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尔的《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贝克尔的《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贝克尔的《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①

加里·贝克尔

一、经济学方法

我的研究利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一些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涉及的社会问题。这篇演讲将简单说明一下这种研究进路,并用本人以往研究和当下关心的工作中的一些例子,对之做进一步的诠释和说明。

与马克思主义式分析不同,我所指称的经济学方法并不假定个体行为背后只存在唯一的自私或获利动机。毋宁说,这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并未对个体行为做出某些独特的假定。和许多人一道,我也一直苦口婆心地规劝我们那些经济学同行摆脱狭隘的自利假定。事实上,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不仅有诸多价值信念,还应包括丰富的偏好要素。

这个分析方法假定,不论出于自私、利他、关切、怨恨抑或是受虐的动机,个体总是最

大化他们自己所认为的

........个人福利。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具体来说,他们总是尽可能对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估测。当然,前瞻性行为可能还是植根于过去的经验,因为后者对生活态度和价值形成存在长远而持续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约束条件,不仅包括收入、时间、不完美的记忆和计算能力,以及其他稀缺资源,同时还受限于经济生活中可供选择机会的规模等。而这些机会,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其他个体和组织独立或集体的行动。

不同情形对应的关键约束条件可能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行为约束是时间的有限性。尽管经济和医疗条件的进步业已大幅度延长人的寿命,但时间的物理性流逝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因而,即便富裕国家中的物品和劳务消费已经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但可供消费的时间总量仍然保持不变。

因此,富国和穷国一样,人类的诸多欲望同样没得到满足。虽然物品的日益富足,可能使新增加的物品价值有所降低,但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愈发凸显。在乌托邦式图景中,效用最大化无关紧要,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完全的满足。然而,时间持续不断

①谨以此演讲纪念大约正好于一年前仙逝的乔治·施蒂格勒,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极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我的挚友和精神导师,倘若他有生之年能够目睹我做1992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演说,那他的喜悦和幸福一定不亚于我。同时感谢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谢尔文?罗森(Sherwin Rosen),拉贾?塞(Raaj Sah),乔斯?斯金曼(Jose Scheinkman)和斯蒂芬?施蒂格勒(Stephen Stigler)的有益评论。

流逝,使得这样一种乌托邦实际不复可能。Becker(1965)和Linder(1970)对这些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接下来的几个小节,我们用四个完全不同的例子诠释这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了理解对少数派的歧视,有必要扩展偏好集以容纳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偏见和怨恨;犯罪的经济分析则探究理性的非法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人力资本进路考察人们在市场和非市场中的生产率表现,如何受对教育、技能培训和知识积累的投资而改变;家庭的经济学分析则运用效用最大化和前瞻性行为,解释结婚、离婚、生育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构建。

二、对少数派的歧视

对外人的排挤和歧视其实一直存在,但是除了有限几个讨论妇女雇佣问题的例子(参见Edgeworth,1922;Faucett,1918),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对此问题几乎未置一词。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忧心种族、宗教和性别歧视问题,并用甄别系数(discrimination coefficient)展开分析,研究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敌对行为。

和通常的假定,即认为雇主只考虑雇员的生产率,工人们对和什么人一起工作漠不关心,客户也只在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同,甄别系数的分析涵盖了种族、性别和其他个人特征要素对偏好、态度的影响。即便报酬丰厚,雇员们可能还是拒绝在一个妇女或黑人手下干活;或者类似地,客户也可能不喜欢和黑人汽车销售员做生意。唯有通过扩展通常的假定,我们才得以理解少数派在爬升前进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障碍。

一般认为,少数派所遭受的有形工资或雇佣歧视,不仅取决于歧视性偏好,同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人权立法等。然而,除了亚当·斯密提出的重要的差别补偿理论,以及鲜有的几个重要研究,比如缪尔达尔的《美国困境》(American Dilemma),20世纪50年代分析歧视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互动,可供参考的材料委实不多。我历经数载构建了一个理论,研究收入和雇佣上的实际歧视如何受歧视性偏好的影响。另外,我的理论还讨论了诸如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多数群体中甄别系数的分布状况,少数派在教育和培训上的可获性,以及由中位投票人和投票机制决定的对少数派有利或不利的立法等因素对实际歧视的影响。由于这个领域内有待探讨澄清的问题如此之多,我的博士论文导师们建议我将博士论文(Becker,1955)做进一步的深化并集结成书(Becker,1957)。

市场交易中对少数派的实际歧视,本质上融合了雇主、工人、消费者、学校以及政府的歧视。分析表明,有时候大环境缓和了既定量的偏见,但是其他时候却又加剧了偏见。举例

来说,当许多公司能够有效率地专门主要雇用黑人或妇女,那么生产效率等同的白人和黑人、女性和男性在工资上的差异,将要比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本身要小得多。

实际上,在一个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里,具有相同技能分布的两个分立经济完全能够摆脱歧视问题;并且,尽管对分立的少数派的歧视依旧存在,但是其他资源的收益率及工人工资水平最终都将相等。因此,市场交易中多数人对少数派的歧视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少数派无法供给足够多样同时又足量的技能,让公司愿意专门地用这类工人。

如果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对比非常悬殊,比如,美国的白人数量是黑人的9倍之多,并且人均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占有量也比黑人多很多,于是,由多数白人主导的市场歧视,对他们自身的收入水平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相反却使少数派的收入受到大规模的侵蚀。然而,一旦少数派的规模在总人数中的占比变得较为可观后,由多数派主导产生的歧视,最终也将使己方利益受损。

有关南非歧视问题的分析,为以上命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诠释。南非的黑人比白人多4到5倍,歧视黑人让白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尽管有些白人群体从中还是有所渔利(参见Becker,1971,pp.30-31;Hutt,1964;Lundahl,1992)。而歧视黑人所带来的不菲代价,也可以解释为何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其他由南非白人发起的种种赤裸裸的对黑人的歧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我对歧视、偏见的分析给许多经济学家留下这么一个印象,市场中的歧视在“长期”中将会自我消亡(Arrow(1972)似乎是第一个做出这种论断的)。他们的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我曾指出,不愿进行歧视的雇主最终战胜所有施行歧视政策的雇主,这不仅取决于潜在雇主们歧视性偏好的分布,而且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厂商生产函数的性状(参见Becker,1971,pp.43-45)。

从经验上看,雇员和客户们的长期歧视性态度更加关键,相比于雇主,他们是市场歧视更为重要的源头。没有理由预期,长期中这些群体的歧视行为将会随着竞争逐渐淡化,除非我们拥有足够多的高效率分立厂商和同样高效的物品分割市场,否则这种状况不大容易改变。

近年,有关歧视的传统论述以及统计性歧视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可以视为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个新的理论发展(参见Phelps(1972),以及Arrow(1973))。这些分析表明,雇主、教师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群体所持有的信念,即少数派成员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本身将会自我兑现。因为,这些信念可能导致少数派成员降低在教育、培训以及工作技能方面的投资,比如守时的习惯。低投资确实将使他们的生产效率变低(参见Loury(1992)对此所做的出

色分析)。

过去的25年里,有关黑人、妇女、特殊宗教群体、移民及其他少数派的收入、失业和供职情况的多国证据,已经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这些证据详尽地记载了少数派的经济状况,及其在不同经济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变化情况。

基于偏见的口味或偏好的歧视的经济理论表明,厂商或工人的实际歧视水平,可以通过他们从不雇佣或不和某些自己不喜欢的特定群体的成员工作中,可以得到的利润或工资增加加以衡量。消费者的歧视,可以表征为他们愿意为避开歧视对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而多支付的价格。典型地,利润、工资或价格方面的损失都无法直接测量,因而,对某个群体的歧视,一般通过比较具有相同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和其他可观测的特征变量的少数派成员和多数派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异进行衡量。由于这种间接方法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因而,这些研究仍旧无法消除有关少数派收入低的根本原因的一些争论。

最近有些研究讨论银行在发放贷款时的歧视问题,他们比较了具有相同收入、信用背景和其他相关特征的黑人及其他少数派群体与白人申请者,在成功获取贷款的概率上的差异。典型的结论都是,相比类似背景特征的白人,黑人被拒绝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而亚裔美国人在这问题上并没有受到歧视。

不幸的是,这些研究并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刻画银行是否存在歧视,即它们原本必须明确,相比给白人发放贷款,贷款给黑人(或其他少数派群体)是否更加有利可图。这将需要对当前及以往贷款的偿还情况,所收取的利息率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倘若银行对少数派申请者确实存有歧视,那么相比发放给白人的贷款,给这些少数派的贷款应该将为他们带来更高的实际收益。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歧视型银行愿意接受那些能够带来边际利润改善的白人申请者,相反碰到黑人的时候他们将选择拒绝。

三、犯罪与刑罚

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思考犯罪问题。当时恰逢我开车赶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个经济理论专业学生的答辩。因为已经迟到,所以我必须马上决定是将车停到规定的停车位,还是冒险违反规定将车停在大街上领罚单。计算了收受罚单的可能性及惩罚金额,以及将车停到停车位所需的成本,最终,我还是决定冒险将车停在街上(后来并没有被罚)。

在步行走向答辩教室的那段路程中,我意识到城市当局也应该做了类似的分析。他们监察违章停放车辆的频率,以及对违章者的惩罚应该也是基于像我这类潜在的违章者为此所做的估计。当然,我给这位倒霉的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求解违规者和监察的最优行为。这

个问题当时我自己也还没有答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犯罪问题的理论探讨,普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罪犯实施犯罪行为是由于精神疾病或社会压迫的结果。罪犯变成了惶惶无助的“受害者”。当时,有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甚至出了一本书,题为《惩罚之罪》(The Crime of Punishment,参见Menninger,1966)。类似对待犯罪的态度开始逐渐对社会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开始变革法律以扩大罪犯们享有的权利。这一变革减少了对罪犯的警惕和定罪,而对守法公民的保护逐渐降低。

