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超940万 抚养比出现“拐点”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与应对人口规模下降是21世纪的全球趋势。
我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提前约10年。
人口负增长给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客观存在。
区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
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既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化解风险,又切实减轻家庭住房负担,全面构建年龄友好型住房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层面的政策协调,构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格局。
人口负增长正负效应并存,但我国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情况复杂值得高度警惕(一)人口负增长既带来消极影响也存在积极作用,需辩证看待通常认为,人口负增长或导致经济下滑、养老负担加剧。
老年抚养比提升导致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缴费者比例下降、领取者比例上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也使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间延长,同时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会增加,国家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
但人口负增长也会形成环境红利,资源消耗减少,生物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废弃物和污染减少,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人口数量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倒逼技术创新。
随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加大,增加了适合各年龄段人口的就业岗位,老年人力资源得到更大限度开发,从而弥补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潜力损失。
人口负增长还将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城市拥挤减少、工作机会增多、生活压力减轻以及犯罪减少。
总之,并无定论证明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因素显著高于积极因素,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应对、及时应对、综合应对。
(二)中国人口转变遵循“东亚模式”,转变晚、节奏快、时间紧根据人口转变周期长短和相关指标变动快慢,人口转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西欧模式”,以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其人口转变开始早、节奏慢、经历周期长,转变过程持续50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第二种是“二战”以来显现于亚洲诸国的“东亚模式”,其人口转变晚、节奏快、周期短,以日本和中国尤其明显。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1、广东省(12656.8万人)2、山东省(10162.79万人)3、河南省(9872万人)4、江苏省(8515万人)5、四川省(8374万人)6、河北省(7420万人)7、湖南省(6604万人)8、浙江省(6577万人)9、安徽省(6127万人)10、湖北省(5844万人)注: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十大省份排行榜编辑通过检索各省市的统计局官网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榜单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城乡人口从城乡构成看,202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的特点:1、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2、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3、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4、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
5、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及各项数据1、广东省(12656.8万人)据《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656.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97%,常住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广东户籍人口10049.7万人,增加102.8万人,增长1.03%,成为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同时达到过亿体量的省份。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5.4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79%,比上年末提高 0.16 个百分点。
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9.57个百分点,继续位居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省域之首。
2、山东省(10162.79万人)据《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是中国除广东省外常住人口唯一一个超过1亿的省份,也是华东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据此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八大经济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表。
地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 6.9511.97 3.137.9810.989.7120.5828.70 2010年 6.2013.22 4.1311.1413.5311.0119.8620.91(1)根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人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2.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2010年和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单位:万人)年份2010年2014年常住人口总数1961.22151.6其中户籍人口1256.71332.9外来常住人口704.5818.7(1)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主要来自______ 增长。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昌平区排在第三位,形成多个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如图所示。
(2)“城中村”一般具有交通______ ,租金______ 的特点,但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容易出现______ ,______ 等城市问题。
(3)北京市提出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下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北京市的______ 和______ 条件,尤其是______ 资源的承载能力。
(4)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北京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选择填空)。
A.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地域开放程度B.加强污水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更多开辟农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D.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
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国家确定的现行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现行的基本生育政策。
但是,随着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我过的计划生育正常是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以及小步调整阶段。
⑴1949年至1953年,那时的代表性政策是1952年卫生部制定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充分体现了鼓励生育的倾向。
1954年至1959年间,政策略有反复,尽管在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提出节制生育的观点,但随后又颠覆了这种观点。
⑵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政策逐渐收紧。
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十二大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均显示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地位。
⑶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小步调整。
各省市实行了多样化的生育政策,如照顾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农村地区更为宽松,少数民族也有适当照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增速曾出现急升和急降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速增长,这期间相比之前的战争和动荡时期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1.7%大幅下降至60年代末期的0.7%,与此同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
这一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处在2%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中国的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8.3亿。
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高考风向题)下图为全球某季节不同纬度气温及风速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风速等值线中“-”表示风向与“+”相反。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为北半球(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N处近地面风速大于M处近地面风速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B.下垫面状况非常均一C.该季节南北气温差较大 D.平原削弱风速不显著3.P处风向及风速范围分别是( )A.偏东风20~30 m/s B.偏东风30~40 m/sC.偏西风20~30 m/s D.偏西风30~40 m/s某研究区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老池流域(38°25′18″N~38°26′38″N,99°54′00″E~99°56′55″E)。
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作为分布区内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
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
读该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图,完成4~6题。
4.5个海拔高度的平均种子数量垂直分布特征为( )A.枯落物层>0~5cm层>5~10cm层B.0~5cm层>枯落物层>5~10cm层C.5~10cm层>0~5cm层>枯落物层D.枯落物层>5~10cm层>0~5cm层5.推测研究区内祁连圆柏土壤种子最大的区域分布在( )A.3200~3400m 阴坡 B.3100~3300m 半阴坡C.3200~3400m 半阳坡 D.3100~3300m 阳坡6.研究区内5~10cm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 )A.光照充足 B.林内放牧C.树龄较老 D.种群完整山东省齐河县以“循环模式”为抓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麦秸覆盖、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技术模式”。
2021届高三新高考试题地理12月刊考点07 人口(原卷版)

考点07 人口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
