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合集下载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小岛清Kiyohi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雁阵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将处于或即将处于生产边际劣势的产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并以此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

荒山裕行1995通过对中日两国三次产业转移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对就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更改和就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

JameH.Love,MicaArianaManury2022指出跨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模式选择与其单位生产力之间有关,而产业转移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

JoneR..指出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分向外转移,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产业转移动因研究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空间上工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利用1987~2001年各省工业GDP的份额分布数据来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现状。

陈建军(2002)从国家和地区两个角度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内发生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调整、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边际成本的最小化。

吴雪萍(2022)基于2003年至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市级截面数据,对其承接产业的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OLS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集聚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中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三个变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显著。

四、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蔡P,王德文,曲h(2022)通过将雁阵模型理论运用于中国国家内部,用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之间的差别,来解释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微观视角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中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1960)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对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其拥有了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垄断优势。

金德尔伯格(1969,1975)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金德尔伯格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并认为市场的不完全主要有产品市场不完全、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致的市场不完全和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四种基本的形式。

由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重要贡献,该理论也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理论解决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并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内对西方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一是弱化了国家特征;二是不能很好地解释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问题;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

按照这一理论,只有具备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风生水起,使得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产生了质疑。

二、内部化理论巴克莱和卡森(1976)在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提出了内部化理论。

拉格曼(1981)对内部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的产权经济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需要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特有的营销技能等中间产品置于同一所有权的控制下,进行内部转让,在内部市场组织交易。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键 词 】 区域产 业转移; 关 制造 业; 国 美
【 中图分类号 】 l .1 F 1 72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4 26 (00 l—24 0 10—782 1)103—3

新英格兰 、 大西 洋沿岸中部区和 中西部共 同构成 了美 国的 2 O世纪早期主要集中于大西洋沿 岸中部 区 、 中央东北区和新英 制 造 业 带 , 它 是 美 国 晟 早 实 现 工业 化 的 地 区 ,8 0年 后 , 的 格 兰区的制造业就业在 16 ① 17 它 9 7年 一 9 7年 出现 了减少 ,而 其他 19 增 长 速 度 开 始减 缓 , 至 出 现 了 衰 退 , 南 部 和 西 部 制造 业 增 地 区则 出现 了增加 。 ot 甚 而 N r n和 R e(9 9 把美 国分为核心区和 o es 17 ) 长加快 , 制造业带 向南部 和西 部的产业 转移非常显著。本文对 边缘 区 , 在传统劳 动分 工中 , 核心 区的制造业就业和人 口一样 , 美 国制 造 业 带 向 南 部 和西 部 产 业 转 移 的 研 究 进 行 了 总 结 和 梳 几乎 占到全 国 的 1 ,然 而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后 制 造 业 就 进 入 了 / 2
( ) 国区 域 产 业 转 移 的 时 空 分 析 一 美 1 9世纪 8 年 代末期 以后到 2 0 0世纪 7 O年代以前 ,制造业 带 的增长速度趋缓 , 出现 了 相 对 衰 退 , 部 和 西 部 增 长 速 度 加 南 快, 研究者主要是通过 比较地 区之 间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所 占 比重 的变化 来说 明 区域产 业转 移状 况 的。F cs 16 ) uh ( 9 2 发现 12 以来 , 国制造 业从北 向南 、 99年 美 从东往西进 行转移成为一 种趋势 ,9 9年南部和西部的制造业就业份 额不 到 1 , 12 / 增加值 4 仅占 l , / 但到了 15 5 9 8年均上升到 1 。 hnt和 V ro (9 0 / C ii 3 z e n16 ) n 发现 12 以来美 国中央东北区仅仅和全 国的工业增长率保 99年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三个 阶段 : 口阶段 、 口替 代 ( 进 进 国内 生产 ) 阶段 和 出 口阶段 。如 果将 这三 个 阶段表 示在 以横 轴为 年 代 , 轴 为 市 场 的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上 , 宛 如 纵 就
转 移 都呈 现 出新 的发 展态 势 , 内外 学者 对 产 业 国
转 移 的研 究 也更 加 深 入 和广 泛 . 了便 于 对 产 业 为 转 移 的进 一 步 的研 究 , 文分 别 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 本 移研 究 的相关 理 论进 行 了梳理 和归 纳 。
助 项 目 (J 9 8 2 K002 )
作 者 简 介 : 黎 黎 (9 5 , , 南 信 阳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域 经 济 学 ; 文 斌 张 1 8 一) 女 河 重 主 区 马
(94 )男 , 1 7 一 , 内蒙 古 呼和 浩 特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士 , 重 博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术 经 济 、 技 区域 经 济 。 2 3
弘淮端 理 21. 00 5
济结构 趋 同化程 度 日益 严重 , 理论 越来 越 缺乏 该
解 释力 。 f ) 际 产 业 扩 张理 论 4边
日本 经 济 学 家 小 岛清 ( i c i o a 17 ) K y h K j ,9 8 o m 的边 际 产业 理 论 认 为 , 外 投 资 时 , 资 国应 将 对 投
中 的 比较 优 势 理论 以及 国 际经 营学 中 的跨 国公 司理 论 为分 析 工具 . 来 越 深刻 地 揭示 了产 业转 越
移现象 及 其发生 的 内在规 律 。 1 于产 业视 角 的产业 转移 研究 . 基 ( ) 行模式 理论 1雁

