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自治县工程地质情况

合集下载

辽宁省水泉沟金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辽宁省水泉沟金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53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辽宁省水泉沟金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马丙乾(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13)摘 要:辽宁省水泉沟金矿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水泉沟一带,隶属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大板镇。

其工作区域位于辽宁省阜新市东南约14km 位置,地处于华北地块北缘燕山陆内造山带东北端的阜新金矿集中区。

水泉沟金矿经历了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克拉通盖层演化和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等多个构造的演化,形成了复杂且具有规律的构造格架。

本文针对水泉沟金矿内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该矿区的地质特征、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矿床形成的原因及情况规律进行分析。

了解该区域内部的构造格架,确定该区域的金矿分布特征,以便运用各种手段,为水泉沟金矿区提供相应的基础地质资料,并发现水泉沟金矿区地质特征和找矿远景,为日后深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泉沟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1-0053-2收稿日期:2020-11作者简介:马丙乾,男,生于1990年,汉族,吉林长岭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

水泉沟金矿区是“七五”期间发现的,水泉沟金矿床与水泉沟岩体有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其矿床为重熔交代中高温热液矿床。

从上世纪70年代辽宁省地矿局第一区调队就对于该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考察,到了1973年国家计委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九〇一队也对于其地质状况进行了勘探,直至2020年都有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该地区展开研究普查工作,并在具体的沟渠内进行金矿资源量的预测。

水泉沟金矿的矿体主要来源于热液成矿,很多时候对于此类矿石勘探人员无法直接通过视觉进行查询,只有技术显微镜才能够进行识别和精准判断。

本次研究在充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辽宁省阜蒙县水泉沟的矿区地质分布情况,分析该区域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化的分布状况,并借助土壤地球化学、激电中梯测量、激电测深测量等手段查明水泉沟金矿区内的矿体数量、产状和具体规模,分析该区域内矿区的成矿规律。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阜新地区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壤是这个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
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阜新地区的土壤分布情况进行详
细介绍。

阜新地区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根据地貌和成土母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黄土土壤、
冲积土壤、沼泽土壤和红壤等不同类型。

黄土土壤主要分布在阜新市南部的山区。

这种土壤色黄,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和粘
性成分,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

由于黄土土壤通透性较好,适合农作物根系的生长,
因此在山区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沼泽土壤主要分布在阜新地区的湿地和河流附近。

这种土壤湿润,色黑,富含有机质
和养分,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沼泽土壤对湿地植被的生长和水质净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壤主要分布在阜新地区北部的丘陵地带。

这种土壤呈红色,质地疏松,排水性良好,富含铁和氧化物。

红壤适宜作物生长,但由于含铝量较高,酸化作用较强,需要采取适当
的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除了以上主要的土壤类型外,阜新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盐渍土、砂土和
石质土壤等。

这些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和调整。

阜新地区的土壤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和
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保护的效益。

辽宁省阜新玄武岩矿床地质特征

辽宁省阜新玄武岩矿床地质特征

辽宁省阜新玄武岩矿床地质特征对阜新地区中生代义县期玄武岩成矿条件、矿床矿石的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定,并通过与国内外玄武岩化学分析数据对比,总结出阜新地区玄武岩矿床的基本特征。

标签:阜新玄武岩;构造:岩相;化学成分玄武岩矿石是最坚硬的天然硅酸盐,玄武岩应用十分广泛,是传统“铸石”的优选石材。

玄武岩坚硬耐磨和具有抗腐蚀性,为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跑道所有石料中最好的石料和铸钢工艺中起“润滑剂”的作用。

阜新玄武岩化学组分的稳定性及其赋存的地质特征和易开采的地质条件、丰富的资源量、较多的科研成果为玄武岩的开发创造了极佳的环境。

1阜新玄武岩成矿条件及构造1.1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阜新老河土玄武岩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北镇凸起的北缘,东与华北断坳、下辽河断陷、辽河断凹相邻。

