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李健:《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李健:《老子》最古本系真经《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作者:李健《老子》版本很多,影响较大且有代表性的有:郭店竹简本(郭店战国楚墓出土)、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出土)、通行本(魏晋王弼本)。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
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
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
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著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
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从郭店《老子》甲本的风格可以看出,老子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风短小精悍、简约深邃,一千言足矣!流传广泛的《千字文》也只有一千言。
三、郭店《老子》甲本最佳郭店《老子》甲本应为《老子》祖本的传抄本,帛书本(或通行本)是《老子》祖本的拓展本。
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张无尤)

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张无尤)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张无尤第三章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1.【郭店楚简本《老子》的出土质疑着通行本八十一章的“脉络、体系与关键词”】正如我们很难把老子作为一个人来讲,我们也同样很难把《老子》作为一部书来讲。
在1993年之前,这个问题还不存在,因为那时候我们能够见到的《老子》的主要版本,一个是通行本,一个是马王堆帛书本,它们虽然编排次序不同,但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直到郭店楚简本出土了,麻烦才真正开始了。
郭店《老子》有甲乙丙三个抄本,文字要古奥质朴得多,读起来非常痛苦,最要紧的是,内容上也和我们熟悉的那个《老子》不大一样了。
但这首先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个问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八十一章,正是九九之数,好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布局,劈头又以“道可道,非常道”提纲挈领,似乎构成了一个让人不可小看的严密体系。
但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这个体系是不存在的,至少原本是不存在的。
楚简本《老子》的标记符号在帛书甲乙本当中次第消失了,篇次的顺序和分章也变了不少,当然,内容也多了。
韩非子读的《老子》就是以“上德不德”开篇的,司马迁看到的那个五千言、分为上下两篇的《老子》,应该就是一个和帛书本类似的版本。
之后又经历了若干比较细小的变迁,逐渐才确定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五千言、八十一章的样子。
所以,以前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说在第一章里,“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现在我们就会知道,这个问题原来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后来才成为问题的。
[当然,尽管《老子》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但仍然有其文本的一致性。
Bryan W.Van Norde以为,如同Alasdair MacIntyre等哲学家们强调的,传统自有其一致性。
这些本土传统把《老子》视作一部具有一致性的文本作品。
老子《道德经》版本知多少

老子《道德经》版本知多少
我国历代学者均极重视《老子》一书,《老子》又名《道德经》,为春秋时代李耳所作。
李耳是周代掌管藏书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图书管理员。
李耳与孔子同时,但年长于孔子,史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老子与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文化的两座丰碑。
汉唐时期,《老子》一书的注本已经很多了,《汉书艺文志》与《陏书经籍志》所载的大量注本均已散失。
唐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义》序中称,其时流传的《老子》的注本就不下六十余种。
唐代以后,《老子》的注本又有了大量增益,元代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张兴材序中称,“道德八十一章,其注者三千余家。
”明清时期又有增益,较有名有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
据统计,我们现代所能见到的《老子》古代注本不下数百种。
老子注本虽多,但众多注家所依据的《老子》底本仅有四种,其中流传最广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
王弼本文笔晓畅,主要流传在文人学者与士大夫阶层,河上公注本通俗简要,主要流行于道流学子与平民百姓中间。
但这些注本都属于魏晋以后的本子,汉代的传本极为少见。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甲本当抄写于汉初,刘邦称帝之前,已本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后。
这是我们已知的汉代最早的两个本子了。
1993年,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郭店一号楚墓具有战国中期的偏晚的特点,这又比帛书《老子》早了一百多年。
但竹简本《老子》并不是一个完足本,其内容只有帛书本的五分之二,不能见其全貌。
所以,我们现代我们已知老子最古完足本还帛书甲、乙本。
这两个本子。
我们以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帛书《老子》的研究上。
《老子》版本简介