全球纺织产业转移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综述】

全球纺织产业转移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全球纺织产业转移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研究1 相关理论概述1.1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

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各国或地区间由于要素察赋、技术差距和产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产业梯度。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后不断发展深化,形成了很多理论,它们互相补充,为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

克鲁默和海特等人(20世纪下半叶)以赫希曼和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托,以美国经济学家费农等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为依据,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证实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的产业梯度差异,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21世纪60年代,普雷维什借鉴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率先提出了“中心—外围”结构,强调发展中国家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产生的被迫性产业移入需求,其关于“中心”和“外围”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同时也较早地注意到产业转移的消极影响。

王缉慈等(2007)从国际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的视角,结合案例提出集群理论不能只强调企业群聚或共生(co-location)的好处,而应该分析集群是如何演进,以及转移、衰退或消亡的。

王楠(2009)立足于地理学的空间研究,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手段,通过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分析,从基础理论、支撑理论、核心理论及拓展理论四个角度,对产业转移传统理论进行框架重构;从地理学角度重新建立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理论架构。

1.2 产业升级理论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加,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深入,全球价值链治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产业升级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它一方面包括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如何通过企业内部的研发及技术管理的升级,获得比以前更高的价值比例;另一方面又指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使自己在价值链上捕捉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得以提升。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廉的劳动力成本 ,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 ,而在此
这 是产 业 转 移开 始 出现 苗程环节 ;同时 ,全面推行信贷资料 标准化 、表格 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 ,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于是成 化 ,加 大I T 投入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网上 办理 ,打造 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 品的标准化 小 微企业 “ 信贷工厂” 。 阶段 ,发达 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 向发展 中国家
1 . 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 国公司专家的弗农 ,其基 于美 国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后在 海 外直 接 投资 的模 式 提 出 了
产 品生 命周 期 理论 ,这是 一 种被 动性 的产业 转 移理 论 。弗 农 认 为 产业 转 移是 产 品生 命 周期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他 认为 产 品 的 小微企 业客户量多面广 , 其融 资需求具有 “ 短 、频 、急 ” 生命周期可 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 的特点 ,如采取与大 中型企业一样运 营模式 和操作流程势必造 的 创新 阶段 一 般需 要 一个 科 学技 术 基础 较好 而 且 具备 较强 的研 发 成审批链条拉长 ,既不能有效防控 风险 ,也 容易 贻误商机 。发 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 阶段 的产品 展小 微企业业 务必 须贴 近市场 、贴 近客户 才能 了解真实 的信 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 ,并且大量出 口,凭借技术垄断 ,获取高 额 的 垄 断 利 润 。到 了产 品 的成 熟期 , 国 内的 市场 开 始 基 本 饱 和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理论
区域
依 据 ,结合商户信用状况 、 现金流状况等推 出信用类贷款 ;三 是推出大额信用 卡 , 适应 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此外 ,还应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 按照其投资性 质, 可以划分为存量转移和增量转移 ; 按照产 出增长的情况 , 可以划分为绝
对转移和相对转移 ; 按照国际产业转
阿瑟 ・ 刘易斯 ( 9 4 认为 , 18 ) 国际
产业转移在 l 世纪 中期开始真正开 。 9
5 堂塑 壁望 0
ECON OMl l . c OU 1 OOK THE BOHAl A SE
区 内失 去 比较 优势 的产业 转往具 有 比较 优势的地 区, 这样, 既可摆脱 包 袱, 获得 比较 利益,又可为本地 区发 展其他优势产业提供有效空 间, 推动 产业升级。其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 产业类型和 水平与 自身的资源禀赋 、 要素价 格和 经济 发展总体 水平 相适 应( 庞娟 ,0 2。部分学者对产业转移 20 )
口 王 智 新 梁 翠 杜 涛
内容摘要 : 产业转移不仅是世 界上发 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 , 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举措 , 也是发展 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 , 健
