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的叙议结合

合集下载

散文的叙事与故事情节

散文的叙事与故事情节

散文的叙事与故事情节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散文可以以叙述的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展现。

散文的叙事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叙事是通过一系列事件或经历来描述故事情节,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叙事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扣人心弦的高潮和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通过叙事,作者可以让读者深入故事,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在散文中,故事情节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故事情节是散文中事件的结构和发展。

它包括了故事的主要事件、转折和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

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需要有合理的逻辑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散文的叙事与故事情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巧妙地运用叙述技巧和创造性的构思,作者可以将故事情节嵌入散文中,让读者既能欣赏到散文的美感,又能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描写、对话、心理刻画等手法,使散文更加生动和有趣。

一个好的散文作品需要有生动的叙述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叙述应具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故事情节应有起承转合的结构,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引发思考。

除了故事情节和叙述外,散文还可以通过其它手法增添魅力。

作者可以运用比喻、修辞、反讽等修辞手法,丰富文字的层次和意境。

同时,作者还可以以个人经历、观察和思考为基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散文中。

总而言之,散文的叙事与故事情节是散文独有的特点之一。

通过叙述的手法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散文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索。

作者应该注重叙述的生动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力求使散文作品更加吸引人、感人和有思想深度。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散文的叙事与故事情节。

【高分作文技巧】专题20:叙事散文的叙议结合法 高考语文作文

【高分作文技巧】专题20:叙事散文的叙议结合法 高考语文作文

专题20:叙事散文的叙议结合法【名师讲堂】先看下面这段文字:《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作为“旧闻”,毕竟是要以事实说话的,而《史记》能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抒情性,就在于它的大量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笔法精奇,叙论得当,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

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

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司马迁所用即为“叙议结合法”。

它是指在散文写作中,叙事和描写的文字后面,设置精当的一两句议论,以收点题、扣题、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之功效。

所谓“叙”就是记叙,除了常见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字外,还应包括在其它文体中复述作品的情节和概述基本内容的文字。

“议”,就是对人、事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

在写作时,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结构文章,充分地表情达意,进一步阐明主旨。

想要很好地运用“叙议结合法”,需要掌握以下五个方面:一、夹叙夹议即一边叙述材料一边议论分析。

例如《拒绝平庸》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

正是他的不懈探究和深入思考,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才得以建立,从而使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

如果爱因斯坦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那他就会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前人得出的结论,从而裹足不前,那么相对论的确立恐怕就会成为泡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

然后讲述爱迪生的故事,继而又阐发议论,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条分缕析。

二、先议后叙先议后叙。

即在论点后面,用一句或几句带有过渡性质的分析议论,将所选论据引出,并规定后面所引的论据与论点相吻合的那个方面。

例如《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居住在自己的内心,是不拘世俗,张扬个性的钥匙。

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散文的六种语言风格

散文的六种语言风格

散文的六种语言风格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

不同的作者和作品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散文的六种语言风格。

首先,我们来谈谈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为主题,通过诗意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它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感受和情感。

其次,叙事散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散文形式。

它常常以生动的场景和丰富的情节吸引读者的注意,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作者的观点和主题。

再次,议论散文是一种借助观点和论据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散文形式。

这种散文常常带有批判性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客观、明确的论述来引导读者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辨析。

另外,描写散文是一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散文形式。

这种散文着重于通过具体、感官的描写来给读者直观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色彩和气息。

最后,夸张散文是一种夸大事实、渲染情绪的散文形式。

它常常运用夸张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通过夸张的表述来达到增强感染力和娱乐性的效果。

当然,散文并不局限于以上六种语言风格,它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结合与扩展。

无论是哪种语言风格,一篇好的散文都应当具备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特点。

它应当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共鸣,并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启迪读者的思考和认知。

总而言之,散文是一种高度自由和多样化的文学形式,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每一种语言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效果,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可以让散文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指导意义。

让我们共同欣赏和探索这一美妙的文学形式!。

散文性议论文段落结构

散文性议论文段落结构

议论性散文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1、简介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

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

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

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

比较一:在结构和语言方面,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有明显不同。

先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把握人生的弯道》片段:开头部分:弯道是赛车运动中的必经路段,而“弯道超越”则是每位一流赛车手的必备技术。

一些车手注重车行中的弯道,于是他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而一些车手却轻视弯道,于是他们注定要失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些人成功了,因为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越”;而相反,一些人则将自己的前途断送在了弯道上。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散文是一种以散漫随意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不同于诗歌和戏剧等具有特定形式和结构的文学类型,散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展现作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将就散文的观点和论述展开讨论。

散文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描写生活琐事、讲述个人经历或者展示名人事迹等方式,散文能够传递作者对人生、生活和成长等话题的独特看法。

