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究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学习昆虫采集、制片、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要求1.分组进行昆虫采集及标本制作。

2.将采集到的昆虫制成干标本,并完成不同层次分类的鉴定。

3.了解不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分类特征,生活规律等。

实验过程昆虫采集1.在校园内或周边公园等环境中选择一个适宜的采集区域。

2.使用昆虫网、手抛网等器具进行昆虫采集。

采集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在草丛中破坏植被。

3.采集方法:对直接能看见的昆虫进行捕捉或使用昆虫网将隐藏在草丛中的昆虫网捞出。

4.将采集到的昆虫装在干燥、透明的瓶子里。

标本制作1.将瓶中的昆虫淋上酒精或醋酸,然后放进密闭瓶中浸泡2小时。

2.放入标本盒,用标本夹将昆虫身体整齐的纵向铺放。

3.将标本盒标上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科、属、种等信息。

鉴定1.鉴定昆虫的科、属、种。

2.判断昆虫是否属于害虫、益虫等不同分类。

3.对于未能鉴定的昆虫,在资料库中查找相关信息以便鉴定。

昆虫的作用1.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

2.昆虫的作用多样,如传粉、食物链的组成、土壤通气、分解有机物等。

3.昆虫的分类以及生物学特性也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昆虫的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到,昆虫不是仅仅是害虫,还有益虫,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昆虫的分类和特征,这为我们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并培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昆虫学实验报告引言: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和解剖昆虫的身体结构,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征。

实验一:行为观察我们选择了蚂蚁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它们之间的协作行为令人着迷。

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个小型蚂蚁观察箱,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物。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释放信息素来实现的。

当蚂蚁发现食物源时,它会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引导其他蚂蚁前来寻找食物。

这种协作行为使得整个蚂蚁群体能够高效地获取食物资源。

实验二:解剖昆虫我们选择了蜜蜂作为解剖对象,因为蜜蜂是社会性昆虫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解剖蜜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

我们首先观察了蜜蜂的外部形态,发现它们具有三个身体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复眼可以感知光线和运动,触角则用于感知环境和交流信息。

胸部上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这使得蜜蜂能够在空中飞行和在地面行走。

腹部则包含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器官。

我们进一步解剖了蜜蜂的内部结构,发现它们具有复杂的食管和胃,用于消化食物。

蜜蜂的呼吸系统由一系列气管组成,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细胞中。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蜜蜂的生殖系统,发现雄蜜蜂具有生殖器官,而雌蜜蜂则具有卵巢和产卵管。

实验三:昆虫的生态习性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我们选择了蝴蝶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观察了蝴蝶的生命周期,从卵到幼虫、蛹再到成虫的完整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密切相关。

蝴蝶的卵通常会被产在适宜的植物上,幼虫则以植物叶片为食。

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幼虫会逐渐长大并形成蛹。

在蛹的内部,蝴蝶的身体会经历巨大的变化,最终蛹会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成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的行为、身体结构和生态习性。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对昆虫的兴趣和认知。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蝴蝶、蜻蜓、蚂蚁、蜘蛛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昆虫标本:在野外或家中寻找昆虫,将它们带回实验室。

(2)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和铅笔。

2. 观察昆虫(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①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②观察昆虫的足: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③观察昆虫的翅: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2)昆虫内部结构观察①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②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③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记录观察结果(1)记录昆虫的名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

(2)将观察结果绘制成昆虫图。

4. 实验总结(1)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分析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昆虫的翅退化、足的节名称等。

(3)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昆虫,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昆虫的足:昆虫的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3)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4)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5)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昆虫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了解昆虫的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昆虫生态学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10只苍蝇- 10个昆虫笼- 5个温度计- 10片植物叶片- 5个照明灯- 水杯、清水、食物2. 实验方法1. 将10只苍蝇放置于昆虫笼中。

2. 设立5个不同温度的昆虫笼,分别为:25、30、35、40、45。

3. 在每个温度条件下观察苍蝇的行为变化,记录活动频率和飞行能力。

4. 将10片植物叶片放置于昆虫笼中,观察苍蝇对植物的食用情况。

5. 使用5个照明灯分别照射10只苍蝇,观察苍蝇对光的反应及活动变化。

三、实验结果1. 温度对苍蝇行为的影响- 25条件下,苍蝇呈现较为平静的状态,活动频率相对较低。

- 30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飞行能力较强。

- 35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达到最高点,呈现活跃状态。

- 40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开始下降,飞行能力受限。

- 45条件下,苍蝇基本停止了所有活动。

2. 植物对苍蝇的吸引力- 实验中观察到苍蝇对植物叶片极具食欲,大部分苍蝇主动搜索植物叶片进行食用。

3. 光对苍蝇的影响- 在暗处,苍蝇的活动频率较低,一般不进行飞行。

- 在强光照射下,苍蝇会表现出逃避光源的行为,并高速飞行。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 温度对苍蝇的活动频率和飞行能力有着显著影响,较高的温度会提高苍蝇的活跃程度,但过高的温度会使苍蝇活动受限。