区域成矿条件:地层区域由老至新依次为太古宙变质深成岩系内的上壳岩系,中元古界蓟县系,中生界侏罗一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地层如下:I太古宙上壳岩系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及磁铁石英岩系,为一套铁镁质岩石系列组合。

该套岩石系列均以包体形式赋存于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之中。

II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含硅质、粘土质、钙镁质碳酸盐沉积岩系。

III中生界侏罗一白垩系地层包括小岭组、义县组、沙海组、阜新组、孙家湾组、大兴庄组。

为一套陆相火山建造(安山岩建造一复陆屑建造含煤油页岩建造)及火山复陆屑一类磨拉石建造。

1.2构造本区位于中国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属环太平洋构造域一部分。

中生代以来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北东向隆起和坳陷,在伸展和收缩下形成规模较大的北东向韧性剪切构造及一系列的脆性构造,并伴有褶皱与火山活动。

褶皱构造区域上早期形成北东向阜新一义县构造盆地(东北端部分);晚期形成北东向中生代黑山一彰武火山断陷向形盆地。

控制玄武岩产出与分布。

浅谈福兴地铁矿地质情况

浅谈福兴地铁矿地质情况

浅谈福兴地铁矿地质情况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福兴地铁矿的地质情况关键词:阜新铁矿地质情况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乡铁矿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十家子村,矿区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1.自然地理状况铁矿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半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内海拔高程在328.50m~361.20m,相对高差32.7m。

年平均气温7.4℃,最高温度可达43℃,最低温度-28.4℃,冻结时间140天,冻土深度1.4m。

年平均降水量510mm,最高降水量715.5mm,最低降水量310.7mm,最大日降水量131.8mm,降水量多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70%。

年平均蒸发量1738.8mm,最大蒸发量2445.3mm,最小蒸发量1340.6mm,春季蒸发量占全年的78%。

年平均绝对湿度7.9毫巴,最高8.8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58.7%,最高66%,最低53%。

以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日风速38.3m/s。

年平均日照2900h/a,最多日照3198h/a,最少日照2452h/a。

2.地质概况2.1 地层矿区范围内发育的地层以太古宙变质岩系为主,其次为新生代第四系冲洪积物(Q4)。

(1)牛坟各勒片麻岩:为区内主要出露的变质深成岩,出露范围基本覆盖全区,岩性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理走向35°—50°,倾向南东或北西。

(2)太古宙变质表壳岩:原岩为古老的火山-沉积岩,一般规模较小,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包体残存在变质深成岩中,与片麻岩有明显的界线,包体的走向常与片麻理的走向相一致多为北东,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40°~80°,局部产状变化较大形成褶曲;主要岩性为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和变粒岩。

(3)第四系分布于工作区的沟谷中,主要为冲洪积的砂砾石、亚粘土,局部为人工堆积的矿渣及碎石。

2.2 构造矿区位于颜家沟~大营子韧性剪切带西段,区内构造走向以北东向为主,经历太古代末期至华里西期多次韧性变型作用叠加,导致区内构造情况较为复杂。

辽宁省阜蒙县力昌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辽宁省阜蒙县力昌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辽宁省阜蒙县力昌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作者:武斌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1期摘要:辽宁省阜蒙县力昌铁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北缘(Ⅰ)、内蒙地轴南端(Ⅱ)、建平台拱(Ⅲ)、旧庙断凸(Ⅳ)的西侧。

该矿床为鞍山式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其成因为变质硅铁建造类型,矿石质量较好。

矿体主要赋存在小牵马岭片麻岩中。

关键词:阜蒙县;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辽宁省阜蒙县力昌铁矿工作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Ⅰ)、内蒙地轴南端(Ⅱ)、建平台拱(Ⅲ)、旧庙断凸(Ⅳ)的西侧。

通过野外工作和对该区地质资料的详细研究,总结出本区铁矿体类型主要是鞍山式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其成因为变质硅铁建造类型。