对于犯罪分子具有非常有异于常人的行为动机这类假定我一点不感兴趣;相反,我试图发掘犯罪分子的行为也是理性的这个假定背后的理论和经验含义(这方面早期的开创性工作,参见Bentham(1931)和Beccaria(1986)),但是这里的“理性”同样并非物质主义(materialism)言及的狭隘的理性。当然,我也清楚,许多人的行为还是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即便存在获利机会并且被发现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些人还是不愿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但是,倘若这些态度能够大规模盛行,那么警察和监狱的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了。理性意味着有些人之所以犯罪,那是因为相比合法劳动所得,综合权衡被捕和惩罚的概率,以及惩罚的严厉程度,从货币价值上看犯罪行为仍旧有利可图。

犯罪规模不仅取决于潜在犯罪分子的理性和偏好,同时还取决于公共政策营造的经济社会环境,具体包括警察部门的支出,对不同犯罪类型的惩罚,就业机会以及学校教育和培训项目等等。显然,合法工作的可获性,以及法律、法规及相关刑罚要素,都是对犯罪的经济学分析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

通过削减追捕犯罪分子的费用支出,同时提高对那些已经被定罪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治理犯罪的公共支出有望下降,并且算起来预期惩罚又能维持不变。然而,相比严厉的惩罚,高惩罚概率对风险偏好型个体将有更大的威慑。因此,政府的最优行为,应当是在缩减警察和法庭支出进而导致惩罚概率下降,和风险偏好型罪犯对惩罚概率降低所造成的行为偏好激励之间进行权衡。另外,政府还应当考虑错误惩罚无辜个人的可能性。

早期,我个人在思考犯罪问题时,最为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盗窃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害的,它无非似乎仅仅做了一些财富再分配,通常也只是劫富济贫。对此疑惑,我的解答是(Becker,1968,注3),考虑到犯罪分子在武器上的花费,以及犯罪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均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而这些支出从社会角度看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即现在所谓的“寻租”。盗窃犯罪并没有创造财富,相反只是进行了强制性的收入再分配。盗窃的社会成本大致应接近失窃标的物的货币价值,因为这也就是理性的犯罪分子愿意支付的最高犯罪成本。这里原

本应该还要加上潜在受害者为保护自己免受犯罪侵扰所支出的那些资源。

对犯罪的经济学分析现在之所以颇具影响力,其中一个原因是类似的分析思路能够被用于研究几乎所有的法律实施问题,比如最低工资立法、清洁空气法案、内幕交易以及其他违反安全管理规章的行为和偷税漏税问题。由于几乎没有法律能够自我实施,所以有必要在定罪和惩罚上花费支出以威慑违法者。美国审判委员会(The United States Sentencing Commission)(1992)业已明确利用犯罪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发展出一套供联邦法院法官参考的惩罚违法者的规则体系。

在过去的25年里,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已有的研究包括,分析为了抑制犯罪严重程度提高,例如,为了阻遏绑架者撕票,所需的最优边际惩罚(现代边际威慑理论源于Stigler(1970)),以及法律的私人实施与法律的公共实施之间的关系(参见Becker and Stigler(1974)和Landes and Posner(1975))。

假如犯罪分子有充足的的经济资源,或者用法律界的行话就是他们不具有“抗判决性(judgment prooof)”②,罚金就将优于监禁及其他惩罚方式,因为它能有效地威慑犯罪。再者,罚金之所以比其他惩罚方式更有效,还因为征收罚金不仅给违规者增加了成本,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收入。我本人有关罚金和其他惩罚方式之间关系的讨论,现今已经被进一步加以澄清,并做了相当显著的提炼和改善(例如,参见Polinsky and Shavell(1984),Posner (1986))。

现在,有关监狱状况、惩罚概率、失业率、收入差距及其他变量对犯罪率的影响的经验估计,已经日益丰富,精确程度也不断提升(开创性的工作是Ehrlich(1973),这个领域的后续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这个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是死刑对谋杀犯罪是否有威慑作用,目前这个问题远未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例如,可以参见,Ehrlich(1975),以及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78))。

四、人力资本

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们还普遍认为劳动能力是先天决定的,后天无法扩增。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教育投资和其他技能训练所做的精妙分析,并没有被融入到有关生产率的讨论中。接下来,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和其他一些人才开始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及相关经济问题可能有的启示。

②抗判决性(judgment proof)意旨由于种种原因征收罚金的判决实际上无法执行。译者。

人力资本分析假定,个体通过成本收益比较,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健康积累。这里面的收益,不仅包括收入增加和职务提升,同时也涵盖文化及其他非货币性收入;而成本则通常主要是投资这些所需耗费的时间而被放弃的价值。另外,人力资本概念也包括诸如工作习惯等的培养和积累,当然甚至也包括有害的上瘾性行为,比如抽烟和吸毒。良好的工作习惯或()酒类人力资本,对市场部门和非市场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存在正面或反面的影响。

人力资本这个标题下可以囊括如此多样的人类行为,因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如此强大有用。当然,这也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或反方向的人力资本损耗,往往将改变整个人的内质:培训可能改变人的生活模式,可能将一个原本终年失业的人改造成一个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的人,或许持续的酒精摄入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身体健康,甚至摧毁清晰思考的能力。

时至今日,人力资本范式已经变得如此毫无争议、深入人心,以至我们可能很难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这个概念及相关分析方法的敌视态度。当时,人们对人力资本概念口诛笔伐,因为这个概念将人当作机器,将学校教育理解为投资而不是一种文化体验,因而被视为相当冷血无情、极端狭隘。结果,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将书名定为《人力资本》,同时为了稳妥起见添加了一个很长的副标题。也只有经济学家们慢慢地开始接受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视为分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有用工具;而相形之下,其他普通大众当时对此概念的接受要缓慢艰辛的多。

我本人有关人力资本的研究,始于试图计算男性、女性、黑人及其他群体不同的教育投资水平相对应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人力资本分析有助于解释劳动力市场和总体经济方面的许多管制。而发展一个更加一般的人力资本理论——个中不仅包括厂商同时也内含消费者行为,并考察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似乎开始变得有些可行了。

鉴于受教育更多的人往往自身能力也高人一畴,他们IQ更高其他智商测试的分数也会高一些,于是,经验研究进而试图修正教育增加所带来的收入提高。另外,人们还考察了教育对预期寿命、收入税、收入损失以及经济增长等的影响。然而,基于能力所做的修正,似乎并没有显示出教育有多少重要,倒是成人预期寿命的显著延长和可观的经济增长,表明教育确实意义重大。最近,Meltzer(1992)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尤其是艾滋病泛滥导致的死亡,非洲许多地方的男性对人力资本投资丧失信心。

Mincer(1974)的经典研究以后,有关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性研究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Mincer扩展了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将收入与学龄关联在一起(Becker and Chiswich,1996),

并用学校毕业后的年数做为在职训练和经验积累的近似估计,这种做法虽然非常粗糙但却异常有用。另外,他没有使用群体数据相反却是用了许许多多基于个人的观测,最后他还详尽地分析了工资决定方程中残差项的一些具体特征。现今,有关不同国家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收益率的估计,已出现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对这个领域内相关文献的概述和总结,参见Psacharopoulos,1975);事实上,收入方程估计可能已经成为是宏观经济学领域最为常见的经验回归。

随着教育与培训的经济效益的经验证据日益累积,公共政策讨论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对人力资本的笃信,也使政府转而采取一些新方法刺激经济增长改进生产率。最近,美国大选对人力资本的强调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人力资本的分析进路中,有关通用训练和一般知识获取,与专门性训练和专业化知识积累的区别,当属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概念之一(参见Becker(1962),以及Oi(1962))。根据定义,专用性知识只有在提供这种知识的厂商内部才用的上,相反通用知识在其他厂商或公司照样有用。教某人使用一台IBM-compatible计算机(IBM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一种小型计算机,译者),这属于一般通用培训,但是认识某个特定公司的授权结构以及雇员们的才能,则属于专门性知识了。这个区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拥有高度专业化技能的工人,离职的可能性小的多,企业不景气走下坡路时,这种人通常也是到了最后才被解雇的。同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职务提升通常是来自公司内部,相反不是外聘,工人们需要时间去了解公司的运作结构和文化;然后,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理想的会计核算通常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公司的主要有形资产,同时还要将具有特定人力资本积累的雇员记录在案。

公司专用型投资所产生的租金,必须在雇员和雇主之间进行分配,而这个分配过程容易受到“机会主义”的侵扰,因为一旦投资到位以后,每一方都试图尽可能多地抽取租金。专用型投资带来的租金和引发的机会主义,在现代组织的经济理论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参见,Williamson,1985),另外,委托-代理问题对此也有很多讨论(例如,参见Grossman and Hart(1983))。专用型资产的分享及可能存在的冲突,业已被用于分析解释婚姻“市场”上的离婚率以及结婚中的讨价还价问题(参见Becker,Landes and Michael,1977;以及McElroy and Horney,1981),再者,政治市场中政治家的低变更率,也可以由此得到解释(参见Cain,Ferejohn and Firoina,1987)。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将收入不平等与才能禀赋、家庭背景、遗产状况及其他相关资产的差别联系在一起(参见Becker and Tomes,1986)。许多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同样立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尤其是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差异(参见Mincer,1974)。美国20世纪80

年代收入差距显著加剧,进而也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政治讨论,这个阶段的收入差距,实际上很大程度可以从教育年限延长和培训增加,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中得到解释(例如,参见Murphy and Welch,1992)。

