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课程中国历史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必修课,它是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疆域、中外关系等等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提高他们的素质。本课程要求学生不只是从静态方面,尤其是要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史1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040
二、课程名称:中国历史1(chinese history)
三、周学时:2 学分:2
一、 予修课程
二、 教学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是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疆域、中外关系等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明晰的认识。要求学生不只是从静态方面,尤其是要从动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待自编教材完成后,用自编教材。
中国历史1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1(chinese history)
一、 课程号:04110040
二、 周学时:2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
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是以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实践相关
科目,以及探讨两岸三地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和交流,以及中国日益增加的影
响力和地位,为本科留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中国概况的基础教育。

《中国概况》课程的组织教学一般可以分为讲授、阅读、讨论和实践四部分。

在讲授
的过程中,教师理解在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帮助留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概况中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内容,更好地掌握有关课程的知识点,
并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旨和方位,以促进留学生在进入中国社会实践后,有更全面和深
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交流,让学生多多调查、侦察,多多实践,扩大个人知识面,让学
生有机会在探究中探索社会的多样性,即使是已被习俗所束缚的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也
可以通过实践发现中国特有的多元思维和个性化理解,勾勒出属于留学生自己的中国概况,以有利于他们更有效地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中国概况》课程是一门学习生活的基础课程,它不仅要解释中国的社会实践的内涵,也要让留学生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践,特别是要让留学生真正掌握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等精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观念、价值观,使他们可以以正确的认识
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实践,以及当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依据面临的影响和关系,
参与中国社会实践,发挥应有的作用。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留学教育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留学苏联热、文革期间留学教育的中断、改革开放之初的公派留学到80年代末以来大众留学和新时期回国热的变迁历程.留学教育在充实留学生的生活和改变其命运的同时,也深深地记录着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脚步.建国60年来,留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一.近代留学教育(1840——1949年)1.最初的民间留学。

2.第一个官费留学时期。

3.中国近代的留日活动。

4.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

5.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6.革命留苏运动。

二.改革开放之初的留学教育及其特点(“理想型”精英留学)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祖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向国外派遣留学成员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留学教育,前后有较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留学教育主要是公派额精英教育,而从80年代末开始在自费留学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波高过一波的自费留学大潮,我国的留学教育呈现出多元、大众化的特色。

自1978年开始,我国先后与美国(1978)、英国(1979)、埃及(1979)、加拿大(1979)、荷兰(1979)、意大利(1980)、日本(1981)、联邦德国(1981)、法国(1981)、比利时(1981)、澳大利亚(1986)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

可以说,打开出国留学之门,才真正意味着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

这一划时代举措的影响并不亚于1872年容闳率领第一批留学幼童到达美国,因为容闳是在冲破封闭隔绝的清王朝候第一次掀开了中国留学的历史,而1978年打开的也是一个封闭、隔绝多年的中国大门,同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候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十分显著的时代特点:首先,年龄较大。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45岁之间,最大的49岁,最小的32岁,平均年龄41岁。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留学生中国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留学生中国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留学生中国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摘要:中国历史课是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对于传播中华文明、培养中国情怀、厚植中外友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概论》专门针对来华外国留学生而开设,不仅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必修课,还是学习中华文化的必修课。

其教学实践表明,上好中国历史课,既要用心做好教学设计,又要用情讲好每一堂课。

只有用心入脑,感情真挚,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历史课,外国留学生,中国故事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1]。

开设适合留学生学习的课程,是高等院校保障留学生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中,中国历史课是留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传播中华文明、培养中国情怀、厚植中外友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留学生教育中,上好中国历史课,意义重大,讲好中国故事,大有可为。

一、中国历史课的教学实践在留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中国历史概论》不只是一门普通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段中国历史的通史之旅,又是一场中国文化的饕餮盛宴。

《中国历史概论》是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

作为一门必修课,它既是留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又是课程教学计划安排的重要组成,更要求所有留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修完并取得成绩。

因而,所有留学生的课表里,都有《中国历史概论》这门课程。

《中国历史概论》的教学对象为大三年级的外国留学生。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学习中国历史,首先汉语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否则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因而,《中国历史概论》一般开设于第六个学期,也就是在大三年级。

