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的诗意和远方

合集下载

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读书心得(读后感)

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读书心得(读后感)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语文是最接近诗意的一门课,可是这种诗意需要静心品味,更需要教师款款地引导,慢慢地唤起。

读董一菲老师的《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伴随着她如沐春风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有种与语文的诗意不期而遇的感觉,好似“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有一种追求叫诗意。

董老师在书中解释了何谓“诗意语文”,“不仅让孩子们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高水平的语文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还要引导他们看到一个更远更大的语文世界,进而引导孩子们看到一个更远更大的人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给学生庄严的人间关怀”。

我们都曾迷恋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想把这份美带给孩子,希望他们都能知其美,更知其所以美。

但是工作几年后,发现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孩子们没有时间听你谈应试之外的补充,尤其是理科生,他们希望老师能教更多的解题技巧,最好能教适用于答题的万能公式。

自以为很重要的扩展,被孩子们认为是浪费时间,甚至在下面偷偷地解数学试卷。

在备受打击后,我也渐渐开始往“技”的方向努力,努力去分析一些支离破碎的解题技巧。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目前的做法和初衷是否相去甚远。

如何走出困境呢?学生要阅读,首先要有量的阅读垫底,再慢慢地关注读的深度和广度。

书中,董老师提到,“很多时候装在肚子里的书是需要时间发酵的,是需要人生磨砺的,是需要情智酝酿的,这是一个‘物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化学’的过程。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拥有才华的过程”,让孩子捧起书阅读,才有可能接近诗意的语文世界。

作为语文老师,更要阅读。

仅凭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依样画葫芦来教学生,很快就会遭遇江郎才尽的尴尬。

阅读能让老师知识面更开阔,让我们拥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充沛,格局会更开拓。

解题方法、教学模式固然需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心灵的丰盈和他们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和孩子都应该放下知识的镣铐,去看看那个更为高远,充满着诗意的语文世界。

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更需要将诗意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语文所具有的诗意。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诗意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阅读文学作品文学是语文的精华,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文学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从而感受到诗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义等,让学生深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美感。

讲授汉字的韵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和韵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讲授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同时,还可以运用汉字故事、古诗词、歌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感觉、认识和听觉观察等感性体验。

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语言的音韵、声调、词汇、文法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同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读多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设置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达语言来感受语言本身的美感。

鼓励学生创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创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诗意和美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作活动,如写作、诗歌创作、课堂表演等,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诗意。

教学内容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优美的诗歌、有趣的故事、精选的经典段落等来进行授课;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影、音乐、画作等多种媒介来呈现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观赏中感受到语文的艺术魅力。

小结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更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董一菲“诗意语文”对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的思考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董一菲“诗意语文”对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的思考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董一菲“诗意语文”对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的思考摘要:董一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诗意语文”,用唯美浪漫的语言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审美意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课堂始终。

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风格对解决语文课堂刻板无味,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值得当下语文教师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董一菲;诗意语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本质是对话,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相互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一种活动。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学习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激发思考、内省自悟,甚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积极领悟,注重个人的课堂参与体验。

过去,我们强调“传道受业解惑”,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对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往往选择性忽视,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参与缺位,语文课堂刻板无味,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等一系列问题。

而课堂上的对话是在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他人对话、师生与作者对话之中产生的,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探求语文的多元世界,形成新的理解和共识。

诗意的对话除以上的共性特征之外,还侧重于在诗意语文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心灵的丰盈和成长,通过诗意对话的形式共同生成诗意语文课堂,提升个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研制专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下: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被分为四个方面,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者而言,这四个方面并不能独立分开。

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内在性思维和外在性表现的统一。

素养的提升并非逐一完成单项目标,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形成整体、全面的发展。

诗与远方作文600字(精选31篇)

诗与远方作文600字(精选31篇)

诗与远方作文600字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与远方作文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与远方作文600字篇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数枝梅花,王安石没有写她们的形态,反而着意于“暗香”,因为这“暗香”的背后是凌寒独开的傲骨与不畏艰险的崇高品质。

在这首小诗中,梅花已是一种意象,是作者人格的化身,表达了不屈于命运艰险的决心!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它通常蕴含着难以具言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故乡犬吠》中,犬吠声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这声声犬吠,我们仿佛顺着作者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淳朴的乡村,领略那份浓浓的故乡情。

“站在这座城市的高高的额头上,我拉长目光远眺故乡,那些堆得高高的柴火、稻垛、泥墙黑瓦,以及黄昏时分黄犬迎接落日的声声吠叫,正将一个异乡人瞳孔里的苍茫放大” 最后,在异乡的黄昏中,故乡的犬吠又唤醒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犬吠同时又是一种意象,象征了作者日思夜想的故乡,寄托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的思念。

