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摘要: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深圳的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

本文从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 纵观其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联系、深港经济的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深圳城市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特区的重新定位做出思考。

关键字:特区,经济发展,协作,转型Abstract:From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to the mega-cities, Shenzhen’s development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enzhen, and throughout its links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Shenzhen-Hong Kong economic cooperation, to stud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city in time and space to make thinking of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Key words: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llaboration, transformation 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作为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最大的一个,深圳从一开始在设计上就具有作为一个城市加以开发建设的框架。

长期以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经济特区,有着一个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地位以及特有的规定和限制。

从90年代起,深圳的发展就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取向。

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和中国一个重要发展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深圳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深圳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深圳改革开放成就调研报告

深圳改革开放成就调研报告

深圳改革开放成就调研报告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窗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篇报告旨在对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调研和分析。

首先,深圳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的GDP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的总和。

这样的成绩来自于深圳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平台,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深圳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城市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同时,深圳还致力于打造生态城市,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

深圳的大量绿化工程和生态园林建设,使城市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再次,深圳在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深圳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发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同时,深圳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这样的举措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升级,使深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

最后,深圳在社会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深圳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

深圳的社区建设也得到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此外,深圳还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总而言之,深圳改革开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深圳通过积极主动的政策和务实的措施,成功地应对了各种挑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未来,深圳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自1980年代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深圳经济特区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而闻名。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GDP增长率超过了20%。

现在,深圳已
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2019年,深圳
的GDP达到了28754亿元人民币。

2. 对外贸易:深圳是中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

特区政策的引入使得深圳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出口基地。

深圳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3. 科技创新:深圳经济特区被赋予了"创新高地"的称号。

深圳
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腾讯、华为等知名科技公司的总部设在深圳,深圳也成为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

4. 基础设施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水电供应、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改善。

深圳的地铁系统已成熟,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也十分完善。

5. 对外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

目前,深圳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外国领事馆,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总的来说,深圳经济特区在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

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

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

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
1.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被确定为特区,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市场化经济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20年深圳市GDP突破3万亿,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2. 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形成了一批富有创新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如华为、腾讯、中兴等,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已经拓展到国际市场。

深圳已经成为了中国与国际互通的重要门户之一,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和文化影响力。

3.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的快速改进。

深圳市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如地铁、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进等等,大大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

4. 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深圳市在改革开放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深圳市是中国福利待遇最好和人口素质最高的城市之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城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深圳特区 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主 要 内 容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二、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1、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世纪 年代末,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 世纪70年代末 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 世纪 年代末,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 年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中央收入
2008年 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08年,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9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 年 月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 年 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1991年,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ISO9000质量 年 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质量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ISO9000证书。 证书。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 证书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3年,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组织和监督货币市场起到 年 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 了积极作用。 了积极作用。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年 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 楼”。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总结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总结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总结引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于197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深圳经济特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中心。

本文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1.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1979年,中国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迈进。

2. 初期发展阶段在建立初期,深圳经济特区以引进外资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此外,深圳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鼓励居民创业。

3. 经济转型与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逐渐从低成本制造业转型为高科技、创新型产业的重要基地。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供支持,推动了深圳在电子、通信、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深圳还积极扶持服务业发展,如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

4. 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深圳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给深圳带来了劳动力和创新的源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5.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深圳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圳的成功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6.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虽然深圳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未来,深圳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案例之一。

深圳特区40周年,改革开放试验田硕果累累

深圳特区40周年,改革开放试验田硕果累累

深圳特区40周年,改革开放试验田硕果累累作者:蔡恩泽来源:《产权导刊》2020年第10期因改革开放而问世、因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深圳经济特区,在40年叱咤风云的岁月中,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次次地破冰前行,摸着石头过河,谱写了大气磅礴的时代画卷,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世界举世瞩目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令世人惊奇地看到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凌云壮志。

人间奇迹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冥冥中,包括外向发展的各种现代经济元素被一一启动和复用。

广东也在躁动。

这一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

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

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一锤定音。

40年改革潮涌,40年沧桑巨变。

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出身略显“卑微”的深圳,当年领受改革开放使命的时候,相当于一张白纸,既单纯又显得单薄。

那时候先行先试,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还是在经济上先于内地一步发展,政策比内地优惠,在许多方面开绿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

