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中的实际经济1

合集下载

XXX《西方经济学》模拟测试题1-4参考答案

XXX《西方经济学》模拟测试题1-4参考答案

XXX《西方经济学》模拟测试题1-4参考答案1.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为a。

2.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指的是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如果一个企业提高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总收益减少,这意味着该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c。

4.劳动力总量包括工作年龄人口中的所有就业者和失业者。

因此,正确答案为b。

5.在均衡价格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因此,正确答案为c。

6.如果要使总产量达到最大,则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应该使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因此,正确答案为a。

7.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一人多消费其它人就要少消费。

因此,正确答案为c。

8.在短期,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递增。

因此,正确答案为a。

9.根据凯恩斯的黏性工资理论,当劳动的供大于求时,名义工资滞后下降。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0.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消费减少。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2.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3.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4.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一、文章改写:a。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b。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和个人幸福也会得到提升。

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c。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等。

d。

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可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等。

15.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条件下,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判断正误题:1.√2.×(应为“小于”)3.√4.√5.×(应为“无差异曲线切消费可能线的斜率等于价格比率”)6.√7.√8.×(应为“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找到工作”)9.√11.×(应为“等于平均成本时”)三、填空题:1.实证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事实本身)”,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好坏)”。

生活中的经济学一试题与答案

生活中的经济学一试题与答案

一、有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B.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C.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收入已经很高,人们希望有闲暇替代工作;D.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继续增加工资则劳动的供给开始减少。

正确答案:A垄断厂商把商品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

以上我们称之为:A.一级差别定价B.二级差别定价C.三级差别定价D.四级差别定价正确答案:B菲利普斯曲线的思想是菲利普斯在哪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A.《出门散步的经济学》B.《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C.《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D.《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D小明吃一个苹果的效用为3,吃两个苹果的效用为7,吃三个苹果的效用为5,则第三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A.1B.C.-2D.-1正确答案:C属于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是:A.萨缪尔森B.索洛C.弗里德曼D.卢卡斯正确答案:C在对消费者征税时,税收最终更多由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承担?A.生产者消费者C.平均负担D.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D根据等边际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等边际法则说的是实现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的基本条件;B.根据等边际法则我们应该这样安排自己的消费,即在每一种物品上所支出的最后1美元,都能给我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

C.消费的每一种物品,最后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D.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美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那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可以是总效用增加。

正确答案:C比较下列哪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A.大米B.白菜C.点心D.面粉正确答案:C一般来说,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公共物品:A.道路、桥梁B.国家安全C.义务教育D.房地产D国家发改委本次对日本12家企业开出了史上最重的一个罚单,不管是从被揪出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处罚的金额来看,都破了《反垄断法》出台以来的纪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引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体系
思考与讨论 长期与短期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曼昆《宏观经济学》有长期(超长
期)与短期区分? 宏观经济学的长期与短期与微观经济学有
何不同?
1、从微观经济学来看:
Q=f(K,L) 短期:部分要素可变,厂商规模不变。 长期:所有要素可变,厂商规模可变。
比率
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取对数 再求导:
% Change in M + % Change in V = % Change in P + % Change in Y
M变动百分比+V变动百分比=P变动百分比+Y变动百分比
三、二分法与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 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 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经济,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 理论和货币理论。
货币需求函数
(M/P)d = k Y
M / P=k Y
M(1/k)=P Y
M V=P Y
(V=1/k)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货币数量论: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 量决定了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
货币数量论两个方程的区别:
(1)传统货币数量方程(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 方程):MV=PT( MV=PY);强调货币流通手段 与支付作用,M为货币供给数量。
M V = P T
Money Velocity = Price Output
M V = P Y
交易数量方程式:费雪方程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
M ×V
=P×T
从交易到收入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
M× V

Mathematica 建模1: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Mathematica 建模1: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a0 , a1 , a2 , a3 , , an ,
其中 a 0 表示你开户时的存款 1000 元。 设 r 为年利率,由于 an1 an r an ,所以我们得到存款问题的数学模型
a n1 (1 r) a n a0 1000
n 1, 2, 3,
(1)
2 a n
4.9 5.243 5.61001 6.00271 6.4229 6.8725
3 a n
0.343 0.36701 0.392701 0.42019 0.449603 0.481075