我们也感受到了犬吠寄托着的那份渗入灵魂深处的对家乡的热爱。

意象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玄奥,它只是一种或多种情感的载体。

它可以是一本的书,一座儿时的窄桥,一盏陪伴许久的台灯,但却承载着无数情感。

在脑海中澎湃的难以具言的如潮思绪,可以通过意象得以宣泄。

其实意象就在生活的咫尺之间。

一片普普通通的落叶,也能蕴含着毁灭与新生!我们的生活并不缺乏诗意,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是生的意象,就像是诗与远方,多么令人向往,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只要打开心灵的窗户,每个人都可以来一场精神上说走就走的旅行!诗与远方作文600字篇2究竟是什么穿过时间的缝隙横跨千年,是什么透过黑暗的笼罩带来光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为什么 要追寻语文课的诗意

为什么 要追寻语文课的诗意

为什么要追寻语文课的诗意为什么要追寻语文课的诗意一提语文课的诗意,有人会这样想,这不是把语文课搞得玄乎了吗?下意识地就会把它与要“简简单单学语文”,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抵触起来。

其实,非此即彼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

正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一样,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诗意。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了诗意,那是诗意的失落,是教师缺少一种意识,缺少自觉地去发现去追寻罢了。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鹄的。

众所周知,诗原本是一种文学形式,人类的文学是以诗歌开篇的,在未出现文章以前,诗就有了。

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著作。

究其缘由,也许诗就是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

什么是诗意呢?诗意就是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

如果诗意只存在于诗人的笔下,那我们的认知太浅陋了。

诗意地栖居,原本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为美好的理想之光所照耀,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做的事便赋予了诗意。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人应该而且可以“生活得诗意而神圣”。

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因为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

有首歌这样歌颂教师工作的诗意: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是追寻语文课本该有的东西,也就天经地义的了。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这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

人与之打交道的不外乎人与物,可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这是我们的殊荣。

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儿童历来就有天使的美誉。

我们脚下是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

每一个儿童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

追寻语文课堂诗意的美

追寻语文课堂诗意的美

追寻语文课堂诗意的美【摘要】在新课程教育环境下,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清丽、隽永的诗意美,并将“美”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首先,教师要沉下心来钻研教材,从作者、编者、读者、执教者的角度多方位、立体地解读文本,深入挖掘作品的美,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这是诗意课堂的奠基石。

同时,还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并用抒情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心与心的交流,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语言现象,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揣摩,丰富内涵,丰厚文本。

并运用多种感悟策略,感悟语言的内在美:潜心涵泳感悟美、情境对话感受美、朗读比较发现美、深化拓展提升美。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反复咏诵、专心咀嚼、潜心琢磨下明达文义,并开掘出丰厚的内涵和意蕴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关键词】美诗意钻研教材感悟策略“诗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语文课堂诗意的美,那不是海市蜃楼的虚无缥缈,不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遗憾,更不是昙花一现般课堂偶尔的出彩,那是一种华而又实、植根于学生心田的永恒的美,那是一种美的境界。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清丽、隽永的诗意美?首先,教师要有丰厚的底蕴,要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进入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诗意课堂。

一、钻研教材,发现美——诗意课堂的奠基石“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为课堂上美的使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

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再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师不能只教不学,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阅读,善于从琴棋书画中的优美意境吸取美的营养,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让解读文本进入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这样,才能独具慧眼,充分地、深入地挖掘出作品中的美: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美,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文字背后的意境美以及标点符号的神奇美。

七年级学生关于开学的作文:追寻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七年级学生关于开学的作文:追寻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七年级学生关于开学的作文:追寻
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又到了一年开学季。

作为一个七年级学生,我再次踏入了课堂。

这个学期,我还认真思考了一个问题——在学习中,我
们应该如何追寻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对于我,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喜欢用诗歌书写自己的情感,用故事传递思想。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方法,感悟到了一些思想。

首先,学习语文的时候,不能仅仅停在文字表面。

我们应该从文字中发掘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发掘出那些情感和体验。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首诗歌,深入分析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不要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吸取前人书写的经验的同时,也要留出自己的思考和头脑风暴的空间。

其次,我们应该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

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被那些古诗词、经典名篇包围,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当我们走在路上,看到树木、花草、风景,或者听到鸟鸣、流水之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它们所提供的诗意。

再结合上文中的阐述,我们甚至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下这些情感和体验。

最后,我们应该不断寻求自我提高的机会。

比如说,可以多读一些名家经典作品,或者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外名著中的
寓意和思想。

