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精)

關於初戀的回憶,通常總是濃的,而周作人回憶的 初戀卻要說:“自己的情緒大約只是淡淡的一種戀 慕。”如此極力淡化感情,是根於他整個的人生審 美標準。此種審美標準,表現在文學藝術上,就是 愛好天然、崇尚簡素。把道學家的這種荒謬與虛偽, 看作是特別可笑、可惡的。而且中國人長期在這種 假惺惺禮教束縛下,產生了一種更加虛偽、變態的 心理,禮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見一斑了。諷刺 軍閥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鑒的是日本現代散文家 戶川秋骨的“幽默與諷刺”的寫法,讓被諷刺的人 看了不舒服,卻又挑不出刺兒來。屬於非常含蓄的 寫法。因而他自己把這種諷刺的辛辣感比喻為芥末 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說他的文筆稱不上是魯迅那樣 的“匕首”和“投槍”,但卻顯示了他人道主義者 的正義感。
君到如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他這裡雖是說的姑蘇,但在別一首裡說: 「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這話是不錯 的,所以上邊的話可以移用,所謂「人家盡 枕河」,實在形容得極好。北京照例有春旱, 下雪以後絕不下雨,今年到了六月還沒有透 雨,或者要等到下秋雨了吧。在這樣乾巴巴 的時候,雖是常有的幾乎是每年的事情,便 不免要想起那「水港小橋多」的地方有些事 情來了。
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 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 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 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 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 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 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 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 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 人數多時則反複來去。渡船頭豎了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 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槽牽了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 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 船過對岸去。船將攏岸了,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著 “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著鐵環,於是人貨牛 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 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 船的必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 認真神氣:“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 個!”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6d2d4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1.png)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
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
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
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
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
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
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
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
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京派和海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文学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学之说,但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首先,我们来谈谈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
鲁迅的京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呐喊》这部作品了。
《呐喊》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呐喊》中,鲁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饥饿、贫困、压迫等,展现了京派文学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谈谈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是指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注重对人性的探讨。
鲁迅的海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了。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派文学的特点。
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中对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
在京派作品中,他以朴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在海派作品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种巧妙的运用,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既具有京派文学的真实感和批判精神,又具有海派文学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除了在文学风格上的巧妙运用,鲁迅在创作主题上也有所突破。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京派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海派文学强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探讨,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蒙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海之争的原因

京海之争的原因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派、海派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
22世纪37年代的“京海之争”是一场在当时颇受关注的文学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南北文学之间的潜在对立被公开化,提出了具有地域文学色彩的“京派”“海派”概念。
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
作家们主要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凌淑华等,以及后起之秀林徽犬、萧乾、芦焚、汪曾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
海派文学特质:商业化、市俗化、现代性。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
物质性、消费性、娱乐性、文化先锋探索。
二者之所以有争论,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引发的。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两个流派,指的是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中,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传统。
京派指的是北京风格,主要源自于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京剧、评剧等京剧戏曲艺术的影响。
京派注重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注重修养和礼仪,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舞台呈现、表演技巧,注重剧本的故事情节和扮相的精致。
海派指的是上海风格,主要源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沪剧、豫剧等地方戏曲艺术的影响。
海派注重新潮与时尚,融合了民间文化与外来文化,追求个性化与时代感,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舞台设计的美观和艺术感。
京派与海派论争主要体现在各个艺术领域中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京派注重传统与技巧,海派强调创新与表现力。
两派之间的论争既是地域与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对于艺术发展方向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京派与海派

