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化学平衡-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4-化学平衡-教案1

人教-选修4-化学平衡-教案1

人教-选修4-化学平衡 教案
一: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形成,能判断达到平衡的标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溶解溶解平衡的建立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可逆反应,通过对可逆反应特征的分析,
得出化学平衡状态,并通过分析平衡状态的特点引出平衡状态的标志,进而引入实际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微观世界化学的变化,体会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思路
三、教学内容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能让学生在充实的学生情境中满足于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也达到了探究的教学目的。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均衡第三节化学均衡(五课时)第一课时教育目标知识与技术:1、理解化学均衡状态等基本看法。

2、理解化学均衡状态产生的条件、合用限制、特点。

过程与形式:1、用化学均衡状态的特点判定可逆反响能否抵达化学均衡状态,从而提升判定均衡状态、非均衡状态的本事。

2、利用旧知识,增强新知识的运用,培育学生慎重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习惯。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均衡的动向特点,浸透僵持一致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教育。

2、经过溶解均衡、化学均衡、可逆反响之间的联系,提升知识的总结概括本事。

教育要点:化学均衡的看法及特点教育难点:化学均衡状态的判定教育形式:概括总结,提取升华教育过程:[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响?可逆反响有哪些特点?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响目标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响目标进行的化学反响,叫可逆反应。

可逆反响的特点:条件一致、反响同时、目标僵持[思虑]:化学反响速率研究反响的快慢,研究一个化学反响还需要议论哪些内容?还需要研究化学反响进行的程度——化学均衡[议论]:可逆反响为何有“度”的限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必定温度下,将必定质量的蔗糖溶于 100mL水的过程如右图,蔗糖在溶解时,一方面,蔗糖份子不停走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同时溶液中的蔗糖份子又不停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群集成为晶体溶解蔗糖晶体蔗糖溶液结晶过程分析:①、开始时:v〔溶解〕,v〔结晶〕=②、过程中:v〔溶解〕,v〔结晶〕③、一准时间后〔产生饱和溶液〕:v〔溶解〕v〔结晶〕,成立溶解均衡,产生饱和溶液,v〔溶解〕等于v〔结晶〕,即溶解的蔗糖的质量与结晶的蔗糖质量相当,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了议论:在必定条件下,抵达溶解均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能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能否逗留?晶体质量和溶液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但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未逗留,v溶解=v结晶≠0,蔗糖溶解多少则结晶多少。

“度”的产生—耗费量等于生成量,量上不再变化【板书】一、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在反响CO+H2O CO2+H2中,将0.01molCO和2的密闭容器中,反响状况为例分析v0.01molHO(g)通入1L1、反响刚开始时:v正反响物浓度,正反响速率v正=v生成物浓度为,逆反响速率为v逆t1t2、反响过程中:反响物浓度,正反响速率生成物浓度,逆反响速率3、一准时间后〔达均衡状态〕:定然出现,正反响速率=逆反响速率〔t时辰后,v=v1正逆即正反响耗费的量与逆反响生成的量相当,反响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均衡〕。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时的特点和条件,并能够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

2.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的分析。

4. 教学内容和步骤4.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1)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2)讲解平衡位置的静态和动态理解,以及平衡状态的特点。

(3)介绍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演示平衡常数的计算过程。

(3)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介绍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以及催化剂等。

(2)讲解这些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影响机制。

(3)通过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4.4 习题训练(1)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2)课堂讲解和解析习题,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工具和材料•教学投影仪和电脑;•演示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习题练习册。

6. 教学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习题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学习笔记的评估。

7. 参考资料•《化学》教科书;•《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教材;•网络资源:化学平衡相关的学习视频、文章等。

以上是化学平衡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判别方法,理解Le Chatelier原理,能够解答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结果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化学平衡三、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的定义和表达式2.化学平衡的判别方法3. Le Chatelier原理四、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判别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打开瓶盖时啤酒中二氧化碳的逸出情况。

然后提问:为什么不久之后,啤酒中仍然会有小气泡从瓶底冒出来?2.知识讲授(30分钟)3.实验操作(60分钟)3.1实验前准备教师将实验所需物品准备齐全,并将实验操作步骤写在黑板上。

3.2实验过程(1)将一定质量的固态盐酸放入试管中;(2)加入少量蒸馏水,轻轻震荡溶解;(3)将试管装入试管架上;(4)向试管中连续加入蒸馏水,观察溶液的变化。

4.实验结果和分析(20分钟)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盐酸与蒸馏水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等。

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平衡的判别方法。

5.讨论和总结(20分钟)学生讨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溶液是否达到化学平衡,并总结判别化学平衡的方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判别方法,并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进行对比。

6.作业布置(10分钟)作业可以设计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评估。

2.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评估。

3.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对化学平衡有较好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判别化学平衡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化学平衡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化学平衡[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4篇)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4篇)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4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班级:姓名:组别:主备人:裴拥爱编号:7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化学导学案【课题】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学习目标】1.深化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会将其转化为对应图像2.通过探究掌握几类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重点、难点】图像与平衡知识的结合【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方法归纳】处理图像问题的步骤:一看轴(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零点的意义),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等),六想规律(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和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七作判断,做出答案。