或者,也可以尝试参加一些文学活动,例如写作比赛等,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得以提高。

追寻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本质上是对于人生体验的追求。

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那么追寻诗意与远方的道路,就会日渐清晰。

郭学萍:追寻语文的诗意

郭学萍:追寻语文的诗意

模式限制 学生的思维 ,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写作 自由和 创 意 空间。
“ ‘ 长辫 子老 师 ’ 的作 文课太 有趣 了, 我 以前不 喜欢 写作文, 觉 得作 文 很 难写 。但 自从 ‘ 长 辫 子老 师 ’ 教 我 们后 , 我 就 爱上 了写作 。我 现在每 天 都要 写点 东西 , 或 是 一篇 日记 , 或是 一首 小诗 。我 觉得很 有趣 , 很 快乐 。
“ 阅读 改变 中国- 年 度 点灯 人” 称 号。
教学中, 郭 学萍 致 力于培 养 学生细 致 的观 察能 力 , 只噩 有机 会 , 她 就 会把课 堂搬 进 大 自然 , 和 学 生一起 翻
捡 小 石块 , 一起 观察 蚂蚁搬 家, 一 起 拍 摄 花 开 的 过 程 ……她 还鼓 励 学生 写 日记 , 将每 一天 的观 察和 感 受 ,
市 妓楼 区 第二 实验 小 学 副 校 长 郭 学 萍 , 一
位 追 寻语 文诗 意 的 特 级 教 师
郭学 萍 曾不止 一 次地 被人 问到 : “ 你 觉得 如 何 才能 让 学 生 爱 上 写 作? 怎 样 才能 快 速 提 高 学 生 的 写作 水 平 ? 学 生 如 何 才能 写 出有新 意 的作 文 她 的 回答 是 :
着 五 颟 六色 的礼服 来 了、 秋 风 是 个 马 虎 的理 发 师 , 它
个‘ 光头’ 。秋 天 也 是 个伟 大 的设 计 师 , 它让 苹果 树 这 是 一 篇被 否定 的 作 文 , 理 由是 没 有按 照 既定 的
提 着‘ 小灯笼 ’ , 葡萄 架拿着大 串大 串的 ‘ 冰 糖葫芦’ ……”
受到 写作 的乐 趣 ; 二 要放 低 , 教 师 要放 低 身 段 , 以儿 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语文的诗意和远方——记2017年江西省初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活动
袅袅兮秋风,佳期兮似锦。

一路穿山过水,一路霜染层林、一路碧空如洗,2017年11月16日,全省中学语文人,怀揣着期许,共赴赣州小城宁都之约,共赴江西省优秀课例展示活动赛场,共赴一场美丽的相逢。

宁都是赣南小城,有"客家祖地、文乡诗国"美称。

这里有名山曰翠微,有文化细流长。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将宁都拥入其中,宁静而安祥。

借此盛会,与宁都山水相逢,哪怕行色匆匆,亦略览小城风貌、叶绿橘黄;与赛课盛事相逢,不论风尘仆仆,亦可一洗劳碌,抖擞精神;与同道知己相逢,哪管萍水初遇,亦可碰撞智慧,携手共进!
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全省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教研盛事。

能登上这个讲台,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梦想。

2017年11月16、17日,交流活动语文会场春晖学校展示厅座无虚席,观摩学习的老师激动难掩,早早到会,渴盼着语文教学的饕餮盛宴,聆听优秀语文教师的智慧课堂。

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刘珊老师、叶荷轩老师率领专家团队,端坐评委席。

来自全省各地的选手,摩拳擦掌,恨不能将平生所学尽付课堂,大展身手。

此次活动共有全省各地市选送的十三节优秀课入围,选手们经各地层层选拔,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切磋交流,可谓华山论
剑,各领风骚,也是江西语文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求悟语文教学真理的追寻之旅!
课堂之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十三节课异彩纷呈:
赣州刘琳琳老师《小石潭记》:
小步轻迈,习得方法。

