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件
23°26´N 0° 23°26´S
66°34´S
全球二分二至气压带和风带剖面图
小结:
纬度不同的热力差异 (太阳辐射)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
北 极




北纬600
赤道
北纬300
A 下图中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 的高压 B.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环流。
知识点回顾:
高压
低压
上升
下沉
低压Βιβλιοθήκη 高压受热AB冷却
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把A换成是赤道,而B换成是极地,结果
将会是怎样?
理想状态下形成的单圈环流P33活动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条件:地表均一,没有地转偏向力。
300N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条件:
①地球自转 ②地表均一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极地与赤道间形成三圈环流 ,近在面形成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赤道低气压带
低纬环流
东北信 风带 东南信 风带
副热带高 气压带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环流
盛行西 风带
副热带高 气压带
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 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课题: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气压带和风带计划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届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应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精品课件(第1课时)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精品课件(第1课时)

极地东风带 从高纬吹向低纬
有利于水 汽凝结
不利于水 汽凝结
气压带的成因:
• 热力原因: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 或收缩下沉运动,使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
• 动力原因: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 一定区域内辐合或辐散,导致近地面气压发生变化。如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探究活动:P33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
均一,结果在赤道与极
赤道
地间存在怎样的热力环
流?
北极 赤道
南极
---单圈环流
理想 状态 下的 地球 表面 的“单 圈环流”
想一想:
现实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 持?为什么?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结果形成三圈环流。
多雨: 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盛行西风带
少雨: 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信风带、极地东 风带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方向: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 低气压区控制下容易降水﹙如赤道地区和60°附近地区﹚。
在赤道地区,空气辐合上升,气温降低有利于形成降水。副 极地低气压带由于冷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沿冷暖空气的交 界面爬升,易形成降水。
• 高气压区因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例如, 极地地区、30°附近常年降水稀少。
• 西风带气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
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
• 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气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气温升 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

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 1 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精选ppt
1
热力环流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冷却
A

受热
精B选ppt


冷却
C
渐空 减气 小越
来 越 稀 薄 密 度 逐
2
,
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的范围有大有小,全球性的有
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
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大气环流的成因:
90N
极地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总结:
冷热不均产生了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精选ppt
60N 30N 0
7
理想状态下的地球表面的“单圈环流”
精选ppt
8
假设二
1.地球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百帕)
1000
北半球
1002
1004
10赤 道

压副 带热
盛压带
副 极
带极
极地
低 北 带 行地 地高
气 信 高 西低 东气
压 风 气 风气 风压

精选ppt
16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探究三:
地球在做自转运动的同时也在做公 转运动。若再考虑公转这一因素, 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 会有何变化呢?
精选ppt
17
气压带和风带: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热量差异。 全球性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1.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1.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60°N附近 30°N附近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谢谢!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
赤 道 低 气压 带
东北信风带
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和风带(6个)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 盛
南 行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右图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1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在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陆 地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低气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大陆 1月 7月 亚洲高压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北大西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纬度位置
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3、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典型季风
学习目标: 1.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性质 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全 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4.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这个假设否定掉, 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巩固练习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 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在南北纬30 30°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 ( )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 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 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假设 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
B
C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D 地表性质 均匀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百帕)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北半球
北半球的高空风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思考 冷暖两个气团相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发生什么情况? 交汇 会发生什么情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第1课时(共23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第1课时(共23张PPT)
极地东风带
600 900
极地高气压带
8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0 600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
赤道低气压带
00地面
高 空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300 600 900
热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9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1)写出气压带名称:C___副__热___带__高__气__压___带__________; E___副__极_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___________。 (2)A、B、C三地中,降水多的有___A_____。按照降水量的纬度 分布,C是__干__旱__少___雨___带。 (3)赤道地区全年雨量充沛,其主要原因是 ___盛__行__上__升___气__流__,__多___对__流__雨__,而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 的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00
低压
300
高压
低压6 00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请同学们绘制北半球三圈 环流图。
600
低纬
300
环流
00
7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900 600
300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00地面
高 空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16
课堂小结

的 形 成
压 带 和 风

高一地理必修1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

高一地理必修1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通过上一节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这对理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季风气候关系非常重要)。

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低纬高空北上气流所受摩擦力较小而偏转到与纬线平行,不能北上而堆积下沉,从而破坏单圈环流。

过程与方法: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读世界一月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重点介绍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规律。

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且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推理、运用,学生较难理解掌握。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学准备:“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1.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用多媒体展示(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其规律。

[学情预设]: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和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提出问题:热力环流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同学们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的回顾,以此为基础引入大气环流的教学。

2.导学: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

请思考以下内容。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一)。

图(一)
3.导学: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太阳直射赤道,但地球作自转运动。

请思考: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边讲边填。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空气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3)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4)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5)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6)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

(7)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8)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二)。

(9)引起上述“三圈环流” 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10)请结合你所完成的图(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
个风带。

图(二)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5.变式拓展: “三圈环流”的变式图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6.应用巩固:A 、B 、C 、D 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 、B 、C 、D 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30°S 60°S

30°N 60°N
[设计意图]: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7.导学: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课件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8.小结:
①赤道、极地的冷热差异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地球自转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低压带是热
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③地球表面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

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