矿石质量较好,矿石构造主要以条带状和细条带状构造为主,其次有条痕状构造等特征。

矿体主要赋存在小牵马岭片麻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力昌铁矿是阜蒙县地区主要的铁矿产地之一,总结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为今后本区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区域地质辽宁省阜蒙县力昌铁矿工作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Ⅰ)、内蒙地轴南端(Ⅱ)、建平台拱(Ⅲ)、旧庙断凸(Ⅳ)的西侧。

区域上赤峰至开源近东西向深大断裂从测区的北部通过,形成较为强烈的韧性变形带,岩浆活动较频繁,新太古宙基底片麻岩发育,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

航磁异常较好,矿产较丰富,主要以铁矿为主。

二、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区内地层简单,出露仅见太古宙变质上壳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太古宙变质上壳岩主要以包体形式赋存于变质深成岩中,主要分布矿区西北部。

岩石组合主要有: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磁铁石英岩等。

新生界第四系为一套冲洪积、风积亚粘土、含砾亚砂土。

(二)变质岩变质岩主要为新太古代片麻岩,属于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区内广泛分布,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以变质深成侵入岩为主,其中含有变质表壳岩包体或捕掳体。

其中变质深成侵入岩主要有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质表壳岩主要有主要为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和变质基性岩等,常以包体的形式赋存于片麻岩之中,规模一般较小,经常以组合体的形式分布。

阜新矿藏

阜新矿藏

内容:萤石阜新地区萤石主要分布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平安地乡、建设乡和彰武县的哈尔套镇、四堡子乡等地。

矿产地共5处,有杨家店萤石矿,为大型矿床;少冷萤石矿,为中型矿床;还有季家沟、那台营子、同顺兴3处矿点。

全地区萤石储量为30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

阜新地区萤石各矿床的分布在同一地质环境中,矿床类型均为热液型,但各矿床地质特征也不尽相同,主要矿床如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乡杨家店萤石矿,位于东经122°08′,北纬42°20′40″。

地层为鞍山群瓦子峪组,岩性为大理岩夹板岩、千枚岩。

单斜构造,有小型的皱褶和挤压带等。

矿区的东西部有大面积花岗岩侵入。

矿体赋存在花岗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及外带的压碎带内;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

矿石类型有粗粒块状、细粒块状、条带状、浸染状和角砾状等。

萤石矿化和围岩蚀变普遍,以硅化、萤石化、黄铁矿化为主。

次有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角岩化、矽卡岩化等。

有6个矿体,长125—513米,厚1—10米,延深35—175米,矿石质量含CaF31.17%。

储量为112万吨,为大型矿床。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少冷萤石矿,位于东经121°49′54″,北纬42°22′45″。

地层为鞍山群大营子组,岩性有角闪片麻粒岩、混合片麻岩、花岗岩;片麻岩侵入岩有中细粒;花岗岩,被其矿体的围岩煌斑岩和石英脉侵入。

矿区主要构造,控制成矿有3条南北向构造破碎带,在其两侧有羽状裂隙,矿体受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扁豆状。

矿石以角砾状、网状为主,块状次之。

脉石以石英、石髓为主,蛋白石、玛瑙次之。

萤石以紫色为主,绿色、白色次之。

矿体有3个,长300—555米,最薄1.79米,最厚12.73米,矿石含CaF30.49%。

储量26万吨,属中型矿床。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那台营子村的萤石矿,位于东经121°57′40″,北纬42°3l′10″。

地层为鞍山群大营子组,岩性有大理岩、黑云石英片岩,呈单斜构造,受北西向张性破碎影响。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土壤分布是指某一地区不同地带或不同地块之间土壤类型和性质的差异和分布情况。

阜新地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北纬41°10′至42°17′,东经121°35′至123°02′之间,总面积为10381平方千米。

该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域划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


文将分析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探讨。

阜新地区山区的土壤分布情况较为复杂。

山区地形陡峭,多山多岭,山脉纵横交错,
河谷密布,土壤发育相对较差。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黄棕壤、黄棕钙土和红黄土。

