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关键词: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
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
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
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文献综述作者:李娟吴南李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逐渐成为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等几个方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回顾。
关键词: 产业转移动因模式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87-02一、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理论综述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现有理论主要基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宏观角度即在国家的产业层次上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
微观角度即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空间扩张或者转移的原因。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有关理论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相应的有成本上升论、产品生命周期论、边际产业转移论等。
微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石奇的集成经济论。
(一)国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1.成本上升论。
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最早对产业转移动因问题进行探讨。
他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现象并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并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产品生命周期论。
弗农(R. Vernon)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他认为,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
相应地,在不同生产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转移。
3.移入需求论。
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考察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
产业转移动因及分析框架研究综述_苏华

- 21 -
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是以要素禀赋 理论为前提的,但是却独辟蹊径,从产品属性变化的角度研究产业转 移。Tan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从产品系列的角度建立模型来 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赋予该理论深层次的涵义。
(二)中心 - 外围理论。经典的产业转移理论对产业转移动因的 解释仍旧没有摆脱“比较优势”理论及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束缚,在规 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把产业转移的根本 动因归结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差异,或者不同产业在特定 发展阶段对所在地区要素条件的不同要求。传统产业转移理论的假 定往往不符合现实社会且缺乏对产业转移微观机理的论证。以克鲁 格曼为代表发展起来的空间经济学,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运输 成本为理论基石,基于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深入探讨产业集 聚和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为研究产业转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产业转移;现实动因;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2007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地区承接东 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7BJY082),项目 负责人:苏华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分析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收录日期:2014 年 4 月 5 日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这 是产 业 转 移开 始 出现 苗程环节 ;同时 ,全面推行信贷资料 标准化 、表格 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 ,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于是成 化 ,加 大I T 投入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网上 办理 ,打造 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 品的标准化 小 微企业 “ 信贷工厂” 。 阶段 ,发达 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 向发展 中国家
1 . 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 国公司专家的弗农 ,其基 于美 国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后在 海 外直 接 投资 的模 式 提 出 了
产 品生 命周 期 理论 ,这是 一 种被 动性 的产业 转 移理 论 。弗 农 认 为 产业 转 移是 产 品生 命 周期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他 认为 产 品 的 小微企 业客户量多面广 , 其融 资需求具有 “ 短 、频 、急 ” 生命周期可 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 的特点 ,如采取与大 中型企业一样运 营模式 和操作流程势必造 的 创新 阶段 一 般需 要 一个 科 学技 术 基础 较好 而 且 具备 较强 的研 发 成审批链条拉长 ,既不能有效防控 风险 ,也 容易 贻误商机 。发 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 阶段 的产品 展小 微企业业 务必 须贴 近市场 、贴 近客户 才能 了解真实 的信 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 ,并且大量出 口,凭借技术垄断 ,获取高 额 的 垄 断 利 润 。到 了产 品 的成 熟期 , 国 内的 市场 开 始 基 本 饱 和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一
理论
区域
依 据 ,结合商户信用状况 、 现金流状况等推 出信用类贷款 ;三 是推出大额信用 卡 , 适应 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此外 ,还应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编者按:为配合各地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论述,进行了研究梳理。
现摘要刊发,供参考。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工业革命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预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有重要论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产业转移相关问题,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产业转移的根源、性质、路径、作用和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产业转移的预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时代还未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但也陆续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因此,他们以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产业转移现象。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的理论。
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通过资本属性分析得出资本转移动因;二是分析了跨国公司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三是通过对国际分工的分析,概括了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隐含着产业转移的方向,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落后生产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
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
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出:(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基础;(2)当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商品价值也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价值;(3)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的基础,也是国际价值的基础。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理论界不乏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产业转移理论划分为国外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的产业转移理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分别进行梳理,可以突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异同点,展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方向。
标签:产业转移理论区域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比较优势的视角来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古典贸易理论。
之后,西方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专门化,涌现出了诸多的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国公司专家的弗农,其基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产业转移理论。
弗农认为产业转移是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创新阶段一般需要一个科学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阶段的产品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并且大量出口,凭借技术垄断,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到了产品的成熟期,国内的市场开始基本饱和,这是产业转移开始出现苗头。
发展到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始受到技术模仿国即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大部分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而在此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爭手段,于是成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进一步拓展市场。
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_许崴

2011年8月第4期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总第108期【经济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许崴1,魏攀2(1.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摘要:以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为研究基础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包括:“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投资折衷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
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模式与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
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将会迅速拓展与深化,基于产业细分与地区细分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主流。
关键词: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87(2011)04-0064-04〔收稿日期〕2011-06-08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与城镇化发展联动研究(9151064101000112)”。
作者简介:许崴(1977-),男,天津宁河人,经济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采取FDI 的形式,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命题下研究产业转移,并未形成产业转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始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研究,故此,有关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综述便要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谈起。
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采取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生产要素对区位分布的影响,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企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由于不同的地点、市场以及技术条件,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的取舍,从而做出不同的区位选择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微观视角
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中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1960)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对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其拥有了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垄断优势。
金德尔伯格(1969,1975)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金德尔伯格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并认为市场的不完全主要有产品市场不完全、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致的市场不完全和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四种基本的形式。
由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重要贡献,该理论也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理论解决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并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内对西方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一是弱化了国家特征;二是不能很好地解释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问题;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
义。
按照这一理论,只有具备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风生水起,使得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产生了质疑。
二、内部化理论
巴克莱和卡森(1976)在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提出了内部化理论。
拉格曼(1981)对内部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的产权经济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需要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特有的营销技能等中间产品置于同一所有权的控制下,进行内部转让,在内部市场组织交易。
这一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善性这一前提出发来解释跨国公司产生和为何要进行内部化的原因,结论表明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要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内部化理论仅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对于其他因素特别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问题解释力却是感到明显的不足。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约翰·邓宁1976年在其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讨》中首次提出,之后的1981年的论文《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以及1988年论文[1]、1993年的著作[2]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系统化、动态化和理论的拓展。
邓宁用o-l-i模型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认为当企
业只有同时具备了基于产业组织的厂商特定资产所有权优势、基于要素结构的区位特定优势和基于交易成本的厂商内部化优势时,企业才有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意愿。
所有权优势是指一个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要进入其他某一市场就必须拥有其他国家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定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的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等等。
邓宁认为一个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基础在于其拥有所有权优势,而要成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是拥有所有权优势,但它并不是充分条件。
内部化优势是指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为了避免商品市场以及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克服外部市场失灵,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将自身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产生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在投资环境方面所拥有的优势。
具体来说,形成区位优势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和经济因素;二是社会和文化因素;三是政治因素。
按照邓宁的观点,一个要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究竟要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往往要对本企业是否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选择其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
邓宁的理论吸收了以往理论的优点,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的不足,甚至获得了“通论”的雅称,但这一理论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其一是该理论包含了许多解释变量,也没有说明那种变量对投资决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动态化的
分析,与瞬息万变的实践产生了相当的差距,也失去了一个理论应有的严密性以及概括性的解释现象的能力;其二是忽视了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基于邓宁理论所
指的某些竞争优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某些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支配,很明显邓宁理论对此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3]。
总之,垄断优势理论解决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内部化理论则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邓宁的理论则主要是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实践的总结。
这些理论从微观的视角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这些理论是对发达工业国家实践的理论总结,而针对欠发达国家的问题则是几乎没有涉及。
参考文献
[1] dunning j h. 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 vol. 19, no. 1.
[2]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d.]wokingham:addison wesley, 1993.
[3] 聂明华. 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研究[j]. 山东经济,2002(01):3-5.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