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作者:曾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及承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指出了两者在研究中的建树及不足,并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移动因;转移模式产业转移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成为比较典型的经济现象之一。
许多学者立足不同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Kojima,1978)将产业转移归因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其著作《外商直接投资》中,他通过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料,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投资国应依次将该国已经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有或正在形成比较优势产业的东道国中去。
通过产业转移,投资国一方面延长了获利期限,同时也因衰落产业的转出使其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受资国则在吸收资金、技术后生产函数得以改善,利于其增强比较优势及调整产业结构。
因此,某一产业从投资国转移到受资国,是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共同需要。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r Lewis,1978)在其著作《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中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动因。
面对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致使欧洲的低工资劳动力极度缺乏的情况,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工资工人生产的制成品,从而使本国的非熟练劳动力得以脱身到生产率更高的经济部门工作,这样就导致六十年代工业国开始在比较穷的国家投资生产制成品。
因此,刘易斯认为国别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性是促成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动因。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90)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方面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
在其著作《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中,他叙述了基于“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中心”——“外围”理论。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转 移 都呈 现 出新 的发 展态 势 , 内外 学者 对 产 业 国
转 移 的研 究 也更 加 深 入 和广 泛 . 了便 于 对 产 业 为 转 移 的进 一 步 的研 究 , 文分 别 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 本 移研 究 的相关 理 论进 行 了梳理 和归 纳 。
助 项 目 (J 9 8 2 K002 )
作 者 简 介 : 黎 黎 (9 5 , , 南 信 阳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域 经 济 学 ; 文 斌 张 1 8 一) 女 河 重 主 区 马
(94 )男 , 1 7 一 , 内蒙 古 呼和 浩 特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士 , 重 博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术 经 济 、 技 区域 经 济 。 2 3
弘淮端 理 21. 00 5
济结构 趋 同化程 度 日益 严重 , 理论 越来 越 缺乏 该
解 释力 。 f ) 际 产 业 扩 张理 论 4边
日本 经 济 学 家 小 岛清 ( i c i o a 17 ) K y h K j ,9 8 o m 的边 际 产业 理 论 认 为 , 外 投 资 时 , 资 国应 将 对 投
中 的 比较 优 势 理论 以及 国 际经 营学 中 的跨 国公 司理 论 为分 析 工具 . 来 越 深刻 地 揭示 了产 业转 越
移现象 及 其发生 的 内在规 律 。 1 于产 业视 角 的产业 转移 研究 . 基 ( ) 行模式 理论 1雁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瑞拉工厂的 模块 ( P an el) 数据 库研 究发 现, 国际 产 实质也是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
业转移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又负面影响, 这些 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
回归结果与对具体 国家的 案例研 究一 致, 例如 印度、 述和理论上的总结。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
吸收方技术差距最 小的产业 亦即边 际产业 依次 进行, 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 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 际产业。而图梅和泰勒根据截面数据, 进行了区域间 产业移动的实证研究, 认为决定两个区域之间产业移 动的主要因素为原有区域和目标区域的规模、区域间 的距离、各区域的相对经济优势 [ 9]。
(二 ) 要素禀赋 阿瑟 ∃ 刘易 斯 ( W A rthur L ew is) 最早 从发 展经 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二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将某些劳动
方面的差别。 H elpman 从国际贸易角度强 调产业 国际 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关税、运输成本、投资壁垒的有较 大的相 关性 [ 11] 。 G lickm an and W oodward 在 对 美国 的 外国直接投资定位 的模式和 决定因 素的研 究中 发现, 美国的外国 制造 业主 要服 务于 区域市 场 [ 12] 。威廉 姆 逊 ( w illiam son ) 认为产 业早 期的 扩张 是 企图 对供 应 和市场的控制 [ 13] 。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德尔蒙特和陆赞 伯格 根据 意大 利 1951 ~ 1981 年 的数据对意大利企业从其他地区向意大利南部的移动 对当地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意大利南部
12 4
新的企业形成, 只与新的企业进入有正相关性, 且区
雁行模式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般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这 是产 业 转 移开 始 出现 苗程环节 ;同时 ,全面推行信贷资料 标准化 、表格 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 ,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于是成 化 ,加 大I T 投入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网上 办理 ,打造 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 品的标准化 小 微企业 “ 信贷工厂” 。 阶段 ,发达 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 向发展 中国家
1 . 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 国公司专家的弗农 ,其基 于美 国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后在 海 外直 接 投资 的模 式 提 出 了
产 品生 命周 期 理论 ,这是 一 种被 动性 的产业 转 移理 论 。弗 农 认 为 产业 转 移是 产 品生 命 周期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他 认为 产 品 的 小微企 业客户量多面广 , 其融 资需求具有 “ 短 、频 、急 ” 生命周期可 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 的特点 ,如采取与大 中型企业一样运 营模式 和操作流程势必造 的 创新 阶段 一 般需 要 一个 科 学技 术 基础 较好 而 且 具备 较强 的研 发 成审批链条拉长 ,既不能有效防控 风险 ,也 容易 贻误商机 。发 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 阶段 的产品 展小 微企业业 务必 须贴 近市场 、贴 近客户 才能 了解真实 的信 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 ,并且大量出 口,凭借技术垄断 ,获取高 额 的 垄 断 利 润 。到 了产 品 的成 熟期 , 国 内的 市场 开 始 基 本 饱 和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一
理论
区域
依 据 ,结合商户信用状况 、 现金流状况等推 出信用类贷款 ;三 是推出大额信用 卡 , 适应 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此外 ,还应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着重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理论做出系统的总结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是一国或地区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从而实现相关各方的产业优化和升级。
产业转移在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地理上的移动,其实质是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现象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这种现象,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的理论也越来越多。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最早研究有关产业转移机制的问题。
他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他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
