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儿童合理用药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幼儿园用药安全教育教案(3篇)

幼儿园用药安全教育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品的基本知识,认识常见的药品名称和用途。

2. 学会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

二、教学内容1. 药品的基本知识2. 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3.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4. 日常生活中的用药安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药品的基本知识、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教学难点:药品的分类、安全用药的方法、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药品。

2. 提问:什么是药品?药品有什么作用?(二)药品的基本知识1. 教师讲解药品的基本概念、分类、用途等。

2. 幼儿观看药品实物,认识常见药品名称。

3. 教师举例说明药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1. 教师讲解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如:遵医嘱、正确用药、合理用药等。

2. 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做到安全用药。

3. 教师总结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 教师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感冒、发烧、腹泻等。

2. 幼儿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

3. 教师提问,检验幼儿对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五)日常生活中的用药安全1. 教师讲解日常生活中用药安全的注意事项,如:不乱吃药、不随意分享药品等。

2. 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用药安全问题。

3. 教师总结日常生活中用药安全的要点。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2. 幼儿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了解幼儿对药品、安全用药的认识程度。

2. 检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收集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儿童安全用药演讲稿(3篇)

儿童安全用药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儿童安全用药。

我们都知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在用药方面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因此,提高儿童安全用药意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儿童用药现状及问题1. 儿童用药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据统计,我国儿童用药不合理现象高达80%以上。

其中,滥用抗生素、不合理联合用药、过量用药等问题尤为突出。

2. 儿童用药知识匮乏。

许多家长对儿童用药知识了解不足,容易陷入误区,导致孩子用药不当。

3. 儿童用药安全隐患多。

由于儿童生理发育不完善,一些药物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二、儿童安全用药的重要性1. 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安全用药可以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儿童患病风险,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2. 提高家庭幸福感。

关注儿童安全用药,让家长放心,有助于提高家庭幸福感。

3. 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儿童安全用药,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如何确保儿童安全用药1. 增强家长和儿童的用药知识。

家长要认真学习儿童用药知识,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禁忌症,确保孩子用药安全。

2. 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给孩子用药时,要根据孩子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

3.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4. 注意药物保存。

药物要存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避免误食或误用。

5.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在给孩子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6.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家长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四、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安全用药1. 加强儿童用药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学校等要加大对儿童用药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安全用药的认识。

儿童用药安全知识演讲稿(3篇)

儿童用药安全知识演讲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儿童用药安全。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然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用药安全问题是每一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儿童用药安全知识。

一、儿童用药的重要性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因此,儿童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致死的儿童高达数千人。

因此,关注儿童用药安全,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二、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1. 合理用药:在为儿童用药时,应遵循“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则少用,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2. 对症下药:根据儿童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3. 剂量适宜:儿童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4. 安全用药: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身体造成损害的药物。

5. 个体化用药:每个儿童对药物的反应都有所不同,因此,用药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三、儿童常见用药误区1. 抗生素滥用:很多家长认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实际上,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2. 药物过量:为了追求快速见效,有些家长会擅自增加药物剂量,导致儿童出现药物中毒。

3. 药物混用: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快康复,会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 药物依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听话,会给孩子使用含有镇静剂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

四、如何确保儿童用药安全1. 家长学习用药知识:家长应主动学习儿童用药知识,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2. 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给儿童用药。

幼儿园服药安全教育教案(3篇)

幼儿园服药安全教育教案(3篇)

第1篇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安全用药的重要性,知道正确用药的方法。

2. 培养幼儿遵守用药规定的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增强幼儿对药品的辨识能力,学会辨别药品的种类和用途。

二、活动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药品图片、药品实物(如感冒药、消炎药等)2. 幼儿:了解家庭用药情况,有用药经验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药品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药品,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二)讲解安全用药的重要性1. 教师讲解药品的作用和副作用,让幼儿了解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2.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安全用药?”(三)正确用药的方法1. 教师讲解正确用药的方法,包括:a.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b.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用药;c. 服药时间、剂量要准确;d. 不得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2. 教师演示正确用药的方法,让幼儿跟随学习。

(四)辨别药品的种类和用途1. 教师出示药品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药品的名称和用途。

