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服务管理控制程序-精品

合集下载

不合格品的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的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的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1.定义不合格品:明确不合格品的定义和标准,包括产品规格、外观、功能等方面,并根据相关法规和客户要求进行规定。

2.不合格品的分类:按照不合格品的严重性和后果,将不合格品分为主要不合格品和次要不合格品,并对不同类别的不合格品制定相应的处理和控制程序。

3.不合格品的识别:建立不合格品的识别流程和方法,包括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检查和测试,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等环节。

4.不合格品的处理:制定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包括不合格品的隔离、退货、返工修复、报废等方式,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不合格品得到及时处理。

5.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对每个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产生不合格品的根本原因,通过改善工艺、加强培训、优化设备等方式,从根本上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6.不合格品的纠正措施:根据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结果,制定纠正措施,防止类似不合格品再次发生。

7.不合格品的记录和报告:建立不合格品的记录和报告制度,对不合格品的数量、类型、原因等进行记录,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管理层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8.不合格品的预防:通过开展各种预防措施,如培训员工、制定良好的工艺控制标准、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等,进一步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以下程序:1.不合格品的检查和测试流程:包括原材料的检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检查、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等,确保不合格品被及时发现。

2.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包括不合格品的隔离、标识、记录、退货、返工修复、报废等方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3.不合格品的识别和记录: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在现场进行识别和记录,包括不合格品的数量、类型、产生原因等。

4.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对于每个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5.不合格品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针对不合格品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不合格管理程序

不合格管理程序

不合格管理程序1. 简介该文档旨在规定和描述不合格管理程序,以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处理和解决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的问题。

此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

2. 定义2.1 不合格不合格指产品或服务未能达到预期标准或未满足客户要求的状态。

2.2 不合格管理不合格管理是对不合格产品或服务进行控制、处理和解决的过程,旨在防止不合格问题的发生并确保对问题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3. 不合格管理程序3.1 检测和确认- 在进行各个环节的产品或服务交付前,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测和确认。

如果发现不合格问题,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确认。

3.2 不合格记录和报告- 所有不合格问题应立即记录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

- 不合格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不合格产品或服务描述- 发现问题的时间和地点- 不合格问题的影响和可能的风险- 不合格报告应明确问题的严重程度,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3.3 处理和解决- 不合格问题应尽快进行处理和解决。

相关部门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不合格问题不再发生。

- 处理和解决过程应记录,并包括以下内容:- 对不合格问题的具体处理措施- 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处理结果的评估和验证3.4 审查和改进- 不合格管理程序应定期进行审查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 审查和改进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对不合格问题处理的效果评估- 对不合格管理程序的有效性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4. 操作指南- 所有员工应熟悉和遵守不合格管理程序的要求。

- 如果发现不合格问题,应立即报告给相关部门并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处理。

- 不合格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过程应记录和归档,以备将来的参考和审查。

以上是不合格管理程序的简要说明,旨在帮助公司及时处理和解决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的问题。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联系质量控制部门。

---。

不合格服务控制工作程序

不合格服务控制工作程序

不合格服务控制工作程序不合格服务控制工作程序一、问题背景在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时常会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服务。

为了保障顾客权益,提升服务质量,制定一套不合格服务控制工作程序显得尤为重要。

二、程序目标1.及时发现不合格服务问题,防止其对顾客造成更大损失;2.追溯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再次发生;3.改进服务流程和培训员工,提高服务质量。

三、不合格服务控制工作程序1.问题发现1.1 顾客反馈。

当顾客遭遇到不合格服务时,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在线反馈等渠道向企业提供相关信息。