散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通常由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维方式塑造而成。

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思考,表达对某个主题或者议题的立场和看法。

这些观点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对理想境界的追寻等等。

通过散文的论述,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分享,并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和价值观。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作者可以使用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景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共鸣。

另一方面,作者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事件背景的描绘等手法,使观点和论述更具体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同时,作者也可以通过对事实数据和逻辑推理的引用,加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必须建立在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虽然散文可以借助艺术手法进行修饰,但观点和论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散文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应当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读者进行情感和心灵的沟通。

总之,散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通过观点和论述传递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维方式构建而成,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读者。

散文的观点和论述应该真实可信,以有效影响读者的思考和理解。

散文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叙事散文是一种文体,把无聊的故事变成有趣的故事,是叙事文形式的体现,它具有表达感情、描述故事发展的特点,主要用于记录生活中珍贵的经历,记录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表达感受,传达观念。

写作叙事散文,第一步要搞清楚要写什么,找到一个有趣的主题,然后构思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

做到这一点,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升华出一个有趣的情节,并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其次,要注重语言。

写作叙事散文时,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并尽量使用生动形象、形容词,以表现出故事的感受性和灵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故事的深刻性。

第三,要注重情节。

写作叙事散文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叙述出故事的情节,可以根据写作主题,分步讲述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慢慢地把故事叙完,使读者有一种跟随故事一步步发展的感觉。

最后,要注重细节和小插曲。

写作叙事散文,要注意加入各种有趣的小细节和小插曲,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故事的细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角色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给故事增添真实感和生动性。

散文与故事的特点与表达

散文与故事的特点与表达

散文与故事的特点与表达散文与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常见形式,它们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散文和故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一、散文的特点与表达散文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叙述作者的真实感受、思考或体验的文学形式。

散文常常具有以下特点:1. 真实性:散文以写实为基础,充分展示作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作者通过真实的事例、个人经历和情感表达,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2. 叙述性:散文注重叙述,作者通过描写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和心情变化,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 反思性:散文常常带有作者对事件或人物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反思,传递给读者关于人生、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思考。

散文多以自由的形式呈现,没有固定的诗歌节奏和韵律。

作者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故事的特点与表达故事是讲述一个或多个人物在一定背景下所发生事件的叙述形式。

故事常常具有以下特点:1. 动态性:故事是有情节和冲突的,它通过事件的发展和冲突的升华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故事的情节设置和起承转合的结构让读者产生紧张感和期待。

2. 人物性: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是故事的灵魂和核心。

作者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和行为,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兴趣,并与其产生共情。

3. 意义性:故事往往通过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解决来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作者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见解。

故事通常以时间为轴线,在作者的安排下,情节逐渐展开并有一定的高潮和结局。

同时,故事也可以通过回忆、幻想和虚构等手法展开,以增加叙事的多样性和想象力。

三、散文与故事的联系与区别尽管散文和故事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散文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反思性,强调叙述过程中作者的思考和感悟,而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

散文常常更加接近生活,让读者在真实细致的描写中产生共鸣;而故事则更加追求情节和悬念,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散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结合技巧

散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结合技巧

散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结合技巧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在散文中,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议论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而抒情则是作者对于某种感情的表达和展示。

而散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结合技巧,则是指如何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篇文章中,使其更加丰富和生动。

一、通过情感渲染来支撑论述在散文中,当作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可以通过抒情手法来支撑论述。

作者可以运用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感受来渲染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并加深对作者观点的认同。

例如,在谈论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时,作者可以巧妙地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环境的珍爱之情,从而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二、运用寓言和比喻来进行议论寓言和比喻是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和隐喻,作者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进行议论时,作者可以通过寓言和比喻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谈论社会道德问题时,作者可以借用寓言来揭示道德的重要性和深层含义,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的启示,并对文章的议论产生共鸣。

三、交织抒情与议论在散文中,议论和抒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交织在一起。

作者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支撑和加强对某一问题的议论。

在散文中,议论部分可以是作者对于某个问题的客观分析和评价,而抒情部分则是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真情实感的表达。

通过交织抒情与议论,作者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传达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观点。

四、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抒情和议论在散文中,修辞手法是表达抒情和议论的有力工具。

作者可以运用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和议论的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恰如其分地使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将抒情和议论贯穿整篇文章,使读者在阅读中情感共鸣并对作者观点产生认同。

综上所述,散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结合技巧对于写作一篇生动丰富的散文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散文的叙议结合
————————————————————————————————作者:————————————————————————————————日期:
谈谈散文的叙议结合-中学语文论文
谈谈散文的叙议结合
◎吴永福
散文中,多有叙议结合的写法。

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先从石钟山的得名说起,并提出疑问。

接着再写实地考察,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对山川景物多有描绘。

继而转入议论,并相应地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这样,先写游历,再转而议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从而表白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记叙与议论的交替使用是从表达来看的。

