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合集下载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

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

慎辞也!”【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词语解释】言:言辞。

文:文采。

行:流传,流行。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翻译】冬季,十月,子展作为郑简公的相礼一起去到晋国,拜谢晋国接受他们奉献的陈国战利品。

子西再次发兵进攻陈国,陈国和郑同讲和。

孔子说:“古书上说:‘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来完成言语。

’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是什么?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

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

要谨慎地使用辞令。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读左随笔·襄公之二十五公元前六世纪中页,陈国仗恃楚国的支持,攻打郑国到了国都的东门。

陈国军队行军所经,遇井填井,遇树砍树,给郑国造成相当大的伤害。

郑国当时奉晋国为霸主,为此,郑向晋国请求伐陈,晋国没有同意。

公元前548年,郑国子展、子产率领战车七百乘,突袭陈国,取得决定性胜利,不仅攻入陈国国都,还俘虏了陈国君臣。

陈国战败后,认错态度很好,子展、子产退军。

未得霸主之命,自行用兵于邻国,是要受到制裁的,所以子产身着战服亲自去晋国说明情况,并进献战利品。

晋国派士弱(士庄伯)接待,和子产有一番言辞上的激烈交锋。

士弱质问子产三个问题,分别是“陈有何罪”、“为何以大欺小”和“为何身着戎装”,子产一一做了理直气壮的回答。

子产先是追跟溯源讲了陈国得封的缘由以及与周室姬姓的姻亲关系,讲了郑国对陈国的诸般恩惠以及陈国恩将仇报、依仗楚国凌虐郑国的事实,提示说郑国作为姬姓国既有理由保卫家国,也有责任捍卫周室姬姓的尊严,响亮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接着子产说,讨伐有罪,不论国家大小;如果没有以大伐小,一些大国为什么会有数千里的地盘,暗示晋国也干过很多“大伐小”的事情:有力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4课言之无文-行而不远PPT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4课言之无文-行而不远PPT教学课件

• 活动体验 • 《诗话总龟》片段点评:《诗话总龟》记述的“推敲”故事中,“推”“敲”二字各胜擅场,各有千秋:
“推”字写门扉虚掩,正突出隐逸者闲适恬淡的情怀;“敲”字以动衬静,更扣合诗题《题李凝幽居》 的“幽”字。用“推”还是用“敲”字并不太重要,关键是启示我们:推敲锤炼劳力劳心,需要殚精竭 虑甚至呕心沥血才行。 •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 美感的神奇!”改为陈述句为“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 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前者是祈使句, 后者是陈述句,前者语气强烈,同样更能抒发作者对母校 的依依爱恋之情。
• 《祖国山川颂》选段点评:该选段中,作者以赞美和歌颂为旨归,从 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 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 《我与地坛》选段点评:《我与地坛》选段中,用“浮夸”修 饰“琉璃”,用“炫耀”修饰“朱红”,突出表现出400年前 地坛建筑的富丽堂皇;
• 和“剥蚀”、“淡褪’,相搭配,并用“自在坦荡”补充说明 “茂盛”,则写出了岁月流逝后地坛公园荒颓衰败的景象。
• 从富丽奢华到荒颓不堪,表现了古园的沧桑变化,蕴涵着作者 的人生感悟。
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 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飞升。挽狂澜于既倒, 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神舟凌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ppt课件01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ppt课件01

2020/7/26
11
四、经典语段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 很有道理。因为,说话要动听,文章要耐看, 才能起作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 不但是孔门的思想和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 练、优美和含蓄,也是古代文章的典范。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2020/7/26
19
5. 有人说理论文章除了在语言上要重视文采 外,也要有自己的个性,你怎么看?
【名师点拨】 人们喜欢看文艺作品,小说、 散文,除了故事情节和艺术美的因素外,也 和语言的个性化有关。理论文章是从逻辑、 概念、观点、思想上写的,不能像文艺作品 那样写得多姿多彩,但也不能总是板着面孔。 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知识结构、工作岗位 等等各不相同,文章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个 性,写出文章来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理 论文章在观点正确的基础上,写作的形式百 花齐放,读者才会欢迎。
上忽闪着,让路面显得浮动不定,很多年前
的祖母在巡夜时给摔倒过,她手里的灯滚在
了地上,发出骨碌碌的声音。
2020/7/26
25
所以,我的父亲总是很小心地走着,他走到 厨房里,将煤炉盖子拧紧,又把碟子里的调 料放到纱厨底下,然后,才回过身往堂屋那 边走去。灯光在我的窗子下缓慢地亮起来, 又逐渐消失,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切,可一眨 眼,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
2020/7/26
24
星星在天上流动着,就像一片片树叶给风吹
了起来。父亲仰头看着天,口里喃喃地说着
含糊的声音,一辈子了,他总是算计着隔夜
的天气,想着明天的日头应该好些,自己好
下田干活,老邻居们说,父亲是个谨慎的人,
他的细心表现在每个晚上的巡夜。在我们都