但由于历史的限制,刘易斯没有建立起关于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的解释也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二)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以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考察产业转移现象,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认为,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用国内工业化代替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
普雷维什的观点借鉴了李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同时较早地注意到了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也较早注意到产业转移带来的消极作用,但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编者按:为配合各地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论述,进行了研究梳理。
现摘要刊发,供参考。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工业革命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预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有重要论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产业转移相关问题,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产业转移的根源、性质、路径、作用和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产业转移的预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时代还未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但也陆续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因此,他们以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产业转移现象。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输出和国际分工的理论。
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通过资本属性分析得出资本转移动因;二是分析了跨国公司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三是通过对国际分工的分析,概括了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隐含着产业转移的方向,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落后生产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
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
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出:(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基础;(2)当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商品价值也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价值;(3)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的基础,也是国际价值的基础。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理论界不乏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产业转移理论划分为国外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的产业转移理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分别进行梳理,可以突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异同点,展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方向。
标签:产业转移理论区域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比较优势的视角来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古典贸易理论。
之后,西方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专门化,涌现出了诸多的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国公司专家的弗农,其基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产业转移理论。
弗农认为产业转移是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创新阶段一般需要一个科学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阶段的产品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并且大量出口,凭借技术垄断,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到了产品的成熟期,国内的市场开始基本饱和,这是产业转移开始出现苗头。
发展到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始受到技术模仿国即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大部分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而在此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爭手段,于是成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进一步拓展市场。
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_许崴

2011年8月第4期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总第108期【经济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许崴1,魏攀2(1.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摘要:以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为研究基础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包括:“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投资折衷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
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模式与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
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将会迅速拓展与深化,基于产业细分与地区细分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主流。
关键词: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87(2011)04-0064-04〔收稿日期〕2011-06-08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与城镇化发展联动研究(9151064101000112)”。
作者简介:许崴(1977-),男,天津宁河人,经济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采取FDI 的形式,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命题下研究产业转移,并未形成产业转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始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研究,故此,有关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综述便要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谈起。
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采取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生产要素对区位分布的影响,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企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由于不同的地点、市场以及技术条件,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的取舍,从而做出不同的区位选择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对不同的产业转移模式产生的效应缺乏分析和比较
产业转移多种多样,但其模式的选择对转出地的影响和转 入地的效应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往的研究都是针对产业转移的 效应而忽视了转移模式的作用。比如,有些地方适合集群式产 业转移,而有些只适合部分迁移。这些都是我们以后研究和努 力的方向。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 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
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
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
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 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 (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 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 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身”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端正自己的思想信 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用先人圣贤的价值 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即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 吾身”。
