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

合集下载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临床查验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临床查验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临床查验【关键词】诺如病毒性胃肠炎临床查验一些传染病,目前只有支持疗法,均无特效疗法,其疗效均不尽人意,迫切要求咱们针对每一个疾病的特点,进行预防,增强检疫,拒“瘟神”于国门之外。

相信在不远的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将使这些肆虐人类的传染病,慢慢会取得操纵。

[病原体]在病毒性腹泻中,除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外,杯状病毒是常见的病毒,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目前尚不能进行体外培育,亦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故无法对该病毒进行血清分型。

1990年病毒基因组克隆成功,依据病毒基因组的多样性进行基因分组。

诺如病毒分为基因I、Ⅱ、Ⅲ、Ⅳ、V组,I、Ⅱ、Ⅲ组还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3组别离有8个、17个和2个基因型,I、Ⅱ、Ⅳ组中包括有感染人的病毒株。

一样情形下,感染是单一型的,但有时也会显现2型以上的重叠感染。

而且病毒还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显现新的基因型。

诺如病毒对多种消毒剂如酒精、季胺有必然的抗击能力,因此,完全消灭环境中的诺如病毒是比较困难的。

如诺瓦克病毒可耐受一般饮用水中3.75~6.25mg/L的氯离子浓度(游离氯0.5~1.0mg/L),但在10mg/L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置污染水采纳的氯离子浓度)时,诺瓦克病毒可灭活。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通常存在于牡蛎等贝类中,感染诺如病毒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患者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贝类,和与感染者紧密接触,易经粪一口途径及接触被感染。

呕吐时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也可造成经呼吸道的传播。

急性期患者经粪便排出病毒,若是他人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接触受污染的物品都能够被传染,因此,该病毒能够通过附着在门把、水龙头、冲水马桶开关、饮水机开关、扶手等表面,传染给随后接触的人。

诺如病毒的感染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多发。

亦可造成流行和散发,流行常发生于休养娱乐地、旅行船、学校、医院病房、军队、养老院。

在美国,73%.95%腹泻的暴发起源于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是发达国家散发胃肠炎的常见病原。

病毒性胃肠炎全

病毒性胃肠炎全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 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 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 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 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 成流行。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 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 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 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 4~7月。
预防
①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 ②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 ③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 ④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⑤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 ⑥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 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诺和病毒已有6个GII.4基因型变异株与 全球急性胃肠炎流行相关,包括95/96 US株、Farmington Hills株、Hunter株、 Den Haag株、New Orleans株以及 Sydney 2012株。我国自2014年冬季以 来,GII.17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 增加。
01
概述
02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03
病因与发病机制
04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05
诊断与鉴别诊断
06
治疗与预防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 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 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 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 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 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 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马常见的胃肠炎的原因

马常见的胃肠炎的原因

马常见的胃肠炎的原因胃肠炎是指胃和肠道的炎症,常见的胃肠炎有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胃肠炎和寄生虫性胃肠炎。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常见的胃肠炎的原因。

1. 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病毒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和飞沫传播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水源、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

2. 细菌性胃肠炎:细菌也是引起胃肠炎的重要原因。

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细菌性痢疾菌、弯曲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食欲不振等。

3. 寄生虫性胃肠炎:寄生虫也是引起胃肠炎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绦虫等。

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消瘦、贫血等。

除了以上常见的胃肠炎病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引起胃肠炎,如以下几点:4.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暴饮暴食、吃过量的刺激性食物等,会增加患胃肠炎的风险。

5. 食品卫生问题:食物的不洁净和不合理保存、加工条件不符合卫生标准,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

6. 接触污染物: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化学品等环境污染物,可导致胃肠炎的发生。

7.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马,如年龄较小的幼马、老马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马,其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胃肠炎。

8. 环境因素:马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如脏乱、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容易引起马体内菌群失衡,从而导致胃肠炎的发生。

总结起来,马常见的胃肠炎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食品卫生问题、接触污染物、免疫功能低下和环境因素等。

对马进行良好的管理和饲养,加强环境清洁和食品安全控制,以及提高马的免疫力,都是预防和控制胃肠炎的重要措施。

怎么会得病毒性胃肠炎

怎么会得病毒性胃肠炎

怎么会得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肠胃炎很多人都曾经出现过,病情异常凶险,让人不容忽视。

病毒性肠胃炎如果严重化的话,甚至是会出现生命危险。

其实病毒性肠胃炎就是病毒感染造成的。

那么怎么会的病毒性肠胃炎呢?病毒性肠胃炎的症状有哪些呢?怎么会得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

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

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

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 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

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

病毒性肠胃炎临床表现1、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1~3天。

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

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

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

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

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2、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

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

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本文详细介绍了病毒性肠胃炎的病因,也介绍了病毒性肠胃炎的症状表现。

