7 ml , / 锌 浊 度 试 验 > 2 谷 丙 转 氨 酶 > 0 血 1 U, 4 U,
2型糖 尿 病 主 要 属 于 祖 国 医 学 的 消 渴 等
范畴 , 笔者 近年 来试用 中医药辨 证治疗 2
型 糖 尿 病 , 得 了一 定 成 效 。 取
摘
要 目的 : 讨 如 何 利 用 中 医学 治 愈 探
2型糖 尿病 。 方 法 : 用 中 医 药 辨 证 治 疗 试
结
果
2型 糖 尿 病 的 中 医药 诊 治 体 会
7 %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不 理想 。 0 李 来 祥 7 10 46 0甘 肃 秦 安 县 中 医 医 院
体 质偏 胖 者 , 属 痰 火 内 蕴 、 机 不 畅 。 多 气 症见体 质肥胖 , 面泛红 , 颜 声粗 气 急 , 口干 口苦 , 欲 冷 饮 , 喜 食 梨 , 起 咳 痰 , 渴 尤 晨 痰 质 黏稠 , 易 咳出 , 胀 大满 , 身较 热 , 不 腹 但
瘀 立 论 者 , 有 以 肾虚 立 论 者 , 一 而 足 。 也 不 笔者经验 , 病 可大 致分 为两个 证 型 : 该 ①
综 上所 述 , 细 的 中 医 辨 证 , 到 的 精 独 用 药 , 合 饮 食 治 疗 , 极 锻 炼 , 制 体 配 积 控 重 , 取得理想效果 。 会
资 料 与 方 法
2型糖 尿 病 大 多 以 多 饮 、 尿 、 食 、 多 多 善饥 、 口干 、 口渴 、 瘦 、 力 或 尿 有 甜 味 消 乏 为 特 征 , 早 期 往 往 常 无 症 状 , 仅 以 上 但 或 述某一两个症状为主 , 往往 于 常 规 检 查 或 就 诊 其他 疾 病 时 才 可 发 现 , 以在 临 床 上 所 对 于 年 龄 > 5岁 , 上 述 症 状 之 一 者 , 3 有 要 保 持 高 度 警 惕 性 , 样 才不 至 于漏 诊 。 笔 这 者 经 验 : 小 腿 拘 急挛 缩 , 能 自主 , 或 两 不 甚 夜 间 抽 醒 者 ; 手 或 双 足 汗 多 , 脱 皮 屑 双 易
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
在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中,注重从整体角度调节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达到防止病情进展的目的。
下面是一个针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总结如下:1.饮食调理:(1)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选择低糖、低脂、高蛋白的食物。
(2)饮食稳定:定时定量进食,防止过度饥饿和饮食过量引起血糖波动。
(3)食物搭配合理:避免食物过于单一,应食物多样化,搭配有合理的粗细搭配、质量搭配和颜色搭配。
2.中药调理:(1)清热解毒:应用中药配伍,清热解毒,以降低血糖,如黄连、苦瓜等。
(2)滋阴降火:中医认为糖尿病多属阳热内扰范畴,故可选用滋阴且能降火的中药如知母、玄参等。
3.中医经络疗法:(1)针灸疗法:经针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拔罐疗法:通过拔罐刺激,促进气血循环,调理体内环境,降低血糖。
(3)推拿按摩:通过揉捏、按压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胰岛功能。
4.运动调理:(1)适度锻炼: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2)运动时间规律:尽量选择固定的锻炼时间,以建立规律的锻炼习惯。
(3)注意安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避免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风险。
5.心理调适:(1)积极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疾病,避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2)适当放松:学习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音乐疗法等,缓解压力和紧张感。
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1)

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特别是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草药,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等方面颇具特色。
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2型糖尿病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等生活方式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卫生院、村卫生所要提供每年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同时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卫生院、村卫生所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史、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及中医药方面的指导。
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内分泌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诊断临床表现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病等。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GTT)、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治疗中医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以养为主,辅以攻治”。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饮食调理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饮食,合理安排三餐,保持适量运动。
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度进食、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以补益为主,辅以清热利水、降低血糖等功效。
具体的药物应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体质等因素综合选择。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山药、苦瓜等。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可以较好地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
其他治疗如滴注中药、膏方外敷、氧疗、光疗、芳香疗法等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血糖,促进身体康复。
2.必须遵医嘱服药。
如有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3.定期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合理膳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膳食控制非常重要。
应避免过量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
5.注意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加剧病情。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正确选取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以保障身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中医药诊治
一、中医诊断
1、早期:脾瘅(化学糖尿病期)
2、中期:消渴(临床糖尿病期)
3、晚期:消瘅(糖尿病并发症期)
二、中医病程
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
三、中医辨证
早期--脾瘅
1、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方药物: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薄荷、川牛膝、升麻、竹叶。
2、痰浊中阻证:健脾化浊方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泽泻、桂枝、苍术、厚朴、川牛膝、升麻、柴胡。
3、湿热蕴结证:清热化湿健脾方药物:葛根、黄芩、黄连、厚朴、半夏、白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白术、苦杏仁。
中期--消渴
1、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方药物:黄连、生地、麦冬、生石膏、知母、牛膝、葛根、太子参、天花粉。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方药物:太子参、麦冬、黄芪、生地、山药、丹参、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晚期--消瘅
1、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方药物: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菊花、枸杞子、丹参。
2、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方药物: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参、枸杞子、巴戟天、肉苁蓉、牡丹皮、菟丝子、鹿角胶。
症状治疗:
1、多饮:
A肺热津伤:消渴方(黄连、天花粉、生地汁、藕汁、牛乳);
B肺胃热盛:白虎加人参汤(太子参、知母、生石膏、黄连、生地、天花粉、葛根、麦冬);
C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D湿热中阻:黄连温胆汤(黄连9g 半夏9g 陈皮9g 竹茹9g 枳实9g 茯苓9g 甘草3g 生姜2片)。
2、多食:胃火炽盛:玉女煎(麦冬、熟地、知母、生石膏、牛膝)
3、多尿:A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B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4、多汗:A肺卫不固:玉屏风散;B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
5、便秘:热结津亏:增液承气汤
6、失眠:A瘀血内阻:血府逐瘀汤;B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C心肾不交:交泰丸
附:
降脂方:丹参、山楂、草决明、何首乌、黄精、泽泻。
足浴方:黄芪60g 樟木60g 川牛膝30g 红花30g 赤芍30g 艾叶30g 桂枝30g 细辛30g 络石藤30g。
肾石方:当归30g 元胡15g 炒白芍30g 川楝子12g 厚朴12g 金钱草30g 海金沙30g 鸡内金30g 炒枳壳15g 生大黄10g 青木香10g 猪苓15g 茯苓15g 丹参10g 泽泻30g 路路通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