针对所谓的收入上的“性别差距”,人力资本理论给出的解释颇具煽动性。传统上,相比男性成员,妇女更经常不断处于半工作状态,由于生孩子她们不得不暂时从劳动力市场退出。于是,结果是,她们也缺乏足够的动力,投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工作技能。

然而,过去的20年这一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规模锐降,离婚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妇女供职其中的第三产业快速扩张,持续的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男性的收入水平,同时女性的收入状况也得到较大地改善。另外,人权法案也进一步鼓励女性更多的劳动参与,进而,她们也就更多地投资于市场需要的技能培训中。具体来说,几乎所有富国中,这些力量显著地改善了女性的供职情况,并大大提升了她们的相对收入水平。

在此,美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提及。从5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期,全职男性和女性的收入性别差距仍旧大约有35%。接下来,女性的经济状况开始稳步改善,二者之间的差距也缩小到25%(例如,参见O’Neill,1985;Goldin,1990),目前这一趋势仍旧在不断进步中。妇女们大量涌入商业、法律及医疗卫生学校,并开始从事那些她们此前不愿涉及或被排除在外的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舒尔茨及其他一些人(例如参见,Schultz(1963),以及Denison(1962))很早就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再也没人关心了。因为经济学家们,对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否能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进步提供有益的洞见倍感沮丧。然后,许多更加正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复兴,又使得有关人力资本重新回到讨论的前台(例如,参见Romer(1986);Lucas(1988);Becker,Murphy and Tamura(1990);以及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

五、家庭的形成、解体及其结构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家庭行为分析,立足于将最大化行为、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分配以及对妇女和其他群体的歧视融合在一起。由于迄今许多主题仍旧争议不断,本演讲剩下的内容将主要集中讨论这个领域的探索状况,我也将简单介绍一下我当下在做的研究工作。

写作《家庭论》,是我迄今为止持续进行的最为困难的智识性努力。据称,家庭是最基础同时又是最原始的制度,有些作者甚至将其追述到40000年之前(Soffer,1990)。《家庭论》不仅试图分析现代的西方家庭,同时还试图对其他文化里的家庭,以及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家庭结构变迁做出探讨。

尝试涵盖这样一个如此宽泛的主题,大约耗费了我6年多的时间。不论白天黑夜,我心里翻来覆去全是这个问题。最终,这件工作让我不论智识还是情绪上都倍感筋疲力尽。在自传中,罗素曾说到,撰写《数学原理》耗费了如此多的脑力,以至于他认为自己再也没法胜任任何真正重要的智识性工作。《家庭论》写成后,我大概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让脑力重新得以恢复正常。

有关生育率的分析,经济学内部传统不仅源远流长,同时也不乏辉煌闪光洞见。但是,直至最近几年,结婚、离婚以及丈夫、妻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一直都还没有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重视(Mincer(1962)的著作是一个重要的例外)。我本人有关家庭问题的研究起点是,假定男性与女性决定结婚、养育小孩或是离婚时,都试图通过比较成本收益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因此,他们之所以结婚,那是因为预期相比单身结婚将使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而离婚则意味着他们也将由此得到福利改善。

当被告知这个分析进路充满争议,未经智识训练的普通人,可能觉得奇怪不已,因为在他们看来,很显然个体正是试图通过结婚和离婚改进自己的福利。事实上,有关结婚及其他行为的理性选择进路,很多时候实际上和“普通大众”的直觉非常一致(Farrell and Mandel,1992)。

然而,有关行为的直觉性假定,仅仅只是系统性分析的起点,单就这个假定本身并没有多少有意思的内涵。德弗昂侯爵(Marquis of Deffand)在评论有关圣丹尼斯(St. Denis)提头走了两里格(长度单位,相当于4.8公里)这个故事时,曾说到“多少距离本身毫无意义;第一步才是最难的”。一项新研究的第一步确实重要,但是倘若没有第二步、第三步以及后续的许许多多步,那第一步也就没有多少意义可言(此处将援引侯爵的轶事与做研究进行类比,我是受惠于理查德·波斯纳的提点)。理性选择进路后续的工作就是,用一个分析框架将最大化行为与有关结婚、离婚市场专业化分工,老年后的保障,在子女身上的投资,以及对家庭有影响的立法等内容的分析统合起来。整个模型的总体结论并非十分清楚明了,有时这些结果甚至与我们的直觉完全相反。

举例来说,与有关富人离婚情况的普遍信念不同,家庭的经济学分析显示,相比穷人越是富有的离婚的可能性越小。根据这套理论,富有的夫妻维续婚姻能够得到较大的好处,相反,许多贫困的夫妻这样作并没有多少利得。一个贫困的妇女很可能举棋不定的是,与某个长期失业的结婚并呆在一起是否值得。许多国家的经验研究的确表明,富有的夫妻更容易维持婚姻的稳定(例如,参见Becker,Landes and Michael,1977;Hernandez,1992)。

丈夫与妻子之间有效率的讨价还价意味着,欧洲与美国过去20年中慢慢兴起的“无过

错”离婚,并没有导致离婚率上升,进而,也不应该成为这期间离婚率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当然,这与许多人的观点不一致。但是,这个理论的确也表明,由丈夫提起的“无过错”离婚,最终将伤害了带孩子的母亲的利益。女权主义者一开始是支持无过错离婚的,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也开始反思这个法案是否对离婚的妇女有好处。

自马尔萨斯的经典文章以来,经济行为模型就已经被广泛用于生育率问题的研究。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纳特·维克塞尔,正是由于对马尔萨斯预言的人口过剩笃信不疑,才投身于经济学的研究。但是,马尔萨斯的结论,即收入上升下降生育率也相应上升下降,与19世纪后半程及本世纪初许多国家工业化完成后,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的事实不符。

马尔萨斯那个简单的生育率模型失效后,经济学家们开始转而认为家庭规模并非经济计算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正是体现了这种信念,于是,经济增长模型的许多版本都将人口增长视为外生给定(例如,参见Cass(1965),或者Arrow and Kurz(1970))。

然而,马尔萨斯的分析进路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并不是由于使用了经济学的结果,相反却是因为使用了不符合现代生活特征的经济学的缘故。它忽略了随着国家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子女抚育培养上所花费的时间代价将越来越大。时间价值的提高,使得子女的抚养成本增加,因此降低了对大家庭的需求。另外,它同样没有考虑到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工业化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身又将激励父母们更多投资于子女工作技能的积累,当然,这也导致大家庭的成本增加。所以,时间价值的提升,以及学校教育和其他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以解释随着国家的进步发展,生育率将进一步下降,而现代经济中生育率也相应地有了许多新特征。

几乎在所有社会里,已婚妇女基本上都只专心致力于养育孩子,然后附带做一些农活,而已婚男子还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战争和市场交易类任务?对此的解释,大多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男性与女性生理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养育孩子方面天生存在不同分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对妇女的歧视,后者部分是由于文化塑型的结果。这个判断应该没有多少异议。然而,有关生理、生物因素或歧视原因,导致传统婚姻中的分工结果,哪个因素相对更加重要,存在广泛的情绪化式的分歧。

和许多攻击性别分工的经济学分析(例如,参见Boserup,1987)的主张不同,我们的分析并无意于断定生物学原因还是歧视因素,在婚姻分工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如何。相反,我们的主要贡献是试图说明,劳动分工的结果如何受这两者微小变化的影响。由于专门投资于某个技能的时间增加,所获得的收益也有望提高,于是,鲜明的劳动分工对已婚夫妇大有好处,因为丈夫可以专注于某种人力资本,而妻子则投资于其他领域。鉴于婚姻中的分工所

带来的巨大收益,任何对女性的细微歧视或者生理方面养育孩子技能的微小差异,都将导致家庭内部分工和市场任务分工,系统地与性别差异挂钩起来。劳动分工对细小差别的反应如此敏感,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何经验证据,无法就生物或“文化”解释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定。另外,这个理论同样还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家庭规模变小,离婚变得更加普遍,以及女性的收入情况大幅度改善后,许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公司雇员及组织成员内部的关系,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丈夫、妻子、父母及子女之间的互动,更多是由关爱、感激、歉疚以及责任感所驱动,不是狭隘的自利所可以解释的。

有人证明,大约20年前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家庭成员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的应对方式,也使家庭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这类公共政策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同样,也有研究表明,通过外生手段将利他主义者的资源重新分配给他(她)的受益人(或者反过来),这最终对任何人的福利可能都不会有多少影响,因为利他主义者将试图把捐赠礼物的份额,正好减少到由再分配而损失的数量。Barro(1974)从代际传承背景出发,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因而,这也使人们对普遍接受的一个假说,即,政府财政赤字和相关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有真实影响,产生怀疑。

即便仍旧有许多批评者对结论保有广泛的异议,但是“坏小孩定理”这个词现在已经非常流行。该定理将利他主义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它表明自私的个人行为是如何受利他主义的影响。某些情况下,即便是自私的受益人,当然,绝大多数父母都认为这方面最理想的模子就是自私的子女和利他的父母,也会被指引按照好像利他者的行为模式对待他们的捐赠者,因为这样做将提升自己自私的福利水平。他们之所以如此行为,那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捐赠者的礼物将会减少,进而使他们的福利受到损害(参见Becker(1974),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分析参见Lindbeck and Weibull(1987),Bergstrom(1989)以及Becker(1991,第9到13页))。

《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他早期著作,都述及父母如何从小培养眷顾子女,而父母年老后,成年的子女们又该如何侍奉父母。老年人和小孩都需要他人的照顾,前者是由于健康状况和身体精力的每况愈下,而后者则因为正处于生理成长发育期,无法独立生活。家庭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最重要的创见正是表明如上两个问题存在密切的关联。