2. 苍蝇对植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植物叶片对于苍蝇的食物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3. 光源对苍蝇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苍蝇会在强光照射下表现出逃避光源的行为。

综上所述,昆虫的行为与环境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温度、植物和光源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昆虫的活动习性和适应能力。

本实验结果对于昆虫生态学和资源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植物和光源等因素来有效管理和控制昆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Experimental report document of Entomology编订:JinTai College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2、篇章2:农业植物昆虫学实验实习报告文档3、篇章3: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201x年9月24号、25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三、实习时间201x年9月24号、25号四、实习内容(一)采集昆虫1.使用工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

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对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应在发生期采集。

采集的季节,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决定。

一天之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

日出性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

夜出性昆虫在日落前后及夜间才能采到。

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较大,而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蜇伏不动,不易采到。

采集地点也要依据采集目的而定,根据不同种所处生态环境而选择合适地点。

一般来说,森林、果园、苗圃、菜园、经济作物林、灌木丛都能采到大量有价值的标本,但是高山、沙漠、急流等处往往可以采到特殊种类。

了解各种昆虫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地进行采集。

(1) 植物上的昆虫大多数昆虫以植物为食,植物茂盛、种类繁多的环境是采集昆虫的好地方。

(2)地面和土中的昆虫除了少数几个目的昆虫外,绝大多数昆虫均可在地面和土中采到,地面的环境极其广泛复杂,可采到各种昆虫,在土中可挖到多种鳞翅目昆虫的蛹、步甲、虎甲、芫青、叩头虫等的幼虫及蝗虫的卵、蝼蛄各虫态、拟步甲和食虫虻等幼虫,在植物基部或根部可以挖到土居的蚜虫和介壳虫、天牛及小蠹虫等。

(3) 水中的昆虫无论是静水、流水、盐中或温泉中均有昆虫生存,如鞘翅目中的沼梭、龙虱、豉甲等;半翅目的划蝽、仰蝽、负蝽;蜻蜓目、毛翅目、广翅目、襀翅目、蜉蝣目昆虫的幼期以及脉翅目的水蛉、长翅目的水蝎蛉幼虫均生活在水中。

双翅目昆虫的幼期有一半在水中生活。

(4) 动物身体上的昆虫如吸食人和动物血液的虱目、虱蝇;嚼食动物皮毛的食毛目昆虫。

寄生于动物体内或皮下或粘膜组织的马胃蝇、牛皮下蝇、羊鼻蛆蝇、大头金蝇以及幼虫寄生于蜗牛、鼠妇的短角寄蝇;还有寄生于蝙蝠的蛛蝇、蝠蝇、日蝇;在鸟巢中可采到丽蝇和日蝇。

动物的粪便中能采到各种粪金龟、埋葬虫、隐翅甲和蝇类。

(5) 昆虫身上的昆虫从昆虫体内外和其周围发现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也是采集的好方法,如许多鳞翅目幼虫体内外采到各种姬蜂、茧蜂、寄生蝇;介壳虫、蚜虫、粉虱体内采到各种小蜂幼虫,而捻翅目的昆虫可以从蜂类、蝽科、飞虱、蝉科和稻虱科上采到;寄蛾科的幼虫可从蝉身上采到。

生活有蚜虫或介壳虫的植物上,往往可以采到瓢虫、草蛉、蜗蛉、蚂蚁、食蚜蝇等捕食性昆虫。

(二)昆虫的种类识别:1、尺蠖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尺蠖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

完全变态。

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2、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篇二:农业植物昆虫学实验实习报告实习目的:让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各类常见作物的重要和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的识别及种类,危害症状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以后从事农业害虫的调查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要求:1·掌握各种作物的主要农业害虫的种类。

2·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识别特征。

3·掌握农业各害虫危害的特点。

4·掌握农业害虫的调查方法。

实习方法:1·老师课堂讲授,PPT放映。

2·老师带领到田中观察。

3·以小组为单位到田间调查。

实验过程:9月3日一大早,老师的带领我们植物保护专业3个班来到河南农业大学毛庄实验农场。

中午把住宿确定,下午老师把我们聚在食堂和我们聊天。

开门见山,将学生和考生的问题提出来,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索。

其中老师提到我们应该要提高科学素养,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当前应该做到“三个一”,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9月4号,早上8点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菜农的地里。

我们一边听着老师对在地里刚发现的农业昆虫的形态描述,一边仔细观察。

而我们也在这种贴切自然的环境中,把多种农业昆虫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下午3点整,在食堂,老师又给我们讲授了一些理论知识。

