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技术交底

道路施工技术交底
道路施工技术交底

一.施工准备

1.1技术准备

1.1.1施工测量:根据图纸要求,对现场的素土基础标高进行检测,道路宽度、标高、坡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1.2熟悉道路做法,素土夯实已完成,检查坡度是否与路面坡度一致。宽度应为道路宽度每测边加宽500mm,级配碎石应比道路每测边加宽200mm。

1)12m宽主道路做法

(1)下基层:200厚C25素混凝土;

(2)垫层:200厚级配碎石,摊平、夯实;

(3)素土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95%,

2)8m宽临时施工道路

(1)上基层:200厚C30混凝土,配单层三级12@200双向钢筋。

(2)下基层:200厚C25素混凝土。

(3)垫层:200厚级配碎石,摊平、夯实;

(4)素土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95%,

3)典礼区

(1)200厚级配碎石,摊平、夯实;

(2)素土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95%。

4)典礼硬化区

(1)上基层:200厚C30混凝土,配单层三级12@200双向钢筋。

(2)下基层:200厚C25素混凝土。

(3)垫层:200厚级配碎石,摊平、夯实;

(4)素土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95%,

5)道路两侧临时雨水明沟(宽400mm×深400mm)

(1)土方开挖及倒运到指定地点。

(2)100mm厚垫层浇筑,宽度为够宽400+240=640

(3)120砖侧壁砌筑,沟两侧共240mm。

(4)沟两侧及顶面抹灰。

1.1.3混凝土浇筑令、开盘鉴定等相关准备资料签认完毕。下达任务单时,必须包括工程名称、地点、部位、数量,对混凝土的各项技术要求(强度等级、抗渗等级、缓凝及特种要求)、现场施工方法及供需双方协调内容。

1.1.4 混凝土试块的试模已准备到位。

1.2材料、机具准备

1.2.1采用1~4cm级配碎石,碎石必须有合格证,回填前必须进行技术鉴定,合格后才能施工。

1.2.2碎石中不得含有草根、树枝、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

1.2.3主要机具:打夯机、挖掘机、手推车、平头锹、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等。二.作业条件

2.1相应的手续已经完备;

2.2“七通一平”条件基本具备;

2.3所有的技术资料(如施工图、控制点测量成果图、审批过的施工组织设计)准备齐备;

2.4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工作已完成;

2.5劳动力、材料设备已到现场满足开工条件;

2.6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标高桩,在路基的边缘钉上水平标高控制点。

2.7现场降水措施已完成。

2.8铺筑前,应经过有关单位验收,包括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并办理隐检手续。

三.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放线→检验碎石的质量→铺筑碎石→碾压或夯实→找平→验收→测量放线→制作模

板→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切缝→灌油膏→成品保护

3.2主要施工方法

3.2.1.200厚级配碎石垫层施工

1)放线:施工时对道路中心线控制桩,边线桩及高程控制线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再放线。按路面设计中心线,在地面上每20米放一中心线,在弯道的曲线上,应在曲线的两端及中间各放一中新线,同时将中心桩加密,并在每一中心桩上写上桩号,然后以中心桩为基准定出边桩,沿着两边的边桩连线圆滑为曲线,这就是路面的平面线。

2)级配碎石铺筑:级配碎石垫层要碾压密实,人工摊平。预先设好5m×5m网格标高桩,控制碎石垫层的铺设厚度,铺设碎石厚度为200mm,并根据标高找平。

3)碾压的遍数由现场实验确定。用挖掘机往复碾压,一般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mm。边缘和转角处应用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4)施工时应检验碎石的压实系数,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5)垫层压完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3.2.2.混凝土基层施工

1)测量放样

(1)检查垫层标高横向坡度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

(2)引测路面中心线,水准点,建立平面位置和标高控制网,对控制点进行保护。

(3)用经纬仪以路面中心线为准,按照设计图纸,在垫层上的横向位置每隔20~30m,应在路边侧各做控制点。

2)模板制作

制作路侧模板,解决纵向顺着、立面垂直、顶面平整等问题。槽钢型号可根据路面厚度。一般应比路面设计厚度小1cm,这样既可防止路面基层局部过高,有利于拆模。

3)模板安装

(1)模板安装部位:模板只需安装在纵向及横向施工缝上,既横向所有支模部位均为施工缝。

(2)安装模板:根据路面基层表面上控制点,确定模板横向位置,利用钢钎标高点临时固定模板。模板背后用6cm×9cm水平木带与两组模板中央钢钎处水平带,通过长度2m左右的10cm×10cm 方木,用木楔塞紧,模板上口用Φ6钢筋通过花栏螺栓连接,调整松紧度,调节模板的顺直度、竖直度,模板顶面标高由铁片、钢筋头调整。模板中间的通缝用木条封堵,预留拉杆孔眼。安装完毕,检查合格后,涂刷脱模剂。

