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结合推荐的10篇文献,谈谈对产业转移的理解与认识

结合推荐的10篇文献,谈谈对产业转移的理解与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逐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核心、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样的背景下,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政策成为了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抓手。
其中制造业无疑成为了该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政策制定希望在促进区域平衡的同时,最终缓解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成本优势凸显带来的双重挤压。
而政策实践过程中结果并未如预期,有必要对该政策进行分析评估,以使“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
产业转移理论和现状“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引入国内的,并进入政策研究制定者视野。
“七五”“八五”计划中“实行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以部分地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有关表述,也推动这一理论的“中国化”。
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跨省合作园区等为平台,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鼓励生态收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加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防止跨区域污染转移。
可以这样认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来源于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和经验的概括,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其基本理论基础是弗农(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等的雁阵理论。
弗农(1966)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走向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不同周期的企业对生产成本敏感度不同。
当产品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后,往往会产生生产环节的区位变化或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老稿)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区域经济学江朦朦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关键字: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承接力主成分分析法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一)研究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其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
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
从微观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宏观上看,它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将产生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
在现实经济中,为争夺各种有利资源,吸引企业迁入或防止企业迁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近年来也日趋激烈。
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
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转 移 都呈 现 出新 的发 展态 势 , 内外 学者 对 产 业 国
转 移 的研 究 也更 加 深 入 和广 泛 . 了便 于 对 产 业 为 转 移 的进 一 步 的研 究 , 文分 别 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 本 移研 究 的相关 理 论进 行 了梳理 和归 纳 。
助 项 目 (J 9 8 2 K002 )
作 者 简 介 : 黎 黎 (9 5 , , 南 信 阳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域 经 济 学 ; 文 斌 张 1 8 一) 女 河 重 主 区 马
(94 )男 , 1 7 一 , 内蒙 古 呼和 浩 特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士 , 重 博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术 经 济 、 技 区域 经 济 。 2 3
弘淮端 理 21. 00 5
济结构 趋 同化程 度 日益 严重 , 理论 越来 越 缺乏 该
解 释力 。 f ) 际 产 业 扩 张理 论 4边
日本 经 济 学 家 小 岛清 ( i c i o a 17 ) K y h K j ,9 8 o m 的边 际 产业 理 论 认 为 , 外 投 资 时 , 资 国应 将 对 投
中 的 比较 优 势 理论 以及 国 际经 营学 中 的跨 国公 司理 论 为分 析 工具 . 来 越 深刻 地 揭示 了产 业转 越
移现象 及 其发生 的 内在规 律 。 1 于产 业视 角 的产业 转移 研究 . 基 ( ) 行模式 理论 1雁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许多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拥有巨大市场和优势劳动力的国家,引进外资成为了其实现产业承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对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承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FDI;中国产业承接;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Introduc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many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In this context, China, as a country with a huge market and advantages labor for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ntroduce foreign capital to achieve industrial takeover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BackgroundGenerally spe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where some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gradually shift from low-end manufacturing to high-en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design. The main reason for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s that compani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seek to invest in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can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can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advanced experience, technologies,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Central Idea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recipie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rocess of attracting FDI, China has also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in 2020, China’s actual u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was USD 144.4 billion, an increase of 4.5% year-on-year. Among them, the high-tech service industry,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continue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invest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hifted from being dominated by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industry to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high-tech industries.Case StudyTaking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ca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late 1970s, China began to introduce foreign car companies, such as Volkswagen, General Motors, Toyota, and other automobile companies to establish joint ventures, which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quality,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xpanding market share.Policy SuggestionsGiven the fact that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an be propose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irstly, we need to encourage foreign capital to invest in areas where China lacks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creative models. Secondly, we should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by further reducing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streamlining business procedures. Thirdly, we should ensure that foreign investment benefits both investors and the host country by strictly monitoring the adherence of enterprises to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domestic employees,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as a global trend i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has brough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hina. FDI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maintain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domestic industries, China’s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to create a business-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its policy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瑞拉工厂的 模块 ( P an el) 数据 库研 究发 现, 国际 产 实质也是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
