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无答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复习提要及学案(新版)苏科版

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2、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片的表皮可看到有成对的半月形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气孔。
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门户”。
植物吸水时,气孔张开,水分散失;植物失水时,气孔闭合。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强度。
3、蒸腾作用意义:①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②能吸收更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③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4、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第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场所),利用光能(条件),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产物)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6、呼吸作用的公式: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条件:有光无光都进行;场所:线粒体;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7、二氧化碳的鉴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的鉴定:能助燃,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
8、碳—氧平衡: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根本来源。
因此,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燃料燃烧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如:草原、森林、农田、湿地等都是常见的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生物因素以及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如水、温度、阳光、空光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参考学案_最新修正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导课】自制生态瓶里的生物能不能长时间存活?【复习】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和,使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命物质和能量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预习】课本80-83页1、请同学们看书P80——81页,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2) 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 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2、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之间、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凯巴森林中植被、黑尾鹿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是通过这三种生物数量的维持的。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的状态。
一般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稳定性就越。
最新修正版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6、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自然因素:、、、、等;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大自然,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物种、大量地施用农药或化肥等。
【展示】1、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5、外来物种的入侵。
【反馈】1.具有下列哪种特点的生态系统较稳定( )A.生物种类较少B.食物链较长C.食物网中营养结构复杂D.食物链中的消费者较多2.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河流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热带雨林3.农业生态系统较之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主要原因是( ) A.营养结构单一B.人为干扰太多C.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D.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4.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是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A.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频繁,使植物数量减少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使植物死亡C.长年干旱,植物无法生存D.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放牧5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6.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可能的原因是( )A.破坏了食物链B.农民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C.大量捕杀了田鼠D.大量捕杀了黄鼬7.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和两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方法】1、结合正反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2、通过建构负反馈调节模型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完成自我调节。
3、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自主学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知识链接】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1、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2、何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
讨论: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哪些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典例分析】1、(考查目标一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量与植物种群数量之间的反馈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兔因饥饿死亡(1)兔子种群和植物种群数量的这种调节属于调节,它是生态系统的能力的基础。
八年级生物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教案苏教版

