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一、背景介绍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其中的新生儿极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针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测,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二、监测目标1. 监测感染发生率:通过统计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的发生情况,计算感染发生率,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监测感染病原体:对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分布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监测感染传播途径:通过追踪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分析感染的传播规律,为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4. 监测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新生儿病房内实施的感染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判断其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1. 感染发生率监测:a. 统计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病例的发生情况,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信息。
b. 计算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例数/新生儿病房入住人数×1000‰)。
c. 定期汇总感染发生率数据,制作感染监测报告。
2. 感染病原体监测:a. 对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b. 采集感染病例的相应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鉴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
c. 分析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
3. 感染传播途径监测:a. 追踪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b. 通过调查和观察,确定感染的传播途径和环节。
c. 分析感染的传播规律,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4. 感染控制措施有效性监测:a. 对新生儿病房内实施的感染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包括洗手、消毒、隔离、通风等措施。
b. 对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c.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其有效性。
四、监测结果的应用1. 提供感染监测报告,及时通报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等信息。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mo n i t o i r n g r e s u l t s o f n o s o c o m i a l i n f e c t i o n i n n e w b o r n i n f a n t s . Me t h o d s 2 1 0 0 c a s e s
( 新疆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 医院 , 乌鲁木齐 8 3 0 0 5 4 )
摘
要: 目的 探析新 生儿医院感 染 目标性监测结果。 方法
选取 2 1 0 0 例新 生儿为观察对 象, 应 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新生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2、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4、评价控制效果。
二、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为住进NICU的所有新生儿;入N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新生儿感染。
三、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四、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五、监测方法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参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
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
最新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

最新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1.2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1.4评价控制效果。
2监测对象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
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4.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4.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 2.3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因感染病原体而出现的不良并发症。
为了减少新生儿病房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监测流程和防控措施。
1.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在新生儿病房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指标、频次和责任单位。
2.收集患者数据: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诊断情况应记录在患者档案中,包括出生日期、性别、出生体重、病原学检查结果等。
3.监测感染指标:监测感染指标有两个方面,一是监测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如血液感染、呼吸道感染、腹泻等;二是监测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医源性伤害、手术并发症等。
4.收集标本:针对疑似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如血液、呼吸道、尿液等。
5.实验室检测:将采集到的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6.评估数据:根据监测的数据,评估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性等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
7.记录和报告:将监测的数据记录在医院感染监测表格中,并定期向上级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8.分析和整改: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督促执行。
9.继续监测:持续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事件,确保新生儿病房的安全和卫生。
二、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措施1.洗手:医护人员应常规进行手卫生,特别是在接触患儿前后、进食前后、如厕后等时段。
2.消毒:对新生儿病房内的各种物品、设备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3.隔离: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疑似感染或携带病原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隔离、接触传播隔离等。
4.婴儿护理:医护人员进行婴儿护理时,应比较严谨地采用无菌操作。
5.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6.人员管理:医院应对工作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
7.访客管理:限制访客数量和频率,保证新生儿病房的干净和安静。
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

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评价控制效果。
2监测对象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
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5监测方法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 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
新生儿院感标准

新生儿感染指标的正常值,需要根据具体项目而定。
新生儿感染指标通常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一般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正常值是(15-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正常值为0.31-0.4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正常值为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正常值为0-0.0075,淋巴细胞百分比的正常值为0.4-0.6,C反应蛋白的正常值应<8μg/ml,降钙素原正常值应<2ng/ml。
新生儿感染指标主要通过血常规等进行检查,如果新生儿发生感染而出现炎症,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都可以发生改变,如果上述感染指标明显超过或低于正常值,都属于不正常现象,可能是受到继发性感染而出现病理变化。
通常新生儿抵抗力较差,观察新生儿的感染指标数据可以明确新生儿是否发生感染。
如果确定为感染,家长则需要带其前往医院儿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2023