业转移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又负面影响, 这些 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
回归结果与对具体 国家的 案例研 究一 致, 例如 印度、 述和理论上的总结。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
吸收方技术差距最 小的产业 亦即边 际产业 依次 进行, 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 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 际产业。而图梅和泰勒根据截面数据, 进行了区域间 产业移动的实证研究, 认为决定两个区域之间产业移 动的主要因素为原有区域和目标区域的规模、区域间 的距离、各区域的相对经济优势 [ 9]。
(二 ) 要素禀赋 阿瑟 ∃ 刘易 斯 ( W A rthur L ew is) 最早 从发 展经 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二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将某些劳动
方面的差别。 H elpman 从国际贸易角度强 调产业 国际 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关税、运输成本、投资壁垒的有较 大的相 关性 [ 11] 。 G lickm an and W oodward 在 对 美国 的 外国直接投资定位 的模式和 决定因 素的研 究中 发现, 美国的外国 制造 业主 要服 务于 区域市 场 [ 12] 。威廉 姆 逊 ( w illiam son ) 认为产 业早 期的 扩张 是 企图 对供 应 和市场的控制 [ 13] 。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德尔蒙特和陆赞 伯格 根据 意大 利 1951 ~ 1981 年 的数据对意大利企业从其他地区向意大利南部的移动 对当地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意大利南部
12 4
新的企业形成, 只与新的企业进入有正相关性, 且区
雁行模式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般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和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地。
在FDI(外商直接投资)路径下,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
本文将探讨FDI 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1.1 扩大出口市场随着FDI路径下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大量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机会,也为出口创造了更多机会。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渠道等资源优势,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扩大出口市场份额。
1.2 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产业转移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市场,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成为了中国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
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国企业能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1.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契机。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大规模制造业。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困境。
通过吸引国际产业转移,中国能够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领域转型,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二、FDI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带来挑战2.1 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加大了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
外资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对中国的能源、水资源以及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
同时,外资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推高了价格,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这 是产 业 转 移开 始 出现 苗程环节 ;同时 ,全面推行信贷资料 标准化 、表格 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 ,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于是成 化 ,加 大I T 投入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网上 办理 ,打造 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 品的标准化 小 微企业 “ 信贷工厂” 。 阶段 ,发达 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 向发展 中国家
1 . 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 国公司专家的弗农 ,其基 于美 国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后在 海 外直 接 投资 的模 式 提 出 了
产 品生 命周 期 理论 ,这是 一 种被 动性 的产业 转 移理 论 。弗 农 认 为 产业 转 移是 产 品生 命 周期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他 认为 产 品 的 小微企 业客户量多面广 , 其融 资需求具有 “ 短 、频 、急 ” 生命周期可 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 的特点 ,如采取与大 中型企业一样运 营模式 和操作流程势必造 的 创新 阶段 一 般需 要 一个 科 学技 术 基础 较好 而 且 具备 较强 的研 发 成审批链条拉长 ,既不能有效防控 风险 ,也 容易 贻误商机 。发 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 阶段 的产品 展小 微企业业 务必 须贴 近市场 、贴 近客户 才能 了解真实 的信 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 ,并且大量出 口,凭借技术垄断 ,获取高 额 的 垄 断 利 润 。到 了产 品 的成 熟期 , 国 内的 市场 开 始 基 本 饱 和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一
理论
区域
依 据 ,结合商户信用状况 、 现金流状况等推 出信用类贷款 ;三 是推出大额信用 卡 , 适应 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此外 ,还应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张黎黎;马文斌【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值得学习借鉴的也比较多,本文首先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以及国家视角这三方面对国外比较重要的几个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综述.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具体的产业转移现象进行的,本文从产业转移动因、模式、效应以及应对产业转移的策略选择这四个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综述【作者】张黎黎;马文斌【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产业转移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地区)、承接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可以分为一国内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大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和一国内部的区域产业转移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广泛,为了便于对产业转移的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分别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在对产业长期发展趋势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产业转移问题,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或者国家视角进行的,他们利用产业长期发展的历史分析手法或者是结合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理论、国际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国际经营学中的跨国公司理论为分析工具,越来越深刻地揭示了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发生的内在规律。
(1)雁行模式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的雁行模式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会选择进行技术转让;当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两项优势时会选择进行对外贸易;而当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项优势时其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该理论中,邓宁把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决定国家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这就为解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围际产业转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转变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
2.1.3 基于国家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1948—1953年,面对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给拉美经济造成的严峻局面。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49)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
“中心一外围”理论认为:“中心一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服从于“中心”国家的利益。
“外围”国家处于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位。
“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
由于“外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中心”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失去了发展本国工业的机会。
因此,“外围”国家要摆脱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工业化[3]。