2. 教师讲解不同种类药品的用途,如感冒药、消炎药、止痛药等。

(五)案例分析1. 教师讲述一个因用药不当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让幼儿了解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2.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遵守用药规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向家长发放安全用药宣传资料,提醒家长关注幼儿的用药情况,共同保障幼儿的健康。

2.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我是小医生”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正确用药的方法。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安全用药的认识。

2. 通过家园共育,了解家长对幼儿安全用药教育的满意度。

3. 评估幼儿在活动后能否遵守用药规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药品的种类、用途和不良反应。

幼儿园安全教案《安全用药》

幼儿园安全教案《安全用药》

幼儿园安全教案《安全用药》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幼儿正确的用药观念,知道药品不是糖果,不能随意吃。

3. 教育幼儿遇到受伤或生病时,要告诉成人,不能自己用药。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认识基本的药物种类和标识。

2. 教育幼儿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药物的样本或图片,如感冒药、消炎药等。

2.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药物信息和注意事项。

3. 准备一些药品模拟道具,如药片、药水等,供幼儿观察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讲解一些幼儿熟悉的生病场景,引出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如:“当小兔子生病了,它应该怎么办呢?”2. 讲解药物知识:向幼儿介绍一些基本的药物种类,如感冒药、消炎药等,并讲解药物的作用和用途。

告诉幼儿药品不是糖果,不能随意吃。

3. 学习正确用药方法:教育幼儿在生病或受伤时,应该告诉成人,不能自己用药。

成人会给幼儿正确的药物和用法,并监督幼儿按时服药。

4. 注意事项:讲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告诉幼儿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告诉成人。

5.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学会在生病或受伤时,如何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能自己用药。

6.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并引导幼儿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

7. 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检查家中的药物,了解药物的名称、作用和用法,并提醒家长注意药物的过期时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安全用药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药品不是糖果,不能随意吃。

幼儿也学会了在生病或受伤时,如何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能自己用药。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对药物的副作用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

《安全用药》幼儿园教案

《安全用药》幼儿园教案

《安全用药》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知道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幼儿对药品的认知能力,能够辨别日常生活中的药品。

3. 教育幼儿遵守药品的使用规则,不随意尝试药品,不乱扔药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和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教育幼儿遵守药品的使用规则,不随意尝试药品,不乱扔药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药品模型、药品图片、药品实物等。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讲解药品模型,引起幼儿对药品的兴趣,引导幼儿关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讲解安全用药知识:向幼儿讲解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包括药品的名称、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互动环节: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药品知识,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4. 情境模拟:设置药品使用的情境,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正确的药品使用过程,增强幼儿对药品使用的认知。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幼儿总结安全用药的重点知识,让幼儿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药品使用规则。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中的药品,了解药品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并记录下来。

2. 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安全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药品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幼儿参观药店,了解药店的布局和药品的种类,让幼儿亲身体验药品的使用过程。

2. 开展药品知识小竞赛,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的安全用药知识。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掌握安全用药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教学延伸活动的参与度,综合评价幼儿对安全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幼儿园用药安全演讲稿(3篇)

幼儿园用药安全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我是XX幼儿园的一名教师,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幼儿园用药安全的话题。

药品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小朋友们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药品的代谢和反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用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幼儿园用药安全的问题。

一、认识药品,了解药品分类首先,我们要了解药品的分类。

药品主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的药品,这类药品具有潜在的副作用,需要医生根据病情开具。

非处方药则是指可以自行购买的药品,但也要注意按照说明书使用。

二、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1.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药品说明书是用药的重要依据,家长和老师们在使用药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等信息。

特别是针对儿童,更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指导使用。

2. 遵医嘱用药对于需要医生开具处方的药品,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不要自行给孩子增加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3. 注意药品的储存药品的储存对药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家长和老师们要确保药品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要妥善保管药品,防止儿童误食。

三、幼儿园用药安全注意事项1. 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幼儿园应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明确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责任人,确保药品的安全使用。

2. 加强药品知识培训家长和老师们要定期参加药品知识培训,提高自身对药品的认识,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3. 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在使用药品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反应,如出现过敏、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帮助。

