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重点篇目阅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必背篇目

八年级必背篇目

语文人教版八上必背篇目(张清斌整理)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核舟记(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4 古诗词阅读初中诗词鉴赏题是初中阶段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实这类题目一共只有三种模式,现在已经替大家总结出来了,并给大家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建,语言力求美丽。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惦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酷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憧憬美妙、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冲突、遭贬愤世、明珠暗投、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鉴赏技巧:1、驾驭修辞方法(比方、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驾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争论,重点驾驭描写和抒情)3、驾驭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步骤四:(抒什么情感)★练习划重点★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新闻两则》(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 “冲破”改为“攻进”, “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名著导读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考点精讲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名著导读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考点精讲版】

要敢于奋斗,才 能有所收获。
名称
特性
被管虫——聪明 的裁缝
①非常怕冷又全身裸露的它们拥有 会移动的“茅屋”(衣服);②母 被管虫在产卵后会舍弃自己的衣服 以保幼子安然生活,即使死了还要 拿身体当屏障来保护幼子;③幼虫 从出生后就开始为自己做衣服,即 使面对美食也不改变它的目标。
作者评价
全心为幼子,伟大的 母爱;不为美食改变 目标,可谓矢志不移。
作者名片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 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在 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 本能与习性,著成《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被 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昆虫的史诗”)一书。
主要内容
《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各种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 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 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的散文式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 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常见昆虫的形态、 习性、劳动、繁衍、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 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 倦的科学探索精神。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将要把这猎物当作成长所需要的食
物,而让洞主人的孩子们活活饿死。
名称
圆网蛛——纺织 高手
特性
①不用仪器,不用练习,能随手把一个 圆等分;②不会被蛛网粘住是因为它身 上涂了一层“油”,但与黏性丝接触太 久,也会造成黏附,所以蜘蛛常静止在 “休息室”里;③蜘蛛网中的螺旋线容 易吸收水分,能让蛛网在极热的天气也 不会变得干燥易断;④蛛网符合高深的 几何原理;⑤能利用蛛网上的斜线来分 辨囚徒挣扎的信号和风吹动的假信号。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9 三峡作者:郦道元原文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

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

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 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朝:早晨(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13)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

巘:山峰(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

(20) 晴初:天刚晴。

人教版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

20XX年人教版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名著阅读能让我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见识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下面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人教版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篇一一、《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1/ 6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人教版八上语文期中复习专题7——回忆类散文阅读(学生版)

人教版八上语文期中复习专题7——回忆类散文阅读(学生版)

八上期中回忆类散文阅读考题预测一、课内阅读(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②“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③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④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⑤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⑥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⑦“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⑧“可以抄一点。

”⑨“拿来我看!”⑩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⑪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⑫“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重点篇目重点语段阅读《芦花荡》(一)(55——63自然段)(整理:高倩倩)1.语段选自小说《芦花荡》,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

2.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①动作、神态描写。

②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仇的壮举,歌颂了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

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①“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②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7.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8.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

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

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

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

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芦花荡》(二)(1——7自然段)(整理:高倩倩)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①环境描写。

②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3.“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充满自信的性格。

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

②“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6.概括选文的内容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7.加横线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8.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通过交代老头子的眼睛特点,赞美白洋淀人民。

9.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②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10.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①老头子乐观、自信。

②“事情”指如何消灭鬼子,保障部队供给等。

11.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12.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么感受?①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阿长与〈山海经〉》(一)(22——27自然段)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①“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②看不起。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因为“我”没有想到“我”所讨厌、憎恶的大字不识一个,连书名都讲不清楚的阿长,竟为“我”买来“我”所渴慕的书,“我”感到震惊、惊喜、惊动、内疚、感激,各种复杂的感情使“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怎样理解文中说的“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6.22——27自然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①比喻。

②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8.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阿长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背影》(一)(第六自然段)(整理:黎卉川)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 文中“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境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3.这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感动得流泪;第二次离别伤感的泪。

4.背诵下面这段文字,并注意横线上的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这一段中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①外貌(衣着)、动作、语言;②在艰难时世的背景下,充满慈爱的父亲。

9.品味语言。

(4分)(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

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10.对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的理解:①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②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③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

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2..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背影》(二)(4——5自然段)(整理:黎卉川)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

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老王》(7——16自然段)(整理:陈昕悦)1.《老王》的作者是杨绛,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洗澡》,译作《堂吉诃德》。

2.文中第7——9自然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3.“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①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

②担心他摔倒。

③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

心上不安。

5.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6.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7.说说你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理解和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②作用:点明中心。

8.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9.老王的性格,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