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七年级上册地理优质教案-人教版)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运动的第一部分内容。
地球的自转重点讲述的是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同时还需要着重强调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还很陌生,他们刚开始会不理解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当结合身边的现象来讲解自转时,让学生慢慢地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得到地球是在转动的。
因此,在讲授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一定要注意将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转化到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球的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等。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视频动画,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认识人们是如何根据这一现象协调生产生活的。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地球的自转》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看巴黎奥运会运动员们比赛时间是在晚上,难道他们是在晚上比赛的吗?学生:……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对地球的自转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导致观看巴黎奥运会的时间出现差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自转,去更深刻的认识地球的自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新课教授】一、地球自转的概况1.地球自转的概念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说说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绕转中心是地轴。
2.地球自转的方向(1)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第一段,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地球的自转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航空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课后作业要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自转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习题,加深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4.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对地球自转影响的认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结合板书、讲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导入课题。
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投影仪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做简单的描述等。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南北两极观察会是怎样?学生:北逆南顺(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示范,得出本质还是自西向东)(2)极地判断经度练习(3)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第二节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地球运动的概念:第二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这部分内容是为下一节地球的公转运动的铺垫,也是为高中地理的地球运动鉴定了基础。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轴、方向和周期等基本特点。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立体空间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昼夜交替现象。
3、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因为学生思维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形成空间抽象思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
学生只能借助自然现象解释地理意义和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作出归纳。
三、教学方法演示、阶梯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美国是夜晚?(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承转,关于地球运动人类历史上认识有一个过程:有”地心说”和”日心说”,是“天动”还是“地动”?展示视频地心说和日心说视频.。
学生阅读老师讲述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堂。
教学新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过度: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今天先学习地球的自传运动。
那什么是地球的自传运动?展示视频(观察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问:1、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生:地球环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自主探究】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自主探究】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1.1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移解释所发生的昼夜更替与吋间差异现象。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对学习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1:情境设置-动态地球自转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来看地球的运动状态,我们今天来了解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自转。
说明本课内容:一、地球自转的定义;二地球自转的方向;三、地球自转的周期;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切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地球自转的定义】活动:阅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一)观看地球自转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自我运动形式。
简称绕轴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观看地球自转方向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
(三)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动态图中表述的信息。
讲解:举例说明-对比诠释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引发的。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能力目标
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
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练一练:给出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什么?(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