1.2 客户满意度调查。

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发现不合格服务现象。

1.3 服务质量检查。

设立专门的服务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和监测。

1.4 内部员工反馈。

员工可以匿名提供不合格服务的具体情况,且公司保证不追究相关责任。

2.问题记录2.1 建立问题记录系统。

为每个不合格服务案例建立档案,包含服务时间、服务项目、责任人等信息。

2.2 问题分类。

根据不合格服务的具体情况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分析和解决。

3.原因分析3.1 初步分析。

对每个不合格服务案例进行初步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

3.2 深入调查。

根据初步分析结果,组织相关部门展开深入调查,明确问题发生原因。

4.问题解决4.1 制定解决方案。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解决措施和责任人。

4.2 实施解决方案。

将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服务流程中,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4.3 跟踪检查。

对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不再发生。

5.改进流程和培训5.1 流程改进。

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对服务流程进行改进,消除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2 培训员工。

根据不合格服务案例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服务水平和意识。

四、工作要求1.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不合格服务问题,将其作为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

不合格控制流程

不合格控制流程

不合格控制流程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1 · 识别识别不合格: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或标准。

- 产品标准- 客户要求- 工艺文件- 检验文件- 样板- 上级的交代与叮嘱2 · 标识检验状态的标识- 标识“待处理”或“不合格”的标识。

- 生产班组:不合格的半成品与原材料要标明“待处理”或“不合格”的标识。

- 检验员在随机卡、流程卡或“返工单”的相应项目标栏内盖检验章,作为“不合格”标识。

- 其作用是:具有可追溯性。

- 最终检验:不合格牌标识。

或写明(注明)不合格现象,如(漏电、拉裂、少孔、搞错型号、严重压痕、少工序、用错材料等)。

3 · 隔离要求:与正常的合格品明确隔离。

- 红色胶盘/物料框。

- 专门独立的不良品架。

- 划分不合格区域,不良品放在不合格品区域内。

- 生产区的摆放与其它产品不同,以示区别,然后按要求拉到维修或返工返修区处理。

- 定时安排人员到不良品区进行确认与数量的登记4 · 记录- 在规定的检验报告上正确记录不合格产品的型号、批次、检验日期、检验依据、不合格品的数量、检验结果。

- 检验报告按规定予审核与批准。

- 流程:5 · 评审当量较大时,或对公司信誉与资金影响大时须评审。

①进货检验:经检验主管以上人员签署处置意见(必要时要组织技术部、生产、供应链、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②过程检验:对批量不合格品,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评审。

③最终检验:质控部负责人审批处置结论,必要时,技术部参与评审。

6 · 处置包括以下几种:挑选使用、返修、让步接收、报废处理、纠正预防措施。

①进货不合格品的处置- 退货- 让步接收- 要求供方采取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 我厂对连续多批不合格,某批大量严重不合格的供方,将安排人员对其审厂并对以后批次加严检验。

②过程不合格品的处置过程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一般有:返工返修、让步接收与报废等几种。

- 处置结论为:返工返修,转至返工返修区处理或交相关责任单位与个人进行返工。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编号:一、目的为了确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得到识别和控制,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通过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对运行中出现的不合格采取的应对措施和纠正措施的控制。

三、职责1.质量安全部:负责对公司及上级部门检查发现的不合格进行评审,提出整改要求,并对整改结果进行验证。

2.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的不合格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四、工作程序(一)不合格的确认质量安全不合格,包括不符合下列要求的情形:a)GB/T 19001-2016、GB/T 45001-2020标准;b)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它要求;c)公司及各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不合格来自下列渠道:a)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b)内、外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c)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d)顾客及其他相关方反映和投诉、上级通报、通知;e)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f)其它来源。

(二)不合格应对当出现不合格时,所在单位对不合格的性质进行确认,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不合格的性质分类:a)系统性、区域性的失效,或者可能造成安全等重大事故的不合格,为严重不合格;b)局部的、偶发的失效,或者可能造成影响不大的事件或事故的不合格,为一般不合格。

