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二)
关于孔雀的基因遗传规律

关于孔雀的基因遗传规律长鳍型孔雀鱼的遗传(一):延长背延长背同缎带一样是属于显性遗传。
背鳍以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扩展、长度可及尾鳍;又有一倍体与二倍体之分,二倍体在背鳍与臀鳍的延展度大于一倍体。
通常,二倍体的延长背公鱼不利交配,而由延长背母鱼与一般形公鱼,或一倍体公鱼交配。
(一般型母鱼与一倍体公鱼交配亦可获得延长背的子代。
)若延长背鳍以L表示,一般型背鳍以l表示,那么延长背一倍体为Ll、延长背二倍体为LL、一般型为ll。
若拿二倍体母鱼与一般形公鱼交配,则F1子代全都是一倍体;若拿二倍体母鱼与一倍体公鱼交配,则F1子代皆为延长背的二倍体与一倍体。
若拿一倍体的母鱼与一般形公鱼交配,则F1子代有一半机会是一倍体;若拿一倍体母鱼与一倍体公鱼交配,则F1子代有一般形、延长背的二倍体与一倍体三种。
(不过,曾有大大表示这个理论在验证上可能有争议。
『这个理论的验证从普通体公鱼打二倍体母鱼是否子代全为一倍体即可得知而我有这样的实例结果却只有大约一半的子代有延长背表现延长背基因是显性体染色体没错但母鱼臀鳍拉长与否应该与一倍体二倍体无关而是和燕尾有些相同燕尾基因较强的会拉片..较弱的会拉根延长背基因应该也是相同的道理。
』)另外,若想同时获得延长背与缎带组合的子代,会以缎带型母鱼与延长背公鱼交配。
又,平行四边形的延长背只是让背鳍拉长,因为背鳍前三根鳍条都是短的。
若一开始能过滤C型缎带或鲨鱼背的母鱼为种鱼,并利用其子代继续交配,将可把背鳍拉到最高点。
换言之,配种操作与交配基因遗传过程如下:步骤一:缎带母鱼配延长背一倍体公鱼步骤二:缎带延长背一倍体母鱼配延长背一倍体公鱼步骤三:缎带延长背二倍体母鱼配延长背一倍体公鱼(或一般形公鱼)(P)[RrllXX]*[rrLlXY]母鱼基因: [Rrll]=Rl或rl二种公鱼基因: [rrLl]=rL或rl二种(F1) [RrLlXX] [RrllXX] [rrLlXX] [rrllXX][RrLlXY] [RrllXY] [rrLlXY] [rrllXY]根据先后次序为缎带一倍体、缎带;一倍体、普通型。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1. 基因突变:天空蓝孔雀鱼的外观颜色是由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
在普通的孔雀鱼中,体色主要由黑色素和黄色素决定,而天空蓝孔雀鱼中,黑色素的产生被抑制,导致其体色呈现蓝色。
2. 基因交叉: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突变是通过基因交叉传递给后代的。
当一只天空蓝孔雀鱼与普通的孔雀鱼交配时,其后代可能具有携带突变基因的可能性。
然后再通过基因交叉,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一部分后代。
3. 基因表达:天空蓝孔雀鱼的体色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的生成受到抑制,而蓝色素的生成则相对增加。
这种基因表达的差异导致了天空蓝孔雀鱼与普通孔雀鱼在体色上的区别。
总体来说,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可以归结为基因突变、基因交叉和基因表达等环节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天空蓝孔雀鱼的体色特征。
浅说《公开孔雀鱼的公式》

在我初读《公開孔雀魚的公式》一文(见附1)时,感觉有很多地方没法儿完全理解。
后经过查阅其它资料及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对该文有了一点基本的了解。
