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草稿)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植物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植物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植物基础知识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学科,而植物则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生物之一。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植物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的特征、分类、生长与繁殖等方面。

一、植物的特征1. 细胞结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些微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外层的保护结构,由纤维素组成,能够为植物提供结构支撑。

叶绿体是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其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2. 光合作用:植物是光合生命体,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利用了叶绿素等色素和酶的协同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能量来源。

3. 维持性生长:植物具有持续性的生长能力,可以延伸根系和茎干,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

植物细胞在分裂后能够分化成不同的类型,并且始终进行细胞分裂和扩张,从而保持体外生长。

二、植物的分类植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群。

以下是植物主要的分类:1. 裸子植物(Gymnosperms):裸子植物指的是没有果实保护种子的植物,如松树、杉树和银杏树等。

它们的种子直接暴露在植物体外,通常包裹在球果中。

2. 被子植物(Angiosperms):被子植物是最为常见的植物类群,包括了大多数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被子植物的种子由花朵保护,在花受精后产生果实。

三、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生长方式:植物的生长方式主要分为直立生长和蔓延生长两种。

直立生长是指植物从地面往上延伸的方式,如大多数树木和花草。

蔓延生长则是指植物蔓延在地面上,如葡萄藤和爬山虎。

2. 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通过种子繁殖外,还有利用茎、叶、根等植物器官进行的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主要通过植物的分枝、分球、分根等方式进行,可以保持植物的遗传特征。

3. 受精过程:在被子植物中,受精过程是繁殖的关键步骤。

小学生自然科学小常识

小学生自然科学小常识

小学生自然科学小常识自然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

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小常识,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自然科学小常识。

一、地理知识1. 地球的四季: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的倾斜,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不同,所以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 世界大洋: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3. 中国的四大河流:中国有黄河、长江、珠江和辽河四大河流,是中国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流量最大的河流。

二、生物知识1. 植物的呼吸:植物通过叶子上的气孔吸入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这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植被的原因之一。

2.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动物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比如沙漠中的骆驼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企鹅可以在严寒的南极生存等。

3. 昆虫的特点:昆虫是地球上最多样的生物类群,具有优良的适应能力,如蜜蜂的社会性、蚂蚁的分工合作等。

三、物理知识1. 火的三要素:火的三要素是氧气、可燃物和引火源。

只有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火焰。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的震动传播到人耳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水的三态:水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会凝固成冰,形成固态;当温度在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之间,水处于液态;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转为气态。

四、化学知识1. 空气的成分: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氧气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氮气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

2. 盐和糖的溶解性:在相同的温度下,盐比糖更容易溶解在水中,这是因为盐的溶解度更高。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中和时会产生盐和水。

例如,当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会产生氯化钠和水。

通过学习这些小常识,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到这些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自然科学是一种研究客观世界存在和规律的一种学科,其基础知识是探究和揭示客观世界真理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介绍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世界。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是指一种基础知识,它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

它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还需要知道为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物理学物理学讲的是关于自然界中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的原理。

它涉及到物体的性质,条件,和规律性,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物体的行为和关系。

物理学涉及物理学理论,比如力学和电磁学,以及物理学实践课程,比如声学和光学。

二、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规律的学科。

它着重研究物质的构成和机构,以及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和作用。

另外,它还涉及到催化、溶剂、微量元素的营养的化学、构象化学和生物有机化学。

三、数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它涉及表达变量变化和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作为数学研究的基础。

数学可以应用于物理、化学、统计学、系统分析,以及经济、金融、信息科学等领域。

四、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构造、发育、功能与行为的学科。

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物的性格、特征、幅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昆虫学、有机生物学、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

五、天文学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构成、活动、运动和变化的学科。

它解释了历史上的月相、春分点、流星雨等现象,也可以应用于航海、导航和天体形状的计算等。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聚焦于涵盖不同学科知识系统,从而更好地研究自然界现象。

这些知识系统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综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掘和理解世界。

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物质和力量的运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孩子们能够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主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则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 物质的变化与反应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溶解、熔化、冷凝等,而化学变化则包括燃烧、酸碱反应等。

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性质。

3. 能量及其传递能量是物质变化和运动的原因,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

能量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和转化,通过学习能量的传递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

二、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分为板块,因为板块的运动而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

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运动,并带来了昼夜、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2. 星空与天体太阳是我们的星球,它是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能量来源。

学生们需要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恒星以及宇宙间的星云、星系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生们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如何保护地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包括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三、生物与生命1. 动植物的结构与特征学生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同时,他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动物的运动方式、食物链等基本概念。

2. 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学生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并能够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

同时,他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周期。

自然科普知识大全(精选10篇)

自然科普知识大全(精选10篇)

自然科普知识大全(精选10篇)1.自然科普知识篇一1、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指其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都直接与海水相关的物质和能量。

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包括生长和繁衍在海水中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海底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滨海砂矿、陆架油气和深海沉积矿床等。

海水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

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指海洋里的波浪、海流、潮汐、温度差、密度差、压力差等所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2、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当它们达到工业利用的要求时,称之为矿产资源。