黄棕壤是
山区主要土壤类型之一,颜色呈黄褐色或棕色,质地疏松,透水性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黄棕钙土富含石灰质,耕地贫瘠,容易干燥;红黄土呈红褐色,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低,耕地肥力较差。

山区土壤多呈微酸性或中性,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制约。

阜新地区平原区的土壤分布情况相对单一。

平原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厚。

该区主
要土壤类型为黑土和黄土。

黑土颜色较黑,质地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种植农作物。

黄土呈黄色或淡黄色,质地坚硬,有机质含量低,贫瘠度较高,需
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才能改善土壤质量。

平原区土壤PH值较碱性,对某些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制约。

阜新地区土壤分布情况较为复杂。

山区土壤发育较差,主要为黄棕壤、黄棕钙土和红
黄土;丘陵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和黄褐土;平原区主要为黑土和黄土。

了解土壤分布
情况对于合理选择农作物种植、科学施肥和地质环境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阜新煤田东梁井田(沙海组)的井田地质特征

辽宁省阜新煤田东梁井田(沙海组)的井田地质特征

辽宁省阜新煤田东梁井田(沙海组)的井田地质特征摘要:本文对辽宁省阜新煤田东梁井田(沙海组)的井田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井田地质;井田地层;井田构造1 井田地层1.1中生界上侏罗统义县组(J3Y)该段为中基性火山喷发岩系,主要为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及集块岩,凝灰岩,灰色细砂岩,深灰色泥岩底部为砂砾岩等主要出露在井田西南侧,闾山北麓余脉冲沟中。

1.2中生界下白垩统沙海组(K1sh)该层组全区发育,上、中部以黑色至深灰色之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灰白色砂岩,砾岩。

下部主要以灰白色砂岩,砂砾岩和砾岩为主,夹砂质泥岩。

中部含可采煤层,煤层顶部含丰富的蚌、螺、叶肢介之类的动物化石。

少量的银杏,苏铁,真厥之类的植物化石与下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按岩性,古生物特征分为四段由下而上分为:a沙一段:以灰绿色砾岩、砂岩为主,灰色粉砂岩及泥岩,该段为灰白色角砾岩、砂砾岩,滚园度差。

地层厚度约180m左右。

b沙二段:以灰白色、灰色、紫红色、褐色角砾岩,砂砾岩为主,砾石以花岗片麻岩,石英岩为主。

该区只有5001,DS-48,DS-54三个孔打到了该层段的上部岩段,钻探控制在140m左右。

c沙三段:下部为灰及灰黑色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砾岩组成,含有17个煤分层,其中有四个可采煤层,上部以灰及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浅灰色,灰白色砂岩、粗砂岩及砾岩共含三个煤组。

17个分层,6个可采煤层,一煤组上部含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该层段厚约55m~500m,平均厚为380m。

d沙四段:下部为灰黑、灰白色砂岩,分选差,含有浅水喜温软体贝壳化石。

中部为水下泥石流,厚层砾岩层,砾径大,分选差,滚园度中等,基底式胶结砾石为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砾,矽质灰岩等,胶结致密坚硬,厚度在20m~150m。

上部灰黑色,黑色粉砂岩、泥岩为一套厚层浊积岩,含油和天然气,并有一套明显的复理石结构的薄层砂岩(白色)粉砂岩、泥岩(黑色)组成黑白色色卷层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自治县工程地质情况
1.1 区域地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地质图》可知,拟建场址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为第四系黄土状粉土和中生界侏罗系海房沟沟组安山岩、砾岩和砂岩。

1.2 区域构造
根据《辽宁省区域地质志》,拟建场址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I燕山台褶带I4辽西台陷I41北镇凸起I41-1。