2.2 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系统阐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他认为在众多影响工业产品成本的因素中,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力要素是“随生产地的区位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其中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基本定向起最重要的作用,劳动力成本影响可引起成本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聚集作用又可使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定向区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因此,最佳工业区位在于三者作用下的最佳[4]。
奈科斯丁和泽莫(nakosteen&zimmer,1987)从企业迁移的视角探讨了企业迁移的作用力,将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拉力和阻力,推力因素包括缺少发展的空间、通达性、劳动力市场等;拉力因素主要是区位条件;阻力因素涉及维持现有劳动就业关系[5]。
ashcroft和taylor(1977,1979)指出:产业转移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全国所有区域的产业转移总量是由国家层次的投资决定;第二阶段的空间分布是由能够反应各区域经济吸引力的因素决定的,这些要素包含有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国外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对产业转移理论进行研究,并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动因进行分析,但从产业承接方角度进行的分析缺较少。
3.国内对产业承接力的研究3.1 产业转移动因研究卢根鑫(1997)认为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在于重合产业的产品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相异.发达国家重合产业产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大于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成本,这样导致了产业从高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6]。
李国平、俞文华(1999)认为,世界各国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了直接投资的国际问流动。
产业的国际间流动不仅受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受政策等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是一种市场指向型选择。
陈明森(2003)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区位导向和产业导向,提出资本之所以在国际间流动主要源于地区之间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差异。
王先庆(1998)认为.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是产业转移的自然动力.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存在的相关“利益差”是产业转移的社会动力。
二者共同构成“产业差”并成为产业转移的基础。
“成长差”的存在导致不同区域间进行无休止的产业升级运动,“利益差”使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归[7]。
陈建军(2002)认为,企业进行产业区域的主要动力机制来自对扩大市场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成长[8]。
魏后凯认为导致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来自转出地的推力因素、来自转入区的拉力因素;企业迁移与否取决于来自现有区位的推力因素、来自目标区位的拉力因素,促使企业留在现有区位的阻力因素[9]。
周江洪、陈翥(2009)在借鉴整合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力”的概念,认为区际产业转移力指作用于产业转出主体和承接主体,促进或阻碍产业区际转移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推力(主要来自转出地)、拉力(主要来自承接地)和阻力(来自转出地和承接地)。
而其中的拉力就是指产业承接方的产业承接力,决定着产业转移的方向[10]。
3.2 产业承接力研究展宝卫等(2006)提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概念认为,产业承接力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所拥有的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承接力包含四个子系统:一是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即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转移产业的能力,发挥招引转移产业入驻本地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基础。
二是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发挥确定承接的最佳时机并从若干转移产业中评价选取最佳入驻者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保障,可确保产业承接决策的准确性,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和项目可行性论证能力。
三是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发挥使优选而来的入驻转移产业得以存续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关键。
主要包括载体支撑力和环境支撑力。
四是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即将存续下来的转移产业与本地原有产业体系融为一体,使本地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的能力。
发挥融合存活的转移产业与本地原有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改善产业结构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目标。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力、市场开拓力和产业协调配套力。
在产业转移拉力的构成要素中,上述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四个子系统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子系统不足而引发的短板效应都会导致转移产业难以在产业承接地长期生存和发展。
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导向、产业承接地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产业承接地资源禀赋优势及产业基础均是促成产业转移引力的重要因素[11]。
刘君(2008)对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对于承接地区而言影响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主要因素为: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成本和生产率、开放程度、政府政策、地理接近和文化、语言亲和性,以及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竞争环境[12]。
孙君军(2009)针对物流行业对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该指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四个方面[13]。
张峰(2010)依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及配套设施状况,以及政府行为和制度环境四个方便选取了一系列指标:要素资源禀赋、要素成本与效率、转移成本、区位与交通通讯条件、产业配套条件、城镇功能及承载能力、市场容量、市场开放度、政府行为、政策环境。
分析得出长三角产业向安徽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集中度及其集群配套环境、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状况等[14]。
惠调艳、胡新、马莉(2010)在展宝卫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陕西省软件产业的产业承接力建设,从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划和引导力四个方面提出了19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软件业的产业承接能力能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意见[15]。
4.结语从现有的国内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力理论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外对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较为成熟,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和效应,但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在产业承接力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但却为日后国内学者的产业承接力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要迟于国外学者,因而在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上较多地沿袭和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开始对承接方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相应了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大部分集中于宏观研究,主要从政策环境、软硬件环境、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探讨,产业方面考虑较少,尤其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产业的承接能力分析目前尚显不足,这也是日后的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1]车维汉.“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88-92.[2]dunning j.h.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31.[3]rau’l 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9,49:251.[4]alfred weber.theory of thel ocation ofindustrie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5]nakosteen,zimmer.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migration by manufacturing firms[j].economicinquiry,1987,50:531-362.[6]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王先庆.产业扩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8]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2.[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周江洪,陈翥.论区际产业转移力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66-70.[11]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6.[12]刘君.重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14-28.[13]孙君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21-34.[14]张峰.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2010(1):137-142.[15]惠调艳,胡新,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4):77-83.作者简介:王寅,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