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一):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保理念在我国逐渐广泛推进深入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水源污染问题的加重,人们开始重视对水源的治理。
笔者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阐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分析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方式,在文章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水污染;水治理;应用在水污染现象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治理提出新要求,为保证水环境的健康,为保证用水安全人们创新了污水处理技术,开始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运用在水环境治理中,充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治理水污染。
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来看,该技术属于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之后在具体的运用中采用物化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区域之内,高度富集来处理废水。
1.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运用的技术原理从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有很高的价值。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采取物化的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富集,之后对污水进行处理。
运用这种技术生产出不易溶解的固定化小球,依赖微生物密集程度高和活性强的特征,连续使用净化污水。
在经过固定化处理之后的微生物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是酸碱度比较高的环境。
在污水处理的时候能够实现固液分离,微生物还有比较强抵抗能力。
从技术分类来看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常用的固定化生物技术手段比较多,比如吸附法。
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共价结合法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该技术的运用对固定化载体材料造成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在使用的时候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2.水污染治理现状2.1人口密集污染水源较多我国多数城市,人口集中,对水源的需求比较大,同样也是水污染严重的区域。
人们生活环境存在污染的同时、生活场所也被严重污染。
微生物与生活论文

微生物与生活引言:微生物是指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分析微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涉及食品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生物技术和能源开发等方面。
概述: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特性和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正文内容:一、食品生产安全1.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如发酵、酿造、奶酪制作等。
a.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如酵母菌和乳酸菌,提高食品品质。
b.利用微生物制作食品可以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2.微生物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如快速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
a.多种快速检测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食品安全的可控性。
b.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致病菌。
二、环境保护1.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如土壤修复、水体处理等。
a.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降低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程度。
b.微生物的活性能够促进土壤和水体的循环和再生。
2.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如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a.微生物参与了各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能量的转化与储存。
b.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氮、磷、硫等元素的转换。
三、健康医疗1.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如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
a.肠道菌群对人体免疫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b.微生物在免疫系统上的研究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微生物在抗生素研发和治疗中的应用:如益生菌和抗菌剂。
a.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
b.抗菌剂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四、生物技术1.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如重组蛋白生产和基因治疗等。
a.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可以用于合成人类所需的蛋白。
b.利用微生物进行基因治疗可以有效矫正遗传性疾病。
微生物学毕业论文

微生物学毕业论文简介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以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体。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多种生物体。
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具有单细胞结构,无细胞核,一般通过分裂繁殖。
真菌与细菌相似,也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但它们有细胞核和细胞壁。
病毒是最简单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细胞结构,需要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
原生动物则是一类复杂的微生物,它们是真核生物,通常具有多细胞结构。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
微生物还是水环境中的关键成分,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维持水体的清洁和健康。
另外,微生物还参与了氮循环、硫循环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它们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在腐烂和分解过程中,微生物还参与了有机物的氮、磷、硫等元素的释放和再循环。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合成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如抗生素、酶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医药、农业和工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的应用微生物学在许多领域应用广泛。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学研究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特征,可以确定病原微生物,从而制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学研究有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和农作物的生长促进。
通过合理利用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环保领域,微生物学应用于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等方面。
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微生物学的研究还涉及到食品安全、食品工业、酿造业等许多领域。
微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将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结论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实验论文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摘要: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观察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及某些细胞结构。
微生物的染色及形态结构的观察是微生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光基团和助色基因的有机化合物。
关键字: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芽孢染色法,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四联球菌,制片,显微镜的使用,油镜观察引言: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进行涂片染色的技术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4.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5.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6.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7.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注意观察芽孢的形态、大小、着生位置原理:1.简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使其着色。
当在中性、弱碱性、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
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学小论文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应用类型能量代谢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
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
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
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
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
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
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
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
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
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
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
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
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
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
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
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
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
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合集五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合集五篇)第一篇: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摘要:通过分析微生物与食品、医药卫生、工业及农业的关系来说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食品,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关系引言比起搏击长空的雄鹰和遨游大海的鲸鱼,微生物对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除了生病的时候,平常很难会想起它。
实际上,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绝不比高等生物疏远,甚至更加密切。
微生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们清洁环境并使土壤肥沃,他们在食品工艺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制造维生素。
它们能够在体内外与我们和平共处,其中一些甚至还保护我们免受别的有害微生物的侵犯,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有些微生物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伤害,甚至是致命的。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贡献潜力,都有着光辉的记录并将继续创造者新的功绩。
在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
所以现代微生物学时一个具有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科,它对食品、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你能够想象依靠微生物解决温饱问题吗?你能够想象细菌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食品吗?随着人类的基因图组绘制的日趋完善和克隆技术的不断改进,上面所提出的假想真的有可能在某天变为现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预言:“微生物有可能帮助我国过农业关。
”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可使人类告别向土地要粮的历史。
当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不只是有利的一面。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转化几种情况。
有益分为直接有益和间接有益,又可进一步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有益于生产;对于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并无危害,但是其代谢产物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会致病也不会产生有害代谢物,但是其生长繁殖会给生产带来一些影响。
微生物世界小论文 浅谈乳酸菌的功能效用及相关应用