给子女留下数量可观的遗产的父母,不存在养老问题。因为,他们除了养老还剩下一些财产可以帮助子女。也正是这个道理,此前我曾提过一个非常出名的推论:某些条件下,预算赤字及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没有实际效应,因为父母们仅仅是将未来增加在子女辈

的税收,通过更多的遗产馈赠进行补偿。

很少有人意识到,利他型父母在留遗产的同时,很可能在孩子的技能、习惯及价值培养方面投入更多。因为投资于子女教育及职业技能所得的收益率,要远远超过储蓄收益。通过对子女投资,父母们实际上是间接地为老年生活做一些储蓄,当然,这样也意味着年老后的遗产规模可以减少一些。当父母将所有资产投资于子女身上,而所获收益率超过储蓄收益时,那么父母和子女的境况都将得到改善,进而能够根据有效率的投资水平相应调整遗产规模(正式证明参见附录1)。

然而,即便在富裕国家,许多父母也没有打算留下遗产。这些父母年老后同样需要赡养保障,但他们在孩子的教育和其他需要照顾的方面却“投资不足”。他们之所以投资不足,那是因为没打算留下遗产后,他们并没有考虑通过增加孩子培养方面的投资补偿,以换取日后遗产规模的降低。

倘若父母愿意投资更多资产在子女身上,以换取子女们承诺日后他们有需要时将施以援手,那么父母和子女的福利状况都将有所改进。但是,这种承诺如何能够实施呢?通常,经济学家和律师都建议用书面合同保障承诺的实施。但是转而试想一个社会如果需要在成年人和十多岁的孩子之间实施某种协议,那就一定知道这种想法有多荒谬了。

目前,我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考虑一旦承诺和书面协议都没有什么实施效力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间接的承诺方法。在此,我将简单介绍一下这项新的研究,因为这将涉及到运用有关家庭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讨论在完全空白背景基础上家庭内部理性偏好的形成。

父母的处事态度及行为模式对子女的影响极为深远。酗酒或者吸食可卡因的瘾君子,给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年轻人营造的是一个极为糟糕的成长环境;相反,生活稳定的父母将给孩子们传输一些有用的知识,并对之时时勉励。这些父母,一方面让小孩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另一方面又按父母意愿方式行事。完全用不着调整诉诸于弗洛伊德式强调,即孩子最初几个月的生活至关重要,经济学方法同样能够为子女早期的经历进而对偏好形成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启发。

同样,我试图做的是一个一般的概念性模型,即成年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系统,很大程度上受孩提时代成长经历的影响。住在美国的印度医生,对咖喱有很强烈的偏好,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在印度长大;而某个女性对男性永远心存恐惧,那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受到的性侵犯。

通过假定行为具有前瞻性,经济推理意味着父母必须思考什么样的经历,对子女成年后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够帮助父母选择某种具体的关怀样式。举例来说,担心养老问题的父母,将尝试间接地多给子女们灌输歉疚、感激、责任和孝

顺类情感,这样做将会很有效,能够培养子女们“承诺”未来对他们施以援手。

经济学家们对承诺的分析视角过于狭隘。有意识地“控制”他人的经历,进而影响偏好塑造,似乎并不总是十分有效,而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却是最有效的承诺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更深入理解哪些情形下,承诺才“可信”,经济理论必须将歉疚、慈善等相关的情感态度纳入到偏好中(正式的讨论参见附录2)。

那些不打算留遗产的父母们,可能设法让子女们歉疚的情感更加丰富点,因为相比子女的消费减少,年老时的等额的消费增加,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用提升。相比准备留遗产的家庭数目,以上这类行为可能将更加普遍,因为有子女的父母经常想不好自己年老以后经济状况是否稳固。通过给子女们灌输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候就站出来帮忙的思想,父母们也可以保护自己,以免受疾病、失业及其他威胁老年人健康问题的侵扰。

以上有关幼年时期的经历与成年人偏好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理性的习惯形成及成瘾性行为的研究密切相关(参见Becker and Murphy(1988);同样,还可以参考Kandel and Lazear (1992)关于在雇员中营造歉疚情感的讨论)。偏好的形成在如下意义上是理性的,即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投资,部分取决于他们预期幼年时的经历,将对他(她)成年后的态度及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此,由于时间限制,我不准备讨论子女的行为,比如哭闹或撒娇,这些反过来又将如何影响父母们的态度。

许多经济学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总是倾向于过度依赖利他主义因素,将家庭成员的利益视为同一。一旦意识到幼年时期的经历将对未来的行为有影响,家庭对利他主义因素的依赖,就可以不像原来那么严重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将分析转回到原来狭隘的自利上,因为我们试图用歉疚、感激、愤怒及其他情感取代替利他主义,而一般的理性行为模型都未能注意到这些情感要素。

倘若父母预期子女在他们年老时将提供帮助,可能是出于歉疚或其他相关动机,即便他们可能并不十分喜爱自己的子女,他们也将投资更多的资源用于子女人力资本的积累,相反也可以减少为老年生活所进行的储蓄规模(证明参见附录第三部分)。但是,附录中的式(12)表明,倘若父母消费更多的唯一方法就是,尽量让他们的子女感到歉疚,那么相比孩子消费和自己消费等额的增加,父母将总是偏好后者。这意味着利他型父母,总会采用手段让孩子们觉得歉疚,相反在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则出现不足。这也直接表明,营造歉疚的情感是有成本的,而且并非总是有效率。

利他主义家庭的的家长们,如果不打算留下遗产给子女们,则就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当家庭成员遭遇经济或其他困难时,其他家庭成员也将愿意慷慨解

囊。这个结论与有关“家庭价值”方面的讨论也有些联系了。最近的美国总统竞选中,所谓的“家庭价值”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父母的帮助塑造了孩子的价值观,包括感激、责任和关爱的情感,但是父母们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却又受到公共政策,以及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影响。

举例来说,考虑一个将资源转移给老年人的项目,它可能专门就针对那些贫困家庭,他们没法给子女留下遗产,这样的转移项目将降低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根据此前的分析,无须赡养帮助的老年人,不会费心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友爱、更有歉疚感,及其他对父母好的情感。这意味着,诸如社会保障这样的项目,虽然对老年人有很大的帮助,但却让家庭成员情感上变得疏远,而这并不是意料之外的结果,相反却是对那些政策的最优反应。

现代社会中,其他可能动摇家庭价值的变化包括,地区间人口流动增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加,愈发完善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趋高的离婚率,日渐缩小的家庭规模以及公共医疗服务的改善。总体上,以上这些发展,都让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但是它们同时也侵蚀弱化了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比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以及和远房亲戚的关系,这可能部分由于创建亲密关系的投资激励下降了。

六、总结性评论

对传统个人理性选择分析的一个重要扩展就是,将更加丰富的态度、偏好及计算整合到原有的理论框架中。从我考察的所有例子来看,这个步骤异常关键。有关歧视的分析包括了厌恶或对特定群体偏见的偏好,比如对黑人或妇女的歧视。考察非法活动参与时,我们假定潜在犯罪分子的行为仿佛就在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具体包括被捕的概率和惩罚的严重程度。人力资本理论中,人们理性地估测每项活动的成本收益,比如教育、培训、医疗支出、迁徙以及习惯的形成,后者最终将导致个人行为模式的急剧变化。有关家庭的经济学分析假定,即便最私人的决定,比如结婚、离婚及家庭规模,都是权衡可选行动的利弊最终才做出决定的。权衡又取决于偏好,而后者很明显受家庭成员的利他主义、责任和感激等情感的影响。

由于行为的经济方法或曰理性选择方法,主要基于个人决策理论,于是,对这种理论的批评通常都集中在对决策过程中某几个特殊的假定上。除了其他因素,批评者们还否认个人行为在时间进程里保持一致,并质疑行为是否具有前瞻性,尤其那些事件情形与经济学家们通常考虑的问题有很大不同,比如那些涉及犯罪、上瘾性行为、家庭以及政治行为。这里并不是详细回应已有批评的合适场所,因而在此我仅仅简单地给出以下论断,即迄今人们仍旧没有找到更加一般或适用范围更广的替代性范式,也没有对理性选择理论构成严肃的挑战。

我是特意选取某些主题作为研究自己的对象,比如上瘾行为,以探求理性选择理论的边

界。William Blake曾说过,永远只有在过度之后,你才可能知道哪些事情是足够的(Jon Elster 提醒我注意到这句名谚)。有些时候,我的工作可能确实是过于强调理性了,但是我坚信这仅仅是针对众多极端忽视个人理性的研究的一个解毒剂。

虽然,行为的经济学方法筑基于个体选择理论,但是它主要考虑的对象却并非局限于个体本身。这个方法从微观层次的那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出发,力图得出群体或宏观层面的一些理论蕴涵。结合了有关技术进步的相关假定,并对在市场和非市场环境中决定获利机会和均衡的其他因素,以及法律、法规以及传统的影响的考察,个体理性选择理论的目的是认识群体行为结果。也正主要是因为这个理论得出的是宏观层面的结论,因而,政策制订者和那些研究国家及文化差异的学者对此充满兴趣。

这篇演讲提到的这些理论目标都不是做尽可能的一般化推广。相反,每个理论都试图得出一些具体的行为推论,进而能够利用调查及其他数据进行检验。有关惩罚是否对犯罪有威慑作用,和男性相比女性的低收入是否主要是由于歧视而不是人力资本上的差别,再者,“无过错”离婚法是否导致离婚率的上升,基于个体理性选择理论得出的相关经验推论,有望对以上提到的这些争论做出澄清。

理论与经验检验关系紧密,这样可以避免理论分析或经验研究的结果模糊不清不甚了了。以实证经验为导向的理论,激励人们开拓新的数据来源,使用新的数据类型。例如,人力资本理论激发了问卷调查数据,尤其是各式各样的面板数据的使用。与此同时,令人困惑的经验结果也逼迫理论做出调整改变,正如西方国家的父母倾向于给不同子女留下等额的遗产,这个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利他主义和家庭偏好的相关模型。

