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三、参考译文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学生版)《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

(学生版)《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字,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等。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学派的开创者,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2.《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撰而成的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____________的人。

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____________的人。

4.“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________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

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____________的人。

二、加点字注音。

八佾.()自省.()文质彬彬..()譬.如()未成一篑.()迩.之事父()三、一词多义,写出含义1.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沛公安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归天下归仁焉()完璧归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后五年,吾妻来归()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3.克克己复礼为仁()以柔克刚()攻无不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敏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5.道就有道而正焉()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6.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亦各言其志也()夫三子者之言何如()7.质质胜文则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质明,避哨竹林中(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 8.喻君子喻于义( ) 喻之以理( ) 不足以喻其美( )9.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 徒留无所施( )10.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任重而道远()登高而招()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1.为譬如为山()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❶生难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吾.(wú)三省.(xǐng)逾.矩(yú)罔.(wǎng)殆.(dài)箪.(dān)好.之者(hào)肱.(gōng)笃.志(dǔ)❷重点词语解释①子.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本文指孔子)②学而时.习之(按时)③不亦说.乎(同“悦”,愉快)④有朋.自远方来(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⑤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⑥不亦君子..乎(文中指有才德的人)⑦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⑧为.人谋.而不忠乎(替;谋划)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⑩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⑫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六十而耳顺⑬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法度)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文中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⑮人不堪.其忧(能忍受)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⑱饭疏食...,饮水(吃;粗粮)⑲曲肱.而枕之(胳膊)⑳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子在川上..曰(河边。

川,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离去;这,指河水;舍弃、放弃)三军..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通称;指平民中的男子)..可夺帅也,匹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坚定;恳切)仁.在其中矣(仁德)❸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❹一词多义①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不译) ②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指任何学问和事业) ❺古今异义①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②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③饭疏食,饮水.. 饮水⎩⎪⎨⎪⎧古义:指喝冷水今义:喝水❻词类活用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知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❼重点句子默写①阐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4、成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 之间常常加“有”字。
二、词
1、古今异义词。 (1)有朋自远方来 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 古义:改变。 今义:夺取。学而时习之 时:名作状,按时。 (2)传不习乎 传: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3)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旧的知识。 新:形作名,新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
饭:名作动,吃饭。
3、一词多义
(1)实词 真诚,诚实。) 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则是无信(信: 讲信用 ) 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 了解 ) 知之为知之(知: 知道 ) (2)虚词:之、而、其、为、于、者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积累及习题巩固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积累及习题巩固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及习题梳理一、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积累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3.年龄称谓:弱冠:男子20岁豆蔻年华:13、14岁及笄:女子15、16岁而立:男子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花甲):60岁古稀:70岁二、课文词句积累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2.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3.按要求默写(1)。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论语》中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三、疑难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基础知识
1.字音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ɡ) 逾.矩( yú) 罔.( wǎnɡ) 殆.( d aì) 箪.食( dà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笃.志( dŭ)
2.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
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
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读wèi,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读wéi,担任,充当)
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

其不善而改之(代词,那些)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4.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
5.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没有;无)
思而不学则殆(古义:疑惑。

今义:危险)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清除阻塞,使畅通)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饭疏食,饮水(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军可夺帅也(古义:改变。

今义:强取;抢)
6.特殊句式
人不知(吾)而(吾)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了宾语“吾”“不愠”前省略了主语“吾”)
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句,“回也”是主语,“贤哉”是谓语,倒装起强调作用)
二、问题整理
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好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好处有:(1)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2)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不苛责别人,使交往更融洽。

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表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都得到提高。

3从第3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步提升自己。

4.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5.第6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这一章主要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

寥寥几句就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6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你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
意义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

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7结合本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

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

这样,无论别人好坏与否,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