应对措施包括:a)控制和纠正不合格;b)处置不合格产生的后果。

各单位要对不合格的性质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予以记录。

顾客投诉的处理结果,填入《顾客投诉处理登记表》;质量安全部对公司提出的不合格的整改结果,填入《监督检查建议书》;消防安全检查的整改结果,填入《消防安全检查表》。

(三)纠正措施1.不合格的评审和分析:各单位对本单位存在的不合格进行评审和分析,确定不合格的原因,并确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类似的不合格。

根据评审结果,决定是否采取纠正措施。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采取纠正措施:a)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资源等出现重大问题;b)重复出现的不合格项或批次出现不合格产品和服务,以及系统性、区域性的问题;c)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事件;d)未实现质量安全目标,或管理方案未达到预期效果;e)内、外部审核、合规性评价出现的不合格项,要求采取纠正措施时;f)管理评审要求采取纠正措施时;g)顾客投诉;h)数据分析的输出;i)其他不符合质量安全方针、目标或质量安全要求的情况。

不合格控制程序- -16949修改范本

不合格控制程序- -16949修改范本

象。

4.3生產單位:制一課至制三課,成型課,衝壓課,模具加工課。

5.作業內容5.1不合格品之標識5.1.1.在進料檢驗,製程檢驗,成品檢驗,出貨檢驗中由各檢驗人員依檢驗規範、外觀限度樣板、相關檢驗標準及資料進行檢驗並整理檢驗報告。

經檢驗人員判定為不合格時依下列方式進行標示:5.1.1.1 一般不合格:需在產品外箱上,須以標示紅色“NG”標籤,並注明不良狀況以識別。

5.1.1.2車載產品不合格:需於材料最小包裝單位及外包裝上標示紅色NG標簽,並注明不良狀況以識別。

5.1.1.3 環境不合格:需於材料最小包裝單位及外包裝上標示紅色NG標簽,並注明不良狀況以識別。

5.2環境不合格現象標識5.2.1在環境影響監視的過程當中,發現不合格現象,采用紅牌進行標識。

通知品保課進行處理,並對責任單位開立不符合報告:要求擬定預防對策,並對改善方案進行跟蹤以確認其有效性。

5.3不合格品專區存放及隔離5.3.1.一般產品及車載產品不合格品存放及隔離5.3.1.1進料不合格品貼上紅色“NG”標籤以隔離於零件倉庫之待退區,製程及成品檢驗之不合格品置於生產車間指定不合格品區。

5.3.1.2出貨檢驗不合格品放置於成品倉不良品區,客戶退貨置於銷貨退回待驗區,如受場所限,需對區域進行標示,並以適當的隔離方式與良品隔離區別之。

5.3.2環境管理物質不合格品存放及隔離5.3.2.1由倉庫或生產單位將其轉至環境管理物質不合格品倉。

並由專人管理。

5.4不合格品之處理5.4.1一般產品及車載產品不合格品之原因分析、對策及處理5.4.1.1來料檢驗不合格時,由IQA開立“品質異常改善措施報告單”轉SQE,依[SOP-Q-14進料異常處理作業辦法]執行。

5.4.1.2 制程檢驗不合格時,由IPQC開立“品質異常改善措施報告單”轉PQE,依5.4.1.3出貨檢驗不合格時,由OQA開立“品質異常改善措施報告單”,依[QERP-08-Q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之5.4.4.1.2作業。