【成功励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成功励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成功励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言而可以兴邦。

----《论语·子路》君子不与人交谈,也不在别人身上浪费言语——《论语》:魏灵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他的话也很合理-----荀子,费世子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

----唐·韩愈如果你能与他人交谈,但不与他们交谈,你将失去他人;不要和别人说话,要和别人说话——《论语》:魏灵功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汉·司马迁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其言。

----宋·苏拭对人说好话比布和丝绸更温暖;伤人的言辞比矛和戟更深刻----荀子:荣辱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语言中没有善与恶。

如果你从我心里得到了什么,你会不问就得到的——宋素勋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言必通俗方能传远,言必闭口方能动风——北京通俗小说《冯玉梅的团圆》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宋·苏拭道听而言,德弃之——《论语·阳品》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尚书·大禹摸》好话出自口中,坏话出自口中——《诗经·小雅·正月》雄辩而厚颜无耻——《诗经·小雅·乔颜》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君子言以信为本,怨恨远离身。

———《左公转八年》谗媚之言甘,贤良之言直。

甘则易悦,直则难入。

----唐·张九龄你不能在真人面前撒谎-----明峰梦龙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睹可以时久而息。

--唐·刘禹锡儿子是沉默的、奇怪的、强大的、混乱的、神圣的——《论语·舒尔》告诫生活中有许多话,许多话会失去——《明珠白露》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润色法管窥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仅有健康充实的内容而没有优美语言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有些缺憾;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南宋词人杨冠卿的《卜算子苍生喘未苏》中有“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

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句,意思是说贾谊的言论、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精警的政治见识和充沛的思想激情,还得力于辞采的美赡与风韵的高卓,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

可见文采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如今的中高考,也特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注重文笔的优美流畅,中高考满分作文,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无一不是语言优美流畅之作。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一项要求就是“有文采”。

当然,讲求文采并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语言美是建立在充实内容基础之上的,是为内容服务的。

如果单纯追求辞藻华丽而不顾内容表达的需要,那是毫无意义的唯美主义倾向。

因此,强调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一定要牢记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宗旨。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好方法。

1.活用词语使用词语要力求出新,不可老生常谈,亦不可拾人牙慧。

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或重复罗嗦,或拿腔捏调,或无病呻吟,读起来枯燥沉闷,味同嚼蜡,令人生厌,怎么能打动读者呢?用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文章内容的表达,影响着语言的生动性。

如果能做到词汇丰富,用词面宽,文章自会生动许多。

而能否活用词语,则是文章生动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最忌讳的是平淡,最难得的是出新,不可拾人牙慧,而应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借鉴别人而又翻出新意,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才能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对于一个词语的妙用,第一个使用者是天才,第二个使用者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

从另一个角度讲,作文语言能否出新,也是一个学生有无创新能力的表现之一。

为什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为什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为什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形成了诸子百家。

其中在历史上最为尊崇的便是儒家的鼻祖——孔子。

若上溯得远古一些,孔子本是商汤的后代,——没错,就是当年那个建立了商朝的第一任国君汤的后代。

商朝灭亡之后,商汤的后代被周朝封到宋地做国君,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的贵族。

到了孔子往上的六代祖孔父嘉的时候,孔父嘉不幸年纪轻轻被人给杀了,他的儿子子木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被人抱着逃到了鲁国,长大以后做了鲁国的武士,享受国家俸禄。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hé),字叔梁,史书上称他为叔梁纥,据说力大无比,英勇善战,而且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鲁国三虎将”之一。

这样说的话,孔子还是标准的“官二代”。

(若从子木论起来,那应该是“官六代”了)但是很不幸,在孔子很小(有说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再后来母亲去世,可谓家道败落,生活清贫。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后来出仕,一度做到鲁国的大司寇,代理相国事务。

经由他的治理,此时的鲁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四方商旅不绝。

但是因为齐国进女乐,季桓子受之,孔子愤而辞职去鲁,周游列国,向各国陈说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

十四年后回到鲁国,孔子设坛教徒,据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同时他还从事著作。

孔子没有个人的专著,他的言行被有心的弟子记录下来,收入《论语》当中。

《论语》是一本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著作,其体制人称“语录体”。

他在著述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删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中华文化留下历史的瑰宝。