京派、海派
• 京派、海派是30年代南、北相对的 两个流派是两个有各自的审美追求、 创作方式、创作风格都比较复杂的 创作群体。
京派
•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 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作品的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 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 等。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 学里的师生,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 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
• 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 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 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 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 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
• 他的《礼仪和卫生》依据弗洛依德的学说 描写了一伙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的青年 男女放荡纵欲的生活。穆时英的《上海狐 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领域更为广泛,也更 进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质。其他代表 作还有施蛰存的《鸥》和《薄暮的舞女》。
• 其次,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 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 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 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相比之 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 和穆时英。
•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 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 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 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 的扫描。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 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 再次,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 创新。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都是起步 于现实主义手法的。但是他们基于 ‚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 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实验现代派的 ‚新兴‛技巧,有意识地把各种非现 实主义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 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也是新感觉派的艺术 追求。他们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连续性 和时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或作 者创作思想的需求为线索,来对情节和事 件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一种节奏起 伏多变,情节跌宕多姿的小说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都市题材:表现性爱与现代文学相冲突 的主题;表现孤独、异化、生存困境等 现代文学主题。《梅雨之夕》、《娟 子》、《春阳》。 历史题材:用精神分析方法重新解释历 史人物和事件。《鸠摩罗什》、《石 秀》。
2.刘呐鸥
(1900~1939),原名刘 灿波,台湾台南人。中国新感觉派 小说的始作俑者 。代表性短篇小说 集《都市风景线》。 《风景》
2、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写城市:揭示城市现代文明的堕落
《绅士的太太》《夜的空间》《八骏图》
写乡村:建筑善与美的乡村理想为主;反思 乡村的苦难与愚昧为辅。
《萧萧》《丈夫》《边城》
3、《边城》
懵懂的少男少女之恋情 天保——翠翠——“走车路”(请人提 媒说亲) 傩送——翠翠——“走马路”(唱歌求 爱) 翠翠对傩送的选择表现出作者对于淳朴 原始婚恋形态的热爱。
与鲁迅关于《庄子》、《文选》的论争
1933年9月,施蛰存介绍给青年们读的书有《庄 子》、《文选》。 鲁迅以丰之余为笔名,发表《感旧》批评施。 施蛰存发表《〈庄子〉与〈文选〉》一文反驳。 鲁迅写《“感旧”以后》(上) 施蛰存写《致黎烈文先生书》 鲁迅写《扑空》 崔万秋打算把这场论争来讨论 施蛰存要求取消。
华东饭店里—— 二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片香味, 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 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 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三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片香味, 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 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 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四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片香味, 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 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 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
1937年离开北京,后到昆明, 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年受到左翼文化界的批 判,开始文物研究。 1950年自杀,获救。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劳动。 1981年出版《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 1988年5月10日下午去世。
三、沈从文
(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湖南凤 凰人,汉族,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 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
1、沈从文的生平
1917-1922少年从军生涯。 1923年去北京,在北大旁听。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 表作品。 1928年到上海,筹办《红黑》 杂志。 1929年去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 任教。 1933年与张兆和结婚。
3.穆时英
(1912~1940),浙江慈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短篇小 说集《南北极》、《公墓》和《白金 的女体塑像》。1939年为汪精卫伪 政权主办文艺报纸,1940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 暗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代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一定要跳着 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舞伴,可是蓉珠, 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母亲躲在 儿子的怀里,低低的笑。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商凑在电影明星 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 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 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忽然看见手指上多了 一个钻戒。 珠宝商凑在刘颜容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 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 话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得,你是顶好的舞伴, 可是芙蓉,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 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翠翠——傩送—— (渡船作陪嫁) 团总的女儿——傩送——(碾坊作陪嫁) 傩送对翠翠的选择表现出傩送对纯真爱 情的渴望以及作者对于故乡淳朴民风的 热爱顺(船总) 天宝、傩送 死 走
写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于 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做 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四、海派P158
(主要是指新感觉派) 创作阵地: v 《无轨列车》:刘呐鸥 1928年创办 v 《现代》:1932年 施蛰存主编 v 《现代杂志》: 1932年
五.代表作家
1.施蛰存(1905-2003) 1926年开始创作,作品集 主要有《上元灯》、《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善女人 行品》、《小珍集》等。 写作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方法、奥地利性心理学家蔼理 斯的性心理学、显尼志勒的心理 小说的影响。
二、京派
“京派”: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乾、废名、朱光潜、凌叔华、 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创作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 《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等。 共性: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 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一、“京派”与“海派”概念的 由来
沈从文与上海作家的论争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批评上海的作家 缺乏尊严感。 《论海派》:“海派”“妨碍新文学健康发 展”。 苏汶(杜衡)《文人在上海》:上海气是现 代的都市气 鲁迅《“京派”与“海派”》:京派是官的 帮忙,海派是商的帮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