其分类方法较多,一般多按矿物不同物理性质和用途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特种非金属、稀土稀有分散元素等8类。

2.自然科普知识篇二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是如何分布的?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显著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跨跃高、中、低三个纬度带,由于东西距海的远近、南北纬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

总的来说,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

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均占有水量约为全国均值的1.6倍,亩均占水量为全国均值的2.3倍。

其中,西南诸河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全国均值的15倍,亩均占有水量达全国均值12倍。

北方片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到全国的34%和39%。

尤其是海滦河片,人均和亩均水量都是全国的最低值,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6%,亩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4%,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4.5倍,亩均水量为9.1倍;西南诸河与海滦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89倍,亩均水量为87倍。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和应用。

一、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1.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运动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1)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值,用符号Δ表示。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用符号v表示。

(3)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符号a表示。

2.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动力学中,有几个基本概念需要了解:(1)力:导致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变化的原因,以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三定律: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作用于其上。

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在化学中,我们研究原子、分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符号,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在一定比例下组成的物质。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被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了外界的热量,而放热反应释放了热量。

三、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

在生物学中,我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是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大自然的科普小知识

大自然的科普小知识

大自然的科普小知识一、植物类1. 植物的光合作用- 定义: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反应式:6CO_2 + 6H_2O →(光能, 叶绿体)C_6H_{12}O_6+6O_2。

- 意义:- 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

-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2. 植物的向性运动- 向光性: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

例如,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向日葵茎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会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使茎向光弯曲。

- 向重力性: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

根具有正向重力性,总是向地下生长;茎具有负向重力性,总是背地生长。

这是因为重力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更强,所以茎背地生长。

3. 植物的传粉- 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如豌豆花是典型的自花传粉植物,它的花在未开放时,花粉就已经传到了雌蕊柱头上。

- 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主要有风媒和虫媒。

- 风媒花:花朵小,颜色不鲜艳,没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花粉多而轻,柱头常有分叉和黏液,便于接受花粉。

例如,玉米的花就是风媒花。

- 虫媒花:花朵大,颜色鲜艳,具有芳香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花粉粒较大,表面有黏性物质,容易黏附在昆虫身上。

如桃花、油菜花等都是虫媒花。

二、动物类1. 动物的冬眠- 定义: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

- 举例:- 刺猬:刺猬在冬眠时,体温会下降到接近环境温度,呼吸和心跳也会变得非常缓慢。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60 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 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 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 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 拓宽学生知识面, 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掌握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三大发现(二) 3.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三)运动和力1.了解机械运动、参考系、位移、质点、时间、重力加速度, 了解静摩擦力,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质量, 了解牛顿第三定律, 了解超重和失重2、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理解力、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标量和矢量等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 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 理解动量定律, 理解物体的平衡(四)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五)电与磁1.掌握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 掌握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算2.学会计算简单电路的电功、电功率以及导体中电流产生的热量, 掌握电流的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3、了解直流电动机和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了解电视、雷达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掌握数字影碟机的使用和保养(六) 4.学会运动电磁学的简单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七)光、热、声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2.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3、掌握热传递规律, 知道雨露霜雪的形成(八) 4.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九)物质结构与能量守恒1.掌握功、功率、功和能的关系, 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换, 机械能守恒定律2.理解分子的大小、质量, 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内能(十) 3.了解原子核式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半衰期, 反射性的应用、污染和防护(十一)4、了解核反应, 裂变和聚变, 核电站(十二)酸、碱、盐的和常见元素1.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掌握酸、碱、盐的组成, 命名和通性2.了解常见元素的初步知识3、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十三) 4.掌握微量元素和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其用途(十四)有机化学部分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十五) 2.掌握有机物的特性, 掌握乙醇、乙酸、乙醛和乙醚的结构、性质(十六)3、熟悉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了解葡萄糖的性质、酯的水解和油脂的结构, 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十七)生命与自然1.了解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了解生物的发育过程, 了解生命的调节过程, 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了解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熟悉新陈代谢与能量储存的关系及生物的新陈代谢(十八)3、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掌握生殖的种类, 掌握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观点, 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方式(十九)天体1.了解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及太阳的构造2.了解地球及其卫星3.理解并识别四季星空4.了解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选修模块㈠、人类与环境1.了解和掌握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2.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3.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㈡、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了解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2.了解太阳能、水能和风能3.了解地球外的资源实践训练项目(一)小玩具和小魔术1、掌握杠杆玩具、曲轴玩具、平衡玩具和电磁玩具的制作原理2、学会简单的化学小魔术(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1、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2、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3、理解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所遵循的依据和原则,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理解并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步骤,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四、学时分配五、说明(一)、本课程教学应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应结合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实验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吸入、食入或 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 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3. 碱的通性
由于碱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 力处相同的氢氧根离子,因此碱类都具有相 似的性质。
物理性质: 碱类的水溶液都有涩味和油腻感。
化学性质上:

一、碱的定义: - 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通常碱的分子是由一个金属离 子和一个或几个氢氧根离子组成的。氢氧 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都属于碱。
二、碱的分类
强碱 NaOH = Na⁺ + OH⁻ 全部电离 OH⁻多 碱性强

