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主要概念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
外部影响
科斯定理
公共物品
考核重点
试述外部影响导致的资源配置失当及其对策。
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征?为什么私人厂商不愿
意提供公共物品? 课本360页1、2、3题。
27
微观经济学的结束语
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机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 社会福利的科学; 2.即使市场机制能将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不足 以保证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仅 要求合理配置资源,也要求比较公平地分配收入; 3.更何况市场机制由于垄断、外部性、私人厂商不愿意提 供公共产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并不能合理配置资源。
不同? 为何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一定在平均 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边? 为什么长期总成本 总是小于或等于短期总成 本? 课本148页3、4、10、12题
17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学习重点 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6.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7.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5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合乎理性的人”,简称为 “理性人”或“经济人”。 “理性人”或者“经济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 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即每一个从事经 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消费者和厂商等两类个体经济单位,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 场等两个市场,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 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 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 素,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进而在消费中得到 最大的效用满足。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愿意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愿意在一定价格条件下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价格弹性大于1的弹性需求和价格弹性小于1的不弹性需求。
弹性需求表示当价格上涨时,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涨的幅度。
3.成本和效益:这是企业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本是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价值。
效益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使用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
企业需要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做出权衡,以最大化利润。
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各个参与者的数量、性质和行为方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寡头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市场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都有不同的影响。
5.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优的输入要素组合,以最大化产出。
6.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单位输入或输出的变化对总收入或总成本的影响。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需要的额外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经济效率达到最优。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8.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政策的社会效果和经济福利。
它可以通过计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来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以及实现最大福利的方式。
9.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是个体面临的决策问题。
供给约束指个体面临有限资源的限制,需求约束指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限制。
10.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和决策对市场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失灵等方面。
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研究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各个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会考虑价格、个人收入、个人偏好等因素,并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生产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企业在决定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时会考虑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
生产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生产决策,从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等。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市场价格、产量以及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
市场失灵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方造成的影响,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消费者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分析方面存在差异。
市场失灵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修复市场失灵问题,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在市场上,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弹性:弹性是指供给或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了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那么它们具有较高的弹性。
3.效用理论:效用理论研究了人们如何做出消费决策。
效用是个体对一个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是基于他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进行权衡和比较。
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带来的额外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认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5.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可以用来衡量新增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6.成本理论:成本理论研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决定其生产和定价策略。
固定成本是企业无论产量如何都不变的成本,而可变成本是与产量成正比的成本。
7.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的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的原理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产量会导致边际成本逐渐增加。
8.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定价能力和市场效率。
9.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产生经济活动的副作用对非相关经济主体的影响。
正外部性是指副作用给非相关经济主体带来积极影响,如环境保护行为的外部效应。
负外部性是指副作用给非相关经济主体带来负面影响,如污染的外部效应。
10.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无法排除且共同享受的商品或服务。
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干预,因为私人企业无法从中获利。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市场的运作和经济体系的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及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框架1.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选择等),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1.2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市场机制亦称价格机制,其基本的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各自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单个市场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在此基础上,微观经济学进一步说明在所有单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条件下所实现的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为克服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所制定和执行的微观经济政策。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方法一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通常用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以后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表述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二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
三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它主要关注个体的供给和需求、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以及利益最大化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产品的差异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自由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3.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分配生产要素。
生产和成本分析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等概念。
通过对生产和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最大化利润并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4.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主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者产生的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是指一种使用时不排他且消费者无法排斥的商品;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力量或信息不对称等情况。
5. 市场干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可能需要通过干预来实现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市场干预可以包括价格管制、税收和补贴、公共政策和监管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干预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6. 消费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和消费选择。
消费者的需求是由其偏好和预算约束所决定的。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弹性,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定价策略提供参考。
7. 生产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生产选择。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生产规模的决定来实现这一目标。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十大经济学原理:个人决策: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相互交易: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4、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5、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6、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7、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做可以达到其目的的最好的事的人。
8、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量调整。
9、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10、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1、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2、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3、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4、市场力量:单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5、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6、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7、经济周期:就业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18、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9、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产生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20、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与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2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22、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之间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1. 供给和需求:供给指商品或服务在各种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需求指消费者愿意以各种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