《老子》版本简介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2班,潘主庭,222008308011148《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由春秋末期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
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老子》这部书的版本很多。
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千百种之多。
秦汉魏晋以来,流传较广的当推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
《老子》版本纷繁芜杂,至今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书本(又名北大竹简本)、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唐代景龙碑本及其它。
一、郭店竹简本《老子》郭店楚简本,出自郭店楚墓的出土竹简。
这些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的主人身份不明。
由于该墓曾被盗窃,竹简出土时已散乱、残损,故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
经专家整理,郭店楚简《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被认为是《老子》五千言的三种节录本。
郭店楚简本的简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
郭店楚简本现存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2/5,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老子》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出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这些帛书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据考证,马王堆汉墓群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以及妻子、儿子的墓地,其中3号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3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两种抄本,被研究者称为甲本和乙本。
甲本不避讳“邦字,其抄写年代应在刘邦称帝(前206 年)之前;乙本避讳“邦”字而不避汉惠帝刘盈(前194- 187 年)之讳, 其抄写年代应是刘邦在位之时( 前206- 194 年)。
《老子》及其五种优秀整理版本推荐

《老子》及其五种优秀整理版本推荐《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史称老聃著。
老聃,春秋时周王朝守藏史,生卒年不详,据孔子问礼老子的传说推测,大概与孔子同时而略早。
东汉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形成了分《老子》为八十一章且“道经”居前“德经”在后的文本规模,为所有《老子》传世文本所沿袭。
《老子》仅五千余字,由简短韵文构成,然言简意赅,哲思深邃。
核心概念“道”突破了“天”的经验现象,虽“不可道”却具有“生万物”的作用,是万有的根源。
《老子》之“道”开启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为人类社会奠定了不同于“天”的另一价值基石。
《老子》深具辩证思维,如“难易相成”“祸福相倚”“反者道之动”等,至今具有启迪作用。
1.《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新编诸子集成),[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历代《老子》的注本很多,其中三国时魏人王弼的注最有代表性,大畅玄风,影响也最大。
该书就是对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所作的点校和注释,整理者为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所据底本为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校本有数十种之多。
该书内容包括《老子》原文、王弼注和楼先生所作校释。
其校释对《老子》及王弼注从文字上进行了全面校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经文宏旨,时有真知灼见。
可以说,此书是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欲了解《老子》一书及老子思想的必备书,也是研究王弼哲学思想乃至魏晋玄学的必备书。
此书采用繁体竖排的形式,出版后广受好评,不断重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陈鼓应著,中华书局《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合称“老庄”,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老子注译及评介》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
陈鼓应学贯中西,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撰著该书起,几十年来不断修改增订,故此书在海内外广有影响。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三种不同版本的《老子》——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文字、形式、内容等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版本的《老子》存在颇多差异。
其中,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本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上下篇内容未必区分明确。
而王弼本《老子》则更侧重于阐明《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注重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综合比较三个版本,不难发现,《老子》已经成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宝库之一,而不同版本的差异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分析“道法自然”,《老子》中这样一句话,虽然已经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在如今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思想之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但是,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之中,究竟存在哪些重要区别呢?郭店楚简作为早期版本的《老子》,其文字碑刻的案例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版本。
郭店楚简之中,各篇章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割,上下篇的关系也没有强制要求。
同时,由于版本历史悠久,因此在书写和存储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损失和变形。
所以,在本版本中,一些重要的原文或是作者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然而,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和疏漏,使得郭店楚简在当今的学术界中保持了很高的研究价值,许多专家学者可以借助这个版本探讨《老子》的原始传承与原貌。
而马王堆帛书则出现在了汉代,也就比郭店楚简晚了一些年代。
相较于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在篇章的区分上更加清晰,同时文字也较为完整。
同时,马王堆帛书还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即以“句斋”为副本,将中间段放在首尾两段之间。
因此,这个版本的《老子》可以很好地阐释《道德经》的重要思想,并指导人们如何应用这些思想于实际生活之中。
王弼本的《老子》则是宋代的版本,它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然而,由于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版本的《老子》逐渐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王弼本。
本文将对这三个版本进行比较与分析。
首先,郭店楚简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之一,出土于湖北郭店和湖南楚墓。
这个版本的特点是字数较少,内容简洁,章节清晰。
它保留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
然而,由于郭店楚简的残缺以及古代文字的模糊性,有些章节的内容难以理解,留下了许多疑问。
其次,马王堆帛书是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版本,保存完整。
与郭店楚简相比,马王堆帛书的内容更加详细,章节更加完整。
这个版本对于《老子》的理解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例如对于“道”的解释更加具体。
然而,马王堆帛书的问题在于其文字表达的复杂性,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最后,王弼本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王弼所作的注解版本。
他在《老子》的文字上做了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王弼本对于《老子》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深入的思考方式,对于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王弼本也受到了个人理解和主观色彩的影响,有时会引入自己的观点,使得原著的意义发生偏差。
综上所述,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王弼本是三个重要的《老子》版本。
郭店楚简作为最早的版本,保留了核心思想,但在内容上存在不完整性。
马王堆帛书在内容上更加详尽,但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
王弼本注解了《老子》,提供了深入的解读,但受到了个人理解的影响。
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版本,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老子》版本介绍