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研究,相反置身传统核心经济理论的探索越来越少,这个现象令我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同样考虑社会问题的其他领域的专家,也正被个体理性假定的强大分析能力吸引,纷纷开始使用经济方法对行为进行建模。社会学、法律、政治科学、历史、人类学及心理学领域,都活跃着日益兴旺的理性选择学派的理论家和经验研究者的身影。理性选择模型正是为不同社会科学的学者分析现实世界的差异化进路,提供一个现在看来最有希望的统合基础。

附录:

1、为了更正式地证明这一点,假定每个个体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年少(y),中年(m)和老年(o),并在中年期开始时有一个小孩。子女的幼年期和父母的中年期重叠,中年期和父母的老年期重叠。进一步假定,父母从利他主义上得到的效用,和自己消费所增加的效用之间是可分的。

综合考虑所有这些因素后,一个简单的父母的效用函数(V )可以表示为:

p mp op c V U U V αββ=++ (1)

其中β是贴现率。自私的父母有0α=,α增加意味着利他程度提高。这里,不考虑父母虐待子女的情况(0)α<,虽然我们的分析很容易可以扩展包括虐待问题。

每个人只在中年期工作并赚取收入。个人可能在中年期以积累率k R 进行储蓄以供老年期消费op Z 。父母通过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子女收入。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h R 定义为:

h dEc R dh

= (2) 其中,Ec 是子女中年期的收入。假定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随着投资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即0h dR dh ≤,其中h 是投资水平。

同时,父母还必须决定是否留下遗产,用Kc 表示遗产规模。如果父母在不同年龄期分别可以选择进行消费,留遗产,或投资于子女的人力资本,那么他们的预算约束可以表示为:

op c mp k k

Z K Z h Ap R R ++

+= (3) 其中A 是资源的现值。 父母效用最大化的第一个一阶条件,确定了他们在中年和老年的最优消费:

''mp k op p U R U βλ== (4)

其中p λ是父母财富的边际效用。第二个一阶条件,决定了他们是否留遗产:

''c op k

p V U R λβαβ≤= (5) 最后一个条件确定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

'h c p R V αβλ= (6)

式(6)假定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阶条件是一个严格等式,即子女身上的人力资本投资总为正。这与稻田条件的要求一致,初始微小的人力资本投资将带来极高的回报。在瑞典、美国这样的富裕经济中,投资于子女的基础性知识和营养状况改善方面的收益确实很好。只要

父母并非完全自私,即只要0α>,以上条件就足以保证人力资本的投资始终为正。对于完全自私的父母,方程(6)就应该改为一个不等式。

式(4)确定了为给付老年消费而进行的财产累积规模。父母是否留遗产,以及是否在老年期需要子女的支持帮助,这均取决于不等式(5)。如果这是一个严格的不等式,则意味着父母需要子女的支持同时又不愿留遗产。

以上不等式可以改写为更为有启发的形式。假如子女也选择效用最大化,则根据包络定理可得:

''mc op V V α<,当''c op V V α<,因为''c mc V V = (7) 式(7)有一个相当直观的解释,当父母中年时从子女多消费1元所得到的效用,小于他们自己老年期多消费1元得到的效用时,他们将选择不留遗产。显然,这个不等式对完全自私的父母同样适用,因为当α为0时,不等式(5)和(7)的左边均为0。利他主义越弱(α愈小),父母希望从子女身上得到的将越多。

联立式(5)和式(6)可得:

,p

p h k h k R R R R λλ≤≥或 (8)

式(8)表明,当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等于资产收益时,父母选择留遗产;而人力资本收益率大于资产收益时,父母选择不留遗产。父母可以选择投资于子女的人力资本,或者以赠予资产的形式帮助子女。由于父母要在既定的成本支出下最大化子女的收益,假定父母没有虐待子女的倾向,因而,他们肯定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帮助。

因此,如果不等式(8)严格成立,他们将选择不留遗产,因为当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超过资产收益时,帮助子女的最佳方式是只投资于人力资本。只有当两者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父母们才选择留下遗产(这些结果Becker 和Tomes (1986)的工作已做了部分推导)。

2、为了简化父母对子女偏好形成的影响的分析,假定在子女年幼期父母采取两种行动x 和y ,这两者将影响子女成年后的偏好。利用可分性假定,我将子女中年期的效用函数写为:

()(,)c mc op V U H y G x g U β=+?++ (9)

假定'0H >和0x G >,这意味着y 增加将提高子女的效用,但是x 增加效用将降低。具体地,H 可以解释为为“幸福”,而G 为子女对他们父母感到的“歉疚”,所以x 愈大子女的

歉疚感越强。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非虐待型父母要使他们子女感到歉疚?

问题的关键在变量g ,它衡量子女对父母老年生活的贡献。假定子女对父母的支持贡献越多,歉疚感越低(0g G <)。若0gx G >,这意味着较大的x 不仅增加了子女的歉疚感,并进一步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给予。

于是,父母的预算约束变成:

op c mp p k k k

Z K g Z h x y A R R R ++++

+=+ (10) y 最优的一阶条件是: 'H p βαλ≤ (11)

由于,'0H >,于是很容易理解为何利他型父母,可能设法通过y 的大小影响子女的偏好,因为y 的增加将使子女的幸福感提高。

x 的一阶条件更有意思,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利他型父母,可能也会让子女们感到歉疚,如果这样作能够显著提高他们老年时的保障。这个一阶条件可以写为:

('')p

op mc p dV dg dG u u dx dx dx

βαβαλ=??≤ (12) 其中,dG dx 已经包含了g 的引致变化。上表述式中间部分的第二项,对利他型父母将取负值,因为较大的x 的确将提高子女的歉疚感,这将导致父母效用的降低(0α>)。然而,歉疚感也将激励子女增加对父母的老年支出保障,这由dg dx 给出。以上综合效应的大小,决定了父母增加子女的歉疚感是否有利可图。

子女对年老父母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利他型父母的福利有两个相互冲减的效应。一方面,这将提高利他型父母的老年消费和效用水平,这由'op u 给出。另一方面,这又使子女消费减少,进而,这也降低利他型父母的效用水平,这由'mc u α?代表。这意味着留遗产的利他型父母,不会试图让子女的歉疚感增加,因为对这些父母而言,有''op mc u u α=。由于0dg dx >,当子女们的歉疚感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将下降。

3、联立式(5)和式(6)的一阶条件,可得:

''op

h mc k

U R U R α= (13) 当父母不留遗产时,上式两边均都超过1。由于分子减少分母增加,子女提供的老年保障增加,将使上式左边的值减小,因而,效用最大化均衡必然也要求上式右边下降。但是,由于k R 取决于市场条件,因而,惟有h R 下降,上式右边才能降下来,这意味着当父母预期能从子女那得到更充足的老年保障时,将加大对子女的投资。即便是那些完全自私的父母(0)α=,同样可能在子女身上进行投资,只要确保这将显著提高从歉疚子女们那得到的预期老年后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略)

致谢:

感谢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 ),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 ),谢尔文·罗森(Sherwin Rosen ),拉贾·塞(Raaj Sah ),乔斯·斯金曼(Jose Scheinkman )和斯蒂芬·斯蒂格勒(Stephen Stigler )的有益评论。

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问题的经济学分析_贝克尔歧视理论的运用和拓展

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贝克尔歧视理论的运用和拓展 邓越月1,黄 寰2 (1.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2249;2.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经验歧视的问题,经验歧视的普遍性给大学生就业、 企业用人方面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缺损和社会财富的减少。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普遍现象进行研究,运用贝克尔歧视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发掘其内在原因,剖析了经验歧视行为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并提出解决经验歧视的对策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验歧视;贝克尔歧视理论;自然附加成本;对策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03-0113-04 ①北京日报(北京)2009-12-16。 收稿日期:2010-02-06 作者简介:邓越月(1988-),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学生;黄寰(1977-),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后)、教授。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0年3月(第3期,总第155期) Mar.,2010 (No.3,General No.155) 【经济新视野】 一、引言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 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与 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相反的是,自2000年以来, 我国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下降,2001年6月超过80%,2002年 底达到80%,2003年下降为75%,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2006年为71.9%,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很大 一部分来自于用人单位的经验歧视。经验主要指工作经验,即 与工作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经验歧视指某些劳动者与他人 具有相同的生产率,只是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在雇用、工资率 等方面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本文将运用贝克尔歧视经济学基 本原理为分析视角,研究经验歧视的现象并探究其深层原因, 试图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严重的经验歧视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了关于歧视的定义,他认为“如果有人因为偏见而自愿放弃利润,或工资和所得,那就构成了歧视行为。”如今,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甚至乙肝歧视,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已经让无数大学生就业无门,而新增的经验歧视,无疑给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又添 了一道门槛。更为严重的是, 以前出现的各种歧视只是针对个别的大学生, 但经验歧视针对的几乎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由此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北京社会科学院2007年2月发布 了 “2006年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障碍归因上, 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他们不能就业的最主要的障碍。2008年中国广播网针对求职者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2000名求职者中,有17%的人遇到明显的经 验歧视,14%的人遭遇性别歧视,12%的人遭遇户口歧视,7%的 人则在长相或身高上受到歧视。就业歧视林林总总,经验歧视 已经占据榜首。2009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课题小组, 就“青年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调研① 。此次调查选取北京市、河北 省、河南省、浙江省、重庆市5省市作为抽样范围,采用完全随 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为就业歧视存在性、就业歧视经 历、歧视的内容、单位性质、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处理态度等7 个指标。69%的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56.2%的人承认自己 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户籍、学历、专业、经验、外貌、健康 等就业歧视,其中最严重的是经验、学历、性别和户籍歧视。我 们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大多数的招聘信息中,“具有相关工作经 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约有一半明确要求,求职者必须具有1年至3年的工作经验,不少企业还 要求这种“工作经验”必须与应聘岗位相关。以上种种数据和调 查显示,经验歧视对大学毕业生求职造成很大影响。 对工作经验的过分苛求,反映出企业在培养人才上的“短视心理”,是市场化经济中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是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必然产物。由于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很多人才无法获得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这对社 113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题

