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传简介
王稼祥简介

王稼祥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
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
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
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
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阳。
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
中共6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7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8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10届中央委员。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王稼祥(1906年-1974年),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稼祥出生于1906年时期,是安徽人。
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到了村子中的柳溪小学中学习。
在1919年的时候又读过一段时间的私塾,经过3年的时间,王稼祥来到由圣公会开办的学校中读书。
在此期间,他以优异的的成绩直接来到圣雅各中学读书。
每当在课间的时候,受到一些关于宣扬社会革新书刊的影响,于是就参加了革新活动。
直到在后期的时候。
,王稼祥鼓励并安排了身边的学生进行反对学习圣经的活动,以至于他被校园开除。
在1928年的时候,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
在1930年的时候让他曾担任过中共中心宣传的一名干事,后因为批评李立三安排全国暴乱的观念,于是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调回了上海。
但是他依旧投身于革命斗争事业,成为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他虽然长得比较清瘦,戴着一副眼镜,但他还是被誉为是“红色教授”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总能够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王稼祥夫人王稼祥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单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还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他用自己的一生默默的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
在斗争革命面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在家庭中王稼祥夫人又是谁呢?关于王稼祥夫人是谁?通过过关于王稼祥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在他的一生中是有三位妻子的。
第一位妻子就是他的原配妻子查瑞香。
查瑞香出生于1904年的时候,要比王稼祥大两岁,并且是王稼祥在高中老师查文梅的女儿。
对于他们的婚姻应该算是包办婚姻,王稼祥对这门婚事很是反对,但起不到任何作用。
婚后的王稼祥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
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王稼祥(1906年-1974年),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稼祥生平简介王稼祥出生于1906年时期,是安徽人。
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到了村子中的柳溪小学中学习。
在1919年的时候又读过一段时间的私塾,经过3年的时间,王稼祥来到由圣公会开办的学校中读书。
在此期间,他以优异的的成绩直接来到圣雅各中学读书。
每当在课间的时候,受到一些关于宣扬社会革新书刊的影响,于是就参加了革新活动。
直到在后期的时候。
,王稼祥鼓励并安排了身边的学生进行反对学习圣经的活动,以至于他被校园开除。
在1928年的时候,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
在1930年的时候让他曾担任过中共中心宣传的一名干事,后因为批评李立三安排全国暴乱的观念,于是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调回了上海。
但是他依旧投身于革命斗争事业,成为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他虽然长得比较清瘦,戴着一副眼镜,但他还是被誉为是“红色教授”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总能够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王稼祥夫人王稼祥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单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还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他用自己的一生默默的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
在斗争革命面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在家庭中王稼祥夫人又是谁呢?关于王稼祥夫人是谁?通过过关于王稼祥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在他的一生中是有三位妻子的。
第一位妻子就是他的原配妻子查瑞香。
查瑞香出生于1904年的时候,要比王稼祥大两岁,并且是王稼祥在高中老师查文梅的女儿。
对于他们的婚姻应该算是包办婚姻,王稼祥对这门婚事很是反对,但起不到任何作用。
婚后的王稼祥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
王稼祥

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 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 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毛泽东思想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 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 多正确看法。 1962年2月和刘宁一、伍修权一起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为 年 “渡过困难,或者减少困难,至少不去增加目前已形成的困难,来加速 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处理中苏、中美等国际关系的意见。后 被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直至 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3月主持撰 写和审定《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事 实求是,量力而行》提纲。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会 后休养。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 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 逝世,终年68岁。
中国共产党和新: 制作:江俊 演讲: 演讲:戴泽林
1906-1974 祥 稼 1915 1915 —
王
稼
祥
(
王稼祥
1939
3
王稼祥传简介之夫人及子女介绍