4. 严格执行药品报备制度幼儿园应严格执行药品报备制度,及时向家长和相关部门报告药品使用情况,确保用药安全。

四、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保障幼儿用药安全1. 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关注幼儿用药安全家长和幼儿园要共同关注幼儿用药安全,定期交流药品使用情况,共同提高用药安全意识。

吃药安全教育幼儿园教案(3篇)

吃药安全教育幼儿园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药品的基本知识,认识到药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用药观念,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正确用药。

教学重点:1. 药品的基本知识。

2. 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药品的认识。

2. 学生如何正确用药。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药品实物或图片。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药品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药品,它是用来治疗疾病的。

”二、新课讲解1. 药品的基本知识(1)药品的种类: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药品的种类,如:抗生素、止痛药、感冒药等。

(2)药品的用途:教师讲解药品的用途,如: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等。

(3)药品的副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药品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等。

2. 安全用药的重要性(1)正确用药:教师讲解正确用药的方法,如:按照医嘱用药、注意用药时间等。

(2)合理用药:教师讲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如:避免滥用药品、不随意停药等。

(3)不良反应的处理:教师讲解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如:及时就医、咨询药师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药品滥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四、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正确用药的方法,如:如何拿药、如何用药等。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操作过程,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回家后,向家长询问家中药品的种类、用途和副作用,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药品的基本知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了药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了安全用药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合理用药课程21儿童合理用药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

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

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

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69%的人看不懂说明书,乱吃药者近4成,有近3成家长把成人药减量给小孩吃。

4、不规范处方行为和不合理用药,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

5、小儿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对药物易感性高,易受药害,影响生长发育。

6、小儿用药依从性差,缺乏必要的配合能力与表达能力,被动用药,滥用药物现象较成人突出。

7、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以及儿童自身对不良反应不能主观表达,容易被忽视或误判而引起伤害,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

儿童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期,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对药物也具有特殊的反应性。

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进行了解,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儿童解剖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是影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患儿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该特点。

(一)解剖生理特点: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儿童在外形上不断发生变化,组织器官和脏器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

1、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皮肤角化层薄,黏膜血管丰富,经皮、吸收药物较成人快而多,用药不当可因药物吸收过量导致中毒。

如用阿托品滴眼可产生严重全身反应;外用新霉素治疗烫伤可发生严重的听力减退;硼酸治疗湿疹可引起呕吐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等。

2、婴幼儿血脑屏障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地西泮、麻醉剂、吗啡类药如可待因和哌替啶等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

3、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体液所占的比例较大,会对给药后药物分布容积及药物效应强度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敏感,如应用利尿药后极易产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4、新生儿肝肾功能极度不成熟,尤其早产儿血浆蛋白亲和力低、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磺胺类药物,过量维生素K3 等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

(二)病理特点:1、小儿的皮肤黏膜娇嫩,屏障功能差,免疫功能不如成年人健全,易发生感染,且感染易扩散,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新生儿局部皮肤的轻微感染,如脐炎不及时处理即可能导致脓毒血症的发生。

2、儿童期易患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与成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较成人多见,但心脑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较成人少。

3、另外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反应也有差异。

胎龄小于35周,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在婴儿常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则发生大叶性肺炎等。

(三)心理特点:1、由于年幼儿童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治疗时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处理可能发生的药物相关事件。

2、儿童对于色彩鲜艳、形状可爱、味感好的药物更易接受,可据此特点制备适宜的制剂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

三、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儿童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的特点,尤其是肝肾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药动学)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

(一)吸收药物吸收入血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理化特征,而药物理化特征的影响在各年龄组基本一致,下面主要讨论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口服给药:一方面新生儿、婴幼儿胃酸缺乏或过低,酸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口服时吸收增强;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吸收减少。

另一方面新生儿胃蠕动差,胃排空时间延长达6~8小时(6~8个月才能接近成人水平),口服药物吸收的量难以预料,因此大多数新生儿患者宜采用胃肠道外给药。

2、透皮给药:新生儿、婴幼儿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且皮肤角化层薄,药物相对成人易透皮吸收,甚至可能出现中毒。