P-018不合格品(服务)控制程序

P-018不合格品(服务)控制程序
并按有关国家法规处理。
5.2资源采购与管理部不合格服务控制
5.2.1资源采购与管理部在供应商引进时应严格审查供应商相关资质,避免不合格供应商的使用,具体参照《供应商引进管理程序》执行。
5.2.2资源采购与管理部应同调度部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不合格供应商应及时清除,具体参照《供应商引退管理程序》执行。
5.3操作部不合格服务的控制。
或客户投诉的不合格服务,应按照《异常报告》的格式填写相关内容,
防止再次发生。若客户有需求,同时需按照客户要求的格式填写异常报告,经业务人员转交至客户。
6.相关文件
6.1P-008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6.2P-016供应商引进管理程序
6.3P-017供应商退出管理程序
7.记录表单
P-018-F001异常报告
5.4IT部不合格服务的控制
5.4.1IT部管理员受理网络、电脑等硬件产生的故障,及时查找原因,解
决问题,保证用户正常使用。
5.4.2 IT部管理人员及时受理用户提出的软件使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5.4.3IT部负责对其硬件、软件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对改善措施进行跟踪和
结果验证。
5.5仓库不合格服务控制程序
5.5.1仓库不合格(未对单证和货物进行核对,未正确填写进出库单据,未
按照客户要求进行货物摆放,仓库储存环境不符合客户要求,基础设
施未达到客户要求等)服务发生后,仓库相关负责人应及时处理,最
大化的减少不合格造成的影响。
5.5.2仓库应记录汇总因仓库人员产生的不合格服务,对不合格服务进行原
及时反映给相关负责人。
4.2资源采购与管理部及调度部负责对运输供应商提供的不良服务进行管控,对产生的不良服务现象进行分析和检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良现象的再次发生。

物业不合格服务(物品)控制程序

物业不合格服务(物品)控制程序

物业不合格服务(物品)控制程序1.0目的对不合格物业服务和不合格物品进行识别与控制,防止不合格服务的发生和不合格物品的非预期使用或安装。

2.0 范围适用于物业管理中不合格服务及发现的不合格物品的控制。

3.0 职责3.1物业服务处负责严重不合格服务或物品的处理。

3.2 物业总公司品质培训部负责不合格服务是否采取纠正措施的确认,并跟踪不合格服务的处理结果,有效处理顾客意见或投诉。

3.3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不合格服务或物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作出处理决定。

4.0工作程序4.1 不合格服务4.1.1 不合格服务内容不合格服务包括:提供了不合格的产品;未解决存在的问题或服务未达到标准要求;沟通联络不当引起顾客不良的感受;服务态度不好造成顾客抱怨;收费不当或错误;未兑现的承诺引起的纠纷等。

4.1.2 不合格服务分类(1)一般不合格:个别或偶然的不合格服务,经向业主和住户解释沟通,取得业主和住户原谅,并可以通过采取纠正措施很快弥补过失的不合格服务。

(2)严重不合格:在业主和住户中造成恶劣影响或连续多次发生的不合格服务。

4.1.3 不合格服务的处理4.1.3.1对一般不合格服务,由责任部门立即要求责任者予以纠正。

对严重不合格服务,应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由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

4.1.3.2 对发生过严重不合格服务的部门或人员,在纠正措施完成后一周内,由品质培训部组织复验,以验证不合格服务是否得到有效纠正。

必要时,品质培训部应将不合格服务的处理结果及时通报给受影响的业主和住户,直至获得业主和住户的满意。

4.2 不合格物品4.2.1 不合格物品分类(1)一般不合格品:个别或少量不影响服务质量,能采取措施迅速纠正的不合格品。

(2)严重不合格品:在服务中使用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引发安全事故或环境问题、引起业主和住户重大投诉的物品;4.2.2 采购的不合格品的控制4.2.2.1 当采购的物品到达公司后,经检查、检测,对判为不合格的物品,采购员应予以记录,库管员应将其放入不合格品区,进行标识、隔离,并及时与供方联系退、换事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服务管理控制程序-精品一、目的对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服务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减少不合格服务的发生。

医院针对不合格的医疗用品、医疗环境、医疗服务所造成的结果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非预期的结果产生,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环境、医疗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控制。

三、职责1.医务科总体负责解决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服务及患者的投诉,主管全院医疗安全教育;接待并记录患者及家属的投诉,进行调查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科室,由相关科室协助,提出定性、鉴定和处置意见。

2.护理部协助解决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服务及患者方的投诉。

主管全院护理安全教育;接待并记录患者及家属有关护理服务的投诉,进行调查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科室,由相关科室协助,提出定性、鉴定和处置意见。

