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公共空间现状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公共空间现状进行总结。
一、公共空间类型丰富,但分布不均我国公共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公园、广场、绿地、步行街、社区活动中心等。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空间建设的投入,公共空间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日益丰富。
然而,公共空间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公共空间较为密集,而郊区、农村地区公共空间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分布也不均衡,如公园数量较多,而社区活动中心、步行街等相对较少。
二、公共空间品质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公共空间数量不断增加,但部分公共空间在品质上仍有待提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件设施不完善。
部分公共空间缺乏必要的休闲设施、体育设施、健身器材等,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2. 环境品质不高。
部分公共空间绿化不足、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影响居民的使用体验。
3. 功能单一。
部分公共空间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导致利用率不高。
三、公共空间管理有待加强公共空间管理是保障公共空间有效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我国公共空间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公共空间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管理责任不清、效率低下。
2. 专业人才缺乏。
公共空间管理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管理人才相对匮乏。
3. 社会参与不足。
公共空间管理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但目前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四、公共空间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公共空间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 优化公共空间布局。
加大公共空间建设投入,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2.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加强公共空间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品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3. 完善公共空间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公共空间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
地下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简述

地下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简述查晓鸣内容摘要:地下城市空间是由平面与竖向三维构筑的,是一种连续的人工空间结构。
地下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是城市地下空间主要功能在地下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本文通过对地下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内涵、特点、动因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地下城市空间的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地下城市总体布局开发利用城市发展面临各种危机与挑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缓解和克服各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城市综合症”的有效途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动因有人口压力、土地资源紧缺、水资源不足、能源枯竭风险、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和灾害多发等因素。
地下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内涵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称为地下空间(subsurface space)。
在地下,天然的或人工修筑的地下建筑或空间都可称为地下建筑或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对地层下的空间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通过敷设各种市政管线或构筑各种地下建筑物,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笔者认为地下城市的概念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地下城市指地表以下的土层或岩层中人工开发而成的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居形成的较大居民点(立体空间系统),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五为一体的自然人工系统复合体。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人居于首要地位。
人居环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缺失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缺失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缺失的现状,分析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从公共性价值观、引导公众参与、科学规划三个层面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标签: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观从古希腊的市政广场、竞技场、剧场到今天休闲娱乐的公园、图书馆、体育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城市居民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其发展水平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共空间内的交往活动可以打破社会阶层间的壁垒,促进不同阶层相互交流,从而起到修补阶层分化的作用;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交往的场所,人们在交往中体现出个体价值,找到归属感,从而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农村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布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在形式与内涵上都产生了变异,其促进居民交流、交往及生活的便利性被削弱,紧凑的空间布局被大尺度的空间形式所代替,机动车辆侵占了街道空间,大批现代商业空间取代了传统公共空间,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因此,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作用机制,探究其根本价值所在,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营造具有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良性的发展。
1、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分析1.1 公共性缺失的表现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转型,城市街道、广场等传统公共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空间形式与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的改变。
街道是居民公共生活重要的场所,担负着社区连接、邻里交往等重要的社会功能,私家车的出现改变了街道空间与流动的关系,其导向极强、节奏快的存在形态改变了街道空间原有的状态,这种改变分割了街道系统的整体联系,不断削弱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
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大尺度、单一、割裂的街道设计布局使街道空间丧失了活力,让人产生远离感,使街道公共活动不断减少乃至消失。
城市广场是公共空间的重要形态之一,具有场所感和可识别性,而城市广场与商业活动逐渐融合,社会活动受到市场活动的挤压,变成了商业空间的延伸,消费活动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逐渐被抛弃。
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和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和特点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公众集体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等。
这些空间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和特点与城市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紧密相关。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1. 小尺度公共空间:小尺度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巷道、小广场等。
这些空间通常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出行和交流的场所。
小尺度公共空间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小的面积,能够容纳大量人员活动和交通流量。
这些空间通常设置有道路、人行道、停车位等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2. 中尺度公共空间:中尺度公共空间包括大型广场、公园等。
这些空间通常面积较大,能够容纳大量人员休闲和集体活动。
中尺度公共空间通常设置有绿地、座椅、景观等设施,以提供人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这些空间在城市中起到了凝聚人气、增加城市形象的作用。
3. 大尺度公共空间:大尺度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等。
这些空间通常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容量,能够容纳大规模的人员活动和集会。
大尺度公共空间通常设置有运动场地、舞台、展览馆等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这些空间在城市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体育和社交功能。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1. 多功能性:城市公共空间通常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作为人们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这些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公共性:城市公共空间是供公众集体使用的场所,不受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占用。
这些空间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得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和使用,享受公共资源。
公共空间的存在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 可持续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
