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以下是 6 条关于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1. 嘿,你知道手足口病是个啥吗?就好像一个调皮的小怪兽,专挑小娃娃们下手!你看哈,每年都有好多小朋友一不小心就被它缠上啦!比如幼儿园里小明,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呢,突然就发烧、起疹子了,一检查才发现是手足口病。
所以啊,咱们可得了解它是咋回事,怎么预防。
咱得给孩子们撑起一把健康的大伞,不让这小怪兽有可乘之机呀!2. 哇塞,手足口病可不容小觑啊!它就像个隐藏在暗处的小坏蛋,随时准备出击呢!你想想,小朋友们那么可爱,要是被它找上多难受呀!就像隔壁的小红,得了手足口病后,嘴里都是疱,吃东西都疼呢。
咱得把预防知识牢记在心呀!多通风、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
这不都是为了咱孩子能健健康康的嘛!3. 哎呀,手足口病可不是开玩笑的呀!它就像个捣蛋鬼一样,让家长们操碎了心!你说,要是宝贝们染上了,多遭罪呀!比如说小区里的小强,就是因为在外面玩的时候不注意卫生,结果就染上手足口病了。
那难受劲儿可别提了!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卫生习惯一定要抓好,不然这捣蛋鬼可就找上门啦!4. 嘿呀,手足口病简直就是个磨人的小精灵!它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给娃带来痛苦。
你看那些小朋友,本来玩得开开心心的,一下就被它折腾得没了精神。
就像同学家的孩子,去了趟游乐园回来就不对劲了。
所以咱得时刻警惕呀,出去玩回来一定要把手洗干净,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关乎孩子的健康呢!5. 哇哦,手足口病可不简单呐!它就像个会变脸的小恶魔,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
有时候稍不注意,它就趁虚而入啦!就像对门的小弟弟,因为家里人没太在意卫生,结果就被手足口病缠上了。
咱们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该消毒消毒,该注意注意,别让这个小恶魔有机会靠近咱娃呀!6. 哎哟喂,手足口病真的很厉害哟!它就像一阵风,说来就来。
可别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一旦染上可麻烦啦!比如朋友家的孩子班上有同学得了,没多久他家孩子也染上了。
咱得从日常生活入手呀,让娃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抵御这个小怪兽呀!总之,手足口病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起来,积极预防,就能让娃们远离它!。
最新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当前,正值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现将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介绍给你们,请参阅。
一、手足口病常识1、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夏秋季节多发,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表现为主,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死亡。
2、什么人可以传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人、感染病毒后还未发病的人、不发病但带病毒的人均可以传播手足口病。
3、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带毒的唾液、疱疹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褥、衣服等都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
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传播。
带毒的咽喉分泌物、唾液可局限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儿童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5、一般情况下,感染了病毒后多长时间发病?一般感染病毒后2-10天发病,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6、手足口病发生后,主要有哪些症状?①该病一般突然发病,大约一半人有发烧症状。
②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疹,1-2天出齐,是玫瑰色疹子,1天后有部分皮疹变成疱疹。
一般常见于手掌、脚掌和臀部。
③皮疹出现的同时或1-2天后,在唇边、舌边和两腮粘膜上出现疱疹,患儿咀嚼疼痛,流口水。
④部分患儿还出现咳嗽、流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⑤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最好呆在家中不要外出,不要与外人接触。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2018年小学生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手足口病答: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答: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流行的四、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
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三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五、手足口病怎么治疗答:(一)普通病例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3.恢复期治疗。
六、哪些手足口病病人可能发晨成为重症病例答: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二)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或低血压(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七、手足口病主要在什么时候高发答: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 7月是发病高峰。
据卫生部通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且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在这个集体生活的场所中,孩子们容易接触到各种传染病。
为了保障幼儿园中孩子们的健康,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
以下是关于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旨在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如何预防幼儿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手足口病的预防: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幼儿园中易发生爆发性传播。
1. 家长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手部卫生教育,教孩子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频率,鼓励他们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 幼儿园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消毒桌椅、玩具等常接触的物品。
3. 孩子们应避免与病人玩耍,不共用餐具、毛巾、玩具等个人物品。
4. 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将其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孩子。
5. 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尽早确诊和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
二、流感的预防: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也容易在幼儿园中传播。
1. 家长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 幼儿园应定期对教室、图书角、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3. 孩子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4. 鼓励孩子勤洗手,特别是接触到公共场所后。
5. 家长要提前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根据医生建议合理预防。
6. 如果孩子出现了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等,应避免上幼儿园,直到症状消失。
三、水痘的预防:水痘是一种典型的幼儿园传染病,易通过飞沫传播。
1. 家长应让孩子远离有水痘的孩子,避免共用物品。
2. 幼儿园应加强教室的通风,并定期清洁和消毒。
3. 孩子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4. 家长要提前咨询医生,了解水痘疫苗的接种时机和程序。
5. 如果孩子感染了水痘,应请假在家休息,避免上幼儿园,直到水痘干燥结痂。
四、腹泻的预防: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易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传播。
1. 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多发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
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幼儿园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防止手足口病在幼儿园中的传播。
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的卫生教育,教导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尤其是在接触到口腔、鼻腔、眼睛等易受感染的部位后,应及时洗手。
幼儿园要确保提供干净的洗手设施和肥皂,并定期清洁和消毒。
2.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幼儿园要定期对教室、玩具、餐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特别是幼儿接触频繁的场所和物品,如门把手、桌椅面、玩具等,要加强消毒频率,以杀灭病毒和细菌。
3. 避免幼儿接触病毒源幼儿园要定期检查幼儿的身体状况,对有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的幼儿要及时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
同时,要避免幼儿接触患有手足口病或患有类似症状的幼儿,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4.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幼儿园要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食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受到污染。
食具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食品的卫生。
5. 增强幼儿的免疫力幼儿园要加强幼儿的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
可以通过开展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运动等方式,增强幼儿的体质,减少感染的机会。
6. 定期进行环境检测幼儿园应定期对环境进行检测,了解幼儿园内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
如果发现有疑似病例或病毒传播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疫情扩大。
7. 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幼儿园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告知他们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
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定期检查幼儿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的预防需要幼儿园、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预防意识,做好卫生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幼儿的健康。
同时,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的预防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和稳定。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腔、鼻腔分泌物、粪便后要及时洗手。
2.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尤其是在疾病活跃期间。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4.保持家庭的清洁与卫生,经常清洗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餐具、衣物等。
5.饮食方面要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尽量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
6.注意婴幼儿的卫生,及时更换和清洗尿布,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和环境的清洁。
7.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8.如果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如发热、口腔溃疡等,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避免传播给他人。
9.定期接种相关疫苗,如手足口病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10.关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宣传和预警信息,及时了解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遵守相关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三、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至10天;最短12至24小时;平均3至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四、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有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5流行期可每天早晨起床时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和儿童疾病,其特征是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初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和咽痛。
通常在发热1-2天后,口腔溃疡会出现,最初是红色小疱疹,然后变成溃疡。
口腔疱疹通常出现在舌头、牙龈和口腔颊粘膜上。
在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常见于手掌、足底和臀部。
有些病人只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通常不是很严重,几乎所有患者无需治疗即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XXX病毒A16型。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中度传染性的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之间传播。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通常为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对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
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
幼儿园、托儿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手足口病呢?首先,要对孩子进行晨间体检,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情况,就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患病的孩子应该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三、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至10天,最短12至24小时,平均3至5天。
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四、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
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
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有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
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5)流行期可每天早晨起床时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