【合作探究案】探究一:浓度(物质的量)-时间图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探究二:速率-时间图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C.X、Y、Z、W皆非气体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探究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一可逆反应m A(s)+n B(g)e C(g)+f 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B.达平衡后,若升温,平衡左移C.化学方程式中n>e+fD.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探究四:含量-温度-压强图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2Z(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效果检测】1.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

化学:2.3《化学平衡》教案(人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教案(人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教案(人教版选修4)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对化学平衡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多媒体资源的辅助性和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体现。

特别是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难点时,学生做题的兴趣很高,讲解时有恍然大悟的表情,说明很有收获。

教学中有几点要着重说明首先,分析完[例4]的答案时,有学生提出化学考试最多两个选项,而此题是三个选项,所以他们在做题时受到了影响而忽略了一个选项而做错。

学生这么说也有道理,但我认为这恰好可以用新课标的理念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学习中要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要有自信,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化学考试一般是1-2个选项,但应该做好课堂教学和考试的区别。

我认为以后在课堂精选练习时,可以适当的类似【例4】一样处理。

第二、虽然溶解平衡可以很流畅的迁移出化学平衡的建立及特征,但结合选修化学的学生的基础,溶解平衡的内容不难理解,所以溶解平衡的建立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分析的简单一些。

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新教材关于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没有写出具体的文字,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归纳整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们讨论总结的时间,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时间有点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一下预习的重要,最好能够列出提纲引导学生把辅助材料《第二教材》的相关习题提前练习,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领悟和归纳会更快更从容,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课后和其他老师讨论时指出,本节课没有提出平衡建立的途径问题,认为这也是平衡的特征之一。

我认为途径和平衡常数都是化学平衡的特征,考虑到在后几个课时会专门学习“等效平衡”,那时对化学平衡建立的途径问题会具体详细分析,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在本课时没有提出相关问题,那么在总复习时会统一总结。

附页:课堂例题【例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C. 单位时间生成B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相等(数值)D. 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2nmolC【例2】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 N2+3H2 3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例3】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气)+Q(气) R(气)+S(气) ,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B .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C.反应容器内P、Q、R、S共存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例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A(固)+3B(气)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其中只有B气体有颜色)()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分子量D.气体的颜色随堂练习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2NO + O2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2)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6)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2D(固)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 3amolB ⑧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A.②⑧B.②⑤⑧C.①③④⑦D.②⑤⑥⑧答案:例题1、AD 2、AC 3、A 4、BCD 练习1、√√×√×√ 2、A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分析]气体的浓度对平衡有影响;只有参加反应的微粒才有可能对平衡产生影响。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化学平衡的建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平衡不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实际应用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平衡问题
【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种平衡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环境、生态等平衡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27中“生命元素”在人体中为此着平衡,其含量由生命活动需要而定,既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理、讨论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表示。

如:H 2 + I 22HI
【讲解】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学与问】反应2H 2 + O 2 2H 2O 与2H 2O 2H 2↑ + O 2↑是否是可逆反应?
【讲解】可逆反应是在同一个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的反应才叫可逆反应。

这两个反
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因此不是可逆反应
【讲解】由于可逆反应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反应,因此无论反应多长时间,都不能向任何一
个方向进行到底,如3H 2+ 2N 2 2NH 3 ,只能尽可能多地将氮气和氢气转
化为氨气,反应最终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平衡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电解 点燃 反思:
本节知识较难理解,概念少讲,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融会贯通
【实验探究】将CuSO 4粉末逐渐加入到20 mL 水的烧杯中到烧杯底部有适量晶体出现

⎪⎨⎪⎧起始:υ(溶)最大 υ(析) =0
中间:υ(溶)逐渐减小,υ(析) 逐渐增大,但υ(溶)>υ(析) 最终:υ(溶) =υ(析) >0,即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讲解】若不改变条件,υ(溶)=υ(析)>0将一直进行下去,也即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比如将晶形不完整的晶体放入到其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晶体会变得完整、有规则,但晶体的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
【讲解】以可逆反应CO(g) + H 2O(g)CO 2(g) + H 2(g)
为例,若反应开始时只有CO 和
H 2O ,没有CO 2和H 2 ,此时c(CO)、c(H 2O)最大,因此υ(正)最大,c(CO 2) =c(H 2)=0 mol/L ,因此υ(逆)=0。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υ(正)逐渐减小,υ(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υ(正)=υ(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υ(正)=υ(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思考与交流】根据前面的分析,请大家思考: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⑴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思考与交流】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有什么特点?
⑵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
υ(正)=υ(逆)>0
【思考与交流】反应是否还在进行?为什么?
⑶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
【思考与交流】平衡状态下的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⑷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
【思考与交流】平衡能否一直保持不变?
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
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
⑴微观标志:υ(A 正)=υ(A 逆) >0 ——实质
【讲解】υ(正)=υ(逆) 指的是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练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 2(g) + B 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A 2同时生成n molA
B B .容器内总压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AB 同时生成n molB 2
D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A 2同时生成n molB 2 催化剂
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