下表是 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与地级市辖区相比)()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③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位于鄂中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黄仙洞(石灰岩溶洞)尽头上方有一个水没坪村,是典型的山地农耕古村落。
因夏季多暴雨,经常洪水漫坪(坪为山间平整的场地),故称“水没坪”。
该村筑造多级台地,在台地上建造房屋。
据说水没坪村居民数百年来维持在90人左右,没有大幅度的增减。
下图为该村的地理环境与聚落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水没坪村坐落地属于()A.谷地B.盆地C.山脊D.鞍部4.水没坪农居横向展开多沿()A.等高线B.河流C.道路D.农田5.水没坪村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自然灾害B.环境容量C.地形地质D.交通通信日本北海道某城镇以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观光疗养业、福利事业)为主。
读该城镇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该地距大城市较远D.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应对人口数量的变化,该城镇所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A.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B.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C.鼓励生育,接纳移民D.提高女性文化教育水平我国人社部表示:将适时出台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

目录
一. 中国面临“改革窗口”的历史机遇期 二. 传统增长模式的式微 三. 速度与制度之争 四. 凝聚改革共识 五. 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六. 改革的议程和方案 七. 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5%
0%
14 数据来源:CEIC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础性因素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
2013年6月
目录
一. 中国面临“改革窗口”的历史机遇期 二. 传统增长模式的式微 三. 速度与制度之争 四. 凝聚改革共识 五. 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六. 改革的议程和方案 七. 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2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改革”新时期
中共十八大产生了新一代的领导,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为 期5-10年的新的政治时期。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两 位 学 者 合 著 了 “ Why Nations Fail”一书,该书的副题为“权力、繁荣和贫困的起源”。
作者用15年的时间对近五百年来全球数十个不同国家出现的繁 荣、稳定与贫困、动荡两个走向做了实证研究并探讨了它的根 源。
23
改革共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宗旨和目标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式微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 时期”。
“新时期”的主题是通过体制改革挖掘新的增长动力、转换增 长方式。
质量
效益
经济发展 的宗旨和
目标
均衡
如何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我国人口国情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核心提示: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
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2007年,中央颁布全面加强人口工作决定,首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核心词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可以说,基本人口国情的变化、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型,成为形成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社会基础,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国策成为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政策先导。
为何要提人口均衡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
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
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
“人口均衡”应是描述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最佳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无法割裂其中之一而谈其他。
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应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紧密相联的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
人口失衡问题出在哪中国的人口发展一直面临着许多不同形式的问题和挑战,人口理论研究与政策探索都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
虽然这些问题表现诸多,包括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态势严峻、性别结构严重失衡、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紧张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问题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口发展的不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住人口超940万抚养比出现“拐点”
作者:
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1年第05期
新闻回顾
5月17日,宁波市统计局正式发布宁波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方面出发,在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充分运用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比对校验数据的基础上,清晰地绘制出宁波市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宁波市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更为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下文中“五人普”“六人普”“七人普”分别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
新闻解读
◆宁波市人口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如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十年间,宁波市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市区常住人口不断集聚,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从人口总量看,202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数量为940.4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60.57万人相比,增加179.86万人,增长23.65%。
这一增量比2000年“五人普”到
2010“六人普”十年间的增量多增15.55万人,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常住人口总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三名,与全省第二名温州市差距缩小到16.86万人。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2020年宁波市市区常住人口达到505.71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3.77%,市区常住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在区县(市)当中,慈溪市、鄞州区、余姚市、海曙区四地常住人口超百万,其中慈溪市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82.95万人。
202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00%,比2010年“六人普”提升9.69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4.11和5.83个百分点。
◆此次普查数据在男女比例上有何特征?
从男女比例看,202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中,男性490.58万人,女性449.85万人,以女性为100计算,人口性别比达109.05,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4.71个点,与全省的109.04基本持平,高于全国3.98个点,高出2020年末戶籍人口性别比11.60个点。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宁波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男性较多的特征较为明显。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宁波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何变化?
根据此次普查,宁波市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由2010年“六人普”的10.33%上升到17.84%,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由2010年“六人普”的3.83%下降至
1.55%,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2020年宁波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7年,比2010年“六人普”的9.04年增加0.93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18年。
此外,宁波市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素质同步提升。
2020年宁波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648.14万人,占比为68.92%,比2010年“六人普”增加84.69万人。
2020年“七人普”宁波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9年,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1.15年,高出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0.06年。
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3.60%,其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4.49%,分别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了13.70和11.98个百分点。
◆宁波市的社会负担情况如何?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市0—14岁人口占比为12.26%,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0.57个百分点,得益于二孩政策的出台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的放宽,扭转了历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8.10%,与2000年“五人普”的11.74%、2010年“六人普”的13.26%相比,呈明显加速提升态势。
宁波市常住人口抚养比(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从1982年“三人普”的48.47%下降到2010年“六人普”的25.46%,在过去十年内出现了“拐点”,
2020年上升至33.08%。
人口抚养比的上升通常意味着社会负担进一步加重,但宁波市提升幅度慢于全国4.1个百分点,说明社会负担总体好于全国。
◆从“五人普”到“七人普”,宁波市家庭户人口规模有什么趋势?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近20年来,住房条件改善、人口流动活跃以及平均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等原因使得宁波市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
从数据上看,宁波市家庭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人普”的2.74人下降至2010年“六人普”的2.47人,到2020年“七人普”仅为2.21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