请仔细观察, 差分表中的各列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 观察各列
之间的比值)? 解释这一现象的实际意义. 为了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差分的意义,我们观察一组物理实验数据。 让物体沿 着光滑斜面滑下来,记录在 1 秒末,2 秒末,„ 等时刻的累积滑行距离,得到距 离数列 S={ s0 , s1 , s 2 , s 3 , , s n }。 当年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来模拟自由落体 运动。在这个实验中,一阶差分 s k s k 1 s k 表示在第 k 秒之内物体走过的距 离,也就是在第 k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可以记成 v k 。于是我们得到了下滑 运动的速度数列 V= s k { v0 , v1 , v2 , v3 , , vn }。 S 的二阶差分就是 V 的一
2. 购房抵押贷款模型
a n 1 (1 r) a n x a 0 600000
x r
由定解条件
1 r, b x 可确定常数 c a0 . 代入通解中,知
(1 r ) n 1 a n a0 (1 r ) x r
n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课后答案和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课后答案和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篇导言第1章宏观经济学科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货币系统:它是什么?如何起作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开放的经济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8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第10章经济波动导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篇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专题第15章一个经济波动的动态模型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金融系统:机会与危险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消费和投资的微观基础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附录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列表内容简介本书是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案例研究一中国过去30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案例研究一中国过去30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案例研究一:中国过去30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相对于解放以后1953-1977年的经济的大起大落而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较为平稳的高速增长时期,如图1。

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波动幅度更小,是典型的黄金增长时期。

从增长时间来看,在所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中算是非常罕见的。

在可以比较的大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看,美国从1870-1910年代前后完成工业化,基本上维持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超过6%,而新加坡、日本、韩国虽然增速较高,最高时平均增速也能超过10%以上,但波动幅度显著高于中国。

图1:1953-2011年中国GDP增长速度1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了吗?国民经济增速今年以来逐季下行,照此势头,明年经济增长会不会进入“8”的轨道?未来还能否续写高速增长的奇迹?请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的判断。

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增长了30年,今后8%—9%的增长应该是常态,而且越往后越会逐步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就像一个人的发育,在青春期迅速抽条长个儿,以后就会逐步稳定下来。

(1)经济增速仍处合理区间,明年经济增速即使再回落也不会到8%以下记者:今年一至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分别为9.7%、9.5%和9.1%,这种逐季下行的走势是因为受到世界经济影响,还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调控?王一鸣: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淡出和由此带来的需求因素变化,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