1、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有人认为,应该放开火车票价完全按供求关系定价。有人认为,应该严格限制价格并打击票贩子。请问:(1)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2)如果你认为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1)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因为完全放开也不宜,因为铁路是个垄断部门,而且买火车票者以低收入者为主,火车票是不可替代品,因此如果完全开放市场的话,那么火车票就会被票贩子完全收购走,而票是极其有限的,要买票的人又是票的无数倍,这个时候就不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了,因为在供求关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替代的,所以如果价格过高,就会减少购买数量,但是火车票是不可替代品,如果价格过高,就会有很多人买不起票,回不了家,到时候就不是价格问题了,而是社会问题了。另外严格限制价格不利于调节供求,也会出现票贩子。 (2)应该适当逐步放开价格,发展其他运输方式(公路、水路)。还可适当提高票价(抑制需求)同时增开临时车次(增加供给)。 (3)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价格调节供求,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买方卖方各取所需。具体做法有: ①政府干预 ②铁路部门自身提高 ③车票实名制 ④破除垄断,引入竞争 ⑤稳定用工来源,减少劳动力的流动

1、教材文章《节约时间创造财富》。刚到美国的人多半被它那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质条件所吸引。人们常把宫足归因于资源的富有。其实资源丰富只是富足的条件之一。如果不能恰当地利用每种资源,到处存在着浪费,富足仍旧是泡影。但所有的富国却毫无例外地有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办事的高效率。所以我们寻求富强之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提高效率,消灭浪费上。有人把一切节约最终归结为时间的节约,这并不正确。因为并不是单单有了时间就可以创造出一切资源来,所以时间固然要节约,其它资源也是要节约的。美国人是如何节约时间的我们应怎样做?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1)美国许多文具商店里都有“电话留言纸”出售,上面印着日期、时刻、受话人姓名、发话人姓名,内容栏里又分:请回电话到XXX号,等一会再来电话,等等。有了电话留言纸,受话人不在办公室把信息传达给他就简便多了,免得对方再三再四拨电话,既浪费时间,又占用线路。一张电话留言纸所费不足1美分,而打一次本地电话要10到25美分(不同城市价格不同)。这个办法对中国也许特别有用。 (2)观察美国大城市马路上来去的行人,可以看到大多数是行色匆匆与时间赛跑的人,但也有不少优哉游哉观光消遣的人。在地铁出入口也可以看到这两类人,赶时间的人嫌自动扶梯还不够快,在扶梯上从左边超越别人抬腿往上走,其余不着急赶路的则靠右站立。这段时间不长,大概几十秒钟吧,但是注意左右分道,以便各得其所。其实,这种节约时间互相提供方便的习惯不仅美国如此,一切发达国家里都已制度化。相信在我国只要大家逐渐懂得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也会采用此种方法,不过开头的时候总得有人来提倡。 (3)大家都守时,准时开会,准时开车,准时营业等,可以避免在互相等待中浪费时间。美国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旁,常设有闪光的电子报时板,轮流显示时间和气温。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戴有手表,汽车里也有钟,电子报时板真正的用途是催促人们守时。守时是合作的前提,它的确切含义是在某一时刻完成某项工作。在一个组织复杂的社会内,一个人的不守时,会影响一大片。 (4)鲁迅塑造的阿Q,他的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爱好。其中一条就是喜欢看热闹。看热闹是时间多得没有用场的人的爱好。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时间有转化为金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业1答案#精选、

一、单选题(共40.00 分) 1. 垄断厂商把商品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上我们称之为()。 A. 一级差别定价 B. 二级差别定价 C. 三级差别定价 D. 四级差别定价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2. 一般来说,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公共物品()。 A. 道路、桥梁 B. 国家安全 C. 义务教育 D. 房地产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3. 国家发改委本次对日本12家企业开出了史上最重的一个罚单,不管是从被揪出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处罚的金额来看,都破了《反垄断法》出台以来的纪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在发改委通报的具体情况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在汽车零部件反垄断案中和轴承反垄断案中,各有一家企业因为率先出来充当“污点证人”而被免除了处罚,坦白越晚的企业遭受的处罚也就越重。 这里用到了什么经济学理论?() A. 占优策略 B. “囚徒困境”模型 C. 胜者全得 D.

多数原则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4. 下面有关需求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拥有替代品的比没有替代品的更缺乏弹性。 B. 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更缺乏弹性。 C. 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 D. 奢侈品更缺乏弹性。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5. 有关本课程所讲的等边际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边际原则与效用最大化没有任何关系。 B. 根据等边际法则我们应该这样安排自己的消费,即在每一种物品上所支出的最后1美元,都能给我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 C. 消费的每一种物品,最后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D. 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美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那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会减少总效用。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6. 有关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的变动量。 B.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微弱时,我们说这种物品富有弹性。 C.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强烈时,我们说这种物品缺乏弹性。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标题:无“微”不至,微博兴起的原因之我见 ——浅析微博兴起的原因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2010级人力1班 姓名:孙小春 学号:2010950096

无“微”不至,微博兴起之我见 ——微博兴起原因的浅析 【摘要】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 140字足有的文字时间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的twi- Tter。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低门槛进入、 信息发布即时便捷、互动往来性强。浅析微博兴起的原因,主要从受众、媒介 发展、商业价值、网络公司等主要方面着手,分析在中国目前的大背景下,微 博的发展状况及利用价值。 【关键词】微博兴起优势原因商业受众媒介 时下,一种新型即时信息发布工具正悄然走近万千年轻人的生活中,工作学习之余、上班途中、地铁站口、快餐排队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微博。广大年轻人戏称微博为“围脖”,把微博上受关注多的人物称为“脖领儿”,也把玩微博的人称为“微生物”,由此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之深。在微博上,人们即时发布自己的心情状态,查看好友状态给予回复评论,快速浏览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轶事,了解有趣的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甚至能找到长时间未曾联系的老朋友或者同学。当然,这些只是微博广大功能的一小部分,鉴于目前大部分人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其具体详细功能在此不一一赘述。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实现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一种是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博客发布消息。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

生活中的经济学一试题与答案

一、 1. 有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B. 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 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收入已经很高,人们希望有闲暇替代工作; D. 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继续增加工资则劳动的供给开始减少。 正确答案: A 2. 垄断厂商把商品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上我们称之为: A. 一级差别定价 B. 二级差别定价 C.

三级差别定价 D. 四级差别定价 正确答案: B 3. 菲利普斯曲线的思想是菲利普斯在哪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 A. 《出门散步的经济学》 B. 《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 C. 《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 D. 《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4. 小明吃一个苹果的效用为3,吃两个苹果的效用为7,吃三个苹果的效用为5,则第三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 A. 1 B.

C. -2 D. -1 正确答案: C 5. 属于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是: A. 萨缪尔森 B. 索洛 C. 弗里德曼 D. 卢卡斯 正确答案: C 6. 在对消费者征税时,税收最终更多由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承担? A. 生产者

消费者 C. 平均负担 D. 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 D 7. 根据等边际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等边际法则说的是实现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B. 根据等边际法则我们应该这样安排自己的消费,即在每一种物品上所支出的最后1美元,都能给我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 C. 消费的每一种物品,最后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D. 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美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那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可以是总效用增加。 正确答案: C 8.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 *导读:本文介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致 病基因。……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lmi b-girdle muscular dys- trophy, LGMD)是一组遗传模式和临床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常染色体连 锁遗传性肌营养不良,主要累及肢体近端。其遗传模式分为显性 与隐性遗传, 但约有半数为散发病例。Bushby和Beckmann根据基因分析结果,将显性遗传者以LGMD1表示,隐性遗传者以LGMD2表示。目前已发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GMD有6种: LGMD1A、LGMD1B、LG- MD1C、LGMD1D、LGMD1E、LGMD1F。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GMD有10种,其中轻型6种: LGMD2A、 LGMD2B、LGMD2G、LGMD2H、LGMD2 I、LGMD2J; 重型4种: LGMD2C、LGMD2D、LGMD2E、LGMD2F, 致病基因均与编码肌聚糖蛋白有关。LGMD1较罕见,病情通常较轻,占所有LGMD不到10%。较之LGMD1, LGMD2更为常见,发病率为1:15000,但地域差别也很大。骨骼肌的肌节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有高度组织性的结构, 其完整性由一系列结构 蛋白调控。近年来,一些相关的蛋白相继被鉴定出来,如肌纤维膜上的dystro- phin、sarcoglycans、dysferlin、caveolin-3; 细胞外基质的 2-laminin、collagen VI;肌节的telethonin、myotilin、 titin、nebulin;细胞质的calpain-3、TRIM32;细 胞核的 emerin、lamin A /C、survivalmotor neuron protein;