浅谈乳酸菌的功能效用及其相关应用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益生菌种类被发现,它们的功能效用也在被不断发掘探索当中。
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渴求离不开益生菌群体的帮助,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的一种,在人体健康和工业、农牧业、食品和医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搜集和课堂学习的知识的综合性理解运用,将乳酸菌的一些重要功能效用及其应用的学习成果呈现如下。
一、乳酸菌及其功能效用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
其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因而得名。
这类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至少包含18个属,共200多种。
除极少数外,其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
乳酸菌分布广泛,通常存在于肉、乳和蔬菜等食品及其制品中。
此外,乳酸菌也广泛存在于畜、禽肠道及少数临床样品中,其中,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口腔、肠道等环境中的乳酸菌,是构成特定区域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成员[1]。
乳酸菌是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
大多数乳酸菌不运动,少数以周毛运动,菌体常排列成链。
乳酸链球菌族,菌体球状,通常成对或成链。
乳酸杆菌族,菌体杆状,单个或成链,有时成丝状,产生假分枝。
普通的乳酸菌,活力极弱,它们只能在相对受限制的环境中存活,一但脱离这些环境,其自身就会遭到灭亡[1]。
从分类上而言,乳酸菌作为真细菌纲目中的乳酸细菌科,形态上可分成球菌、杆菌。
其中,球形乳酸菌包括链球菌、明串珠菌属、片球菌;杆状菌包括乳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从生长温度上而言,可分成高温型、中温型;从发酵类型而言,可分成同型发酵、异型发酵;从来源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动物源乳酸菌和植物源乳酸菌[1]。
乳酸菌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具有调节人体机能,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等作用。
利用乳酸菌进行食品发酵的历史比较长,乳酸菌的用途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开发利用,人们将乳酸菌用于制造酸奶、奶酪、泡菜、酸菜、与其他发酵食品以及一些保健品。
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_微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_微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一):基于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需求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摘要:微生物学课程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位必修课之一。
结合高校微生物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趋势,因此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林业院校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理论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接受应用生物科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林木种质创新、应用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技能;同时学习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林业、工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位必修课之一,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实习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的人之间完美对接,基于此,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以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需求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目标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服务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微生物等相关课程之间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微生物学课程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基于此,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以企业所需人才为培养方向,确定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结合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微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2以学生实践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较多,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琼脂、线绳怎么包扎的简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小论文
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应用类型能量代谢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
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
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
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
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
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
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
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
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
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
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
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
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
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
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
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
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
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
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
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
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
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
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
细胞的核膜把膜内
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
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
35亿年前出现原核生物蓝细菌,16亿年后即19亿年前真核单细胞生物出现,特点: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数量多。
进化趋势:厌氧化能,厌氧化能和光能自养型、有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放氧型)、好氧化能、有机营养型。
约19亿年发现真核生物化石单细胞真核藻类,真核生物的形成:膜内折、内共生。
原核生物大多没有性生殖,多进行分裂生殖,有的以孢子繁殖,胜利类型多样蛮多书要有机养料,有的光合自养或化能自养,原核生物某些种类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
其多样性分为:原核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原核生物细胞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原核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2.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微生物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俞大绂,李季伦.微生物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焦瑞身.微生物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黄秀梨.微生物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杨苏声,周俊初.微生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李季伦,张伟心,杨启瑞等.微生物生理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11.赵寿元,乔守怡.现代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