这些空间应注重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同时,公共空间的管理和运营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公共空间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建中消失的种种问题与冲突,归纳了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若干重要因素一一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研讨这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力,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城市公共空间的进呈现状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二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巡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缘由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消遣、资讯猎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消失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需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
但对于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旧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缘由,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力量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供应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化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纪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 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I)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共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乐观研讨。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简介: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字:城市空间立体化复合化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空间的立体化1.立体化的城市要求传统城市都是沿着二维平面而生长的,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城市的各种分项系统分别占据城市土地的二维平面。
在城市职能体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造成了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实现。
城市设计的立体化试图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职能矛盾,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多维度综合利用。
例如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形成整体群组、城市广场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环境质量、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上下层叠等等。
广州市为了保证解放路南北交通主干道的功能,在几年前就萌生了双层骑楼的构思,把人行道架设在二层,人行天桥跨越车行干道,从而做到人车分流。
立体化的城市设计运用多向度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的目标。
随着部分地下人防工程转作商业用途,以及地铁与其上就业联系的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人了新的阶段,城市设计的触角也将深入地下。
而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和城市上部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城市设计增添了“竖向形态”的新课题。
2.城市空间的竖向分区建筑使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或设施在垂直方向(剖面方向)上下叠置。
空间层叠组织方法是城市空间立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乱停乱放、垃圾乱扔、交通堵塞、乱涂乱画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公共空间意识和文明素质。
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公共空间管理的重要性和规章制度,引导市民自觉遵守规则,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良好环境。
可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惩罚一些不文明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巡查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处罚,例如对乱涂乱画者进行清洗、罚款等处罚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
还可以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增加垃圾桶、自行车停车点、长椅等公共设施的设置,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降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频率。
可以加强社区管理,引入第三方力量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有序管理。
政府可以与社区居民联合起来,成立志愿者队伍,定期进行公共空间的清洁、整修工作,增强市民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共空间管理的效能。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对公共空间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不文明行为。
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还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高公共空间的质量。
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合理布局设施,提高空间的舒适度和可使用性。
还可以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公共空间的质量满足市民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和投入,加强宣传引导,同时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引入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管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市民要增强公共空间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只有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柏景 ’ 周波2
摘 /当 社 加 推 的 市 进 正 对 市 共 妥 代 会 速 进 城 化 程 在 城 公
空间 形态的 变迁产生巨 大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的 概念也
会广场作为中心点来发展的城市结构已逐
渐消失 ;昔 日供公众争辩公共事务的集会 地点已经丧失了特定历史的功能性质;古
所精神” 中世纪时期, 。 典型的城市公共空
间狭窄、 蜿蜒, 多以人的尺度为基础。 城市 的功能单一而且规模不大,并且常常以对
希腊式的广场精神己几近消逝。它们中的
许多己经成为近现代权力政治的象征空间, 或成为 “ 表现或是庇护权力的纪念馆” 客 。
人由行动者变成了沉默被动的观望者。城 市公共空间作为积极的、人与人互动的场 所, 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 加 世纪,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愈发
突出,机器时代的公共空间形态已经不能 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人们开始更加强
还包含着实现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多 重目的。 重视人文关怀、 注重生态环境、 强 调社会和谐等理念逐渐成为决策者和人民
的有力控制。 8 1 世纪,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和 1一 9 产业革命的发展, 格栅式” “ 城市空间模式 迅速蔓延, 简单机械重复的街道系统, 剥夺
了城市复杂的社会角色。 在这样的结构中,
时代和大革命及共和时代的过程时指出,
“ 它们都一再经历了客观语境和语意转换的 洗礼。 一成不变的空间性质是不存在的, 应 该强调的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的 再思考、 再定义和再营造”1 因此,卜 。1 6 6 特 琳・ 格鲁从当代世界的实情及自然逻辑出 发, 进而指出:“ 公共空间在今 日, 不再是 一个确定的位置或划定区域的场所。 同时, 我们今天对宇宙的看法也不再执拗地认为, 地球是所有运行系统的中心。 因此, 扩张、 相对性与小明确的概念取代原有的稳定与 对称, 这个交流场所可以是随机而定的, 并 且没有一个固定的空间形态”饰7 。
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目 标,并呈动态发
展变化过程。城市的不断发展,导致其组 成、结构及各类空间要素也处于不断的扩 展变化当中。 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子系统,
KY RSc ,o U aP lSa, mli E W D i Ps r ui P e o et O / t tb b c c c x , y n P y
2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简述
从空间结构上讲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 市的核心和主脉 ; 从空间意义上看, 城市公
共空间在城市空间组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
1 后城市公共空间 概念的提出
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愈趋复 杂,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也更加多元 化,传统的基于物质空间规划和以设计为 主的公共空间规划模式正在向引导城市空 间系统的分析、控制和决策的综合性程序
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奥古斯特 ・ 赫克舍(uut e s r A g H k h) s cc e
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和扩大, 同
时, 城市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发展城市己成 为一个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巫待抉 择的重要问题。
应现实需要的专业理论支持。 本文所指“ 后城市公共空间” 之概念并
非迎合所谓 “ 后现代主义” 理论或思潮。 本 文“ 后城市公共空间” 这一称谓, 并非某种 “ 主义”的产物, 也不是倡导某种 “ 思潮” , 仅仅代表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城市空间概
问题成堆, 数量增长, 复杂度和难度增加, 变化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 ’ ] # 1 在此情形下,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在内
的各种城市要素均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复 杂性,现代理性主义观念及其理论在城市
间形态也向着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22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 .