在这之前,外国留学生一般需要完成不同层次的汉语课程,以提升汉语水平至较高的程度,从而为学习中国历史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历史概论》实行全中文授课。

虽然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母语也不一样,其中既有法语,又有英语,还有西班牙语等等,但是课堂教学不需要单独的翻译,而是全中文授课。

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近几年来,随着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也在逐渐得到重视。

中国概况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旨在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社会氛围、政治构造、经济发展等信息,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

在当前,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当前中国概况课程主张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但是由于留学生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它们往往难以融入这些理论知识,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由于一个学期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课程的学习难度往往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令学生望而却步。

因此,提高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价值;其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最后,应实施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适应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当前,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应重视认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执行针对性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氛围,以促进海外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通过上述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总之,在当前,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探索实施针对性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留学生教案模板范文

留学生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中国文化概览》二、教学对象:留学生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概貌,包括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等方面。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中国哲学思想3. 中国传统艺术4. 中国民俗风情5. 中西方文化差异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 学生作业本4. 课堂活动道具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导入1. 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1)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2)展示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的辉煌。

2. 中国哲学思想(1)介绍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个人和团队的影响。

2. 角色扮演:模拟中西方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化差异。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第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 中国传统艺术(1)介绍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

(2)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2. 中国民俗风情(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

(2)分享学生亲身经历的中国民俗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情的特点,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留学生国概况课课程说明

留学生国概况课课程说明

国概况课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文化课是一门全面概要地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变,内容异常丰富繁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可以为外国留学生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

是一门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人格塑造的重要课程。

也是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将来顺利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二、课时安排
总课时:72课时,分两学期学习,2课时/周
三、教学目标
1.初级
讲述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简要历史、当代中国人生活、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中国与国际社会等等。

2.中级
讲述中国汉字、古代教育、科举制度、典籍藏书、各类艺术、精美器物、风俗习惯等等。

3.高级
讲述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主要是文化的三要素: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是怎样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及中国古代宗教、古代哲学、传统伦理道德等等。

四、使用教材
1.初级:《中国概况》,郭鹏等编著,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级:《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2011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高级:《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拟授课教师
张晓光、赵聪等
六、考试与成绩计算方法
开卷(或闭卷)卷面为百分,占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
说明:以每个学期实际情况为准,湖州师范学院国际学院保留解释权。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总称,延续时间长达几千年。

每章概括以下是对中国史各个章节的简要概括。

1. 考古学与原始社会: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面貌。

这一时期人们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制器。

2. 奴隶社会与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夏、商、周三大朝代相继兴起。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则以封建制度而闻名。

3. 春秋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剧变最为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

4. 秦汉与三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长久且开明的封建帝国,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霸。

5. 隋唐与宋辽金:隋朝统一了北方,但很快灭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王朝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宋辽金三国时期,辽、金两个外族政权相继建立,宋朝则为南方的统一朝代。

6. 元明与清: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由蒙古族统治的王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海上贸易和文化繁荣而闻名。

清朝由满族建立,统治了中国近300年。

7. 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近代以后,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内忧外患,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这些概括仅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简要总结,每个时期都有更加详细和复杂的情况和事件。

深入研究中国史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皇权至上,改“王”为“皇帝”

推行郡县制度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 and county

定都咸阳
秦——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统一中国,废分封, 立郡县,集皇权, 统一了货币,文字, 度量衡weights and measures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 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 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 “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 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Mencius the lesser sage
秦 Qin Dynasty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 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 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 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 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 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 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 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 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元史﹒地理志》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明朝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成为永乐大帝 北修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利玛窦Matteo Ricci最早将孔子及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