《老子》版本介绍《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
通行本《老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共四十四章。
《老子》传世的版本极多。
1.郭店竹书本:即郭店楚墓竹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版本。
1993年出土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
竹简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
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三一章。
现存2046字。
不分德经,道经。
2.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有写在整幅帛和半幅帛上的,字体有篆、隶之分。
篆书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即前196年左右,隶书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约二十八种,计十二万字,破损严重。
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珍贵依据。
3.北京大学收藏最完整《老子》古本:即西汉竹书本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
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
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
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
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
此版本有断简,4.严遵《老子指归》实为二书:《道德真经指归论》和《道德真经指归》。
现皆仅存《论德篇》。
《道德真经指归论》是阐发《老子》经文宏旨,不载经文。
后者将严遵的阐释按《老子》章次内容割裂,分别附于各章的经文之后。
5.王弼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
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
故被称为正始之音。
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
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
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历代学者研讨考释《老子》的版本不下千百家,但是留存下来的较少。
根据记录,较早的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著释的《解老》、《喻老》,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以及《刘向说老子》等,但这些版本均已散失。
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东汉时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道教五斗米派代表作《老子想尔注》、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的很多。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
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
下面笔者将介绍现存的几个主要版本。
竹简本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简称简本)是战国中期(或稍早)的传本。
它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
竹简本老子的系统性不如帛本这两个版本的作者,可能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
根据各版本的抄写年代,以及文字的字体出土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竹简本老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一书的最原始的版本。
它没有像传世本那样流传下来,可能与它的杂乱无章,以及其文字过于古朴有关系。
而帛书甲本可以认为是传世本中,目前可见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帛书甲本,很有可能是作者帛书老子的作者,在竹简本老子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的。
部分简本中难以解释认识的文字,在甲本中有所改动。
而帛书乙本,则是源于甲本的一个写本。
但其中的部分文字,似乎又参照了竹简本老子进行了恢复。
我们现在实际上分不清甲乙两个写本谁优谁劣。
所以决定用竹简本的文字与甲乙本中相应的文字进行对比,希望能分辩出其中的的优劣。
汉帛书甲本乙本
帛书《老子》甲本是马王堆帛书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献之一,该卷帛书幅宽二十四厘米,共一百六十九行,每行约30字,由于存放问题,帛书损毁较为严重,首卷部分残破最为严重。
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
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
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
甲本尾题残缺不明。
两本都不分章次。
河上公著本
河上公本《道德经》或称河本,旧题《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其传在王弼本之先而同为最流传的古本,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称河上本。
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不详,相传为西汉人,居河滨结草为庵,著《老子章句》。
汉文帝好老子言,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
朱谦之《老子校释》以为河本文字较古,义优于王弼本,只是“分章标题,尤为道流者所妄作”。
现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通行。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
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
河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
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神
仙的思潮。
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河上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认为:得道之人,损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
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
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章);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五十九章)。
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
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共同的原则。
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
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
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双,存在于天地之前,混沌而生成万物。
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
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
这就是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
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意志力和思维能力。
王弼著本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
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当时为了扭转名法之治的偏差,调和各个阶层的矛盾,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当时相继进行了各种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带有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把道家的无为思想视为理想君主的素质,道儒结合的思想态势变得日益明显,传统经学也逐渐向道儒结合的玄学转变,玄学很快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王弼《老子注》在玄学的背景下产生,而玄学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冲突。
王弼为《老子》作注,也是着眼于此。
王弼是以本末不离、体用不分的观念为依据论说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并展现其内容的。
王弼研究《老子》不同于一般的注疏家,他不是通过文字训诂力求恢复《老子》的本义,而是从当时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出发,并根据自己对老子哲学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进而成功地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
在王弼的解释中,传统与现实、继承与革新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一方面紧紧把握了贯穿在《老子》中的理论思维的精髓,同时又根据当时人们的普遍的哲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以及自己所达到的理论思维的高度作了新的解释,由此建构了一个既源于《老子》又超越于《老子》的崭新的本体论,给传统经典贯注了新生命。