100 个NaOH 分子溶于1L水
0
电离出
100
(1)碱能使指示剂变色。
[实验]在2支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
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试管(少许氢氧 指示剂 化钠稀溶液)
1
石蕊
2
酚酞
颜色变化
紫色 变 蓝色 无色 变 红色
练习:
紫色石蕊试液遇香蕉浸出液变蓝色。这一现象 不能说明 A. 香蕉浸出液呈碱性 。 B.香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石蕊能与香蕉浸出液中的某种物质发生反应。 D.香蕉浸出液和碱溶液中都含有某种相同的粒子。
肤接触,避免将物质播散面积扩大。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
用3%硼酸溶液冲洗。立即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
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 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 的医疗呼吸器。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
自然科学—化学
化学元素周期表
物质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混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铁、铝、金) 非金属单质(氧气、氮气、石墨)



化合物
化合物
氧化物(二氧化碳、氧化钙)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酸(硫酸、盐酸、硝酸) 盐(碳酸钠、硫酸铜)
氧化物
一、定义 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当然也一定是
100
性 的
弱碱
NH₃•H₂O⇌NH₄⁺+OH⁻ 部分电离
OH⁻少
碱性弱
强 弱
100个NH₃分 子溶于1L水
87
电离出
13
13
中强碱 Ca(OH)₂ = Ca2⁺+2OH⁻
100个Ca(OH)₂分子溶 于1L水,20个溶解
20
40
易溶性碱

溶 微溶性碱

难溶性碱
NaOH 、NH₃•H₂O Ca(OH)₂ Al(OH)₃ Fe(OH)₃
特殊的碱
某些氢氧化物如Al(OH)3、Zn(OH)2 既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都生 成盐和水。我们称之为两性氢氧化物。
典型的碱
一、氢氧化钠 1.物理性质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 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易潮解,其水溶液 呈强碱性、强腐蚀性,有涩味和滑腻感 。对纤维、 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对其必须密封 保存,且要用橡胶瓶塞。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 液。
2.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硼酸溶液。
3%-5%的
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工呼吸。就医。
物。如牛奶、酸奶等奶质物品。患者清醒时立即
石油
造纸
印染
肥皂
NaOH
医药
人造纤维 塑料
冶金
纺织 橡胶
二、氨 水
1.物理性质 又称氢氧化铵、阿摩尼亚水,是氨气的水溶
液,无色透明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具有 部分碱的通性,由氨气通入水中制得,农业上经 稀释后可用作化肥。含氨越多,密度越小。
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碳化氨水的腐蚀性 更加严重。对铜的腐蚀比较强,钢铁比较差,对 水泥腐蚀不大。对木材也有一定腐蚀作用。
2.氨水的弱碱性 NH3+H2O=(可逆)=NH3·H2O NH3·H2O=(可逆)=NH4+ +OH3.氨水的不稳定性
NH3·H2O=NH3↑+H2O 4。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对少量皮
(5) 碱能发生分解反应。不溶性碱
大都是不稳定的,受热容易分解,生
成金属氧化物和水。
例如:
蓝色
黑色
Cu(OH)2
CuO +H2O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碱能使指示剂变色。

(2)碱能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碱能和酸反应


(4)碱能和盐反应
(5)碱能发生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不属于碱类物质的是( A )
A.纯碱(Na2CO3) B.氢氧化铁[Fe(OH)3] C.氢氧化钡[Ba(OH)2]
答案:B
15
(2)碱 + 非金属氧化物
盐+水。
例如: NaOH + CO2
Na2CO3 + H2O
• 问题2.
氢氧化钠能与玻璃的成分之一——非金属氧 化物二氧化硅(SiO2)反应作用,生成粘性 的硅酸钠(Na2SiO3),从而使玻璃瓶塞和 瓶口粘在一起。所以盛放氢氧化钠的玻璃瓶 一定要用橡皮塞。
纯净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 一种一定为氧元素且显现负价,另一种若 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 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二、命名规则 • 氧化物的化学式中,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种元素的
符号写在左边,即“先读的后写,后读的先写”一般称为 “氧化某”,例如“氧化铜”,后读“铜”,则先写铜的 元素符号“Cu”,先读“氧”,则后写氧元素的符号“O”, 故氧化铜的化学式为“CuO”。 • 某些稍微复杂点的氧化物或者有多种化合价元素的氧化物, 一般称为“几氧化(几)某”,即化学式中有几个氧原子 就称为“几氧化” • ,另一种元素有几个原子就称为“几某”,例如Fe3O4称 为“四氧化三铁”、P2O5称为“五氧化二磷”, 若另一 种元素原子数是1,则称为“几氧化某”,例如CO2称为 “二氧化碳”、SO2称为“二氧化硫”、SO3称为“三氧 化硫”。
NaOH + SiO2
Na2SiO3 +H2O
(3)碱能和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的实质:
酸电离的H+与碱电离的OH-结合 成中性的水。
例如:
NH3·H2O + HCI
NH4CI + H2O
(4)碱能和盐反应生成新盐和 新碱。
例如:
红褐色
3NaOH+FeCI3
3NaCI + Fe(O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