我们不能将政策刺激下的两位数增长率作为一种常态。

从全年看,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与潜在增长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在世界范围比较,中国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还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导到调整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效益上来。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经济增长率 ∗ 本时期的GDP相对于上一个时期的GDP所增加的百分比。
• 下表考察世界一些国家的经历,说明13个国家 人均实际GDP。人均实际GDP表明各国生活水平差距 大。
• 这些数据表明,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并不能保证它 们将来也是最富有的,而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也不是注 定永远处于贫穷状态。用什么因素解释长期中的这些 变化呢?
• ③ 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 高的。(产业结构升级)
• ④ 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 迅速改变。(城市化) 结构特征
• ⑤ 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 扩大。(运输和通讯)
• ⑥ 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 衡的。(3/4处于落后) 国际扩散特征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一个明确
的可以度量的标准,表
示一国潜在GDP的增加。
增长率
投资(占GDP百分比)
0% 1% 2% 3% 4% 5% 6% 7% 8%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960-1991年增长率
1960-1991年投资
★来自外国的投资
国内居民储蓄并不是一国投资于新资本的唯 一办法,外商投资具有同等效力。
一个有效的法院体系、忠 诚的政府官员和政治稳定 的国家。
4.自由贸易
内向型政策(朝鲜) 外向型政策(中国)
5.研究与开发
政府作为: A.创造及传播知识技术 (政府对飞机火箭技术的支持与鼓励) B.专利制度 (保护知识产权)
6.人口增长
A.使自然资源紧张?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事实上人类创造力的增长抵消了人口增长 所产生的影响
假定: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家庭,企业) 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K,L) 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4、储蓄率不变; 5、不存在技术进步; 6、人口增长率不变,且等于劳动增长率。
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Y=F(K,L)
1. 对所有K>0,L>0,F呈现出对每一种投入的正且递减的边际产品 2. F规模报酬不变 3. 随着资本趋于0,资本的边际产品趋于无穷大;若资本趋于无穷大,则资
B.淡化了资本存量
人口增加,每人占 用资本存量更稀薄, 人均GDP降低
人口增加,教育体 系负担重(高校扩 招)
C.促进技术进步
世界人口增长一直 是技术进步和经济 繁荣的发动机。
机制简单。一家五 个儿子的与一家一 个儿子的情况。
• 小问题 • 1.一国的GDP水平衡量什么?GDP的增长率
衡量什么?你愿意生活在一个高GDP水平而 低增长率的国家,还是生活在一个低水平 而高增长率的国家?
• 计算
• 在1990-1994年间,据估算,GDP增加7.3%,资本 存量增加了6.6%,劳动力——根据教育的提高进 行了调整——增加了5.4%。如果资本在产出中的 份额是30%,劳动是70%,那么,这一时期全要素 生产率增加的百分比是多少呢?
• 六、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H):无形资本,指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
劳动力数量增加的来源 人口的增加 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 劳动时间的增加
• 生产函数
• 常用生产函数描述投入量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假设Y代表产量,L代表劳动量,K代表物质资本量,H代表
人 力资本量,N代表自然资源量。
分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国有价证券投资。
——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较外 商直接投资,即FDI ——一个美国人可以购买中国公司的股票, 或者中国公司用出售股票的收入来建立一个 新工厂,用外币筹资,但由国内居民经营的 投资称外国有价证券投资。
世界银行/国
际货币基金 组织
2.教育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成功 至少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 要。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 往往投资与经济增长 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 正相关。如下页图示。 国家增长更快的特性。(延
伸: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韩国 新加坡 日本 以色列 加拿大 巴西 联邦德国 墨西哥 英国 尼日利亚 美国 印度 孟加拉国 智利 卢旺达
韩国 新加坡 日本 以色列 加拿大 巴西 联邦德国 墨西哥 英国 尼日利亚 美国 印度 孟加拉国 智利 卢旺达
• 2.高储蓄率引起了暂时的高增长还是永远 的高增长?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GDP的增加。
• 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 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 上升,不断增长。
• 这种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 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 意识相应调整基础之上。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①人均产量和人口高增长。
• ② 生产率本身的迅速增长 数量特征
• 二、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 对各国生活水平悬殊的解释可归结为一个词—— 生产率。
• 1.生产率为何重要 生产率——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
与劳务的数量。 (其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举例:鲁滨逊漂流记;古代与现代居民的生活水平
• 2.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
同样,沿用鲁滨逊的例子。 例如,如果他有更多渔具,如果他学到了最好的 捕鱼技术,如果岛上有丰富的鱼的供给,如果他找到 了岛上捕鱼的最好的地方,他在捕鱼方面就会做得更 好,生活也就更好。 这每一种鲁滨逊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我们称之 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对个人有益:在美国,从历 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 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
对社会有益:正外部性。例 如,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会产 生一些有关如何最好地生产 物品与劳务的新思想。社会 上别的人都可借鉴。(人才 外流)
3.产权和政治稳定
加快经济增长的另一个 办法——保护产权,促进 政治稳定。
交易费用。 (为什么中国商人不爱露 富)
(如图)
GDP
长期增长趋势:向上倾斜的 曲线表示潜在的生产能力不 断增加的过程。短期有可能 偏离,可用两个参数来刻画 ,一是斜率,一是截距。
★ 经济发展:一个比较
BC
复杂的质的概念,表明
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处
A
于长期增加的状况的结果。
A.经济增长——“速度”指标。 经济发展 ——“水平”指标。
大部分来自资本、劳动等投入的增加。
因此,克鲁格曼认为东亚的经济增长 是无法持久的。
随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他的观点 提供了一定经验依据。
表2 杨测算的各国(地区)年均全要素生产率 国家(地区) 时间 TFP增长率 国家(地区) 时间 TFP增长率
香港 1966-1991 2.3 %
美国 1947-1973 1.4 %
•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进行了理论思考
• 郑玉歆(1999) 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 论,但未给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估 算。
• 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 提出我国经济存 在效率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 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给出 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 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
• 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2 — 199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率为0.13 %。
•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 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 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 1.14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
长期中的实际经济
生产与增长
❖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 二、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 三、促进生产率增加的公共政策 ❖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 ❖ 五、全要素生产率TFP ❖ 六、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 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出的 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 值的增加或其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 三、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
• 已知社会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那么,哪些政府政策可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
1.储蓄和投资
★收益递减和追赶效益
储蓄和投资,通过增 加物质资本提高生产 率。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 增加,从每一单位额外投入 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设s为该经济的储蓄率,0≤s≤1。 两部门经济中,c=(1-s)y,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部分。
因此,y=(1-s)y + i 可推导出:i=sy=sf(k) 即一个经济的投资等于它的储
蓄,这正是产品市场实现均衡时的情况。
B.经济增长——生产能力与实际收入的 增长。
经济发展——很多方面,如制度、结 构、技术进步、自然条件、地理位置、 资源配置和文化教育以及福利保障,甚 至平均人口寿命等。
C.经济增长——研究一定时期内(一般是逐年的)经济 活动的变动。
经济发展——研究更长时间的经济变动。
• 五、全要素生产率TFP
• 早期的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和劳力因素 决定:GDP = K + L • 后来认为科学技术,制度改变,以及其他因素也起很大作 用。前两个要素以外的经济增长因素占GDP比率就称为全要素
生 产率。
衡量产出/投入比。例如,投入均变为原来的2倍,而产出 变为原来的3倍,那么其中的2倍是由投入的变化带来的,而另 外1倍是由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
• 不能用资本与劳动增加解释的那一部分增长被称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