如此一天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收获颇丰。

9月5日,早上8点半。

老师带领我们2班全体同学和1班的部分同学向着运河旧址方向出发,一路上我们边走边学,同学们热情高涨。

在贾河村我们发现了第一天不曾发现的棉花,多种果树等作物上的农业昆虫。

下午3点整,在食堂,老师又给我们讲授了理论知识,随后利用剩余时间放了他们去西藏考察拍的一些照片,让我们在一天的疲劳奔波后放松。

9月6日,早上8点半。

老师带领我们2班全体同学和1班部分同学在农场实验田转,发现了前2天没找到的烟草,水稻等作物上的农业昆虫。

下午3点整,在食堂,老师讲授了理论知识后,安排了随后两天实习的内容,并着重强调了安全。

9月7,8日上午,以小组为单位,我们组分别调查了大葱,玉米,烟草,十字花科的包菜和白菜。

下午,则是老师讲课,其中汤老师也放了他在挪威工作的照片。

实习中发现的农业昆虫:一、玉米害虫:1、桃蛀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长成后长22毫米,体色多粉红色。

危害特征:啃食植株主干或玉米芯,同时排出黑褐色粒状粪便,堆集于蛀孔部位。

影响内部水分及营养物质运输,遇风易倒伏。

2、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体长22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多为乳白色背面的毛片较大。

危害: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3、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体长30~42毫米,体色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背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

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危害: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4、蚜虫:同翅目蚜科。

个体较小2毫米左右,体色为淡绿色,刺吸式口器。

有腹管。

分有翅个体和无翅个体。

危害: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5、灰飞虱:同翅目飞虱科。

体小型黑褐色,雌、雄虫前翅均微有淡黄褐晕近于透明,在两翅合拢的接缘中部有一短条状的黑褐色翅斑。

危害:口器刺吸寄主液汁造成危害,传播玉米矮缩病。

且基本无法防治。

二、烟草害虫:1、烟青虫:鳞翅目夜蛾科。

体长30~42毫米,体色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背线深色纵线,气门白色。

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平行。

危害:蛀食蕾、花、果,也食害嫩茎、叶、芽。

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2、棉铃虫:同上。

3、烟蚜:同翅目蚜科。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毫米,腹部绿至黄篇三:昆虫学实习报告前言实习地点介绍: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和西安市周至县境内,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

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

太白山气侯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的带状分布。

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

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

太白山蒿坪保护站在蒿坪镇,蒿坪镇位于陕西省紫阳县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

蒿坪镇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降水1200mm,自然资源丰富。

从黑虎崖到大殿植物垂直分布,从落叶阔叶林到混交林再到针叶林。

我们在夏季6月24日到6月28日在太白山蒿坪保护站进行昆虫学调查。

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只要包括昆虫的采集、昆虫标本的制作、虫害调查及标本的保存和鉴定。

1.昆虫采集:白天利用捕虫网来回扫、毒瓶直接抓等方法在道路旁、山上、草丛里、河水边等地方进行昆虫采集;晚上采用诱虫灯进行昆虫采集。

2.昆虫标本制作:根据昆虫标本针插部位的要求及昆虫标本大小,应用不同型号昆虫针针插后整姿、展翅,干燥后按类群装入昆虫标本盒保存。

幼虫等用75%酒精浸泡装于离心管中。

4.害虫调查:调查校园里蚜虫的种类和寄主。

5.标本的保存与鉴定:保存在标本盒内并借用相关书籍图册将收集的昆虫鉴定到目、科。

实习结果标本采集一共15个目72个科直翅目蝗科、螽斯科、蟋蟀科、蚤蝼科(共4科)鞘翅目花萤科、埋葬甲科、叩头甲科、伪天牛科、步甲科、瓢甲科、伪瓢甲科、叶甲科、伪叶甲科、象甲科、天牛科、锹甲科、丽金龟科、金龟科、蜣螂科、扁泥甲科(共16科)双翅目大蚊科、蝇科、花蝇科、虻科、食蚜蝇科(共5科)膜翅目熊蜂科、胡蜂科、姬蜂科、叶蜂科、蚁科(共5科)长蝽科、同蝽科、异蝽科(共10科)鳞翅目木蠹蛾科、天蚕蛾科、天蛾科、小卷蛾科、卷蛾科、夜蛾科、灯娥科、尺蛾科、苔蛾科、舟蛾科、螟蛾科、鹿蛾科、粉蝶科、蛱蝶科(共15科)同翅目叶蝉科、沫蝉科、禅科、绵蚧科(共4科)蜻蜓目色蟌科、伪蜻科(共2科)革翅目球螋科、蠼螋科(共2科)毛翅目石蛾科、管石蛾科(共2科)襀翅目大襀科、襀科(共2科)脉翅目蚁蛉科、栉角蛉科(共2科)蜉蝣目蜉蝣(共1科)螳螂目螳螂科(共1科)广翅目鱼蛉科(共1科)半翅目猎蝽科、龟蝽科、缘蝽科、大缘蝽科、盲蝽科、蝽科、姬蝽科标本制作1、选择昆虫针依昆虫标本大小不同,选定适合的昆虫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