2. 市场均衡:在自由市场中,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出现市场均衡。
均衡价格是供给与需求相等的价格,均衡数量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数量。
3.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指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相对变化程度。
供给弹性则反应了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相对变化程度。
4. 政府干预:政府在市场中采取干预措施可以影响市场的运行。
政府通过税收、补贴和管制来影响价格和资源分配。
5.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进行某种行动时,放弃的最优替代选择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个体决策会面临机会成本。
6.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衡量了额外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的满足程度。
个体在满足需求时,会权衡边际效用和成本来做出决策。
7.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
这些要素的组合和配置会影响生产能力和成本。
8.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因素引起。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和市场行为,从而解释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章导言⒈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学的关系: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稀缺的;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决定选择是必要的;经济问题就是由于资源稀缺而引起的各种选择问题;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
⒉任何经济社会都必然面临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①生产什么(包括生产多少);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
⒊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①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②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③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
⒊什么是机会成本?将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⒋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定量的资源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多种(以两种代表多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
⒌如何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经济学的区别?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在规律;回答“是什么”。
规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⒍什么是均衡分析?均衡是指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均衡分析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⒎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是个量分析方法,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⒏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章价格理论一、需求理论⒈什么是需求?需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来表示。
⒉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⒊如何理解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⒋什么是供给?供给是生产者的出售欲望和出售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供给求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来表示。
⒌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供给量的因素都是影响供给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有:①生产成本;②技术水平;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⒍如何理解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的区别?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供给量随其自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⒎什么是供求均衡?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供求均衡——当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这两股相反的力量达到势均力敌时的一种状态。
在供求曲线图上表现为供求曲线的交点。
均衡价格——相对于一定的交易量,供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交易价格。
均衡数量——相对于一定的交易价格,供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交易量。
均衡价格由市场竞争自发地形成——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求均衡,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形成。
⒏供求变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供求均衡的条件是假定供给和需求都不发生变动,即假定除商品自身的价格外其它一切影响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因素均不变。
一旦供给关系或需求关系发生变化,供求均衡就被破坏,均衡价格就会出现波动,均衡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供求规律]:①需求增加[减少],均衡价格上升[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减少];②供给增加[减少],均衡价格下降[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减少]。
⒐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的弹性,等于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用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⒑如何划分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①完全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
②完全无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没有反应。
③单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④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⑤缺乏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⒒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迫切程度:奢侈品-弹性较大;必需品-弹性较小。
②商品的可替代性:替代性强-弹性较大;替代性弱-弹性较小。
③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所占比重大-弹性较大;所占比重小-弹性较小。
④时间因素:同一种商品时间短-弹性较小;时间长-弹性较大。
注意:上述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同一商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其弹性大小可能不同。
⒓厂商的销售总收益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间是什么关系?①需求价格单位弹性——厂商的销售总收入不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②需求价格富有弹性——厂商的销售总收入与商品价格反方向变动。
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的促销方式。
③需求价格缺乏弹性——厂商的销售总收入与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动。
不能采取“薄利多销”的促销方式。
农产品需求价格缺乏弹性是导致“丰收悖论”或“谷践伤农”的根本原因。
⒔什么是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的弹性,等于商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用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⒕什么是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弹性,用以衡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替代关系-弹性大于零;互补关系-弹性小于零;没有关系-弹性等于零。
⒖什么是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的弹性,用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正常物品-弹性大于零;低挡物品-弹性小于零。
在正常物品中:奢侈品-弹性大于1;必需品-弹性小于零。
⒗什么是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政府为了保护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又称保护价格。
主要用于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格和最低工资法。
⒘什么是限制价格?限制价格——政府为了限制某种产品的价格而规定的该产品的最高价格。
主要用于对生活必需品的限制价格。
⒙什么是蛛网理论?蛛网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季节性产品如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
蛛网理论的基本假设:①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是瞬时的,即本期需求量由本期价格决定;②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是滞后的,即本期供给量由上期价格决定。
第三章消费理论⒈什么是效用?效用——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有什么区别?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计量,因而可以用基数表示;序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不能计量,因而只能用序数表示。
⒊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或拥有量所得到的追加的满足。
⒋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消费者所消费或拥有的数量越多,他对于该商品的欲望的迫切程度就越低,即每增加一单位同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⒌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什么?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假设前提:①消费者的偏好不变;②消费者的收入既定;③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既定;④理智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当消费者用于购买每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或者说,当消费者所购买的最后一单位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时,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⒍什么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低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几何图形上等于需求曲线高于均衡价格部分的面积。
⒎什么是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什么特征?无差异曲线——用于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曲线。
即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方式对于消费者的效用是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①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②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离原点越远的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③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④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⒏什么是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为什么是递减的?边际替代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在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而必须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即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现为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⒐什么是预算线?预算线——用于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的组合方式的曲线。
即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方式,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最大限度的购买。
又称消费可能性线。
预算线的特点:斜率的绝对值为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⒑如何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几何分析)解释消费者均衡及其实现条件?消费者均衡点——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线的相切点。
在这一点上,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将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几何解释:当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时,即当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时,消费者将获得最大的效用。
⒒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是什么?替代效应——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以更多的这种物品来替代另一种物品。
收入效应——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相对收入增加,对这种物品消费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