现就本人的这点粗浅认识,现现丑,望能起到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本人也是业余爱好者,受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制约,难免有说不明白和说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先从孔雀鱼的遗传基因说起。
据网上资料,孔雀鱼的染色体共有48条,雄雌鱼表示如下: 雄: 2N=48=46+XY雌:2N=48=46+XX其中46条为体染色体,XY(或XX)为性染色体。
一,有一类基因是通过46条中的体染色体遗传给后代的,这一类遗传包括:白子、真红眼、黄化.。
.。
等等,就是原文中称作“体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E”这一类型的基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这个基因表现的小鱼,一下生就带有这个特征表现,例如,黄化种的小鱼下生时就已经是黄色的了。
但由于这类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小鱼必须同时从父母那里都继承了这个基因,才会出现这种体色,如果只继承了父母一方的这个基因,则不会有这个体色的表现。
而只会隐含这个基因,故称“隐性基因",还以黄化(表示为gg)为例:1,若父母鱼都是黄化体表现,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F1仔鱼:gg gg 结果小鱼都是黄化体2,若雄亲鱼是黄化体表现,雌鱼是普通体的(反之亦然),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 (G表示和g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普通体染色体)----------F1仔鱼:gG gG 结果小鱼全都是带有黄化基因,但体色表现是普通体的鱼)3,若雄亲鱼同2,而雌亲鱼是带有黄化基因,但体色表现是普通体的鱼(即gG),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F1仔鱼:gg gG 结果小鱼里面有一半有黄化的表现,另一半带基因但无表现4,若雄亲鱼是带黄化基因但无表现的(gG),雌亲鱼同2的情况,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F1仔鱼:gG,GG GG,gG 结果小鱼有一半带黄化基因,但体色表现全是普通体。
孔雀鱼的饲养及培育技巧

孔雀鱼的饲养及培育技巧孔雀鱼的饲养及孔雀鱼培育技巧孔雀鱼(叉名凤尾)的饲养孔雀鱼的基本资料别名:彩虹鱼、百万鱼、凤尾鱼学名:Poecilia科种:鳉鱼科(胎生)产地:委内瑞拉、圭亚那、西印度群岛等地水温:22~24℃硬度:10-30dGHPh值:7.0-8.5食物:红线虫、水蚤及干饲料均可。
性情:性情温和、活泼好动孔雀鱼的形态特征该鱼体形修长,后部恻扁,有着非常漂亮的尾巴,该鱼雌雄鱼的体型和色彩差别较大。
雄鱼身体瘦小,体长4~5厘米。
背鳍较长,卜靖尖状,尾鳍宽而长约占全长的二分之一以上,尾柄长,大于尾柄高。
根据其尾鳍的形状,何分为上旬尾、下剑尾、双剑尾、琴尾、针尾、圆尾、旗尾、扇尾、三角尾,剪尾、尖尾)大尾等品种。
其身体及背鳍、尾鳍的颜色五彩缤纷,主要有红色、蓝色、黑色、黄色、绿色、虎皮色及杂色等。
有些雄鱼撇尾旬上有蓝黑色小圆斑,像孔雀的尾翎,故名。
雌鱼身体较粗壮:体长可达7厘米左右,体色暗淡,呈肉色,稍透明,背鳍和尾鳍的颜色较雄鱼逊色得多孔雀鱼是热带鱼中最普通、最为人们喜爱饲养的一种鱼。
它体小玲珑,活泼好动,雄鱼体长3厘米左右,其尾柄及尾鳍占身长的2/3左右;雌鱼体长可达6厘米,其尾柄及尾鳍占全身的1/2以上。
雄鱼体色斑斓多彩,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基调色为淡红、淡绿、淡黄、红、紫和孔雀蓝等。