进 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 , 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伴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 , 新一轮 国际国内
产 业 转移 正 在 加剧 进 行 。 文 对 国 际产 业 转 移 的 内涵界 定 、 本 演进 历程 、 主要 领 域 、 手段 途径 等 方 面进行 文献 综 述 并对 其碧 L , 展 趋 势进 行 展 望 。
理论界还没有形成 一致的表述 ,
只是 一般认 为只不过 是产 业 的空 间
转移或空 间迁移现 象( 刚、 陈 刘姗姗 ,
2 0)魏后凯(0 3 06 。 2 0) 认为 , 产业转移 的 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 程 , 也是企业 为 了应对 新形 势而进 行 区位调 整 的 过程。 刘辉煌 、 杨胜 刚(0 6认为国际 20 ) 产 业转移 是指产 业在 国与 国之 间的 移动 , 认为是发生在 国家之 间的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惠条件、受援地区的工资补贴以及在非受援地区的 限制企业布局政策对产业转移起到很大作用。阿什克 罗夫特和泰勒建立了产业转移时间系列模型, 认为产 业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总的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 国家的投资, 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反映区 位经济优势的要素组合。即产业转移首先在国家范围 内发生的, 然后在区域之间重新分配 [ 9] 。
(五 ) 技术创新 日本学者关满博从 ! 技术群 体结构 #的概念出 发, 认为日本产业结构转换和东亚国际劳动分工是未来东 亚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 18] 。此外, 威尔斯 ( L T W 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 奥 ( S an jayalall) 的技术 地 方化理论、坎特韦尔 ( JohnA Can twell) 和托拦惕诺 ( Paz Estrella To len tino) 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则从局部 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 [19] 。 (六 ) 国家政策 发展经济学家 劳 尔 ∃ 普 雷 维什 ( R au l Preb isch ) 认为, 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的用国 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 是产 业转移发生的根源。他还借鉴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 转移的影响 [20] 。穆 尔、 罗兹 和泰 勒有 关 1960 ~ 1981 年期间英国产业转移的研究表明受援地区吸引投资的
在小岛 清 的 ! 边 际 产 业 扩 张 论 # 的 延 长 线 上, 大西胜明强调 产 业转 移是 产业 结 构调 整国 际化 的 载
体, 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产业跨国转移和企 业跨国经营。牛丸元等进一步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 H - O - S模型来解释 赤松要 的雁 行模式 和弗农 的产 品 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业的雁行发展状态和产业的生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德尔蒙特和陆赞 伯格 根据 意大 利 1951 ~ 1981 年 的数据对意大利企业从其他地区向意大利南部的移动 对当地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意大利南部
12 4
新的企业形成, 只与新的企业进入有正相关性, 且区
雁行模式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般
域经济 政 策 刺 激企 业 和 各 种 生 产 设备 向 南 迁 移 [ 9] 。 发展路径, 而雁行发展 模式的 实现需 要一 定的条 件。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国外; 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的提法虽然可散见于某些经济学著 述中, 国外经济学界对这一领域专门、系统的研究并 不多见。而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公 司地理、经济地理等中有所体现。因此, 我们只能从 一些相关理论、著作、文献中去理顺。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是在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 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日本棉纺工业发 展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雁行发展模式, 其中第一只 雁代表该行业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代表国内生产的 浪潮, 第三只雁代表出口的浪潮。这三只大雁也反映 了明治维 新以 来日 本 的产 业发 展 路径 为 ! 进 口 ∀ ∀ ∀ 国内 生产 ( 替代 进 口 ) ∀ ∀ ∀ 出口 # , [ 1] 同 时 形象 地 说明了后发国家 通过 承 接发 达 (高 梯 度 ) 国 家产 业 转移, 实现了工业化后, 再转 移到欠发 达 ( 低梯 度 ) 国家的梯度转移全过程。
二十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初期, 邓 宁 ( Dunn ing J H ) 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 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引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术界主要 从比较优势、规模经 济、政府 政策、 经济 发展阶 段、
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部分发展中国家, 认为引起二十世 纪六十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 增长几乎为零, 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 非熟练劳动 力的 不足 [ 10] 。由 于当 时国际 产业 转移 主 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 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
在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 英国经济 学家邓宁 ( J H Dunn ing) 用 O - L - I模 型来说 明企 业的对外投资和扩 张行为, 认 为企 业对外 直接 投资, 必须同时具备企业所 有权优势 ( Ownersh ip )、区 位特
定优势 ( Locat ion ) 和 内 部 化特 定 优 势 ( In tern aliza tion) 三种特定优势 [ 3] [ 4] , 而每 个特 定优 势由 众多 优 势组成, 并且认为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或产业转移, 三 种特定优势缺一不可, 如果缺少区位特定优势, 一国 企业就会选择货物出口的国际经营方式; 如果缺少内 部化特定优势, 一国就会选择无形资产转让即技术出 口的国家经营方式。