另外药物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导致炎症机会增多。

3、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由于小儿(学龄前儿童)臀部肌肉不发达、皮下脂肪少,以及局部血流量少,药物吸收不佳,过多注射,药物局部贮积、刺激,易造成局部继发感染。

4、直肠给药: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后,不经过肝肠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保证了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的有效性。

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吸收,适用剂型为栓剂和部分灌肠剂。

对于呕吐的婴儿和不愿口服用药的幼儿适用直肠给药。

(二)分布与成人比较,影响儿童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体液量、脂肪含量、血浆蛋白和血脑屏障。

1、体液量: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快,易造成水、电解质调节失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细胞外液含水量多,使得一些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导致药物最大效应变小,药物代谢、排泄变慢,应用时应注意加大负荷剂量,同时由于代谢慢,应减少维持剂量;细胞内液含水量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比成人高。

2、脂肪含量:脂肪含量的高低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分布。

儿童体脂肪与体重的比例低于成人,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

早产儿体脂含量仅为3%,足月儿12%,1岁时含量达30%,随后又降低,约至6岁后脂肪含量再次渐增,直到青春期。

新生儿脂肪含量低,脂溶性药物不能与脂肪充分结合,因而分布容积小,导致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易出现中毒。

脑组织富含脂质,婴幼儿脑占身体比例较成人大得多,同时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这就使脂溶性药物容易分布入脑,是婴幼儿易出现神经系统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3、血浆蛋白:儿童期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浓度较低,与药物结合能力弱,使得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其中的主要结合蛋白清蛋白在生命头6个月中水平最低,到1周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血浆蛋白本身与药物的亲和力也较弱,并且存在着较多的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到内源性代谢物(如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这些代谢物占据了清蛋白的结合位点,减少了结合容量,并可能诱导清蛋白构型变化,影响其对药物的亲和力,以上三个因素就影响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因此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水杨酸盐和地西泮应慎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4、血脑屏障:在婴幼儿期,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药物容易穿透,一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向脑组织转运增加的药物有:镇痛药(如全身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吗啡等)、四环素类及游离胆红素等;哌替啶的脑转运低于吗啡,婴儿脑摄入量和成人相似。

(三)代谢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和还原型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作用下进行,新生儿以上两种酶的活性仅为成年人的一半,新生儿和1岁以内婴儿酯性水解功能差,无论血浆或组织的酯酶活性都低,因此,阿司匹林、氨苄西林水解缓慢,产妇分娩时用局麻药可引起新生儿心脏和呼吸的抑制。

由于还原反应能力不足,如新生儿对氢化可的松的酮基还原成醇能力不够,故排泄多是氢化可的松的原形。

但肝酶诱导剂可促使肝微粒体酶提早成熟,因而代谢能力增强,使新生儿在常用药物剂量下疗效降低。

诱导剂一般在用药后几天到几周达到最大效应,停药10~30天后又恢复正常。

第Ⅱ相反应(结合反应):婴儿出生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由于该酶不足,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也显著减少,新生儿结合的反应主要靠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来代偿葡萄糖转化酶的不足,这就使得某些药物的代谢产物与成人不同。

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所以在出生前4个星期内要慎用或减少使用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并且适当调整给药剂量,否则会造成药物蓄积而中毒;婴儿大约出生1个月以上,药物在其体内的半衰期开始明显缩短(如苯妥英钠由9~42h缩短至5~7h,苯巴比妥由115h缩短至67h)。

但对于1~8岁的儿童,一些药物(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及部分磺胺药)半衰期比新生儿及成人短,因为此时期内,肝脏的体积与重量和体重相比,相对较大,儿童要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服用较多药量。

新生儿低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新生儿药物代谢有关酶活性低使药物代谢减慢,但同时存在的低血浆蛋白结合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趋向于加速其代谢(如给新生儿每日注射苯妥英钠10mg/kg,所达到的血浆浓度比成人低得多,仅为5mg/kg)。

总之,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多,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年龄对小儿代谢药物的影响:在出生时人的代谢能力最低,随着年龄增加,代谢酶系迅速发育。

有资料表明在6个月龄时肝脏进行Ⅰ相和Ⅱ相反应已和成人相当,随后代谢能力继续增加而超过成人水平,约在2~3岁时降到成人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