作为一名患上了病毒性肠胃炎的患者,你最好是子发现病毒性肠胃炎病情的时候就积极采取措施来进行治疗才好。

其实只要是治疗得当,病毒性肠胃炎是可以很快好转的哦。

猪病毒性胃肠炎

猪病毒性胃肠炎

猪 下 痢 是 由病 毒 、 菌 、 虫 及 寄 生 虫 、 良饲 料 和 饲 料 的 细 原 不 变 更 、 毒 、 食 等 多 种 原 因 及环 境 条 件 等 复 台 因 素所 致 。 中 过
l 猪 胃 脑 炎 病毒
加温 3 r n 0 i,温度保持在 5 的条件下 ,该 病毒 也只有 6 %失 a 舻c 0 活。这种特性是它们能在消 化道内生存 , 在气温 低的季节容易

Md i, ein Q 咖 ce

800 , h J 103 c 。
Ab t a t l sr c : n
p p r t e p to e ,e /l g , s meo o y p to o y prg ss p o e to . a te t nt o a e h a h g n t o y e ll g , ah l g o o no i . r t ci n nd ra me f r
发 生 感 染 的原 因 。 此 外 ,E V 不 如 T E 对 温 度 敏感 , PD GV 所 T E虽 有时 也 在 夏 季 发 生 感 染 , 主 要 还是 在 秋 末 和 初 春 的 冷 G 但 季 流 行 而 P D虽 在 玲季 发 生 较 多 , 它 的 流 行 季 节 性 不 强 . I 。 E 但 四 季 均可 发 生 【 在 夏 季 和 气 候 比较温 暖 的 地 区也 能 流行鹋 l 【 , 22 轮 状 病毒 . 可 在 多 种 动物 下 痢 便 中分 离 到 , 最 早 发 现 猪 但 轮 状 病 毒 的 是 英 国 和澳 大 利亚 (9 5年 ) 此 后 世 界 各 地 均 报道 17 。
维普资讯
@矿叶旁 彦 店
22 月增 ( 9 第l 期 0 年5 刊第2卷总 3 ) 0 7

诺如病毒胃肠炎-彭文鸿

诺如病毒胃肠炎-彭文鸿


近来我国部分省份相继出现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媒体沟通会称,已有的研 究和数据表明,诺如病毒是引起腹泻暴发疫情的主 要病源,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 高发季节,应注意防范。

今年诺如病毒异常“凶猛”,从去年11月至今,广州 已累计报告13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发 病病例达900多例。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从2003年开 始研究诺如病毒,是国内较早研究该病毒的科研单位。 日前,该所寇晓霞博士向记者介绍了诺如病毒的特性 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由于春节临近,人群交往频繁,聚餐、外 出就餐、旅游机会的增加,诺如病毒感染 和暴发的风险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如果出 现呕吐、腹泻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 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病人的密切 接触者,应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以免传播 更多人。对出现聚集性病例的学校等集体 单位要及时报告。
预防措施
1.一定勤洗手, 2.不要生吃海产品; 3.做好饮食卫生,食品要加热煮熟煮透; 4.注意饮水问题,特别是不要喝生水。

洗 手 再 洗 手
此外人—人接触传播、空气传播亦是诺瓦克 病毒和诺瓦克样病毒传播的途径,后者可由患 者周围的人吸入含病毒的微粒(患者排出的呕吐 物在空气中蒸发)而传播。 暴发期间经常发生最初病例接触被污染的 媒介物(食物或水)引起,而第二、第三代病例 由人对人传染引起。1996年1月至2000年11月 间,报告给美国CDC的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暴 发348起,经食物传染的占39%,人与人接触 传染的占12%,经水传染的占3%,还有18% 不能与特定传染方式相联系,还有28%无资料。
……………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 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 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在我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 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我国人群 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 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 不吃生冷食物等。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食品应煮熟煮透,生熟食 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 染。
避免接触感染源
尽量避免与患病者接触, 特别是不要共用餐具、毛 巾等个人物品。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目前已有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上 市,接种后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全年均可发生,但 冬季为高发季节。
地域性
传播方式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 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后触摸口、鼻或眼等部位而感染。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以 发展中国家为甚。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感染诺如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主要症状 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 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心理压力增加
疾病的折磨和治疗的困难可能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具等

加强饮食管理
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食物要 煮熟煮透;避免摄入可能被病
毒污染的食物和水。
提高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锻炼 ,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病毒
分型
根据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可分为轻型、 普通型和重型三种类型。轻型患者症状轻微,普通型患者症 状较明显,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严重脱水、休克等危及生命 的并发症。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病毒性胃肠炎(viralgastroenteritis)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引起,以呕吐和(或)腹泻为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为轮状病毒、诺罗病毒等。

【诊断提示】
1.流行病学易感者主要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和老年体弱者。

主要流行于秋冬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大多在24~48h。

起病急,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一般先吐后泻,呕吐1~2d即消失,发热持续2~5d,腹泻持续5~8d。