政治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一方面,任何政治文化都是 以往政治文化一种延续、继承或扬弃,同时也是一种在不同的时 间与空间中推移,并能够不断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包括政治文 化)相互渗透、转移和演变,但其某些特质将延续下来。另一方 面,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在不断的发展,政治文化也将不断的 发展;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也在不断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有 所改变。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一方面由于中国几千年的文 明不曾中断,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中国 文化“历史长久,并世莫与之比”。中国有成系列的延续几千年 的史书、政治思想体系,几千年来的各种制度、思想得到了很好 的传承,虽然经过了近代的剧烈文化大变革,中国人的传统意识 仍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仍然具 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传统的政治文化更是由于中国近代各政治 领袖的传统文化情结,在革命浪潮中受到的冲击并不大;另一方 面,虽然中国建立了现代国家的制度,但社会组成并未发生根本 性的转变,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依旧,并将持续很久,中国 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所以,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还是以 延续为主,变化为辅,传统政治文化依然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影响 力。探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国现行的改革措施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
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
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
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
曙明,2005)、O E M 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
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
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 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 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 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 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
2. 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 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 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 必要。
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
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 ”字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
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
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 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2] 马海霞. 区域传递的两种空间模式比较分析——兼谈中 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J ]. 甘肃社会科学,2001,(2). [3] 吴传清.区域经济学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胡俊文. 论“雁形模式”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J ]. 经济 理论,2000,(11). [5] 李锋: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观点述评[J ],经 济纵横,2004,(6). [6] 陈建军、叶炜宇: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 产业转移的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2002(,4). [7] 戴宏伟.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8]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 ],当代财 经,2006(,10) 【作者简介】朱兰春(1984— ),女,河南商丘人,武汉大 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7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研究。
进一步的深化。
(下转第 46页)
《华商》
5
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5、家族群体意识。中国是一个重家庭,轻社会的国家,家庭
在在中国人的一生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人一生下来,便有与 他相关的人,人生将始终在与人关系中而生活,如此则知,人生 建立于各种关系之上……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长大 了,有子女,而家族也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学习上有同窗; 经济上有伙伴;政治上有君臣官民;平时相互交往有乡邻朋友。随 意个人年龄和生活得开展,而渐有四面八方若近若远的关系,伦 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每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 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 各对他负有义务。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 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 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 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 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 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
【参考文献】 [1]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吕元礼.政治文化M],学林出版社,1987.
(上接 第 5 页 ) 产 业 转 移 是 一 个 具 有 时 间 和 空 间 维 度 的 复 杂 的 动 态 过 程 ,其 转 移 的 模 式 有 很 多 种 ,目 前 在 这 些 理 论 中 ,“ 雁 行 模 式 ”理 论 和 梯 度 和 逆 梯 度 转 移 模 式 理 论 性 较 强 外 ,其 他 的 都 比 较 表 面 化 ,没 有 系 统 的 理 论 支 撑 ,并 且 模 式 的 差 异 性 研究比较薄弱。 2. 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 析框架
8、传统民本思想。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都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孟子等人提出的“仁 政”,其实质就在于以民为本。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 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行仁政是为了富 国裕民、以德来教化民众。
9、儒家重修身的思想。古代知识分子的目标就是“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完善的道 德,丰富自身知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儒家十分重视“修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 劳动分工》第 74页
20世纪 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 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
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雁形模式”理论
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雁形模式””(F ly ing G eese P aradig m )或译“雁阵范式”,是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
6、封建官僚主义思想。李宗吾在《厚黑学》一书中,对封建 官僚主义归纳为“做官六字真言”为:空、恭、绷、凶、聋、弄。 空即空洞,给自己留好后路;恭即对上级卑恭折节;绷即对下属 及老百姓要绷面孔;凶即狠逼他人;聋即对某些事情要装聋作哑; 弄即贪污受贿,弄钱。
7、清官思想。清官思想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一是民众对 清官的向往。民众在对待各种官场黑暗,官员腐败现象时,会有 向往“青天大老爷”的思想,期望清官的帮助,期望清官扫清官 场的黑暗。这也是包拯、海瑞等人在中国民间影响巨大原因。另 一点是官员的清官情结。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儒 家士大夫为政的一种理想模型,深受儒家教育的官员们不可避免 的会具有一种道德自律的清官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