尾鳍和体腹上有蓝红色圆斑,其周围有淡色环纹,似孔雀尾翎花色,故以得名。
背鳍短而高,尾鳍宽而长,并有琴尾、圆尾、上剑尾、下剑尾、叉尾、方形尾、火炬尾、齿尾、大尾等各种形状。
雌鱼较雄鱼体色逊色得多,多为单一银灰色,尾鳍上虽有一些花纹,均没有雄鱼的鲜艳。
雌鱼的各鳍均较雄鱼的短,但体长约为雄鱼的2倍。
孔雀鱼的繁殖力很强,经过人们长期杂交培育,产生了许多花色品种,千姿百态。
孔雀鱼的繁殖孔雀鱼属卵胎生鱼类。
繁殖力强,性成熟早,幼鱼经3-4个月饲养便进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后代,性成熟迟早与水温高低、饲养条件密切相关。
孔雀鱼品种――孔雀鱼的礼服系基因维持方法

孔雀鱼品种――孔雀鱼的礼服系基因维持方法【礼服】所谓的礼服,即是指腰身一段染有青蓝至深黑的光泽,不过这段腰身的颜色会受到带白金,半蓝化,粉红等基因影响色泽。
此外,它也是少数能使公母鱼都表现的基因【伴性基因】。
而礼服基因通常是作成素色尾,不过在东南亚地区,则有礼服马赛克的作出。
在维持上面,以往是利用礼服公鱼和蓝草尾母鱼杂交的方式来作。
而目前依据优势水族杨明湘先生多年饲育经验的结果,他鼓励我们利用礼服公鱼和粉红礼服母鱼来作维持,使用粉红母鱼可以让黄尾礼服的腰身加黑,改善现今白金系黄尾礼服腰身颜色过浅的缺陷(如利用草尾至少需三代以上,通常需作到五代,而且极易有尾色不均的情形产生)。
【各种礼服】市面上的礼服常见的为 1.德系黄尾礼服2.红尾礼服3.黑尾礼服4.蓝尾礼服5.霓虹礼服6.马赛克礼服。
一般而言,都是不同的体染色基因所致,我们可以把性染色基因当成是房子的基本架构,而体色染基因当成油漆。
因此上述的各式礼服都是一个样,蓝至黑的腰身配上素色的尾鳍,然而因为体染色体的影响,而由蓝、黑、红的不同。
【就像同样的房子漆上不同的油漆。
】下右图:各式各样的礼服如德系红尾礼服由礼服基因【房子】加上红尾基因【油漆】而成;日系红尾礼服-图7则由礼服基因【房子】加上红化基因、白金基因【油漆】而成,因此表现不太一样,而图8-日系红尾礼服则是由礼服基因【房子】加上红尾基因、白金基因【油漆】而成。
因此和图7有着不同的风格。
用基因来说,只挑公鱼,舍弃母鱼是为了保留第一代礼服公鱼上的Y基因,并不断用原系礼服母鱼的X基因,将异种蓝草尾的X基因淡化,所有孔雀鱼的异种维持法都遵循此理论。
再者,如德系黄尾礼服和马特利黄尾礼服其差别只在于马特利黄尾礼尾比德系黄尾礼服多了一组隐性的体染色体基因,马特利基因【油漆】。
你可以想象是黄尾礼服型的房子多涂了一层白色油漆的结果。
关于孔雀鱼的基因的问题

关于孔雀鱼的基因的问题第一篇:基因的種類-性染色體與限、伴性基因因為我不是相關科系的,所以我所舉的例子、所用的名詞、說明的觀念也許不是很恰當,甚至不正確。
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請大家當成一個可以討論參考的文章,不要將它當成專業的學術知識。
目前有關孔雀魚的基因研究,都是建立在下面幾個前提下,我想這個前提也不會有錯,不然很多理論與所次發生的現象都沒有辦法說明。
1.孔雀魚的性染色體與人類相同是[XY]型2.體染色體上的基因有十多條以上上面兩個前提中提到了性染色體與體染色體,接下來說明一下,基因(Genes)上的染色體主要可以歸類於兩種,一種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基因代號是[Y]及[X],也就是性染色體。
而非性染色體的就稱他做體染色體。
先說明一下性染色體[XY]:複習一下,國中有學過,男女性別的決定是在[XY]染色體上的,所以當公母結合之後,細胞產生減數分裂(減數分裂即是二倍體轉變成一倍體的過程),由父母雙方各提供一個染色體,經過再結合之後產生新的性染色體:媽媽的性染色體(XX)->(X+X) 爸爸的性染色體(XY)->(X+Y)兒子(XY):由爸爸提供Y基因,媽媽提供X基因女兒(XX):由爸爸提供X基因,媽媽提供X基因上列可以看到,兒子遺傳了由父親給的Y基因,而X基因必由母魚給定。