区域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 比较优势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
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相对落后, 不得不开放国内某些 工业产品的市场, 引 进发达国 家的 新产品 和新 技术; 之后, 国内逐步掌握了该行业的生产技术, 利用资源 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占领国内市场; 最后该国形成与 发达国家相同的 工业部 门, 并且 出口相 同的产 品 [ 8] 。 从侧面分 析了 产 业跨 国梯 度转 移 的影 响因 素。弗 农
H addad 和 H arrison分析了摩洛 哥公司 的横断面 数据, 弗农的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基于 发达 国家 ! 生 产 ∀ ∀ ∀
证明更高水平的国际产业转移, 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 出口 ∀ ∀ ∀ 进口 # 的产 业发 展 路径 的 表述, 不同 于 赤
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 [ 21] 。 A itken 和 H arrison 运用委内 松要的 ! 雁行发展模式 #, 这种 !产 业生命周期 # 的
方面的差别。 H elpman 从国际贸易角度强 调产业 国际 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关税、运输成本、投资壁垒的有较 大的相 关性 [ 11] 。 G lickm an and W oodward 在 对 美国 的 外国直接投资定位 的模式和 决定因 素的研 究中 发现, 美国的外国 制造 业主 要服 务于 区域市 场 [ 12] 。威廉 姆 逊 ( w illiam son ) 认为产 业早 期的 扩张 是 企图 对供 应 和市场的控制 [ 13] 。
作者简介: 李松志 ( 1968年 - ) , 男, 江西安福人, 江西九江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小城镇发展研究与规 划设 计、区域旅游规划与教学。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461003) , 省院省校合作项目 ( 04sxh z01) 阶段性成果之一
12 3
命周期都是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演化过程, 但 本质上是反映了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及与 此相关的产业跨国转移 [ 7]。
( V ernon ) 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尽管仍以各 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前提, 却独辟蹊径, 以产品 属性的变化, 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认为在产 品生产的不同阶段, 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 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 一的 国 家 之 间 转 移。 小 岛 清 ( K iyosh i K o jmi a ) 在 ! 边际产业转移论 # 的中指 出, 对外直接 投资应 当立 足于 ! 比 较成 本原 理 # 进 行判 断, 提出 对外 直接 投 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与
瑞拉工厂的 模块 ( P an el) 数据 库研 究发 现, 国际 产 实质也是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
业转移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又负面影响, 这些 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
回归结果与对具体 国家的 案例研 究一 致, 例如 印度、 述和理论上的总结。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Dunn ing研究了 67个国家 在 1967、 1975 年间, 直接 投资 与人 均国 民生 产总 值 的关系, 在工业化国家和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之间分 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投资 ∀ ∀ ∀ 发展模式, 由此提出了 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5] 。
从后起工业国家的发展角度出发, 小岛清将赤松 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和 弗农的产 品周期 理论 综合起 来, 在所谓的 H - O - S ( 赫 克歇 尔 ∀ ∀ ∀ 奥 林 ∀∀ ∀ 萨 缪 尔 森 ) 模 型 理 论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 追 赶 型 产 业 周 期 论 # [6] 。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以来, 有 关产业 转移的 理 论有了新的进展。大山道广对小岛清的模式进一步完 善, 提出了大山模型理论, 该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 对外直接投资作了区分, 认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 比较优势, 而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 件是绝对优势。
(三 ) 经济发展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 经营的 主要 原因。在 该理论 中, 邓宁还把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联系起来 [3] , 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决定一个国家对 外投资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改变原先国 际产业的单向移入, 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 当中。
(四 ) 规模经济 Luger and Shetty在研究中发现外国制造业企业 偏 爱向具 有 相 对 高 的 制 造 业 密 度 和 低 工 资 的 区 域 扩 张 [ 14] 。W h eeler and M ody将集聚经济理解为基础设 施 质量、工业化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等的函数, 并发现 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是美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 行转移 的主 要 决定 因素 [ 15] 。迪 肯 ( D ick en P ) 从 汽 车行业的最大效益所需效益规模,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 来的效益增加, 认为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是产业转移 的主要动因 [16] 。 Sm ith and F lorida发现 空间群 集是 日 本制造业企业在美国区域选择的重要特征, 在美国的 日本汽车装配业和与汽车相关的产业群集在一起 [ 1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