根据《辽宁省区域地质志》区内断裂有凌源-北票-沙河岩石圈断裂②,此断裂都为非全新活动断裂。

1.3 区域地震
根据《辽宁省水文地质图集》之辽宁省地震震中及地震烈度区划图可知,辽宁省是我国地震活动较多的省份之一。

据文献资料不完全记载,自公元421年至1975年全省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70余次(不包括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余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20余次。

依据辽宁省历史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应力场特征等原则,判定辽宁省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开原—渤海﹑宁城—义县,鸭绿江—庄河等三个地区,并以开原—渤海地区为最,其破坏性地震达12次之多。

在拟建场址附近1977年6月5日发生4.7级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附录A,拟建场址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1.4 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现场勘察结果结合调查了解资料,拟建场址范围内及其附近无岩溶土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建议下一阶段进行专门的地质灾害工作。

1.5 稳定性评价
参考《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4—2006第7.1.8~7.1.9条及《升压站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 5170—2002第8.1.6~8.1.7条,对可能影响厂区稳定的全新活动断裂,特别是强烈全新活动断裂,宜采取避开的处理措施;对中等全新活动断裂,宜避开断裂400m;对微弱全新活动断裂,宜避断裂进行建设,不使建筑物横跨断裂;对非全新活动断裂,可不考虑断裂对其场址
稳定性的影响,当断裂破碎带发育时宜按不均匀地基对待。

由前述可知,拟建场址无断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另据现场勘察结果及调查了解,拟建场址范围内及其附近无岩溶土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综上所述,拟建场址稳定,适于建筑。

1.6 场址岩土工程条件及评价
1.6.1 岩土地层构成及特征
由本次现场勘察资料可知,拟建场址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植土①、砂岩②、砾砂岩③、片岩④现详细叙述如下:
植土①(Q4ml):杂色,稍湿,松散,以粘性土为主,混少量砂土、碎石块,见植物根系。

厚度0.10~1.00m。

砂岩②(K1):以暗红色、灰白色、灰绿色为主,中~微风化,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节理裂隙发育,呈碎块、块状、层状,层状~块状结构,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质硬~坚硬,需爆破开挖。

本层厚度大于10.00米。

f ak=400~800kPa,本次勘察未穿透此层。

砾砂岩③(K1):以暗红色、灰白色、灰绿色为主,中~微风化,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节理裂隙发育,呈碎块、块状、层状,层状~块状结构,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质硬~坚硬,需爆破开挖。

本层厚度大于10.00米。

f ak=400~800kPa,本次勘察未穿透此层。

片岩④(K1):以暗红色为主,中~微风化,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节理裂隙发育,呈碎块、块状、层状,层状~块状结构,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质硬~坚硬,需爆破开挖。

本层厚度大于10.00米。

f ak=400~800kPa,本次勘察未穿透此层。

1.6.2 地下水条件
拟建场址勘察期间勘察深度范围内均未见地下水。

1.6.3 岩土工程评价
1.6.3.1 适宜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可知:拟建场址地形地貌较为简单,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因而,拟建场址为适合于工程建设的简单场地。

1.6.3.2 地基基础评价
拟建场址砂岩②、砾砂岩③、片岩④,强度较高均可作地基持力层,但考虑上部载荷较大,因而建议拟建场址采用天然地基,以砂岩②、砾砂岩③、片岩④为地基。

1.7 结论及建议
1.7.1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拟建场址内无断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因此,拟建风电场场址区域地质构造稳定,适宜做风电场场址。

1.7.2 根据现场勘察结果结合调查了解资料,拟建场址范围内及其附近无岩溶土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1.7.3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风电场场址场地类别为I 类,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

1.7.4 拟建场址砂岩②、砾砂岩③、片岩④,强度较高均可作地基持力层,但考虑上部载荷较大,因而建议拟建场址采用天然地基,以砂岩②、砾砂岩③、片岩
④为地基。

1.7.5 拟建场址勘察期间勘察深度范围内均未见地下水。

1.7.6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拟建场址地基土标准冻深为1.50m。

1.7.7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附录A,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