而女兒因為沒有Y 基因,所以XX基因各由父母親給定。
只有公魚才會有Y基因,也就是說Y基因是決定性別的因素。
接下來說明一下性染色體在孔雀魚上的作用情形。
日本藍基因是帶在公魚身上的基因,因此把公魚的性染色體符號標成[XY(J)],其中[Y(J)]代表帶有日本藍(JAPAN BLUE)表現的Y染色體。
日本藍母魚[XX]x[XY(J)]日本藍公魚仔魚公[XY(J)]仔魚母[XX]可以看到,僅僅有公魚遺傳到了[Y(J)]的形式,也就是說日本藍只會表現在公魚身上。
這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Y基因只會遺傳給公魚。
因此我們就叫這種只會在公魚身上表現的基因,稱做限性基因。
孔雀鱼部分基因解析

孔雀鱼部分基因解析没有太详细的总结,今后会系统的整理好一份供大家研究一、孔雀鱼的某一个特点,如红眼、黑眼、黄化体、正常灰体色、礼服的蓝黑色尾柄、马赛克尾部特有的图案、蛇纹身体特有的图案、扇圆尾形、双剑尾型、茅尾型,以及盐度耐受行等,分别称为一个个的“性状”,每个性状由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控制,每个基因都成对存在于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某一相同位点上,称为等位基因。
鱼只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了它的基因型,而外部性状及可通过理化手段检测的性状共同构成了它的表现型。
在遗传学图解中常常把控制某一特定性状的等位基因用双写字母写出,来表示针对这一性状的基因型。
在遗传学研究中还有一些常用的符号及其含义是:“P”表示亲本;“F1”表示杂交一代;“F2”表示杂交二代;“X”表示杂交。
“☇”表示母本;“☈”表示父本。
二、下面是品系间相容的讨论原著:Jim Alderson在进行杂交时,我们会希望找一个确定可以提供欲求表现型的品系.然而约有80%-90%的杂交结果会产生表现型界于种公与种母之间的子代,因此在选择哪些品系进行杂交时,最好是找对可以相辅相成的品种.在这去几十年的经验里,我已整理出哪几种品系相互交配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如今这些组合已成为我育种计划中重要的骨干.以下为一些确定能产生不错结果的组合,这些组合已经过多次的实验证明,的确能达到目的.单色红色系+红尾礼服:以金色身体的单色红色系雄鱼跟灰色身体的红尾礼服交配可以强化红尾礼服系统,在第一代即能产生100%的红尾礼服.接着我会淘汰F1所有的母鱼,然后将雄鱼与原灰色身体的红尾礼服(gray bodied HB red)来母鱼交配.产生的子代较差的为体色较浅的礼服雄鱼,在此只需保留体色最深的母鱼.(如果你想作出好的灰红色系,可以保留一些F1母鱼,将之与原单色红色系雄鱼交配,子代25%为灰红色系)单色红色系与白子(albino):可以用金色身体单色红雄鱼与白子母鱼交配,以强化白子系统.F1为100%灰红,接着选出表现型佳的灰红雄鱼与原系统白子母鱼交配.理论上可以得到30%的白子后代,但在我的经验里比例大约在25-30%之间.这些白子个体可以自交3-4代,不会有不孕或交尾力不强的现像.紫色系与绿色系:这样的组合双向都会得到一些极佳的蓝色个体.紫色为显性,理论上会加深绿色的表现.基于这点,选出体色最亮的蓝色雄鱼个体与紫色系母鱼交配以作出较大型且较好的绿色系.如果要强化紫色系,可以用紫色雄鱼跟绿乙母鱼交配.在杂交第一代中选择母鱼的方法如下,先在晚上把灯关掉,用手电筒照射鱼体,绿色系母鱼身体基部会发绿光,紫色母鱼则为紫光.黄色蛇纹与AOC礼服:利用蛇纹雄鱼与AOC礼服母鱼交配,可以强化AOC礼服尾部的色斑.在我的系统中礼服基因在X上且为显性,这表示小代将会是100%礼服.选出最佳的雄鱼与原AOC礼服母虫交配.我会在AOC礼服系统自交5-6代后就作一次这样的杂交.象牙白礼服(HB pastel)与象牙白(pastel)品系:以金色系象牙白(golden pastel)雄鱼与象牙白礼服(HB pastel)母鱼交配,可以强化象牙白系统的体形和色泽.