3.门诊部协助解决门诊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服务及患者的投诉。

4.党委办公室负责解决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医德医风的投诉。

5.采购科室(设备科、药剂科、供应科等) 负责控制不合格医疗用品、医疗设备、药品及病员生活用品的进入,协助解决与其相关的患者方投诉。

6.财务科负责解决诊疗过程中有关收费方面的患者方投诉和不合格服务。

7.各科室负责本科室不合格服务的现场纠正及补救措施的落实,及时报告发生纠纷或投诉的原因,并提供有关资料。

8.医疗环境由相关科室负责鉴别合格与否,院感染科、总务科监督检查。

9.手术执行、操作人员的资质鉴定由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

10.手术全过程(含重症监护室)的设备由设备科负责鉴别。

11.手术过程中不合格事项由手术医师鉴别。

12.医疗结果不合格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

13.外包项目中出现的不合格由负责外包的主管科室进行监督、检查。

按照有效合同进行处置。

四、程序1.患者方投诉的控制(1)患者方投诉的接待:①负责接待患者方投诉的科室为相关的责任科室和职能科室。

②对于投诉的患者方,接待部门的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详细了解患者方的意见和目的。

原则上要求责任科室能现场解答、解释和处理;不能现场解决的应建立联系方式;职能科室接待的患者投诉,责任科室领导必须到场,现场解决不了的应建立联系方式;责任科室和相关职能科室解决不了的,或患者方已向法院起诉的由医务科负责接待处理,要求相关职能科室协助解决,并详细填写患者投诉记录。

③设立患者投诉信箱和服务质量投诉电话,如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

(2)分析投诉的原因:①由于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②由于医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或违反操作规程。

③由于医务人员本身医疗技术水平欠佳。

④由于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用了不合格产品等。

⑤由于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乱收费、不合理分解收费、非标准立项收费。

⑥医院强调自身无缺陷,患者不能理解。

(3)患者方投诉处理的结果:①经过沟通,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②医务人员赔礼道歉。

③重新提供医疗服务。

④给予适当困难补偿。

⑤进入司法解决程序。

(4)减少投诉的措施:①开展患者方满意度调查,执行患者满意度控制程序。

②召开工休座谈会,对提出的问题认真汇总,提出整改意见。

③职能科室以质量检查反馈表的形式,通知被投诉责任部门采取措施,并反馈纠正后的信息,执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投诉信息的报告与反馈:①被投诉科室负责人应立即向职能科室报告有关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争取圆满解决投诉问题。

②职能科室负责协调解决的投诉,由职能科室按照内部沟通控制程序,定期反馈。

③医务科?[总全年投诉信息,提交年度医院管理评审,执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6)投诉记录的保存:医务科负责投诉的原始材料和调查材料、记录的保存,保存期为5年。

2.不合格医疗服务的控制(1)确定依据:①患者投诉,并确定为服务缺陷或医疗事故的。

②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③日常质量检查工作中或内审及管理评审中发现违反规定。

④第三方审核过程中确认为不合格服务等。

(2)不合格服务分类:①一般不合格,指医疗服务不符合规定。

②严重不合格,指医疗事故。

(3)处理过程:对一般不合格,在服务过程中由科室负责人自行纠正。

在每月的质量考核中根据考核标准对科室扣分,并填写质量检查反馈表,其中的纠正预防措施一项,要求科室填写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并针对潜在发生不符合或不期望现象的原因采取措施,来防止事情的发生。

上报职能科室备案。

对内审中发现的一般不合格,填写不合格报告,其中纠正措施的填写与质量检查反馈表中的填写要求相同。

对严重不合格的,应严格执行下列规定:①科室负责人立即口头报告,同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责任科室及时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详细记载事情,发生的经过、原因、后果及科室处理意见。

③职能科室发出质量检查反馈表至责任科室,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④职能科室或责任科室妥善保管有关记录、标本、检验结果及药品、器械等,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调查、鉴定之用。