4)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1.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检查模板,拉小线检查直顺度,用水准仪检测顶面标高。

2.混凝土浇筑应分段进行,从一端开始或调仓进行,并应连续浇筑,浇筑后及时振捣,在2h必须振捣完毕,一般采用平板式振捣器。

3.混凝土振捣时,应重叠100mm~200mm,然后用振捣梁振捣拖平。有钢筋的部位,振捣时应防止钢筋变位。

4.振捣器在每一位置振捣的持续时间,应以拌合物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并泛出水泥砂浆为准,并不宜过振。用平板式振捣器时,不宜少于15s,水灰比小于0.45时,不宜少于30s,用插入式振捣器时,不宜少于20s。

5.当采用插入式和平板式振捣器配合使用时,应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后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应辅以人工找平,并应随时检查模板。如有下沉、变形、松动,应及时纠正。

5)找平:混泥土浇筑振捣密实后,按标杆检查一下上平,表面用木模子搓平,并应按设计要求找出路面排水坡度。

6)拆模: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即可拆模。拆模时拆去支撑、木楔、螺栓、钢钎、用大锤振松模板脱离混凝土。拆模时不要损坏混凝土的棱角,局部不易拆卸的模板可用倒链向外牵拉,避免损坏成型混凝土,拆模后及时清理,以备再次使用。

7)支模顺序:支模顺序与混凝土浇筑安排相关联,可采用跳跃式支模,流水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利用浇筑完成已凝固的混凝土当做模板,在混凝土表面铺上一层胶皮即可行走震动梁。这样有无模板均能保证每工班都支模、浇筑混凝土,形成流水施工。

8)切缝: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应采用切缝机进行切割。切缝用水冷却时,应防止切缝水渗入基层和土基。切缝完成后应尽快灌注填缝料。

四.质量要求

4.1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应严格执行铺筑碎石的操作工艺要求,要有足够的碾压遍数,防止碎石地基大面积下沉。

2)边缘和转角处一定要夯打密实,留接槎要按规定搭接和夯实。对边角处的夯打不得有遗漏。3)基层强度、刚度、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变形、高程符合要求,基层具有稳定性;

4)表面应平整、密实;基层的坡度与面层的坡度一致;

5)立模的平面位置与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保证位置准确、稳固,接头紧密平顺,不得有离缝、前后错茬和高低不平等现象。模板接头与基层接触处均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应涂隔离剂。

6)基层完成后,应加强养护,控制行车,不使出现车槽。如有损坏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

7)钢筋的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缝、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颗粒状或片状锈蚀应清除。

4.2试块的制作

每天或铺筑200m3混凝土,应同时制作两组试件,龄期应分别为7d和28d。每铺筑1000至2000m3混凝土应增做一组试件,用于检查后期强度,龄期不应小于90d。

4.3级配碎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4.4道路基层质量检验允许误差

五.注意事项

5.1安全文明措施

1)作业区域应有明显的标志和围栏,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

2)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施。施工机电设备,应有专人负责保管修理,确保安全生产。3)运送碎石必须覆盖,不得沿途遗撒。

4)现场必须做好交通安全工作。应在施工现场设立明显标志,有专人守管和负责指挥,维持交通,确保施工和交通安全。

5.2成品保护

5.2.1碎石垫层

1)回填碎石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控制桩、标准高程桩,放置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2)地基范围内并不应留有孔洞。

3)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碎石铺筑不准而超厚。4)碎石垫层完成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

5.2.2混凝土基层浇筑完成后,要保湿覆盖养护7~14d,应特别注意前7天的保湿养护。养护期间严禁车辆在路面上行走。在达到设计强度的40%以后,方可允许行人通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