得到的F1子代,其灰色象牙白礼服(gray bodied HB pastel)个体将会消失.选出最佳的雄鱼与原来的金色系象牙白母鱼交配,子代会有50%的金色系象牙白个体出现,由此得到的个体会比原象牙白系统更大且便有活力.蓝绿双色与黄色蛇纹:挑出最大的蓝绿双色雄鱼(不必担心其花纹样式),与蛇纹母鱼交配.取其子代的雄鱼跟双色的母鱼交配,我以这样的方法得到许多不错的蓝绿双色系统.三、孔雀鱼品系分类整理★纹路系☆☆☆草尾☆☆☆(GRASS)尾巴上有细点,每一点之间没有连接粉红/蓝/七彩/红/日本蓝/银河蓝/白子蓝/银河黄/日本白草尾/金属蓝/日本蓝红草...及相关的缎带(Ribbon)、燕尾(Swallow)及白子(Albino)品系。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一)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一)孔雀鱼自从来到中国一直备受国人宠爱。
很多人饲养热带鱼正是从孔雀鱼开始的,由于孔雀鱼具有活泼可爱的外部特征,让您一看就感到爱不释手。
那么,大家都知道,饲养孔雀鱼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开始接触热带鱼的人,没有什么经验,饲养孔雀鱼是因为孔雀鱼“好养”。
而另一种是对热带鱼有很深的热爱,并且对孔雀鱼是情有独钟。
这种人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养好”孔雀鱼。
那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好”孔雀鱼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于将自己的房子的一室变成了专门的鱼房。
随着时间的推移,饲养的种类越来越多,用来饲养孔雀鱼的鱼缸也随之增加。
这种人着迷孔雀鱼的地方就不再局限于“好养”“容易繁殖”,而是孔雀鱼的遗传基因。
可以利用基因和遗传方面的知识自己创造出新的品种,或者最大限度发挥一个品种的长处,令孔雀鱼更加美丽,几乎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那么,其实饲养动物都一样,无论是饲养信鸽的,饲养赛马的,饲养孔雀鱼的,饲养金鱼的,这些玩家到头来所玩的,所着迷的就已经不是饲养的动物本身,用玩家自己的话就是“玩基因”。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玩家所玩的都是以基因、遗传作为手段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品种。
那么想达到这种程度就需要了解大量的关于遗传学的知识。
那么,我就分几批,给大家介绍一下孔雀鱼的基因、染色体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遗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几个概念: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
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
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转录、表达,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
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和信息性。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二)