从思维角度来看是为了在行文中调谐感性与理性。

写作中,感性与理性是不同的思维方向,感性出于生活的经验,理性则是思考的运作。

行文中,感性与理性应当尽可能地协调起来。

仅写感性经验,很可能只是浮面的生活,往往大同小异居多。

理性思维的展开,便于表明看法或见解,但若没有感性的滋润,又有可能过于枯燥。

大致说来,先要有一些感性的经验,从中找到兴味。

若要进一步展开,则需要思考的力度。

且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主旨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比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
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的叙述由远而近或由上而下,为的是集中到眼前的观感上来。

虽是细小的事物,却很能体现秋意。

日光、牵牛花还有秋草,都可见出观感的即清且静又悲凉。

细数漏下的日光,不用说是清静的。

牵牛花色彩的比较则排除了暖色,选取了清冷。

尖细且长的秋草虽是陪衬,却能显出秋之悲凉。

就传达情绪来说,这一句可谓神来之笔。

文中除了这一个精选的场景外,还写到几个细节:槐树的落蕊,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既细腻又清闲,还体味到落寞。

这就于清、静及悲凉之外,另有观感上更为复杂的意绪。

秋的意味,会将人的心绪引向深沉。

再就是秋蝉衰弱的残声,那叫声仍是引人起悲凉之感的。

而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话凉,缓慢悠闲的声调里也透出一股凉意。

北方的果树正当全盛时节,情调颇不一样。

但盛期一过,西北风起来,也就到了清与静及悲凉的时节。

记叙到此,作者还穿插一段议论,从而叙议结合。

此段议论,有的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有浓厚的颓废色彩,作者不以为然。

因为外国也多有写秋的诗文,说明秋之于人实有一种普遍的情绪。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里所说的秋之情味,便多有感触。

文中还写到囚犯也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比较起一般人来,文人墨客或许感触上更为敏锐。

尤其是中国的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相沿而下,早有了悲秋的传统,因而就显得与秋的关系特别地深。

然议论至此,作者又特地点明,这一情味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彻底。

至于南国之秋,虽有特异之处,但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不同的比较中自有映衬,就作用来看仍是
为了衬出北国之秋,且在结构上照应前文。

文中且叙且议,所要传达的是对处于衰落状态下的秋的激赏,还可看出深沉的忧思。

再如丰子恺的《蝌蚪》:“我见这洋瓷面盆仿佛是蝌蚪的沙漠。

它们不绝地游来游去,是为了找寻食物。

它们的久不变成青蛙,是为了不得其生活之所。

这几天晚上,附近田里蛙鼓的合奏之声,早已传达到我的床里了。

这些蝌蚪倘有耳,一定也会听见它们的同类的歌声。

听到了一定悲伤,每晚在这洋瓷面盆里哭泣,亦未可知!它们身上有着泥土水草一般的保护色,它们只合在有滋润的泥土,丰肥的青苔的水田里生活滋长。

在那里有它们的营养物,有它们的安息所,有它们的游乐处,还有它们的大群的伴侣。

现在被这些孩子们捉了来,关在这洋瓷面盆里,四周围着坚硬的洋铁,全身浸着淡薄的白水,所接触的不是同运命的受难者,便是冷酷的珐琅质。

任凭它们镇日急急忙忙地游来游去,终于找不到一种保护它们,慰安它们,生息它们的东西。

这在它们是一片渡不尽的大沙漠。

它们将以幼虫之身,默默地夭死在这洋瓷面盆里,没有成长变化,而在青草池塘中唱歌跳舞的欢乐的希望了。

这是苦闷的象征,这象征着某种生活之下的人的灵魂!”本文所写的蝌蚪,原本是孩子们捉了来养在洋瓷面盆里的,但作者却以满怀同情的笔触写到了它们的苦闷,即不得丰田水草以及自在游乐。

“这是苦闷的象征,这象征着某种生活之下的人的灵魂!”由物及人,此一立意有如神来之笔,将旨趣点明为生活苦闷的象征,甚为醒目。

言在此而意在彼,又不无哲理的启发。

余光中甚为强调叙议结合或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他在《左手的缪斯》新版序中说:“缺乏知性做脊椎的感性,只是一堆现象,很容易落入滥感。

”光写感性经验,是比较浅的,任其泛滥开去,就很疲软了。

换言之,就是需要知性来作脊椎。

何为知性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这样说:“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
解却高一层。

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

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知性并非纯理性的,尽是概念的抽象演绎,而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样才能与感性交融。

“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能兼顾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有心肠,才有观感的印象或事实;而有头脑,才有见解或看法。

(吴永福福建省长汀一中366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