王稼祥传简介之夫人及子女介绍一、夫人简介王稼祥是中国革命家、军事家,被誉为”东北地区的朱德”。
他的夫人是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成员之一,对王稼祥的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对王稼祥夫人的简要介绍:1.1 夫人的背景夫人于19世纪初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对社会不公和民族屈辱有着强烈的意识,对革命事业充满热情。
1.2 夫人与王稼祥的相识夫人与王稼祥是在共产党的一次活动中相识的。
当时,他们同在一个小组中,夫人对王稼祥的才华和理想深为钦佩,并主动向他表达了崇拜之情。
由于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他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3 夫人的贡献夫人在共产党早期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积极参与组织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族解放。
二、子女介绍王稼祥夫妇育有多位子女,他们继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和家风,有的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有的在其他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以下是对王稼祥夫妇子女的简要介绍:2.1 子女A子女A,出生于19xx年,毕业于中国著名大学。
他继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
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2.2 子女B子女B,出生于19xx年,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立志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贡献。
他在军事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现代军事战略的杰出代表。
2.3 子女C子女C,出生于19xx年,毕业于一所知名的艺术学院。
她继承了父母的革命情怀,选择了从事文艺工作。
她以其深沉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2.4 子女D子女D,出生于19xx年,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他继承了父母的家风,注重诚信和社会责任,并积极投身于民族产业发展。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成为了某领域的领军人物。
三、总结王稼祥夫人是王稼祥事业的重要后盾,她在革命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王稼祥

坚持己见 准确迅速调整方针政策
在反“围剿”斗争中,他感到莫斯科来的德籍顾 问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按苏联的那套条 令组织红军作战,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因 而对当时被排斥的毛泽东产生了敬仰之情。红军 长征开始后,王稼祥由几个担架员抬着行军。走 进广西时,他见部队由赣南出发时的8万多人只 剩3万多,焦急万分。这时,毛泽东生病也坐担 架,二人在同行中不断交谈,都对党和红军的前 途极为担忧。王稼祥坦率地表示,这样下去不行 ,应该把李德等人“轰”下台!毛泽东很赞成他的 想法,两人商量应该召开政治局会议。
伤病在身任然坚持工作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 。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 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 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 1942年6月,同陈云负责领导中央军委直属 系统的整风。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 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 一科学概念。 1944年伤病复发,脱离工作。
王稼祥能在中国革 命的关键时刻有正确 的选择,在国际问题 上能提出许多真知灼 见,恰恰是这种特殊 背景下的产物。他的 可贵之处便是能站在 世界的高度,却又能 反复比较和思考中国 的实际。这样,处理 国内问题有更高的世 界眼光,对待国际问 题又能处处考虑到中 国的利益。
王稼祥会见塞浦路斯劳动人民
故事
战友情--王稼祥与毛主席在延安
1972年毛泽东评王稼祥:老干部只讲过很难得
我和稼祥同志第一次会面,是在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华 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时我和袁德生同志率湘 赣苏区代表团参加大会,被分配住红军总政治部。那时, 稼样同志任总政治部主任,大会上被选为军委副主席。这 之前,我就听到过稼祥同志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具有马 列主义渊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有才干的领导人,对他很是 仰慕。我放下背包,安顿好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便去见稼 祥同志。 稼祥同志高瘦的个子,外表看去,有些严肃。其实,他 是个外表严肃而内心温和的人。我们完全不象初次见面, 无拘无束,推心置腹地交谈着。他详细询问了我们湘赣苏 区的红军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军民关系以及对红军家 属的优待等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稼祥同志的这番议论,实质上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 左”倾冒险主义而发的。
王稼祥

王稼祥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王稼祥生平: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安徽省泾县厚岸村。
1924年春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各中学。
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
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1937 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看法。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他是第三、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2年3月主持撰写和审定《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事实求是,量力而行》提纲。
1968年4月被隔离审查。
1969年10月被下放到河南信阳。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
王稼祥简介

王稼祥的生平简介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1925年9月在上海大学附中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
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稼祥肖像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
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负重伤。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0月参加长征。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
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9年1月,兼任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
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
1942年6月,同陈云负责领导中央军委直属系统的整风。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4年伤病复发,脱离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
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稼祥传
内容简介
对今天的许多人,“王稼祥”已是个陌生的名字,而他曾是红军四大领袖之一,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候投了毛泽东一票;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他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位外交大使……他对党和国家贡献巨大,却淡泊名利,不了解他的人,远远多于了解他的人。
他的骨灰盒上刻着“立党为公,光明正大”八个大字,他的一生无愧于这八个字。
这本书记录了他传奇的一生。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稼祥传》经胡耀邦、胡乔木、王震、习仲勋等批准立项,中共安徽省委负责组织领导,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
作者在大量收集和整理王稼祥生平活动资料、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平实而生动的文笔再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