根据中国城市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演 变的特点,可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机遇。 城市中心由传统的居住、 消费中心转 为商业、 贸易和管理中心, 由此导致城市中 心的公共空间建设发生了变化。建设模式 由过去单一的“ 城市政治需求” 转向综合性 的、“ 以人为本”的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不 仅仅以改善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为目标,
观上看, 即使是同一个历史性的场域, 也会
由于时代背景的转变而变换其功能属性。 例如 卜 特琳 ・ 格鲁(a比r eG u) Ct i r t n o 在阐 释法国的许多皇家广场在经历了封建皇权
念的提出成为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共同 需要: 第一, 城市发展进程已进人传统意义 上的 “ 现代” 概念的更新阶段, 今后及未来 的城市特征与“ 现代城市” 已经产生诸多差 异, 而且其差异性尚在进一步扩大。 人们对 城市需要以一种崭新的目光来看待, 后城 “ 市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乃顺势而为。第 二, 长期以来, 按照现代建筑及城市规划理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 要载体”1 2 世纪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刺激 。 0
和解决。 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即是为 “ 了区别以往的 “ 现代” “ 或 后现代” 等城市 公共空间理论,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加 深研究深度而提出。 第三, 城市化进程的日 益加剧,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缺乏适
关 润 城 后 市 共 间 复 性 矛 性 健 / 市 城 公 空 杂 盾 ASRCIh。 n sfrnuis e r a BT八TT。h g ou aP l P f r a e b bc “ o e m bnga iu c bt qcngr s f egrt n ee y euk i Pg s u i e 1 fn d h i n o or yl e e r - b i i i oe 0rsi Ac aew t na n c t a c aZ o n nm r oe cmn d ih t P y t o i te . y P h c c tl a e n iaf as ea dPs o e a h g ae d oU n a cl “ t nP c , w e r P l o U n b c e Ub p lS c, eeBs ot ri o e r ui P ee rs adnhe e f n a bc a,mg . e e w t v h Cisa wsrd ePe ht ou as e he n ee e lmn i r f n P , n e d t V o tsy r n o b c a h P e a s sm c y s t o 1 tn tsa mk st a a li f c P石 a iP r e y t n s oh m ey d ei e
c tdtee eie it PsU a P l Sa ori ins xt n e o r u i Pc nacv s sd h tb b c e n
o t t td n o r a r f , 知 e n a cU e e u & m e x e r h U r d n m se t
城市公共空间( ra ul pc) U bnP b csae l
在 之 生 本 化, 形 一 被 为 “ 城 公 随 产 根 变 并 成 种 称 后 市 共 空 ” 新 市 间 念 文 在 要 顾 西 城 间 的 城 空 概 。 章 简 回 中 方 市
公 空间 态 展 的 础 对“ 城市 共 ” 共 形 发 历史 基 上, 后 公 空间
形态所具有的 复杂性与矛盾性 特点进行了系 统分析, 并 简要阐 述了 “ 城市公共空间 发展趋势及对策。 后 ”的
作者单位: 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107 081 ) 2四川大学趁筑与环境学院( 成都,
收稿日期: 07 0一 2 一 1 1 6
建筑学报 2 6朋C 花C 吐汤。‘L 即2 川 刊凡 。月月
2 1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 严密、 渐进、 规律性很强的过程, 并且有着 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总体来说, 西方 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经历了封闭型形态( 巧世
群众普遍接受的观念。
3 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正统的现代规划理论认识复杂性不
足, 也不一致。 现代城市理论家们在试图打 破传统从头做起时,把原始而基本的东西
调公共空间的美观舒适、 卫生条件的改善、
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以及丰富和满足人们精 神上的需要等。2 世纪后期,城市公共空 0 间又在酝酿着新变革与发展,空间形态逐 渐从集中转为疏散和开放 。以汽车交通和 先进的信息手段为基础,开放型的公共空 间形态意味着新的自由和新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问题 日益突出, 人与自然、 社会和 谐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城市公共空
纪以前)构成型形态( 一 世纪)功用型 、 1 1 58 、
形态( 一 世纪) 1 1 89 和开放型形态( 世纪) 0 2 等
四个主要阶段。 古代城邦国家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目 的单一, 作用也比较简单, 并且聚集的规模
论对城市公共空间所开展的研究存在许多 局限和误区,需要在继续研究中予以澄清
理想化了, 牺牲了多样而复杂的东西。 作为 改革运动的参与者, 他们在承认新的功能
的同时却忽视了它们的复杂性。正如亚历 山大所言:‘ 今天我们所处的形势不同了,
后城市时代的公共空间形态, 不再仅 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
点或公园、 会所等领域。 这些场所大多只是 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一些实体空 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己经很少能够真正 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 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 生活方式, 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 互动的共享空间。 在今天, 公共空间在相当 程度上己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等 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
c力 ai vns ol d t eeS r C i
市” 之间。 相对于 “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