⑤职能科室应及时进行调查研究,组织相关科室进行讨论或提交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研究,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性质、情节、本人态度和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做好善后工作。

⑥必要时申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⑦根据质量考核标准对科室扣分:具体处理办法,执行关于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有关规定。

(4)处理结果:同患者方投诉处理。

(5)记录的保存:负责处理不合格医疗服务的职能科室,负责各种原始记录的保存,保存期为5年。

3.不合格药械、物品的控制(1)承担医院药品、器械、物资等采购任务的科室,应严把产品质量关,严禁将各种不合格产品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

(2)进货检验①药库及设备科应负责对药品、医疗耗材进行进货检查,如发现包装破损、规格错误、有超过效期(近有效期药品不小于半年)、货品错误都应判定不合格并标识后退货、更换或补足。

②设备科应对手术用器械、设备进行检查,如其规格及性能均无法满足采购单之要求时应判定不合格品,标识后要求退货更换。

③仓库保管员对所购医疗用品,入库前按入库物品检验验收制度进行检验或验证。

检验或验证的内容:生产日期、数量、规格、型号、外观及质量证明等,各自填写物品检验记录。

④采购人员凭物品检验记录填写物品材料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仓库保管员对不同种类、型号、规格医疗用品分区存放并标识。

⑤未经检验、验证或经验证确定为不合格品的医用物品,保管员不得入库,并隔离存放,标示“待检”或“不合格品”。

⑥对于检验为不合格的医用物品,做拒收处理,不允许让步接收或紧急放行。

(3)使用过程检验①医用物品在领取、发放及使用过程中,发放人和领用人应严格进行核对和验证。

②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对该类药品进行“不合格品”标识,并通知药剂科。

药剂科负责按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供方档案中详细记录。

如已用于患者治疗,当班护士应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值班医师迅速检查患者状况,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并填写服务缺陷登记。

③医用低值易耗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对该类物品进行“不合格品”标识,通知物资供应科,并在供方档案中详细记录。

④患者生活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由科室护士长通知物资供应部门验证后,对所购同类物品全部复检,详细记录该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批号,标以“不合格品”标识,隔离存放,以防混用。

并在供方档案中详细记录,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制定所购物品处理意见报告分管领导审批。

(4)如果由于所购医疗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引起患者投诉,按投诉控制程序执行。

如果造成医疗事故,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

(5)以上检验记录每季度由采购部门汇总分析,将结果报分管领导。

(6)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每半年对医用物品检验结果进行监督检查一次,指导采购工作。

4.不合格环境的控制相关科室应按下列规定负责检查医疗环境,如超标应判定不合格后处理(表4)。

表4医疗环境责任部门分配上述各科室判定不合格后,应采取一切手段直至达到要求条件,并通过复查。

5.其他过程的不合格控制(1)手术所需器械、设备经洗手护士确认,如发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不得使用。

①手术器械:消毒不完整、数量不完整、项目不完整。

②手术设备:无法达到预期使用目的。

(2)住院或门诊患者在发药或进行治疗时,如发生一般错误由所属科室对患者进行补救措施,如发生严重错误应由所属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护理部,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及补救措施。

(3)手术及门诊治疗过程中如需由未经合格人员参与或操作时,应由医务科、护理部鉴别,并应配备合格人员,进行指导、带教。

(4)手术过程中如有下列异常情况由主刀医师按当时情况处理,并做好记录。

①设备无法使用。

②病患突发情况。

③非预期手术目的。

④停电。

6.医疗质量体系不适用紧急放行及让步接收,不合格现象在未获得完整处理及确认前,不得进行下一步活动,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五、相关文件1.文件控制程序。

2.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3.医用物品检验规范。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5.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入库物品检验验收制度。

8.药品管理法。

9.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六、有关记录1.患者投诉记录单。

2.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3.满意度调查反馈表。

4.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5.质量检查反馈表。

6.物品材料人库单。

7.不合格品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