其中《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记事简练,“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在记事之间表现出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后世便有很多人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这些作品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春秋左氏传》(左传)、《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谷梁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文讲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相关链接
因曾被错划“右派”,居然未能评上北师大资深教授。几十年来,他致 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 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 《历代散文丛谈》等。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又获北京市教育 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 年)。
畅言教育
作者简介
郭预衡(1920—2010),当代学者、散文研究家。 河北玉田人。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 1947年又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建国后, 历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 会第一、二届副会长。郭先生学识渊博,学术论著 自成体系,为人平和耿介,工于书法。
谬误( miù )
真挚( zhì )
畅言教育
成语解释
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耐人寻味: 形容值得仔细琢磨其中的奥妙。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琅琅上口: 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畅言教育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针对当时写作中忽视文采的现象,以孔子的名言 为题,逐层深入,以各种实例做铺垫,阐述自己的主张,认为 理论文章也要讲究文采。文章立意警醒,针对性和说服力较强, 读来颇有启发意义。
畅言教育
第四单元 ·汉语的美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本课时编写:洛阳市 李金霞老师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有句话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 说一个人讲话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的很久 远。古人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诗都非常讲究文采。 杜甫,他虽然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仍然非 常注意锤炼语言。他有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自己的诗句如果不能让 人吃惊,到死都不罢休。

孔子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语言,孔子有不少名言,这些言论体现了他对言语表达的严谨态度和高度重视: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论语·卫灵公》
解释:言语如果没有文采,其影响力是有限的。

2.“不学诗,无以言” - 《论语·阳货》
解释:不学习诗歌,就没有办法表达感情和意见。

3.“君子不器” - 《论语·为政》
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君子不应只擅长一项技能,但也常被引申为君子不应只用于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君子的言谈不应局限于某个领域。

4.“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雍也》
解释:花言巧语和伪善的表情,很少与仁德相伴。

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八佾》
解释:礼节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缺乏内在的礼节精神,各种美德就会变成其反面。

孔子的这些言论今天依旧被广泛引用,体现出在言语交流中应该追求内涵与形式的统一,避免空洞无物的浮夸和仅仅注重外表的虚情假意,而应注重言语的真诚和实际效果。

同时也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言谈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发表时间:2011-10-28T09:24:29.7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伟[导读] 口才己经成为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己成为人们的共识。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江苏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李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相互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口语表达能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口才己经成为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己成为人们的共识。

学生日常口头交际的机会远远多于书面表达,因此,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口语表达”的内容,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首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坚定地树立起为了学生终身需要而加强说话训练的教学思想,并把加强说话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向学生宣讲,努力提高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兴趣,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对学生进行有序时说话训练。

我的基本作法是:
一、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说话欲 1.明确目的,以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求知的兴趣首先来自对知识的力量深刻的了解,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说明说话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会给学生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来证明语言的魅力。

每接一个班,我的第一堂课就是“谈谈说话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大讲说话能力与学好语文,学好其他学科乃至干好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话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人生价值实现的道理,从而对说话能力的训练予以充分的重视。

2.设问激疑,以情境激发兴趣。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设问激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启他们的心智,培养其多种思维能力。

但一定要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讲究激疑艺术,我始终坚持一条标准,情境设置的好坏,全看学生的反应。

如在讲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我就采用层层提出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

如这篇优美的小品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山之“奇”与水之“异”的?作者描写富春江奇异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当你身临其境时,会不会有与作者相似的想法,为什么? 3.干预生活,以实效激发兴趣。

真正浓厚持久的兴趣,来自社会的切实需要。

因此,在进行说话训练时,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评优劣,定从违”,甚至进行必要的干预,通过实践激发其兴趣。

我曾结合当地的一些生活现象,布置一口头作文,问下列现象当不当说::离校仅一墙之隔的市中心广场,大兴夜市,吆五喝六之声,不绝而来,又广投“卡拉OK”,五音不全者不时去干嚎一阵,搅得晚自习的学生心神不宁。

因为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又挠到了学生的痒处,所以题目一出,学生便群情激昂,大说特说,我乘势在“有礼有节”上加以引导,然后由学生组团,去向有关方面申斥,几经呼吁,夜市被取缔,枝园又恢复了应有的宁静,学生由此体验到了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还出现了不少以口头作文为乐事的积极分子。

二、从“序”字着眼,进行科学的训练 1.登台表述,克服紧张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说起话来而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让学生登台单向说话。

每节自习课可抽大约10分钟让两名学生练习。

在学生之间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可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性格,题目选用“我的业余爱好”等。

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我就把“树立信心”作为宗旨,题目选用“自信与人生”,要求学生根据话题查找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表达时一定要脱稿。

学生讲完后,教师要作出评价。

评价应以肯定为主,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项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能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2.创设情景,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短剧进行角色表演,不仅可以锻炼语言技巧,还可以激发生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即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尽情表达出所扮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既能训练学生流利、其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态势语表达能力。

这将会激发学生对训练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

3、开展小组活动,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开展小组活动是较为理想的练习方式。

练习时每个班可以按学生程度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教师分别确定每组训练的内容。

比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求甲组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掌握朗读的技能、技巧。

而乙组学生,则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并且能够正确地断句。

对于丙组学生,就只要求他们读准字音。

各组有了切合实际的训练目标,训练就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了学有所获。

总之,口语交际课要突出一个“练”字。

并且这个“练”还要和课外的练结合起,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来检验“练”的效果。

这样课内外联成一体,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口语表达能力也才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