上次对孔雀鱼的染色体和基因已经做过说明,那么,这些染色体和基因又是如何对孔雀鱼的遗传方面产生的影响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孔雀鱼的遗传基因走向。
上次说过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一个DNA当中又存在着上万个遗传因子,这个遗传因子又名基因。
在基因里面记载了生命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复制给一个新的生命体,使其具有与上一代具有同样体征、相貌、体质等特质。
即使是疾病也一样会复制到下一代的身体中。
这种复制就是遗传。
这次集中对孔雀鱼的性染色体进行讲解。
性染色体不只是决定性别
孔雀鱼具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剩下的一对就是性染色体。
孔雀鱼的性染色体又碰巧与人类相同,分为两种,一种为X染色体,一种Y染色体。
雌性孔雀鱼只具有X染色体,就是XX,而雄性孔雀鱼的染色体为XY。
这个大家应该已经比较熟悉。
性染色体除了决定性别以为,对遗传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黄金孔雀鱼,白子(RRE)孔雀鱼等基因一般都存在于孔雀鱼的常染色体上。
而遗传孔雀鱼的色彩,模样等外貌特征的基因多数都存在于孔雀鱼的性染色体上。
然而,性染色体的遗传又分为限行遗传和伴随性遗传。
孔雀鱼大家都知道,从观赏角度讲,公鱼是比母鱼漂亮的多。
大多数的公鱼都是花枝招展,而母鱼显得格外低调。
这是因为孔雀鱼的模样、花纹、颜色等身体表面的表现都来自于孔雀鱼的性染色体有关。
那么,从孔雀鱼的公鱼都是丰富多彩的,而母鱼却是多数相貌平平这一点可以说明公鱼在外表上的遗传基因要强于母鱼。
那么,母鱼充当载体就没有遗传基因吗?也不是,只不过公鱼与母鱼的搭配期间,由于品种的不同,遗传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基因互换等情况。
例如,孔雀鱼中公鱼的体表花纹、模样很多都是遗传自公鱼。
这就说明,这种遗传基因隐藏于公鱼的Y染色体内,而母鱼的X染色体不具备遗传因素,或者具备遗传因素但是不是主要的遗传部分,再或者母鱼的遗传因子属于隐性遗传等等。
例如:孔雀鱼的蛇王、白金、日本蓝等。
这种鱼的母鱼模样不明显,都是公鱼向公鱼遗传。
就是说蛇王孔雀鱼所生的小鱼,公鱼模样大多与亲鱼的公鱼类似,而母鱼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的相貌特征。
但这并不能说明母鱼就不具备遗传功能,也有的鱼的遗传是来自于母鱼的X染色体的。
例如:礼服系列孔雀鱼,或者马赛克孔雀鱼和草尾孔雀鱼的母鱼身上一样具备遗传基因,如果与其他品系的孔雀鱼交配,得到的F1子代就会带有亲鱼母鱼的特征。
这种,单单遗传于公鱼的Y染色体和单单遗传于母鱼X染色体的这种遗传方式就叫做限性遗传。
另一种叫做伴随性遗传。
就是说子代的遗传基因来自于公鱼和母鱼的基因组合。
这种基因与上面的只遗传于X染色体或者Y染色体的不同,是来自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基因组合形成的遗传方式,叫做伴随性遗传。
例如马赛克孔雀鱼和草尾孔雀鱼的遗传方式都是来自于亲鱼的公鱼和母鱼的基因组合而成的。
所以,如果将限性遗传的孔雀鱼与伴随性遗传的孔雀鱼进行交配的时候,得到的F1子代当中大部分都是身体的模样遗传于亲鱼的公鱼,而尾部的模样和形状等遗传于亲鱼的母鱼。
这里面如果讲得太深笔者也有很多解释不通和很繁琐的地方,所以,如果您希望利用杂交的方式做出自己理想的孔雀鱼的话,记住上面的这个模式会非常方便。
这个就跟前面文章里面的一句话“公鱼头母鱼尾”出现的重合。
也都是专业养家所得出的经验之谈,大家都可以放心借鉴。
今天就写到这,关于遗传方面的问题,下面还会继续与大家分享。
如有其他意见,请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