大便为黄绿色,不成型,有恶臭或水样便,也可黏液样便或米泔样便,新生儿可出现血便。

少数人可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脑炎、DIC、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儿童患者30%~50%早期有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多数无脓细胞,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可增高。

早期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检出病毒,双份血清抗体检查滴度升至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ELISA法检查粪便标本,可以区分人轮状病毒和动物轮状病毒。

【治疗措施】
(1)目前无特异性治疗,主要通过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控制症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吐泻重者禁食12~24h,奶制品及糖水等可加重腹泻。

可静滴葡萄糖生理盐水,口服补液盐(GS20g,NaCl3.5g,NaHCO₃ 2.5g,KCl1.5g加水1000ml),轻度脱水50ml/kg,中度脱水100ml/kg,4~6h服完。

(3)恢复饮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比例的脱脂奶与米汤混合液,从1:1或1:2开始,逐步增加牛奶浓度和总量,2~3d恢复至病前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型 柯萨奇病毒 A、B组 埃可病毒 肠道病毒:68、69、70、71型
呼肠病毒科 轮状病毒属等
概述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塘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
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临床表现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 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 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 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少数患者可并发肠套叠、 直肠出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脑炎及Reye综合征等。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理化因素
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 存,56℃1小时可被灭活。此病毒 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的直径约为 26~35 nm,无包膜, 呈20面体对称。具有典型羽状外缘、表面 有凹痕的小圆状结构病毒。 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直径 26~35 nm 的小圆结构病毒,无包 膜; ②分离自急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 ③不能在细胞或组织中培养; ④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全长7 642 nt, 包括 3 个开放阅读框; ⑤在氯化铯(CsCl)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 度为 1.36~1.41 g/cm3; ⑥电镜下缺乏显著形态学特征。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治疗
1.一般治疗 发热高时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解热药。 腹痛重者给予解痉镇痛剂。 2.肠黏膜保护剂 思密达每次3.0~6.0g,3次/d,小 儿减半。 3 微生态调节剂 如培菲康,用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在秋冬季发生的水样腹泻,尤其有较多病例同时发生,应 考虑有本病可能;其次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水样腹泻,中毒症状较轻, 病程自限;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本病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与细胞菌、寄生虫性腹泻的鉴别不难,与其它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有赖于 特异性诊断检查。
发病机制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临床表现
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
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 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 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 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 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
病因与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 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 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 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 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 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 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诺和病毒已有6个GII.4基因型变异株与 全球急性胃肠炎流行相关,包括95/96 US株、Farmington Hills株、Hunter株、 Den Haag株、New Orleans株以及 Sydney 2012株。我国自2014年冬季以 来,GII.17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 增加。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 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 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 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 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 成流行。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
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 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 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 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 可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 长达18~42天。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 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 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呈全年流行,无明显地域差 别,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人-人接触传播、空气传播也是传播途 径。
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 呕吐、 发热,一般病程 2~3 d,
有自然缓解趋势。但是易感婴儿可发生长达数月的感染后胃肠功 能紊乱,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免疫抑制者( 如器官移植后、 艾滋病等) 的病程显著延长甚至危及生命或者转为慢性持续性感染。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 巴细胞增加。 大便常规及培养 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 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基因含有11个节段的双股线型RNA。根据RNA 电泳图型,目前将人和动物状病毒分为A~D4个群。 A群为普通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B群为猪轮状病毒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 C群为人和猪轮状病毒; D群为鸡和鸟类轮状病毒。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与普通人轮状病毒在病毒抗原性、 核酸图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差异。
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
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 4~7月。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病因与发病机制
治疗
4 饮食疗法
吐泻剧者禁食12h,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症状减
轻后,逐渐改为口服补液。此后,随病情好转增加至进食。
5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重症者需静脉补液。输液量为生理需
要量加泻等丢失量。能口服时,轻、中度脱水者均可给口服 ORS液(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水加至1000ml)。 6 其他 必要时可用α-干扰素治疗及中草药如马蹄香煎剂。
病毒性胃肠炎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概述
定义: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 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 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可出现发热、恶心、厌食、腹痛等中毒症状; 发生于各年龄组,婴幼儿多见; 免疫力正常者病程呈自限性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特异性诊断实验
①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② 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 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③从粪便中提取病毒 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 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 染;④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 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至今人类诺如病毒培养尚未成功, 故无法检测其致病性,只能通过电镜技术或核酸检测证实其 存在。
轮状病毒属于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依据 VP6抗原性,分为7组,其中A组是世界范围内重 症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也是婴幼儿死亡最常见 的原因之一,B组是引起成人腹泻最常见的病毒。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生物学特性
为球型,有宽壳盖、短幅和薄边的 双股RNA病毒。平均直径70nm左 右,病毒体中心为直径36~45nm 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外有双 层多肽衣壳,呈轮缘状,围绕内层。
预防
①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 ②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 ③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 ④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⑤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 ⑥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 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