而今,深圳除了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之外,其改革开放实践成就令人震撼。

40年来,这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造了新中国1500多个“第一”:第一张股票、第一单土地拍卖、第一个主题公园、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第一个百万富翁、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次打破“铁饭碗”、中国电子第一街、亚洲第一高楼等,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市场化配置,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排头兵。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从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取消粮票,到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圳始终放开胆量和脚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圳速度”“深圳奇迹”。

如今深圳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是中国口岸最多并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一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门户。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汪毅汪毅,长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员。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自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建立以来,深圳经过五个阶段的发展,展现“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迎接开放新时代。

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深圳将继续发挥“试验田”“排头兵”作用,带领区域再腾飞。

1.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与未来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1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四十年蓬勃发展1深圳2000-2018年GDP增长情况资料来源:wind,长城证券研究所1979-201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26927.09亿元,年均增长26.9%,经济总量先后超越广州、新加坡、香港,居亚洲第五位,仅次于东京、上海、北京、首尔;人均GDP从606元增长到203489万元,年均增长15.65%,并且主要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

1.2 作为先行示范区与大湾区建设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未来可期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简称珠三角九市)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2019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圳被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四大核心引擎之一的重大使命。

2019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给深圳提供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两大发展目标。

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双区驱动”的政策会使深圳再度发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作用,迎来蓬勃发展的重大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排头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

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

是什么使昔日的贫瘠之地转变成今朝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热土?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中管中窥豹。

一、特区初创和奠基时期(1978-1985)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

具体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

二是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先后开放沙头角、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同时开放金融业,引进了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1986-1992)从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和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二是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资”企业。

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

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

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

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

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

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

具体来说,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

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

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

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

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五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

三、转变发展模式时期(1993-2002)这一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政府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

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所有制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外汇经纪中心,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而在对外开放方面,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水平,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

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建设盐田港、开放盐田港口岸、开放深圳机场口岸、利用外资外技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提高了利用外资水平。

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四是推进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盐田港扩建、深圳河治理等)、金融服务业合作(1997年深圳高速在香港上市、2002开通港币支票双向结算业务、外币即时支付)、旅游合作(2001实施144小时便利措施)等等。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

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2000亿元(1998)、3000亿元(2002)的跨越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四、发展转型时期(2003- )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

因此深圳在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

具体措施有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培育绿色经济。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举办文博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扶植引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核心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深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在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的同时,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从事工程承包、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四是继续推进深港合作,签订深港“1+8”合作协议(2004)、“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2007)和深港“1+6”合作协议(2007),开放深圳湾和福田口岸(2007),加快在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机场、教育科技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融入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落实CEPA和“9+2”合作框架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确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具体可以从下面的图文中看到:1979-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11505.53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年均增长31.20%。

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从606元增长到55142元,居第一,年均增长17.64%。

贸易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长到4200亿美元,居第一,年均增长38.34%。

第二第三产业在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年均增长28.7%.是什么造就了深圳三十多年的发展奇迹和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通过发展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作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排头兵,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可忽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到后来的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例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金融体系的建立以及保税区的发展等都在解放思想和生产力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二、对外开放政策的与时俱进。

从开始的开放港口、创办工业区等一系列单纯以引进外资为目的的开放政策到中期的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再到今天的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核心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深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在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的同时,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等措施,深圳始终保持与世界接轨,并在外贸方向上一直处于国内潮头的地位,对于充分发挥窗口效应与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三、适时的产业转型升级。

在劳动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强化,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和成本上升双重冲击等发展压力下,深圳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深圳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1:50.9:49.0,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759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89%,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58%以上。

以物流、信息、金融、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四、自主创新。

纵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这个概念一直横亘其中。

从一直坚持的基础体制机制创新,到后来的金融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正是在创新的驱动力下才实现了今天深圳的繁荣景象。

1992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6.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

中兴、华为已经成长为跨国经营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腾讯、朗科、迈瑞等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行业龙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66万人,700多个研发机构,其中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有近70家,研发经费支出221.87亿元。

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创新已是当今深圳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通过制度与思想的不断革新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但是近年来,以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增长幅度下降较大,同时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挤压作用和虹吸作用下,深圳能否通过转型发展和进一步的科技制度创新,再次登上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浪潮顶端,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