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对自身生长的意义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2能力目标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组内合作完成蒸腾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组内合作的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假设:本班两位同学绿野村实践时树荫下休息的照片提出问题: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你在树下纳凉时,是否想过:身边的树木,整日在阳光下,它怎么就不怕热,怎么就不会被晒伤呢?二、回顾课前实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1 回忆整个实验的过程,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①为什么瓶内内的水面下降了,水到哪去了?②水是通过什么结构到达袋面的?③外面的植物叶片周围是否水汽腾腾?水分是以什么状态从叶片出去的?3 提出蒸腾作用的概念三蒸腾作用的意义1 资料分析: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消耗 200kg (200000g)以上的水,这200多公斤的水的用途如下: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 1872g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水 250g蒸腾消耗的水 202106g生长期中总用水量204228g提问:①从这段资料,你获得了什么信息?②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为什么它却把跟所吸收的水的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了呢?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2 学生体验:酒精棉球擦皮肤提问: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上刚学过的“气化制冷“原理来解释)②再联系植物的蒸腾作用,想一想:为什么植物在烈日下不怕热了?通过上面的活动,联系物理知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了叶面的温度,并进一步理解“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
3.提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从低往高处流呢?活动:教师手拿一烧杯水,给一位学生一个针筒,请他往针筒里装水,提醒别的同学注意观察这位学生的动作。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18.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学案(无答案)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学习目标】1.认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3.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在进行______和______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受到影响.而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保持平衡状态,使生态系统______.合作探究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1)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______、______的关系.物质和______在______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阅读P85第三自然段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体会这个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完成P86讨论1.22.通过草原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了解到: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的生物______和______的相对稳定.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又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______和______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4.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总有一定的限度.阅读P86—P87资料一、资料二了解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及自我调节的有限度.5.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______和______的基础.【达标检测】1.在一个长期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 )A.逐渐上升 B.逐渐下降C.相对稳定 D.先升后降2.造成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破坏 B.水库蓄水量不够C.长江口发生热带风暴 D.农田排水量大3.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林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4.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或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C.动物瘟疫 D.生态环境被破坏5.据报道,内蒙古草原目前已经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牧草的平均高度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目前的25cm,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脊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污染使牧草无法生存 B.长期干旱C.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D.病虫害6.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与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和沙尘暴有关的问题是( )A.生态问题 B.地理问题C.经济问题 D.人口问题学后反思【达标检测】答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显著变化的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
3. 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4.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三、进修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4.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进修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
3.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性。
4. 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的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5.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6.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建议和措施。
五、教室作业1. 搜索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的案例,并写下你的观点和建议。
2. 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六、延伸阅读1.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相关的珍爱措施。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珍爱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八年级生物上册 18.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学讲预案一、自主先学1、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___的。
二、合作助学阅读课本上的P 小资料,完成书中的讨论题,并完成下列填空。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和上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和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就越。
三、拓展导学阅读课本上的P 小资料,完成书中的讨论题,并完成下列填空。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或,有时则完全不能。
四、检测促学( )1.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或绝灭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动物瘟疫 D.生态环境被破坏( )2.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
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池塘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 D.草原生态系统( )4.二氧化硫对空气的轻度污染可通过植物的吸收等作用消除,这说明A.生态系统能进行能量流动 B.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C.空气污染不会改变生态平衡 D.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5.当年引进的洛阳江的大米草如今已覆盖近200公顷滩涂,导致大量滩涂生物死亡。
这种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原因是A.生物发生变异 B.外来物种入侵 C.湿地面积过大 D.滩涂生物过多五、反思悟学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初中八年级上册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复习教案

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一、复习目标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 植物的蒸腾作用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2.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能够促进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叶片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雨,促进水分的吸收与运输。
4. 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循环。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岜使得婀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如图)。
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绿色植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1.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 + 氧气1.自然界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
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释放氧气。
这种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生物圈中的任何动物提供了各种食物,还为他们进行生命活动提供了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1.物质和能量在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无答案)苏科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学习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
四、学习过程
导入:亚马逊森林生态系统,亚欧大陆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苔原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灾,虫害等干扰但仍能保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实例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增加时的调节机制(构建调节模型)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实例二:见PPT投影图片
问题思考(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2)虎丘外围河流在染坊废水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
1、生态系统具有体抗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2)举例:河水受轻度污染后的自净作用
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到原状的能力
(2)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受污染后的太湖停止排放污染物后的恢复
3、影响生态系统体抗力稳定性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食物网越,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反之则越弱。
例如比较抵抗力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4.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1)规律:一般来说,两者程的关系
(2)请用曲线图画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3)比较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4)思考:荒漠生态系统的体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吗?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3)保护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四)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1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实验材料:玻璃瓶(透明的饮料瓶等),健康的小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
3讨论: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才能使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归纳注意事项:
(1)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和数量比例(目的: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2)生态缸的材料必须 (目的: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 (3)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目的:缸内储存一定量的空气) (4)生态缸要并且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目的:避免外界的干扰和阳光的直射)
4、思考:你认为制作的人工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否长期的保存下去?为什么?如果生物圈被破坏后人类能否再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生物圈2号?
(四)巩固练习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③④ B⑤③
C.①③ D.⑤④
3.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下列哪项做法将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为了防止病原体对动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自来水
B.给予生态瓶一定的光照
C.向生态瓶中添加一些分解者
D.向生态瓶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4.下列不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的是( )
A.禁止过量采伐森林
B.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D.彻底消灭消费者,保护植被等生产者
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强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均低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高
D.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
7.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沙、黑藻、食草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________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最长;图________中的稳定性最差,原因是________。
(2)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4)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