《歧视经济学》加里·贝克尔 笔记

《歧视经济学》加里·贝克尔笔记 第一章:市场中的歧视的决定因素 如果某人有“歧视偏好”,则他一定表现得似乎愿意支付某个东西——直接支付或不惜降低收入——给予之相关的一些人。 “歧视系数”:DC 某个人对某个群体(N)的歧视,取决于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和身体距离及他们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 π:雇主对某要素支付货币工资率为π的工资支出; π(1+di):支付的净工资率; di:雇主对这种要素的DC; 相对来说,偏见与知识的关系不大。 歧视偏好往往混杂着偏见和无知,则必须将1.已有的知识数量也考虑进来,以作为影响歧视偏好的一项决定性因素。 2.时空因素(不同国度、同一国度内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及不同的时期差异) 3.个人性格 避免歧视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替换,来重新组织生产;替换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函数。 W和N两个群体。 “市场歧视系数”:MDC MDC=(πw-πn)÷πn 第二章:有效歧视 群体W对群体N的歧视行为不仅会降低群体N的收入,而且也会降低自身的收入,而群体N的“报复”只能使自身的境况更为恶化,而不是得到改善。 在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占优势地位的群体中的资方是偏见和歧视的主要受益者。 只有在由于买方垄断而形成的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工资差异才会成为理论,而歧视偏好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并不能形成利润。 歧视的加剧必定伴随着经济隔离的加剧。 实行完全隔离会降低少数族裔的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因而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在竞争的社会中,经济歧视看来与经济上的少数有关,而政治歧视则与政治上的少数有关。 人们通常将美国视为用竞争体现经济价值的典范,这就意味着像垄断、政治歧视等至多构成市场歧视的次要因素,而竞争环境下的个人的歧视偏好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少数族裔在受到歧视时,他们倾向于“以牙还牙”,对其他群体施加歧视。这是错误的举动,因为少数族裔之所以受到了有效的经济歧视,原因并不在歧视偏好的分布状况,而在于资源分配。

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小谈 课程:经济学智慧与中国实践 专业:交通运输 学号:2014112677 姓名:王国强 导师:李杰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天与物流学院 2014年12月10日

一、摘要 (1) 二、什么是经济学智慧 (2) 三、生活中的经济学 (6) 四、总结 (10)

从1992年正式到复旦来接触经济学到现在的十多年来,经济学型构了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生活轨迹的变化也与之紧密相连。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子,其最本质的任务就是去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从每个人的行为中来的,经济学对于人生“大道”的理解有其独特的方式,经济学中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学习经济学智慧,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并极大的拓宽了我的视野。运用经济学智慧,帮你破解那些挑战你思维的经济学现象。拥有从身边小事窥宏观经济的智慧,理性消费不迷糊。智慧理财,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修炼职场达人“稀缺”,自己当老板,创业实现梦想。携王子或公主走向红地毯的另一端,量度人情冷暖,开始幸福生活。

一、什么是经济学智慧 经济学的智慧之一: [关键词:约束] 经济学的本质是理性决策,尤其是有约束的理性决策。学经济学让我认识到人生面临各种各样的约束,而有约束时就达不到没有约束时的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一定不完美。 人是要有理想的,复旦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地方,而在复旦学经济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我们的中学年代朦胧诗兴盛,到处充满了理想主义,而我们的大学年代则是一个诗人剪去长发的年代。那时,我明白了所谓追求理想,必须要把理想落到实地才是真正的理想。明白了这一点,让我们学会去坚强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约束。 既然人和人所面临的约束是不同的,所以在经济学下求解的最优解就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人生对不同的人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也正因此,人只可以和自己比较,不能和别人比较。我们很多时候的痛苦来自于跟别人的比较。就像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给我们所描绘的人生图景是一个江湖,每个人都在争武林第一,但抱着这样目标去生活的人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明白这一点,是不是做第一已经不重要了。

2019生活中的经济学测试三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 小明吃一个苹果的效用为3,吃两个苹果的效用为7,吃三个苹果的效用为5,则第三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 A. 1 B. 2 C. -2 D. -1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2. 属于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是()。 A. 萨缪尔森 B. 索洛 C. 弗里德曼 D. 卢卡斯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3. 在对消费者征税时,税收最终更多由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承担?()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平均负担 D. 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 满分:2.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4. 一般来说,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公共物品()。 A. 道路、桥梁 B. 国家安全 C. 义务教育 D. 房地产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5. 关于本讲提到的“投机者们巧妙地踏着供求波动的鼓点”,理解错误的是()。 A. 在秋季低价时买进谷物或玉米,并将其储存起来;当价格上涨时把它卖掉,从中赚取利润。 B. 投机者的行为增加了秋季的需求量,从而提高了秋季的价格。 C. 增加了春季的供给量,从而降低了春季的价格。 D. 稳定物价是投机者最原始的推动力。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6. 下面有关需求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拥有替代品的比没有替代品的更缺乏弹性。 B. 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更缺乏弹性。 C. 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 D. 奢侈品更缺乏弹性。 满分:2.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7. 根据本课程,有关经济与文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文化是浪漫的经济,经济是实在的文化。 B. 没有无文化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文化。 C. 经济的人和文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统一,存在着严格的界限。 D. 人类在创造财富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已经把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8.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经济学这个词乍一听起来往往让人觉得非常专业,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活动和现象,都和经济学有关。现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谈谈我对经济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中国特有的“春节经济”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在外工作的子女不管归途多么遥远也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辞旧守岁、贴春联、放花炮,充满了节日的快乐和温馨。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春節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春节期间诸如食品、旅游、服务业等商品价格都会出现明显涨幅,其中以食品最为明显。例如我市的鸡蛋价格在春节前为3.5元每500克,春节期间涨到了5.7元每500克;韭菜在春节前的价格为5.3元每500克,春节期间的价格竟然达到了12元每500克。对于这一现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春节期间供求关系不平衡。在春节之前人们总要提前通过“办年货”的手段,购买囤积大量食品、服装、节日用品等生活物资以备春节期间使用,促使了市场需求加大。而因为春节期间很多生产经营者都放假休息,造成市场供给减少,从而带动了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另外“春运”也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由于春节前后人们对运输市场的需求明显加大,交通部门运力不能满足春运的市场需求,所以造成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更是出现了如“黄牛党”等非法经营者扰乱春运市场的现象。春运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求学,加上人们要在春节期间回家团聚的传统观念,促使了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 二、互联网经济的新宠儿—新型网络支付 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新兴网络支付途径正在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新型网络支付手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由于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为新型网络支付手段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到商场、超市、饭店,小到出租车、菜市场、路边摊位,都能经常见到新型网络支付的身影。 新型网络支付作为一种创新的支付手段,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支付手段之外的,新型网络支付要依托于绑定银行卡才能进行支付过程。新型网络支付现对于传统支付来说,主要有方便快捷、安全性良好、利于环保三个特点。购买商品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业+测验正确答案

第一章 1本课程所讲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是教你: A、成为研究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B、如何在生活中理财; C、学会如何管理经济运行; D、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运用经济学的理念进行人生抉择。 正确答案: D 2根据本课程,有关经济与文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文化是浪漫的经济,经济是实在的文化; B、没有无文化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文化; C、经济的人和文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统一,存在着严格的界限; D、人类在创造财富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已经把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正确答案: C 3最早提出消费者主权的是: A、哈耶克 B、亚当斯密 C、奥地利学派 D、加尔布雷斯 正确答案: B 4下面与“生产者主权”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偏好进行生产; B、不仅设计和生产产品,而且控制者产品的销售价格; C、通过庞大的广告、通讯网络和推销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劝说; D、对政府进行游说,左右政府采购。 正确答案: A 5最早提出生产者主权的是: A、亚当斯密 B、加尔布雷斯 C、哈耶克

D、剑桥学派 正确答案: B 第二章 1有关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的变动量; B、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微弱时,我们说这种物品缺乏弹性; C、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强烈时,我们说这种物品富有弹性; D、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数值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正确答案: A 2如果某物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恰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我们则认为该物品: A、富有需求弹性 B、单位需求弹性 C、正常需求弹性 D、缺乏需求弹性 正确答案: B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拥有替代品的比没有替代品的更富有弹性; B、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更富有弹性; C、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 D、奢侈品更缺乏弹性。 正确答案: D 4当需求缺乏弹性时,如果降低价格,则收益: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A

爱课程-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 这个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大学学生,以及具有初级经济学基础的社会公众,课程主要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通货膨胀)、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进行展开,旨在学生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厦门大学郭晔老师上的一系列经济学的课程,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郭晔老师的巧妙安排这系列课的课程结构,让我很轻松地进行了经济学入门教育。 家庭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体, 既有消费的职能, 又有储蓄、投资和获取收人的职能。作为消费者, 家庭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 用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数量的享乐与满足作为劳动者, 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 是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报酬作为投资者, 家庭必须考虑如何将扣除消费后的收人剩余用在能生更多钱的地方。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决定的。除了劳动报酬、资产收人外, 家庭总收人的形成, 还有一个来源, 这就是转移收人, 它包括亲友的赠金, 父母留下的遗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部份收人占家庭总收人的份额也在逐渐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的时间资源, 用劳动换取收人, 劳动支出越多, 家庭收人越大。二是将消费后的剩余进行投资, 实现家底资产增值。这是指工薪家庭, 如果家庭同时又是一个企业, 如城市个体工商户或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 那么家庭收人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利润。但这时的家庭已经是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了。如果成了家庭企业, 就有了一个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了。人们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 总是千方百计挣钱, 争取更多的收人, 这就是经济学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觉应用。对于家庭的正常运行而言, 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家几口, 衣食住行, 样样离不开钱。你要买辆漂亮的小轿车, 你要培养孩子上大学, 你要交朋结友, 你要游山玩水, 没有钱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收人最大化的第一个措施是夫妻双方都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 也就是说首先要力争劳动报酬最大化。在目前情况下, 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劳动报酬的差异是很大的, 同样辛勤工作一年, 其收人大不一样, 进行岗位收人比较与选择对于家庭收人的多少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影响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资产收人。它包括房屋的租金、银行的存款利息, 购买证券所得到的分红等。资产收人的多少取决于资产规模,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 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教儿育女, 交朋结友、游山玩水方方面面, 如果运用得当, 人们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升。人们在购物时常常货比三家, 比质量, 比价格, 这就是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自觉应用。人们在比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为适合, 更为合算。家庭主妇每天到菜市场上去买菜, 除了注意品种搭配, 营养结构多样化以外, 首先问的是多少钱一斤, 并讨价还价, 尽盆降到最低, 再就是仔细看秤, 看是否短斤少两, 当然对于质量问题是绝不会放过的, 有问题的食品是肯定不买的, 禽流感发生, 不买鸡鸭鹅, 聪明的主妇, 往往是等到下午去买菜, 等到季节变换时去购买衣服, 因为这时价格总是较便宜一些。如果是购买比较昂贵的物品, 比如小轿车、电视机、电脑甚至商品房之类, 人