• 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病原体监测
• 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病原体监测
• 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监测
• 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监测
• 医院感染现患病率调查
• 医院感染现患病率调查
• 全院综合性监测
• 全院综合性监测
• 全院综合性监测
•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
•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
•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
•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细菌耐药性监测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 细菌耐药性监测
•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门诊血液透析感染事件监测
Hale Waihona Puke •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门诊血液透析感染事件监测
• 门诊血液透析感染事件监测
• 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病原体监测 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 2023版解读
• 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主要修改内容
• 主要修改内容
• 术语与定义
• 术语与定义
• 术语与定义
•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 监测管理与要求
• 监测管理与要求
• 监测管理与要求
•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 监测信息的收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1.2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1.4评价控制效果。
2监测对象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
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4.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4.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 2.3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
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
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
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5.3.2护士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表。
②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如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
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
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
如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短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当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需要观察插管部位时,更换敷料。
⑤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送检)。
⑥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5.3.3微生物室工作人员①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
②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
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
细菌培养阳性后,立即进行革兰染色,报告所见及初步意见;传代培养后进行初步药敏试验并报告;在进行菌种鉴定及标准药敏试验后书面报告。
血培养若培养阴性时,第三天报告1次,之后3天若有阳性可以补发报告。
④用计算机打印结果报告单时,标本名称应严格按照送检单填写。
5.3.4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
②持续观察新生儿室(ICU)新生儿,在新生儿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新生儿临床征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
如确定是,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
④负责检查新生儿室(ICU)护士填写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并做好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5.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本采集方法临床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标本。
①适合于保留导管标本采集要求:从该可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集,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分别标记清楚。
②适合于导管拔除标本采集要求: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培养或剪下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交实验室进行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采血方法: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用络合碘消毒皮肤,消毒围的直径为5cm,待干60秒钟后进行穿刺;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再触摸。
两个部位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
每瓶采血0.5-1mL,总量不超过体重的1%。
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
5.5调查登记方法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选定的新生儿室(ICU),对监测起始时间已住进新生儿室(ICU)和此期间新进入新生儿室(ICU)的所有新生儿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医院感染包括所有感染部位。
5.5.2感染病例发现的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转出新生儿病室(ICU)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等。
重点需关注有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
新生儿出现脐/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红肿,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这时应该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
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
5.2.3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见表1,此监测表是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登记表,以登记调查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
填写时应注意:①表中所列项目是必填项目,各医院可根据本院开展工作的具体情况增加其他项目。
②感染新生儿编号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资料的,每随机输入一个新生儿的信息,都有一个对应的,值得注意的是监测表上的编号应与计算机给出的编号一致,便于查询。
表1 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一、基本情况:感染新生儿编号入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号出院日期年月日姓名住院天数天姓别男女诊断 1、年龄天 2、出生体重□≤1000 g □1001~1500 g □1501~2500 g □>2500 g预后治愈好转无变化恶化死亡二、医院感染情况医院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相关侵入性操作⑴年月日⑴⑴□脐/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⑵年月日⑵⑵□脐/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⑶年月日⑶⑶□脐/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三、病原学检查⑴标本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敏感药物:耐药药物:⑵标本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敏感药物:耐药药物:⑶标本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敏感药物:耐药药物:调查者登记日期年月日5.5.4 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日志和月报表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日志(见表2)需要被收集的资料有:监测时间、不同出生体重组别进入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的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数,置脐/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数和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数;若新生儿既置脐导管又置中心静脉导管,只记数一次。
上月末住新生儿室(IU)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数。
针对每个被监测者,每天均要填写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日志”。
表2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监测月份:年月上月末不同出生体重组别的新生儿数: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月报表需要被收集的资料有:监测时间、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体重(BW )组别、不同出生体重组别监测月第一天新生儿数量、监测次月第一天新生儿数量,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月报表见表3。
表3 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月报表5.5.5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日志的填写方法 由新生儿室(ICU )护士填写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日志,每日8AM 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
分别按出生体重填写,每日登记进入新生儿室(ICU )新住进新生儿数;每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数;使用呼吸机、脐/中心静脉插管;上月末住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
新住进新生儿数指当日新住进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数指当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包括新住进和前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减去当日出院新生儿数;上月末住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指上月最后一日未移出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脐/中心静脉插管新生儿数指当日使用脐/中心静脉导管的新生儿数;使用呼吸机数指当日使用呼吸机新生儿数。
5.2.6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填写 根据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形成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
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新生儿室(ICU )新生儿月报表。
6感染率的计算6.1 日感染率新生儿日感染率=总住院日数感染新生儿数×1 000‰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日感染率=数不同出生体重总住院日儿数不同出生体重感染新生×1 000‰如:出生体重≤1 000g 新生儿总住院日感染率=新生儿住院日数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数出生体重g g 10001000≤≤×1 000‰6.2调整日感染率平均住院日数=的新生儿数同期住在新生儿室日数新生儿住新生儿室)()(ICU ICU ×100%同期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为同期新住进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调查月第一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调查次月第一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数]/2调整日感染率=新生儿平均住院日数新生儿日感染数不同体重新生儿调整日感染率=院日数不同体重新生儿平均住不同新生儿日感染数6.3器械使用率器械使用率通过器械使用日数除以住院日总数计算,用来度量高危器械的使用占总住院天数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