徐行慢游,知人品文。

宜春张婧婷老师《孤独之旅》:
研讨之深、点拨之力。

品味孤独,助力成长。

南城肖建英老师《云南的歌会》:
寻章摘句、再现人物。

咬文嚼字,活化场面。

宁都谢小冬老师《天上的街市》:
激发想象、例证联想。

力求实效,用心良苦。

南昌邓海龙老师《老王》:
披文入理、悟人悟情。

深度思考,角度新颖。

上饶何玉双老师《那树》:
情景再现,扩展对话。

读写结合,挥洒自如。

萍乡黄叶莎老师《端午的鸭蛋》:
咂品寻味,余香满口。

语文本色,落地生成。

吉安刘少娟老师《记承天寺夜游》:
且思且读,闲庭信步。

巧加语气,举重若轻。

新余孟庆锴老师《春酒》:
一而再三,品读乡愁。

有情有味,沁人心脾。

抚州王尚峰老师《行路难》:
感悟诗意,链接要点。

课外拓展,诗文联读。

鹰潭潘云老师《带上她的眼睛》:
巧析构思,直指学法。

叩击心灵,耳目一新。

九江王珂老师《带上她的眼睛》:
理念前沿,有效自读。

活动扎实,注重检测。

景德镇徐海马老师《狼》:
一线串珠,五"读"俱全。

行云流水,引人入胜。

课件之妙—因文设计架云梯,不忘金针度与人
老师们的课件制作为本次语文课例如展示活动的神来之笔!基于文本内涵的丰富:或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清新疏朗、或是《小石潭记》的古典雅意,或是《春酒》的醇厚绵长,或是《带上你的眼睛》的炫酷科技,课件恰到好处地延伸了文本的空间,既突出文字之美,又能拉尽学生与课堂的距离,点亮语文课的美感。

基于课堂的设计:无论是精挑细选的风格图片,还是扣人心弦的音乐背景,抑或画龙点睛的视频播放,恰似细雨湿衣、闲花落地,都能巧妙无痕地融入课堂,宛如天成。

基于学法的传授:纵观十三位老师的精美课件,除了美观
丰富,更落于一个"实"字。

所有课件均能提示学法的层层指导,引导教法的步步落实。

架设云梯,传授方法,金针度人!
学子之彩—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青山秀水出才俊",人杰地灵的宁都自然适人所期。

春晖学校的孩子们彬彬有礼,仪容整肃,乐于探究,乐于表达,才思敏捷,锦心绣口。

教师问题设置,投石问路,学生涟漪四起,清波漾漾。

课堂话语涓涓而流,学子心门徐徐开启。

师生互动,亮点频出,生成闪现。

精心设计的课堂上,有生呼应如此,心有灵犀,师者一大快事!
点评之精—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专家评委团在刘珊老师和叶荷轩老师的带领下,凝神静思,互动讨论,交流不断。

展示环节后,萍乡市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资深教研专家彭金林代表评委团作专家点评。

彭主任首先用五个字"全"、"新"、"实"、"亮"、"优"来概括呈现的所有的优质课。

1."全"。

此次赛课涵盖了初中语文各种文体,现代文、文言文、散文、现代诗、古诗、如果再加上作文课、综合性学习,那么初中阶段的各种语文课型都齐全了。

2."新"。

所有选手都是新面孔,江西语文界的新生力量在不断充实,不断壮大。

后生的力量,青春的朝气,将会让我们语文人的发展带来
不竭的动力。

期待着更多的优秀者、后来者以此次比赛为起点,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3."实"。

十三位老师的展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务实,内容得到落实。

比起上一届的比赛课,这次的课例更体现实在、扎实的语文本色。

4."亮"。

选手形象美好,活力四射。

让人眼前一亮。

制作的课件特色鲜明。

摒弃了课件喧宾夺主,将语文课变成影视课,音乐课的弊病,本次活动的所有课件真正体现了为教学服务的本质,也与前面课堂的"实"遥相呼应。

5."优"。

十三节课均由各地市选拔推荐,是各个地市有特色、有质量的课。

代表江西省中学生语文教学的高层次水平。

其中有三位男老师,令人惊喜,表现也可圈可点。

同时彭主任也结合课例,列举了一些值得改进的现象:板书展示的必要性、课件制作的严谨性、小组讨论的实效性、文本挖掘的科学性、文本把握的整体性、学习辅助提示的合理性、教学环节设计的有序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激发阅读的主动性等方面还值得老师们去钻研、去落实。

专家以深度全面、高屋建瓴的点评发出了评委团的声音,让人心悦诚服。

语文教学的美,就是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美走向美好的精神境界。

语文教学的真,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语言、教文本、教学
生、教人生。

静水流深,方是语文本色。

诗和远方,比喻理想的境界。

我想,构筑简约而精致、朴实而厚重、本色而生成的语文课堂就是我们语文人追寻的诗和远方。

江西语文人是有梦想的一群、有才华的一群。

一次次殚精竭虑地磨课,一次次苦心孤诣地作课,就是我们成长路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省教研室专家在奔波引领、诸多优秀同仁在躬身实践、我们前行的路上,有方向,有梦想,有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