郑和航海图

春秋重要人物
VIPs during Chun Qiu
孔子 Confucius 圣人 the sage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
老子 Lao tze 道教Taoism
茅山 (句容)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战国重要人物
VIPs during Warring States
孟母三迁
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2、商朝Shang Dynasty
甲骨文Jiagu Wen 刻在龟甲与兽骨上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金文 Jin Wen 刻在青铜器上的铭辞。 商晚期青铜器代表:鼎Ding 重875kg。
甲骨文
商朝疆域图
3、周朝 Zhou Dynasties
三皇五帝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五帝:
(tribe leaders actually)
颛顼(Zhuanxu) 炎帝(Yan Di)、 黄帝(Huang Di)、 尧(Yao)、舜(Shun) 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是通过“禅 让”的方式产生的
Though countries had not come into being at that time, these rulers were regarded as
南北朝(420~589)
北魏孝文帝
Emperor Xiao Wen
迁都洛阳与改革, 加速了当时北方 各少数民族封建 化的过程,促进 了北方民族的大 融合。
北魏孝文帝
隋(581~618)
大举科举,给较多人以入仕机会
imperial examinations
隋炀帝Emperor Yang of Sui开凿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以洛阳(Luoyang)为中心,北通涿郡 (Beijing),南到余杭(Hangzhou),全长 2500km。
汤山猿人:南京江宁区, 距今50万年以前

骨耜
河姆渡文化遗址
三皇五帝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tribe leaders actually)
三皇:伏羲(Fu XI)
女娲(Nv Wa) 神农(Shen Nong) 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 身”,是“龙的传人” 的源头 神农牛首人身
小篆用笔纯净、圆润、笔画 均匀、结体规范、大小划一。
统一货币:圆形方空半两钱 统一文字:小篆
Xiao Zhuan seal character
修建万里长城
西安兵马俑Terra-Cotta Warriors
西汉
West Han Dynasty(206BC~24)

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期:推恩令,五铢钱,尊儒

班固,《汉书》 Book of Han
东汉蔡伦造纸术 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印刷术、
指南针、火药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张衡
浑天仪
地动仪
三国 Three Kimdoms

曹丕建立魏国(220~265)Wei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221~263)Shu Han
孙权在建邺称帝,吴(229~280)Wu

三 国 鼎 立
曹操
三国鼎立
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 孙权
刘备
三 国 分 布 疆 域 图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cclaimed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阎立本擅长政治人物画, 代表作《步辇图》
吴道子所画人物衣带飘拂若 动,人称“吴带当风”, 有“画圣”之誉
五代十国(907~960)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北宋(960~1127)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1127~1271)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分封制,包括同姓国和异姓国,有1000多个 investing the nobility with hereditary titles, territories and slaves

祖先崇拜 worshiping ancestor
分封制 Fen Feng Zhi
东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秋得名于鲁国的史书《春秋》 战国得名于《战国策》 Both Named After Classic Books

日 本 人 研 究 的 唐 疆 域 图
唐朝文化

茶圣-陆羽 the Sage of Tea,《茶经》,世 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诗仙-李白Immortal Poet;诗圣-杜甫poet-sage
韩愈、柳宗元诗著名的散文家proser,韩愈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the eight tang-song prose masters
春秋时有100多国家,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国家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王、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Qi, chu, yan, han, zhao, wei, qin
Duke huan of qi, Duke xiang of song, Duke wen of jin, Duke mu of qin, Duke zhuang of chu

960年,赵匡胤Zhao Kuangyin陈桥驿兵变,在开 封建宋。 Emperor Taizu of Song 1127年,赵构Zhao Gou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 安(今杭州)Emperor Gao of Song 1271年,元攻占临安,南宋亡


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Kublai khan, the Yuan Dynasty


佛教在西汉晚期传入中国
楚汉之争开始,刘邦胜出,建立 了西汉。西汉文景之治
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景帝刘启
汉武大帝
The Emperor Han Wu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 (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 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
清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1)

1636,满族 Manchu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1644年入关。 1684年,清攻入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40~1919,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

第一节 中国发 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 我国最早出现的人类: 云南元谋人,170万年前 旧石器、用火。 陕西蓝田人,80万年 北京猿人,40~50万年,具备人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制造石器、木器、骨器,有语言产生。 北京山顶洞人,1.8万年,骨针,人工取火,有原始 宗教观念。

石器文化:距今70万年 以前。
西晋与东晋

西晋(265~316)Western Jin
东晋(317~420),East Jin 司马睿在建康立东晋,北方为十六国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的《兰亭 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Kaishu Regular style
行书 Xingshu Walking Style
草书Caoshu Running Style
东汉(25~220)
East Han Dynasty 发明创造 Inventions 蔡伦:造纸术 papermaking technology

张衡:浑天仪armillary sphere、地动仪 seismogra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