2020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章 节测试【完整答案】 见面课:供求理论 1、问题: 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选项: A: 需求增加 B: 需求量增加 C: 需求减少 D: 需求量减少 E: 无法确定 答案: 【需求增加】 2、问题: 假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3-9P,市场上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为4,那么,当需求曲线变为Q=5-9P后,均衡价格将( ) 选项: A: 大于4 B: 小于4 C: 等于4 D: 小于等于4 E: 无法确定 答案: 【大于4 】 3、问题: 需求和收入正相关的是( ) 选项:

A: 替代品 B: 互补品 C: 劣等品 D: 正常商品 答案: 【正常商品】 4、问题: 下列哪些项不会导致面包的需求向右移动 ( ) 选项: A: 面粉价格的上涨 B: 果酱价格的上涨 C: 收入的下降 D: 花生酱价格的下降 答案: 【面粉价格的上涨; 果酱价格的上涨; 收入的下降】 5、问题: 供给规律说明除了( ) 选项: A: 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B: 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供给量增加。 C: 消费者更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 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答案: 【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供给量增加。;

消费者更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上升。】见面课:分配理论 1、问题:出口大于进口才对国家有利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2、问题:外部性必然导致市场失灵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3、问题: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生产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4、问题:公海上的鱼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成因解析(一)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成因解析(一) 【论文关键词】性别歧视贝克尔歧视理论自然附加成本理性选择【论文摘要】文章以贝克尔歧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一些用人单位拒绝女性是规避自然附加成本的理性选择;女性的自然附加成本是造成就业门槛及工资差别的主要原因。社会对这些附加成本的补助是消除歧视的有效途径。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0.95%抽样分析,女性中“白领”工作者的比例都低于男性。但是,“白领”工作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女性高于男性。且女性在高工资行业就业的比例都低于男性。也就是说,与男性相比,女性要得到相同工资或进入相同行业,花费的成本要比男性多,或者说,在那女性花费相同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会拒绝女性或给与女性较低的工资报酬。 一、贝克尔歧视理论 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本分析起源于贝克尔的歧视的经济学模型。贝克尔认为,如果某些人因为偏见而自愿放弃利润,工资或所得,那就构成了歧视行为。如明知雇佣A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大于B 所带来的,但雇主因为对A有偏见,所以会放弃利润回报率高的A,而选择利润回报率低的B。即如果某人具有歧视性偏好,那么他宁愿用另一个群体去代替此群体。即使他要为这种代替付出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如放弃一部分收入。根据贝克尔模型,歧视雇主是受益者。而雇主实行歧视的实质是厌恶成本,雇

主缩减女工的雇佣规模,是为了规避额外的人工成本。被替代的女性的生产率不明显高于男性时,歧视性雇主会追求两大效用目标:利润最大化,男性雇用比重最大化。这里男性和女性雇用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男性和女性雇员生产率和工资率都相同的情况下,雇主偏好男性而抵制女性。企业减少了“自然附加成本”(指的是女性多于男性的那一部分成本,例如,生育成本,提前退休的成本等)投入,而产出量既定。这既实现了雇主的理性利润最大化,也验证了贝克尔模型中的“歧视雇主是受益者”的结论。 二、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1、生育及相关成本 女性(这里指未婚女性)工作不久后就会面临结婚,生育和哺育等问题。用人单位为此需付出直接和间接成本,我国《劳动法》规定,女性在享受产假期间,工资照发。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女性在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且承担空缺岗位的填补成本。这是直接的成本。当女性返回工作岗位时,由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女性工作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调整,且企业可能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这又造成了企业的间接成本。比较之下,很多企业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2、传统观念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男性,尤其在职场上,女性通常会遭遇玻璃天花板。所以雇主预期女性的生产率不会高于男性,甚

原创PPT-生活中的经济学(讲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务,看透它的变化,进而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反过来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经济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身边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然后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们。 (一)机会成本 首先,有谁知道机会成本是什么?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案例一:演唱会---机会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赢得了一张刘德华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不能转售。但是陈奕迅今晚也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陈奕迅演唱会的票价为400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0元,换言之,要是陈奕迅的票价高于500元,你就不愿意看了,哪怕你没有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请问你去看刘德华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A.0元; B.100元; C.400元; D.500元。 答案: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唯一必须牺牲的事情是去看陈奕迅的演出会。不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0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陈奕迅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0元。所以不看陈奕迅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0元-400元=100元。所以,在选择时,如果你觉得刘德华的演唱会至少值100元,那么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 (二)成本效益原则 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谁可以解释一下?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案例二:闹钟与电脑 我们面临以下两个选择: 你想在京东买一个闹钟,价值20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附近商

网课生活中的经济学答案(含考试)

1 本课程所讲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是教你: ?A、成为研究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B、如何在生活中理财; ?C、学会如何管理经济运行; ?D、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运用经济学的理念进行人生抉择。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根据本课程,有关经济与文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文化是浪漫的经济,经济是实在的文化; ?B、没有无文化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文化; ?C、经济的人和文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统一,存在着严格的界限;?D、人类在创造财富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已经把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最早提出消费者主权的是: ?A、哈耶克 ?B、亚当斯密 ?C、奥地利学派

?D、加尔布雷斯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 下面与“生产者主权”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偏好进行生产; ?B、不仅设计和生产产品,而且控制者产品的销售价格;?C、通过庞大的广告、通讯网络和推销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劝说;?D、对政府进行游说,左右政府采购。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5 最早提出生产者主权的是: ?A、亚当斯密 ?B、加尔布雷斯 ?C、哈耶克 ?D、剑桥学派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1 有关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的变动量;

?B、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微弱时,我们说这种物品缺乏弹性;?C、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强烈时,我们说这种物品富有弹性;?D、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数值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2 如果某物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恰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我们则认为该物品:?A、富有需求弹性 ?B、单位需求弹性 ?C、正常需求弹性 ?D、缺乏需求弹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拥有替代品的比没有替代品的更富有弹性; ?B、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更富有弹性; ?C、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 ?D、奢侈品更缺乏弹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族遗传学分析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族遗传学分析 *导读:本文介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族遗传学分析。……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即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以男性受累为主,发生率占出生男婴的1/3 500左右,平均确诊年龄4·6岁,以骨盆和肩胛带肌以及股四头肌无力、萎缩并伴有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病程进展较快,大多在20岁左右因心肺衰竭而死亡。目前本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因此产前筛查和携带者的检出及正确的遗传咨询尤为重要。 该家族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系谱图中的Ⅰ2,Ⅰ2、Ⅱ3、Ⅲ2、Ⅲ4、Ⅳ10均为表型正常的女性,因生出患病的儿子,而证明其均为肯定的DMD致病基因携带者;Ⅱ4、Ⅲ3尽管表型正常,也无生出患病的儿子,但理论上仍有1/2的可能性是携带者。Ⅲ6的情况比较特殊,按孟德尔理论分析,她有1/4的可能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但由于她生育的5个儿子都正常, 因此按Bayes定理分析,她只有1/97的可能性为携带者,风险大大降低。系谱中先证者Ⅴ1之母Ⅳ10 现又怀孕,已诊断出胎儿性别为男性,那么此男性胎儿Ⅴ2患病的可能性为1/2,风险很高,后做产前 DMD基因PCR诊断,证实其为患者,已引产。若还准备再次生育,建议选择生育女孩。由于第四代中的正常个体均已进入生育年龄,他们今后的生

育情况需做遗传分析:①家系中只要超过发病年龄且表型正常的男性,其基因型也一定正常。②第4代中的8个男性以及第4代的女性Ⅳ1,现已进入生育年龄,只要他们的配偶正常且家系中无DMD的家族史,后代的发病风险等同于普通人群;③只有Ⅳ2是一个高风险的个体,根据孟德尔定理有1/2的可能性携带有致病基因,怀孕后可做胎儿基因的产前诊断,或选择生育女孩。除上述的系谱分析法判断携带者之外,也可测定血清CPK活性予以佐证。系谱分析中为肯定携带者和疑似携带者的女性中, CPK 异常占80% ~90%。反之若家系分析肯定为携带者的女性,即使血清CPK 正常亦不排除携带者之诊断。cDNA探针、RFLP的连锁分析、PCR 方法有利于携带者的检出。 在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原因研究中,以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最为深入。1986 年Monaco等首次将DMD基因定位于Xp21·2处。该基因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大的基因之一,包含79 个外显子,约占2·3×106bp,或占X染色体1%以上,它编码了一种称为dystrophin的蛋白质 (427kDa),这种蛋白质位于肌细胞膜的内层,能与质膜下的肌动蛋白结合,连接细胞骨架与细胞外基质, 以加强肌细胞的牢固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约1/3的个体属于dystrophin基因新的突变所引起,以缺失型最常见,本例患者即属于基因缺失型患者。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病人中,肌纤维细胞缺乏dystrophin蛋白,因而引起肌细胞膜功能障碍,使大量的游离Ga2+以及高浓度的细胞外液和补体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